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人的事,负起责任,不断自我训练再训练,也会练就好的惯性,那么这种人的生命去向便与前者截然不同。所以说要不断锻炼自己、成长自己;至于贡献,事无大小,尽力而为就是了。因而「成就他人」是无法表列、明定规格的;心里常想着帮助他人,就是对自我成长的良好训练,也就能够成就他人。
问:师父刚提到「以他为我」的重要,这令我想起一则故事。从前有位师父,他也说过要随顺众生,有人要他站,他就站;有人要他坐,他就坐。虽然这位师父只是举例,但是对一般人而言,也许一方面难以想象把「我」全部放掉,是什么样的境界;二方面社会环境日益多元及复杂,可能有些时候,「他」方会彼此冲突、矛盾。例如父母之间、子女、兄弟姊妹和朋友之间的意见、期望不相同,那该怎么办?若以那位法师的例子来说,要是同时间,有一个人要他站、有一个人要他坐,他到底该站还是坐呢?
答:随顺众生的意思不是随波逐流,也不等于没有原则地盲目服从,而是要以智慧及慈悲的尺度来权衡轻重。凡是有益于己也有助于人的,那就可以照着对方的吩咐去做;凡是有益于人而无损于己的,都当从善如流;凡是有大益于人而有小损于己的,也当全力以赴;凡是无益于己又无益于人的,当然不能照办了。如果遇到蛮不讲理的人,他叫你站而你不站,就会立即受到伤害,你最好不用逞强,还是学着那位出家人的忍辱行吧!
问:这一、二十年间,受到各种因素的刺激,台湾社会变化很大,许多价值观正在解构、重组,各种意见、观点纷陈。其中有一种人生态度在年轻人身上广为流行,就是爱自己多一点、对自己好一点。这大概是他们认为的「健康的自私」吧!因为把自己弄好了,条件比较好了,才可以付出;否则每个人体力、财力、能力、资源都有限,如果什么都只为别人,可能到最后透支了,自己先垮了。这种看法跟「五蕴非我」有抵触吗?
答:这种思想多半是受西方人的影响。中国儒家传统上讲仁、爱、忠、恕、责任;而西方的价值体系多由自我出发,行事上,他们一定考虑权利、义务,我是纳税人,那么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好处。美国历任总统也常说,他们为了美国长远的利益,必须援助第三世界国家。虽然东西拿出去给其他国家,但最终还是为了美国。所以,虽然从自我出发,但最后对个人和社群、国家,甚至国际都有好处,这是他们的文化模式。
这样错了吗?不尽然,有它的道理存在。中国古代思想家杨朱说过,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。看似自私,但杨朱说,如果每个人都把自己管好了,照顾好了,那么天下还有谁需要别人帮助呢?就如佛教讲的解脱、成佛,也是一种自利,希望修习而得开悟,自利利他,推己及人,都是这样讲的。原则及逻辑上是没错的。问题是,很多人相信「自利利人」这句话的前两个字、奉行前两个字,却忽略了后两个字的意义。
现代社会是经济、消费社会,偶尔为自己买件好衣裳、吃顿大餐、外出旅游,这是休闲,就像工作了五天,就得休息一、二天一样;生活的确需要调剂,既可纾解压力,让孩子欢喜,家庭也和乐。但若打肿脸充胖子,人家有你也一定要有,为了这些休闲、消费而入不敷出就不好了;太着重自我感官之娱乐或只强调爱自己,忘了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奉献,就颠倒了。就像我们睡觉,是为了恢复体力,让心、脑休息,沉淀、消化,再继续明天的工作,不能把睡觉看成目的,它只是个方法。
现在我们提倡以他为我,以「他」为中心,为了能利他,我必须不断进修;如此一来,反而成长了自己,这就是「利人便是利己」的道理。我们观察每个人的学习过程,大概在二到三岁期间,都有一段自我中心非常强烈的时候,甚至会强到想指挥父母、影响家里的作息时间等等,爸妈「不听话」,就一哭二闹发脾气。
之后,从各种学习管道中,孩子逐渐长大,也都伴随着把「我」变小的过程,不断地从非常自我,进而体会他人的自我,反省自我、检点自我、充实自我、成长自我。
我自己也是这样,现学现卖;看艺术展览,了解电脑,也听听别人介绍网路,然后融入自己的思想体系,再与人交谈时就容易契合,不至于与社会脱节。我说自己像个发货站,人家需要什么,我就去学(进货),然后再分派出去给人。我究竟学些什么?当然是以佛教思想为引导、规范,我是不会去学以伤害一批众生来助益另一批众生。所以,每个人的学习方向,都应有一个思想指导、有个范围。
问:人的成长过程中,的确有一个层面是学习从有我到无我,同时也学习如何独立思考,不要人云亦云;如果在社会上与人意见不同,这种情况在职业生涯中也很常见,有时和上司或与同事看法、做法分歧,甚而引发冲突,这是有我,还是无我?
答:这也因人、因时而异。如果是因为自我中心,个人善恶、利害而引发冲突,那是有我,烦恼的我。相对的无我不是没有思想、没有意见,没有独立的思考能力;而是不以一己的喜怒哀乐、利害得失与人计较。在职场上,你是站在企业的立场,提出你认为比较好的方法、策略、步骤,那是为「他」,当然应该说出你的意见,让大家参考,至于是否被采纳,就不必太在意、烦恼了。
问:二十世纪是人类在民主政治、经济发展大跃进的一百年,这个基础奠定军事、太空、医学、生化及电脑各个科技领域的长足演进。现在,我们甚至看到基因工程三天两头就有新发现,而复制人的实现似乎近在眼前,也引起广泛讨论、争辩。法师刚刚也提过,世间大多作为,多半好、坏夹杂,因为不能完全做到无我。身为科学家,分明知道他的发明虽可造福人类,却也同时将导致不小的负面作用,虽为利他,却也可能有伤害;像复制人这件事,该去做吗?您刚才开示,佛法无定法,没有绝对是非、好坏标准,像这样的事也是如此吗?
答:每个工作的角色扮演是不同的;科学家的角色,是找出人这个小身体和外在大身体(地球及宇宙)的现象,然后加以运用,这是他们的责任。发明的本身并没有错,至于它可能诱发的副作用,就得靠有智慧的人来预防,从政治、法律、宗教、经济、哲学等方面未雨绸缪,事先做好准备。
现代的复制科技已经成功地复制牛、羊、猴子等动物,虽然法律目前仍不允许复制人,但那是时间问题,法律的防线迟早也会松动。现阶段在技术上,复制人还有一些难题未获解决;例如,从五、六十岁的人身上拿细胞来复制,甫出世的婴儿,过没几年,虽然还是儿童的心态,其生理状况却已是五、六十岁的老态,这是很痛苦的事,这一点还没克服,但这应该也是时间的问题。
依我看,到二十一世纪末,地球上可能就有一定数量的复制人了。这种科技的发展,当然会对现有社会的价值体系、法律责任、伦理道理等层面造成冲击。但一如全世界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口(国家)安度电脑Y2K危机一样,只要先知道问题所在,集合众人智慧去解决,就可以掌握局面,不致大乱。复制人所引起的一些问题,例如父母的定义是什么?还有,一个人只要拿一点细胞,就可以复制好多人,真像孙悟空一样,拔一根毛一吹,就变化出无数小猴子,那又该如何?所以需要一些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规范。
问:真到那个时候,不是很恐怖吗?
答:(摇头)那也未必。凡是尚未发生的局面,若非将之过度的理想化,就是将之想象成可怕,都是不必要的。
第三章 人生三部曲
问:在时序上,人的成长都得经过青、壮、老三个阶段。由于各时期所拥有的资源和面对的环境不同,法师认为不同阶段的人,应如何建立并实践人生观及生命的价值?是否先从青少年开始谈起?
年轻人需学习负责精神
答:现代二、三十岁的年轻人,在追求什么呢?据我所了解,第一是爱情,第二是成名,想发大财的少年人可能少一点吧!
寻觅异性伴侣,是动物的本能。成长中的少女少男,有的甚至等不及成年再打算,年纪虽小却已有爱情美梦。不过,这时候需要思考一下。小说中的爱情凄美、浪漫,很迷人;但沉溺于爱河中挣扎的人,有时喜悲参半、有时患得患失、有时痛苦不堪,情绪波动极为汹涌。二十五岁以前正是学习的阶段,把精力、时间耗费其中很可惜。若是很自然地交往,两情相悦、彼此勉励,那也很好。
年轻人多半想一夕成名,这样的速成美梦也得思考一下。通常,有特殊机遇或天赋的人,是有一夕成名的机会;但是对大多数人而言并不容易,因为实力不够,即使想尽办法、使尽招数成名,也是虚名。这种人往往为了保住名声,得做更多的虚功,十分辛苦地维护虚名,这是很痛苦的事。如果真得了名声,也当小心,锋芒不要尽露。有句话说「满招损,谦受益」,隐藏一些、谦虚一点总是好的。
除了追求成名、爱情之外,在这个成长阶段,更重要的是要自我充实技能、知识及品德,以奠定人生的基础。
目前的社会以经济为导向,一定要有一技之长,才能使生命的发展有延续的基础,并免于匮乏之忧。在选择志向时,千万不要一窝蜂、赶流行;还是多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:「我喜欢什么?我的学习能力如何?」再配合机缘去判断和抉择。年轻朋友之间相互影响,或受媒体左右,容易模仿偶像、赶风尚。因此,对于选择自己的人生出路,要稍微逆向思考一下。大家都在挤最热门的科系、行业,但哪来那么多机会?这样竞争不也同时增加了吗?更何况环境、技术演变很快,现在热门的,不见得未来就热门。
依着自己的性向努力钻研,虽然眼前的选择不一定是热门「趋势」,起码你的工夫好,即使冷门,在分工的社会中,还…
《欢喜看生死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