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歡喜看生死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是會有一席之地。因此,毋須勉強自己非學什麼不可,順勢而爲,隨緣而做。我相信,即使再怎麼不聰明的人,只要肯用心下工夫,一定會有成果。

  

  行有余力,再培養一些健康的嗜好,以供消遣、娛樂,調劑生活。同時也早一些准備人生修養及健康的宗教信仰,因興趣、嗜好、信仰而認識許多的朋友,自然會擴大生活圈、拓展自己的眼界、吸收不同的經驗,這些都是生命的資源。

  

  一般都認爲只有在與人互動的時候才會發生「品德」的問題。不過,古人雲:「君子慎獨」,其實一個人獨處的時候,也會顯現個人品德的特質。如果盡是胡思亂想,看或做一些不該做的事,例如,不健康的書刊或電子媒體等;不要以爲沒人知道,沒有關系。事實上,這種行爲會形成慣性,內化且毒化成「異味」的氣質;如果自己被毒化了,與人交往時,也會影響別人,這樣一來,品德就有問題。

  

  所以,從小要了解習性作用之大,不要掉以輕心,需時時提醒自己,做任何事都要同時爲自己及他人負責。因爲負責任的人,會懂得關懷他人;這種人愈老愈有人緣,因爲這是珍貴的人格資産,只會愈累積愈多,而且別人無法奪走。相反的,自私的人,別人會遠離你;自私而又有權,別人離你更遠。這種人一旦失勢,難過、沮喪、失落是可以想象的。

  

  問:法師剛剛指出了年輕朋友努力的一個大方向;但一些統計數據顯示,十五到二十四歲這一代的青年人中有一些現象,令社會學者和心理學者非常關切,例如自殺的問題。根據衛生署統計,這一代青年的死亡原因中,依序是意外事故傷害、惡性腫瘤、自殺和他殺,可以說在這麼年輕就過世的人,許多是「死于非命」,而且比例呈現緩慢升高的現象。

  

  一些國內、外的學者,對這種現象提出研究心得。論點之一指出,這個階段的年輕人剛剛脫離兒童期,自認爲已是無所不能的大人,所以容易做些冒險度高的行爲(喝酒、飚車以致自殘),以證明自己已成長。但是面對未來,他們卻又有點抓不住的感覺,所以飄浮其間,有時很樂觀,有時又頗感憂郁,若加上環境的刺激,也許就容易自傷或傷人。

  

  法師對于這個現象的看法如何?宗教界如何看待自殺?

  

  生命的原點

  

  答:這不是一個單純的問題,年輕的孩子到了走上絕路的地步,或成爲別人眼裏的問題人物,事實上反映出家庭、學校、社會的問題多一點,青年人自己的問題還不算大。

  

  現代父母,能讓孩子覺得他們的意見可取的並不多。在思想上,年輕人並不太受父母影響,這多半是因爲父母不跟孩子做朋友,因此上一代難以進入下一代的生活及內心世界,才會覺得「孩子怎麼變成這樣」,無法理解年輕人的言行。在這種情形下,父母察覺不出孩子潛在的問題。等狀況浮現之後,常常束手無策,不知如何處理,這是個大問題。

  

  年輕人好奇、學習力旺盛,這同時意味著他們的模仿力也強,他們習慣叁五成群,互相感染。所以,社會風氣對他們影響很大,譬如跟著流行穿短褲、緊身褲,不可不考慮這對健康是好是壞;見大家都買名牌,自己也想要,沒想想自己是否買得起。

  

  更重要的是在學校教育體製內,多半著重知識、技術的傳授,至于人格教育,好象就交給訓導處。但是,訓導人員天天耳提面命,不可以這樣、不可以那樣,並且定出條條規矩,錯了就罰,對了就賞。光這樣對學子的人格養成是不夠的。

  

  學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環,是老師的身教、潛移默化的熏陶;老師如果不懂得用尊重的態度、方法對待學生,而說一些譏諷輕蔑的話等等,這不但不能讓犯錯的學生心服,對其他人也不是好的示範。相對的,教育體系也應該多著力改善教學環境,給老師更多資源;如果一個老師要照顧叁、四十個學生,他就只能注意那些已經出了問題的學生,而無力顧及那些潛在的狀況。

  

  從我的立場來看,我遺憾臺灣到現在都還沒有將宗教納入正式的教育體系。傳統上,中國人的信仰是很現實的,不太想過去世,對于未來也只想長生,活久一點,其本質是反宗教的;即使到現在也還是如此。社會輿論普遍認爲,讓宗教進入校園是令人憂心的事,應該讓孩子自己摸索宗教信仰;家長也這樣想,縱然父母自己有宗教信仰,卻多放手讓孩子自己決定是否接受宗教。

  

  這不是很矛盾嗎?家庭學校都不教導,各宗教正確的教義和精神,如此又怎麼能期待年輕人有宗教的知識去判斷、選擇呢?他們只能跟隨大衆的流行風氣。

  

  而臺灣民間的宗教多半止于信仰層面,許多爲非理性的,甚至是迷信的,所以靈異之風、求神問蔔才蔚爲風潮。

  

  教育當局目前正在推動生命教育,希望教導學生愛惜生命;我認爲生命教育的內容,應該是說明生命如何由胚胎形成,死亡是必然,從生到死的人生過程中,必須如何安身立命。如果其中缺乏宗教教育,生命便是沒有源頭也沒有未來,無法使人將生命落實在無限的時空中。

  

  問:什麼是宗教教育所提供,而正規教育缺乏的?

  

  答:宗教講出生之前源頭,所以生命有了根;宗教也講死之後的未來,所以生命有了歸宿。有了根,就會對自己的命運有安定感;相信有未來,就會對自己的現在負責,當然就有無限前程的希望。缺乏宗教的引導,生命猶如失根的蘭花,無處著力。人生中只講道德,做起事來不免困難重重,因爲許多是非善惡不是一時之間就能分明的,常常對不負責任的人莫可奈何。有些做惡的人只要不被抓到就心存僥幸,也許會遭人謾罵,卻也無可奈何他。碰到這種人,就得靠宗教的力量來幫助他了。有宗教信仰的人,不僅怕人家罵,而且懂得對自己的所做所爲負責。一如海中行舟,明白自己啓航的來處,知道自己前程靠岸的去處,而且不只是這一生而已。

  

  許多宗教都指出,生命的去處,最終就是回到初始的發源處。基督教說,神造世人,人最後要回到神的處所。而佛教主張,佛性本具,人之所以不知,是因爲受無明煩惱蒙蔽。所以我們在品德的路上不斷自我成長,福慧雙修;最後,清明的本性自然浮現,與佛不二。所以是生生世世滿懷希望,走回生命的原點。

  

  如果對生命沒有這樣的認識和信念,即使成年人在重重生活壓力的波折下,都難免感到茫然無助,更何況是生命活力無處宣泄的少年人。茫然無助再加上沖動,導致他們遭遇情感、人際關系或是升學等的壓力、挫折時,就有了「死給你看」的沖動。

  

  據我了解,西方現在有一些機構正在研究有宗教信仰與沒有宗教信仰的家庭,他們的下一代哪一種比較有安全感。我猜想應該是有宗教信仰的家庭所教育出來的下一代比較有安全感。自殺的問題相同,有宗教信仰的青年,在面對晦澀的人生際遇時,他會好好思考這個關鍵點,因爲幾乎所有的宗教都反對自殺。猶太、基督、天主教認爲,人是神創造的,只有上帝可以收回人的生命,人不可自己結束生命;而佛教則認爲,自殺與殺人都是殺生,所以也反對自殺。

  

  中年人需有逆風毅力

  

  問:青年之後,步入中年,法師覺得這一時期的人生,應該注意什麼?

  

  答:就以我自己爲例作說明吧!我少年出家,知道佛法的好處,就有振興佛教的心願。這個心願到了中年之後,才得以逐步實現。

  

  問:過程中,法師是否曾經與多數人一樣,覺得夢想難以實現,或永遠達不到。

  

  答:是的,但我從未放棄。

  

  那個時代,社會頗動亂,我見到許多人仿徨無依。二次大戰結束後,社會漸漸安定,可是我一樣看到許多人活得不快樂,我想這是觀念問題。佛法可以導正偏差的觀念,所以我一直吸收、咀嚼佛法,也不斷嘗試把自己知道的佛法告訴別人。

  

  這當然要憑借傳播媒體的力量,我二十歲就寫文章,但影響力很小;到了二十五、六歲,幾乎覺得沒機會了。直到叁十歲從軍中退伍再度出家,開始編佛教雜志《人生》,接著到高雄美濃山中閉關,在沒有電話、電視,甚至沒有電燈的寺中禅坐,內省心性,察照自己內心深處的世界,堅定了信願。同時,書也一本本寫成。

  

  那時候我已將近四十歲,海內外邀稿漸多,我的願望也慢慢實現,但還是很慢。例如我叁十五歲時(一九六五年)就完成《正信的佛教》一書,第一刷只印一千本;十年後,我從日本留學回來,那一千本還沒賣完。

  

  當我的師父東初老人圓寂,我再從美國返國承接老人的遺志,弘揚佛法之後,《正信的佛教》就一版一版地印,流通于臺、新、越、香港、大陸,現在出版量已有兩百多萬本;而且也慢慢有人真的照我發表的「理念」去行事。依此可見,中壯年的年限很長,從叁十到六十五歲,這是人生的黃金歲月,更應當不中斷地學習,還要努力充實自己,逐漸發揮影響力。

  

  在此時期,我離開較單純的學院環境,進入社會之後,因爲因緣具備,很多事情聚集而來。其中有逆緣,有順緣。重要的是,我絕不因逆緣而放棄。

  

  中年時,我也飽受打擊,俗話說:樹大招風,當知名度高了,隨之而來的非議責難也愈多。過去,我曾爲了佛教正信之辨,與基督徒發生過筆戰,那其實是小事,我很感激他們,讓我有機會厘清外界對佛教普遍存在的誤解。但當批評我的聲音來自教內時,沖擊更大。當時,我很少有真正的朋友。因爲當年我的言論很激烈(關于如何振興佛教的方法),很多人都覺得受到我的「辱罵」,連我的師父都有這種想法。雖然我自認爲是對事不對人,但是沒有獲得大家的諒解,因爲事裏有人,人在事中,無法二分的。

  

  那時候壓力真的很大。我赴日留學也曾遭受反對,一因我人緣不好,二因有些人推想,我赴東瀛之後必定還俗。

  

  在壓力下我沒有放棄,還…

《歡喜看生死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學佛群疑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