..續本文上一頁是繼續走自己的路。憑借的是什麼樣的信念呢?就是山不轉路轉,路不轉人轉,人不轉心轉;只要大方向不變,其他的都可以轉變。又如,我入山閉關,與蚊子、壁虎爲伍,別有趣味。那當中也是有麻煩的,但閉關尋求內心世界清明,並整理佛教經藏,這是我的志願,也沒有任何人要我去。
從這些經驗看出,人到中年更需要毅力和恒心。一般人到了這個年紀,既要成家又要立業,上有高堂、下有幼子,壓力、誘惑很多;的確要有逆風逆浪的毅力才能夠心志不搖,航向目標,貢獻社會,甚至領導一群人前行。即使只有一、二人,但大家有心一起發揮向上的力量,那也一樣有他的影響力。時代從來沒有停留過腳步,我們也只有不斷地努力,提升自己的智慧,才能引領風潮,改造環境。只求盡心盡力,對現在的社群有益,至于千秋萬世之後的事,則不必在意。
又如,我寫作的目的不是爲了出名,所以當年常用筆名。更不是爲了「我想說什麼」,而是思考這時代的人想聽什麼、是否願意看我的著作等問題。因此,我很講究表達的技巧,得要用現代人聽得懂的語言才行。否則,古代大德對佛法講解得還不夠多、不夠好嗎?我又何必在字海中再投字進去呢?
況且,我從來不存著自己的書要留給後代的念頭,我不考慮五十年後的人是否要看我的文章,我關心的是現代人需要什麼。因爲後來者自然有不同于我們現在的語彙和需要,也自然有人會去滿足新的需求,不必是我。
總之,在中年時期,立業做准備、打根基,以及沖刺的時候,我還是一句老話,要有奉獻的心,不要老算計名利,那會惹來許多的煩惱。但如果多做奉獻,到某個程度,名利會自然跟著來的。
問:法師剛提到年少時編織夢想,步入黃金歲月時就發揮逆浪行舟的毅力,充實自己邁向目標。這種帶著英雄及戲劇性色彩的人生,的確是二十歲上下的人所企盼的。但是,大部分的人到了中年,恍然清醒,發現自己只是芸芸衆生中的路人甲、路人乙,上班下班而已,往往在心理上需要一番調適。究竟中年人該怎麼接受自己的平凡呢?
答:俗話說,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。主人翁是指每個人都可以當領袖,或成爲社會上左右時局的風雲人物嗎?當然不是。
成爲社會乃至全世界的主人翁,這句話的真谛是,在民主的環境中,每個人都有一份奉獻自己的機會和力量。國家、社會都是抽象的名詞,事實上,它是由每一個個人的表現聚合而成的綜合體。
我常以手表來比喻這件事,手表要運作得好,它所有的零件,不管是大中小齒輪、螺絲、指針都必須通力合作地運轉,少一個都不行,彼此都有密切的關系。現實世界裏,不同的社會有不同的運作模式,有的是由一個大齒輪來帶動,有的則是由叁、兩個中齒輪組成核心。看起來好象當大齒輪的比較風光,但是,手表裏面全是大齒輪,這樣行得通嗎?
所以,如果國家有進步,所有克盡己力並扮演好自己角色的人都有功勞;反過來,社會有缺點,不要光指責別人,也應該自省有無失責。
青年朋友編織彩色的夢,那是好事,也很自然;但隨著光陰流逝,也許到了中年,發現自己的機遇、各方面條件不允許,無法實現夢想,即使如此,也不必爲此感到悲哀。我們觀察一下,周遭的人是不是仍然有類似的夢想?而再下一代的年輕人是不是也有同樣的夢想?如果這個夢有追求的價值,那麼一定不斷會有人前仆後繼去努力和嘗試。有一天,夢想、抱負真的實現,那麼成功何必在我?由別人完成,不也很好?人類曆史上許多畫時代的製度、科技,不都是許多人獻身研究,經年累月堆砌成績,最後才由少數人完成。因此,凡是在這漫長過程中努力過的人,都不是平庸的失敗者。
而一個人作夢不如大家一起共同作夢美滿。
古代儒者對人的道德要求很高,希望君子(讀書人、知識分子)都能叁十而立,立什麼?立功、立德、立言。到了現代,「叁立」應有不一樣的解釋,因爲教育普及了,過去受教育是少數精英的權利,他們都准備要當官,所以道德訴求很高。現在人人平等,不必把叁不朽的格言想得那麼偉大、高不可攀。
依我看,盡己之力,就是立功;與人和平相處,就是立德;說話算話,用真誠心講話,就是立言。
老年人需要服務人群分享經驗
問:老年時又該如何把握這段歲月?
我有個親戚曾告訴我一個很有趣的故事,他住在一個老社區已有四十年,所以街坊老人鄰居很多。其中有一位老先生每天清晨叁、四點就到公園散步;七點回家吃早餐休息,又出來走走;中午太陽大,再回家用飯休息;到了黃昏還是在公園散步,直到天黑。日複一日,除了叁餐,老先生的一天,全花在走路運動上。我這位親戚感慨良多地說,許多老人只想健康地活久一點,他可不想這樣。
法師認爲老年生活怎麼安排才好?
答:我常笑說,「夕陽無限好,不是近黃昏;前程美似錦,旭日又東升。」有宗教信仰和沒宗教信仰的人,到了老年,生活差異就很大。有人可以重新展開第二春,或在心理上已准備好死亡及死後的重生;有人則愈老愈勤于求神問蔔,不知未來在哪裏?
老來多照顧自己的身體是應該的,但把它當成生命的全部未免有點可惜。現代人平均壽命逐年延長;老年人雖然體力、心力慢慢損耗,但由于經驗豐富、資源頗多,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,是可以再創事業。然而,老年人比較患得患失,禁不起大幅度的失落。青年及中年時沖勁十足,對于人生的起伏及落差,多不以爲意;但老年時,對這種大變動的承受力比較差,因爲精力已衰退,大不如從前了。
不過,老年的人生像黃金般的蓮花,必須盡力維護。不論從事宗教公益義工,或上空中大學、社區大學繼續進修,都是很有意義的事,可以擴增生命的活力。
以我個人而言,真正開始弘法是五十歲以後的事;對社會的影響力,則是在六十歲建立法鼓山之後才更彰顯。我和弟子們開玩笑,如果我在六十歲之前死了,就沒有法鼓山的志業了。
很多人認爲青壯年耕耘,晚年是收成、享福的時候。話雖如此,但人老了是否還要收成名利、地位、權勢?不是的。應該是將你耕耘的結果廣布于社會,與人分享。其實從小到大到老,我們都是一路學習,同時也一路在收成。所以,晚年時應該將你此生的經驗、資源奉獻給社會及其他人,讓下一代有機會發揮才是。
第四章 命理的正思惟
問:趨吉避凶是人的本能,因此幾千年來,東、西方的命相占星術,曆久不衰。在臺灣,許多人在選擇職業、婚姻對象、陽宅、陰宅,甚至姓名、理財,都會受命相、地理風水的左右,不但影響個人日常行事,也進一步影響個人對自己生命的認知。
法師曾在《法鼓鍾聲》一書中提到,「天有天理,地有地理,人有命理。」這裏所指的命理是什麼?跟時下一般用來預測未來的方術,是同一件事嗎?
生命的源頭即是命理
答:我所說的命理,包含生命的源頭、過程和結果;而這個結果本身,又會成爲下一個源頭,展開另一個過程,再得一個結果,如此因與果循環不已。
命理的推展,需要配合天幹、地支,才能推算一個人一生大致的狀況,以及一些生命的特質。這也意味著,人的命理與天地(自然)相呼應,息息相關;所以,命理之中有天理、有地理,是在特定時、空環境中運作的。既然是在一定時間、空間中互相牽引,就有各式各樣的元素彼此配合,形成一種能量。
具體而言,縱使同父同母所生的兄弟姐妹,因爲出生的時間不同,他們的性情、潛能就各有差別,甚至南轅北轍;而同年同月同日同時生的人,因爲父母的遺傳及地點環境不同,資質也互有高低,不能一概而論。在這些力量交互作用下,一個人生命的基礎、一生的過程,大致上在出生時已經決定了。
後天的環境、作爲,當然會改變一個人的身體健康、心理狀態、潛能與智能發展的程度,因而漸漸地改變了原先的命運。俗話說「小時一看,到老一半。」話雖可信,卻又不能盡信。
我自己就是個很好的例子,我出生就是個體質瘦弱、多病、弱智的孩子,許多人一看我這個樣子,都會認爲這個孩子將來是沒有辦法了。一直到我成人了,在成長過程中,看好我的人很少很少,到了叁十幾歲還是如此。要是有人看好我是個可造之材,就會投資我;但我一生幾乎沒多少人主動栽培,大概都不認爲我能做出什麼事業。我目前的一番作爲,是出乎許多人意料之外的。所以,人一出生,大部分的事雖然已經決定了,但還是有努力的空間。
問:爲什麼一出生就「大勢底定」了呢?
答:這跟出生的時間、空間的氣有關,它代表著你出生時在宇宙間吸收到多少能量;文天祥在〈正氣歌〉一文中說到:「天地有正氣,雜然賦流形,上則爲日星,下則爲河嶽。」所以,一般算命的人,不但需要生辰八字資料,通常還要問生于何處。
除此之外,還要配上源頭的因素,這個源頭是過去世帶來的福報或業障。由于人人都不知道自己出生時帶來什麼樣的福報、業障,所以只好叫它「命運」。
社會上幫人算命問前程、占蔔吉凶的方法,真是五花八門,大致上可分爲面相、手相、骨相、紫微鬥數等,這些統稱爲命理學。這些數術,不完全是無稽之談,它們能經過幾千年的變革,至今仍盛行于民間,有它一定的道理。但我們往往可以發現,任何數術占蔔過去發生過的事,准確度都很高,但預測未來則不一定准確。這說明人的未來掌握在自己手裏,人是可以努力改造自身運程的。
爲什麼看過去比較准確呢?因爲過去…
《歡喜看生死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