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是逆境或顺境,看作是上帝的恩典、赐予;把挫折、困难和福份都视为磨练的机会,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。最后,因为上帝有爱,人一如上帝去爱他人,终得上天国,回到神的国度。
这样的信仰逻辑和行为,的确经过了神学、理论方面的辩证,但是一般基督教徒大多只停留在「信」的层次,虽然他们也「望」,希望上帝赐给他们恩典,所以不断祷告,但不容易体验到,即使遭逢逆境,也是上帝恩典的另一种的表现。
就佛教而言,在中国社会里,由于其他民间信仰不断掺杂,情况比较复杂。我把这个混杂的民间信仰现象分为几个层次来分析:一、急诊式:临时遇到困难、问题,找不到办法解决,才想到求神祈佛。二、贿赂式及投资式:信教者心中带着回收的预期,希望这辈子或下辈子生长在好的家庭,或好的环境,以享受福报。三、证人式:以宗教信仰当名牌、通行证,证明自己是好人;或对着神明向他人发誓,证明自己是无辜的。四、健身房式:用气功、养生术等包装宗教。五、经验式:这种宗教信仰强调神秘、灵异的经验,着重于神通力和感应。很多人用祷告、打坐、持咒、诵经、加持的方法,以获得这样的神秘经验为满足。六、学问式:把宗教当作一门学问或哲学来研究,宗教的论理吸引他,或者出于好奇,而成为宗教学专家。但他们的思想言论是一套,立身处事的行为又是一套,言、行未必合一。七、爱与施:这是比较高的信仰层次,信徒能以爱和布施来身体力行宗教教义。施是为了慈悲的爱,不为求取名利等的回馈。
最后,是超越式的宗教信仰,它是无我、无执着的,不以自我为中心的信仰,以「空观」、「中观」来体验空性的智慧、实践无缘慈悲的佛法。
因此,健康的宗教,必须能在日常生活中把理论(教义)和实践结合为一体。也就是说,生活中的每一个当下,都可以不受诱惑、刺激,因而不起烦恼。例如,自己有能力布施、付出爱,于是去做;既不是为了求得福报,甚至也不「想」着自己是在布施、做好事。这是三轮体空的精神-没有布施的人、也没有被布施的对象,和所布施的东西。
除了超越式、爱和施舍式的宗教信仰,也不能说其他六种信仰层次完全没有好处。许多人透过练功、膜拜、上香祝祷等等仪轨,心理上就有安全感,因为借着这些仪式,他们认为可以得到「保佑」;即使所求之事不应验,他们也会自我安慰,认为大概自己福报不够,所以有麻烦时神明也帮不上忙。
例如,我就注意到,一些进香的游览车,偶尔也会发生车祸,但是没有信徒会怪妈祖、王爷不灵验,他们每年还是照样前往祖庙。
而宗教的神秘经验,同样也有加强的效果,可以提升对宗教的信心。不论是增强心里的安全感,或者兼顾对宗教的信心,都有好处。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是,把信仰的层次,从这些层面再往上提升,使得由信仰所得到的信念,能与生活结合,进而产生净化生命的力量。
受报与祈求
问:法师先前提到,源头带来的业报(有好有坏),很难改变,所以不需在人生波折起伏时,寄望能透过花钱改运的门道。但是,我读过一本《十大弟子传》,介绍释迦牟尼佛住世时,座下十个大弟子的种种事迹。
其中,神通力第一的目犍连尊者被外道害死,佛陀弟子不忍又不可置信地问佛陀,目犍连为什么不用他的神通力躲过灾厄呢?佛陀回答,那是因为目犍连前世的业报,应该要受此横逆而死。
但另外一位阿难尊者,有一天见到鬼像现前预报他将死的讯息,阿难大惊而问佛陀该怎么办。佛陀教他一心持诵阿弥陀佛的圣号,经过好几天,终于得到阿弥陀佛的慈悲,延长他的寿命。为什么同样有业报,但有的可以求,有的不能求。
答:阿难尊者这样的故事我不清楚。
问:或者以持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为例。根据《普门品》的记载,人若遇兵、刀、盗、水、火、风等劫难,只要一心称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,他就会闻声前来解危。许多法师在解说《普门品》时,也会举一些实例来印证。这不也算是「求」消业障吗?
答:佛教所有的经典,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,一类是原始的经典,这些经典比较忠于释迦牟尼佛的说法,是弟子听闻佛说的法义后所记载,这些主要以《阿含经》和《律藏》为代表;这些经典中的确有少许篇章论及神通,却很少讲感应之事。另一类经典,以大乘经典为代表,例如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、《法华经》等,就提到很多感应神通的事迹。
愈是原始的经典,愈贴近人性,多以人的本位为出发点,谈人及人生各个层面的问题,思考日常中如何以智慧解决困难,乃至如何能不失烦恼,如何以慈悲面对众生,不起分别。这两个原则,充满在佛陀的教诲中,如何改善你的命运,经典也有记载。你遭遇到什么样的厄运,佛陀也会告诉你为什么,能够改善的就改善;不能改善的,逃也不是办法,就勇敢接受它(处理它,再放下它)。偶尔,佛陀也会提到神通,可是不能流于蛮横式的,例如打人一拳,还不准别人还手。
在社会上,总会碰到不顺心、不顺眼的人与事,这是过去世与对方没有结好缘,今生的功课,就是结束这个缘,不可以冤冤相报,没完没了。所以,如果能让对方宽心,不扰你、害你,这非常好。但如果对方不能原谅你,有时业力太强,以致他无法原谅你,那就只好坦然接受;一旦接受以后,就等于结清过去所积欠的旧帐了。
目犍连是被鹿杖外道打死的,这些人的法器是镶着鹿角的杖棍。目犍连神通之大,十大弟子中排第一。当年,邻国要攻打佛陀的母国释迦族,佛陀坐在要道上三次,劝退来军,但仍然阻止不了战争。目犍连不相信事不可为,用神通力把释迦族中上百位善男子、善女人,装在一个大
内,他以为可以保住这些人的性命,但当战争结束后,他打开
盖子,赫然发现
内那些人都已化为血水。
有这么大神力的目犍连,面对自己的业报,也只有坦然接受,而不再施展神力逃避。因此,佛教原始教义比较倾向劝人面对业报、接受业报。
佛教经典到了大乘时期,提出不同的解释,其中强调的是佛菩萨的慈悲誓愿;所以当人遭遇灾厄危难时,可以借用佛菩萨的力量救济,暂时缓一缓,待将来精进修行之后,要做大佛事、大救济,而且自己也还要受报。甚至有说「罪性本空由心造,心若灭时罪亦亡。」唯其根本的原则是「定业不可转」,造业需要受报。例如,佛陀即使成佛后,还是有背痛、挨饿、受人诽谤,又如佛陀被提婆达多陷害,以致脚受石头砸伤而出血。虽然成佛,但仍免不了前生之业报,这些受报都有它的原因,也得坦然接受。
原始佛教经典与大乘经典在这方面会有不同的出发点,关键在于原始经典认为得大解脱、进入涅槃之后,就不再有来生;因此,所有的果报、因缘,在此生都得了结。但大乘佛教认为,即使证得解脱,出于度世的慈悲誓愿,还是会一生一生再来的,所以可以慢慢受果报,解脱后再补偿。
问:听起来,法师似乎比较倾向原始教义,鼓励人面对业报时,要勇敢承受,而非求受业报。
答:我两种都采行。虽然我有时也祈求观世音菩萨,基本上我是倾向原始教义;但对于一般大众,若是遇上大难关,真是熬不过去、撑不住,我也会请他们祈求观世音菩萨,让内心有个依靠。看状况而定,不是绝对一成不变。
第五章 死亡是怎么回事?
问:虽说「人生自古谁无死」,但是科技的力量已经进入死后复活的课题,例如「急冻人」的实验。法师认为人类将来能否「不死」?或者寿命可以延长到几近寿命的极限?
万物变化无常
答:自古以来,总是有人希望长生不死,但是到现在为止,不论中外还没发现有人可以不死。事实上,不仅人类一出生就贪生怕死,其他动物也一样。我们观察自然界的生态,即使是植物也有荣枯交替,在地球上有存活百年、千年依旧的神木,却还没见过有万年不死的树木。
在第二章〈生命的意义〉中我提过,万般灵物都离不开「成、住、坏、空」四相的循环,我们寄生的地球也有生命的终点。地质学家研究地壳活动,大约几亿年变动一次,海洋升为高山,陆地沉为川流,在这么剧烈的地层变动下,当时的生物几乎都灭亡了。如果我们站在宇宙中窥看地球,它的运行轨道并非一成不变,从圆形转为椭圆形,这种变化就会牵动南、北极和赤道位移,进而影响其中万物的生态。这种宇宙天体的变动,进行速度很缓慢,它的影响并不是一、二代人类可以明显感受到的,但它的确在变。事实上,没有事物是亘久不变的。
自然环境的变化,形成春夏秋冬,人类身体对应这些变化产生生老病死。即使我们心理的活动也是转变不已,而心理活动也有生、住、异、灭四相,意思是我们每一个念头都会经过出现、暂时留驻、变化、消失这四个过程。
所以,从宇宙、地球、生物、人类,到我们的身体、心理都无法永恒不灭,它既生生不息,也同时变化不已,这就是无常现象。
以人类的智慧,很早就观察到环境的动荡,和人终会死亡的事实,但人类却一直有长生不老的欲望,这个深沉企望广见于人类历史各个民族的宗教信仰里。例如古埃及人相信,人死后可复活,借用此生的身体到另一个世界,所以发明木乃伊,但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,我们都晓得,从来没有一具木乃伊复活。
中国古代也是如此,古帝王会想办法让自己的遗体不腐化,而且也有财宝、奴仆陪葬的死亡文化,这种现象正是渴求复活、希望永生。
道家勤练内、外丹功,最终的目的就是羽化登仙、长生不死。所谓内丹功就是气功,他们认为将体内「…
《欢喜看生死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