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人的事,負起責任,不斷自我訓練再訓練,也會練就好的慣性,那麼這種人的生命去向便與前者截然不同。所以說要不斷鍛煉自己、成長自己;至于貢獻,事無大小,盡力而爲就是了。因而「成就他人」是無法表列、明定規格的;心裏常想著幫助他人,就是對自我成長的良好訓練,也就能夠成就他人。
問:師父剛提到「以他爲我」的重要,這令我想起一則故事。從前有位師父,他也說過要隨順衆生,有人要他站,他就站;有人要他坐,他就坐。雖然這位師父只是舉例,但是對一般人而言,也許一方面難以想象把「我」全部放掉,是什麼樣的境界;二方面社會環境日益多元及複雜,可能有些時候,「他」方會彼此沖突、矛盾。例如父母之間、子女、兄弟姊妹和朋友之間的意見、期望不相同,那該怎麼辦?若以那位法師的例子來說,要是同時間,有一個人要他站、有一個人要他坐,他到底該站還是坐呢?
答:隨順衆生的意思不是隨波逐流,也不等于沒有原則地盲目服從,而是要以智慧及慈悲的尺度來權衡輕重。凡是有益于己也有助于人的,那就可以照著對方的吩咐去做;凡是有益于人而無損于己的,都當從善如流;凡是有大益于人而有小損于己的,也當全力以赴;凡是無益于己又無益于人的,當然不能照辦了。如果遇到蠻不講理的人,他叫你站而你不站,就會立即受到傷害,你最好不用逞強,還是學著那位出家人的忍辱行吧!
問:這一、二十年間,受到各種因素的刺激,臺灣社會變化很大,許多價值觀正在解構、重組,各種意見、觀點紛陳。其中有一種人生態度在年輕人身上廣爲流行,就是愛自己多一點、對自己好一點。這大概是他們認爲的「健康的自私」吧!因爲把自己弄好了,條件比較好了,才可以付出;否則每個人體力、財力、能力、資源都有限,如果什麼都只爲別人,可能到最後透支了,自己先垮了。這種看法跟「五蘊非我」有抵觸嗎?
答:這種思想多半是受西方人的影響。中國儒家傳統上講仁、愛、忠、恕、責任;而西方的價值體系多由自我出發,行事上,他們一定考慮權利、義務,我是納稅人,那麼這件事對我有什麼好處。美國曆任總統也常說,他們爲了美國長遠的利益,必須援助第叁世界國家。雖然東西拿出去給其他國家,但最終還是爲了美國。所以,雖然從自我出發,但最後對個人和社群、國家,甚至國際都有好處,這是他們的文化模式。
這樣錯了嗎?不盡然,有它的道理存在。中國古代思想家楊朱說過,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爲。看似自私,但楊朱說,如果每個人都把自己管好了,照顧好了,那麼天下還有誰需要別人幫助呢?就如佛教講的解脫、成佛,也是一種自利,希望修習而得開悟,自利利他,推己及人,都是這樣講的。原則及邏輯上是沒錯的。問題是,很多人相信「自利利人」這句話的前兩個字、奉行前兩個字,卻忽略了後兩個字的意義。
現代社會是經濟、消費社會,偶爾爲自己買件好衣裳、吃頓大餐、外出旅遊,這是休閑,就像工作了五天,就得休息一、二天一樣;生活的確需要調劑,既可纾解壓力,讓孩子歡喜,家庭也和樂。但若打腫臉充胖子,人家有你也一定要有,爲了這些休閑、消費而入不敷出就不好了;太著重自我感官之娛樂或只強調愛自己,忘了這樣做的目的是爲了奉獻,就顛倒了。就像我們睡覺,是爲了恢複體力,讓心、腦休息,沈澱、消化,再繼續明天的工作,不能把睡覺看成目的,它只是個方法。
現在我們提倡以他爲我,以「他」爲中心,爲了能利他,我必須不斷進修;如此一來,反而成長了自己,這就是「利人便是利己」的道理。我們觀察每個人的學習過程,大概在二到叁歲期間,都有一段自我中心非常強烈的時候,甚至會強到想指揮父母、影響家裏的作息時間等等,爸媽「不聽話」,就一哭二鬧發脾氣。
之後,從各種學習管道中,孩子逐漸長大,也都伴隨著把「我」變小的過程,不斷地從非常自我,進而體會他人的自我,反省自我、檢點自我、充實自我、成長自我。
我自己也是這樣,現學現賣;看藝術展覽,了解電腦,也聽聽別人介紹網路,然後融入自己的思想體系,再與人交談時就容易契合,不至于與社會脫節。我說自己像個發貨站,人家需要什麼,我就去學(進貨),然後再分派出去給人。我究竟學些什麼?當然是以佛教思想爲引導、規範,我是不會去學以傷害一批衆生來助益另一批衆生。所以,每個人的學習方向,都應有一個思想指導、有個範圍。
問:人的成長過程中,的確有一個層面是學習從有我到無我,同時也學習如何獨立思考,不要人雲亦雲;如果在社會上與人意見不同,這種情況在職業生涯中也很常見,有時和上司或與同事看法、做法分歧,甚而引發沖突,這是有我,還是無我?
答:這也因人、因時而異。如果是因爲自我中心,個人善惡、利害而引發沖突,那是有我,煩惱的我。相對的無我不是沒有思想、沒有意見,沒有獨立的思考能力;而是不以一己的喜怒哀樂、利害得失與人計較。在職場上,你是站在企業的立場,提出你認爲比較好的方法、策略、步驟,那是爲「他」,當然應該說出你的意見,讓大家參考,至于是否被采納,就不必太在意、煩惱了。
問:二十世紀是人類在民主政治、經濟發展大躍進的一百年,這個基礎奠定軍事、太空、醫學、生化及電腦各個科技領域的長足演進。現在,我們甚至看到基因工程叁天兩頭就有新發現,而複製人的實現似乎近在眼前,也引起廣泛討論、爭辯。法師剛剛也提過,世間大多作爲,多半好、壞夾雜,因爲不能完全做到無我。身爲科學家,分明知道他的發明雖可造福人類,卻也同時將導致不小的負面作用,雖爲利他,卻也可能有傷害;像複製人這件事,該去做嗎?您剛才開示,佛法無定法,沒有絕對是非、好壞標准,像這樣的事也是如此嗎?
答:每個工作的角色扮演是不同的;科學家的角色,是找出人這個小身體和外在大身體(地球及宇宙)的現象,然後加以運用,這是他們的責任。發明的本身並沒有錯,至于它可能誘發的副作用,就得靠有智慧的人來預防,從政治、法律、宗教、經濟、哲學等方面未雨綢缪,事先做好准備。
現代的複製科技已經成功地複製牛、羊、猴子等動物,雖然法律目前仍不允許複製人,但那是時間問題,法律的防線遲早也會松動。現階段在技術上,複製人還有一些難題未獲解決;例如,從五、六十歲的人身上拿細胞來複製,甫出世的嬰兒,過沒幾年,雖然還是兒童的心態,其生理狀況卻已是五、六十歲的老態,這是很痛苦的事,這一點還沒克服,但這應該也是時間的問題。
依我看,到二十一世紀末,地球上可能就有一定數量的複製人了。這種科技的發展,當然會對現有社會的價值體系、法律責任、倫理道理等層面造成沖擊。但一如全世界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口(國家)安度電腦Y2K危機一樣,只要先知道問題所在,集合衆人智慧去解決,就可以掌握局面,不致大亂。複製人所引起的一些問題,例如父母的定義是什麼?還有,一個人只要拿一點細胞,就可以複製好多人,真像孫悟空一樣,拔一根毛一吹,就變化出無數小猴子,那又該如何?所以需要一些法律和倫理道德的規範。
問:真到那個時候,不是很恐怖嗎?
答:(搖頭)那也未必。凡是尚未發生的局面,若非將之過度的理想化,就是將之想象成可怕,都是不必要的。
第叁章 人生叁部曲
問:在時序上,人的成長都得經過青、壯、老叁個階段。由于各時期所擁有的資源和面對的環境不同,法師認爲不同階段的人,應如何建立並實踐人生觀及生命的價值?是否先從青少年開始談起?
年輕人需學習負責精神
答:現代二、叁十歲的年輕人,在追求什麼呢?據我所了解,第一是愛情,第二是成名,想發大財的少年人可能少一點吧!
尋覓異性伴侶,是動物的本能。成長中的少女少男,有的甚至等不及成年再打算,年紀雖小卻已有愛情美夢。不過,這時候需要思考一下。小說中的愛情淒美、浪漫,很迷人;但沈溺于愛河中掙紮的人,有時喜悲參半、有時患得患失、有時痛苦不堪,情緒波動極爲洶湧。二十五歲以前正是學習的階段,把精力、時間耗費其中很可惜。若是很自然地交往,兩情相悅、彼此勉勵,那也很好。
年輕人多半想一夕成名,這樣的速成美夢也得思考一下。通常,有特殊機遇或天賦的人,是有一夕成名的機會;但是對大多數人而言並不容易,因爲實力不夠,即使想盡辦法、使盡招數成名,也是虛名。這種人往往爲了保住名聲,得做更多的虛功,十分辛苦地維護虛名,這是很痛苦的事。如果真得了名聲,也當小心,鋒芒不要盡露。有句話說「滿招損,謙受益」,隱藏一些、謙虛一點總是好的。
除了追求成名、愛情之外,在這個成長階段,更重要的是要自我充實技能、知識及品德,以奠定人生的基礎。
目前的社會以經濟爲導向,一定要有一技之長,才能使生命的發展有延續的基礎,並免于匮乏之憂。在選擇志向時,千萬不要一窩蜂、趕流行;還是多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:「我喜歡什麼?我的學習能力如何?」再配合機緣去判斷和抉擇。年輕朋友之間相互影響,或受媒體左右,容易模仿偶像、趕風尚。因此,對于選擇自己的人生出路,要稍微逆向思考一下。大家都在擠最熱門的科系、行業,但哪來那麼多機會?這樣競爭不也同時增加了嗎?更何況環境、技術演變很快,現在熱門的,不見得未來就熱門。
依著自己的性向努力鑽研,雖然眼前的選擇不一定是熱門「趨勢」,起碼你的工夫好,即使冷門,在分工的社會中,還…
《歡喜看生死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