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是逆境或順境,看作是上帝的恩典、賜予;把挫折、困難和福份都視爲磨練的機會,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。最後,因爲上帝有愛,人一如上帝去愛他人,終得上天國,回到神的國度。
這樣的信仰邏輯和行爲,的確經過了神學、理論方面的辯證,但是一般基督教徒大多只停留在「信」的層次,雖然他們也「望」,希望上帝賜給他們恩典,所以不斷禱告,但不容易體驗到,即使遭逢逆境,也是上帝恩典的另一種的表現。
就佛教而言,在中國社會裏,由于其他民間信仰不斷摻雜,情況比較複雜。我把這個混雜的民間信仰現象分爲幾個層次來分析:一、急診式:臨時遇到困難、問題,找不到辦法解決,才想到求神祈佛。二、賄賂式及投資式:信教者心中帶著回收的預期,希望這輩子或下輩子生長在好的家庭,或好的環境,以享受福報。叁、證人式:以宗教信仰當名牌、通行證,證明自己是好人;或對著神明向他人發誓,證明自己是無辜的。四、健身房式:用氣功、養生術等包裝宗教。五、經驗式:這種宗教信仰強調神秘、靈異的經驗,著重于神通力和感應。很多人用禱告、打坐、持咒、誦經、加持的方法,以獲得這樣的神秘經驗爲滿足。六、學問式:把宗教當作一門學問或哲學來研究,宗教的論理吸引他,或者出于好奇,而成爲宗教學專家。但他們的思想言論是一套,立身處事的行爲又是一套,言、行未必合一。七、愛與施:這是比較高的信仰層次,信徒能以愛和布施來身體力行宗教教義。施是爲了慈悲的愛,不爲求取名利等的回饋。
最後,是超越式的宗教信仰,它是無我、無執著的,不以自我爲中心的信仰,以「空觀」、「中觀」來體驗空性的智慧、實踐無緣慈悲的佛法。
因此,健康的宗教,必須能在日常生活中把理論(教義)和實踐結合爲一體。也就是說,生活中的每一個當下,都可以不受誘惑、刺激,因而不起煩惱。例如,自己有能力布施、付出愛,于是去做;既不是爲了求得福報,甚至也不「想」著自己是在布施、做好事。這是叁輪體空的精神-沒有布施的人、也沒有被布施的對象,和所布施的東西。
除了超越式、愛和施舍式的宗教信仰,也不能說其他六種信仰層次完全沒有好處。許多人透過練功、膜拜、上香祝禱等等儀軌,心理上就有安全感,因爲借著這些儀式,他們認爲可以得到「保佑」;即使所求之事不應驗,他們也會自我安慰,認爲大概自己福報不夠,所以有麻煩時神明也幫不上忙。
例如,我就注意到,一些進香的遊覽車,偶爾也會發生車禍,但是沒有信徒會怪媽祖、王爺不靈驗,他們每年還是照樣前往祖廟。
而宗教的神秘經驗,同樣也有加強的效果,可以提升對宗教的信心。不論是增強心裏的安全感,或者兼顧對宗教的信心,都有好處。我們現在所提倡的是,把信仰的層次,從這些層面再往上提升,使得由信仰所得到的信念,能與生活結合,進而産生淨化生命的力量。
受報與祈求
問:法師先前提到,源頭帶來的業報(有好有壞),很難改變,所以不需在人生波折起伏時,寄望能透過花錢改運的門道。但是,我讀過一本《十大弟子傳》,介紹釋迦牟尼佛住世時,座下十個大弟子的種種事迹。
其中,神通力第一的目犍連尊者被外道害死,佛陀弟子不忍又不可置信地問佛陀,目犍連爲什麼不用他的神通力躲過災厄呢?佛陀回答,那是因爲目犍連前世的業報,應該要受此橫逆而死。
但另外一位阿難尊者,有一天見到鬼像現前預報他將死的訊息,阿難大驚而問佛陀該怎麼辦。佛陀教他一心持誦阿彌陀佛的聖號,經過好幾天,終于得到阿彌陀佛的慈悲,延長他的壽命。爲什麼同樣有業報,但有的可以求,有的不能求。
答:阿難尊者這樣的故事我不清楚。
問:或者以持誦觀世音菩薩的聖號爲例。根據《普門品》的記載,人若遇兵、刀、盜、水、火、風等劫難,只要一心稱誦觀世音菩薩的聖號,他就會聞聲前來解危。許多法師在解說《普門品》時,也會舉一些實例來印證。這不也算是「求」消業障嗎?
答:佛教所有的經典,大致可以分爲兩大類,一類是原始的經典,這些經典比較忠于釋迦牟尼佛的說法,是弟子聽聞佛說的法義後所記載,這些主要以《阿含經》和《律藏》爲代表;這些經典中的確有少許篇章論及神通,卻很少講感應之事。另一類經典,以大乘經典爲代表,例如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、《法華經》等,就提到很多感應神通的事迹。
愈是原始的經典,愈貼近人性,多以人的本位爲出發點,談人及人生各個層面的問題,思考日常中如何以智慧解決困難,乃至如何能不失煩惱,如何以慈悲面對衆生,不起分別。這兩個原則,充滿在佛陀的教誨中,如何改善你的命運,經典也有記載。你遭遇到什麼樣的厄運,佛陀也會告訴你爲什麼,能夠改善的就改善;不能改善的,逃也不是辦法,就勇敢接受它(處理它,再放下它)。偶爾,佛陀也會提到神通,可是不能流于蠻橫式的,例如打人一拳,還不准別人還手。
在社會上,總會碰到不順心、不順眼的人與事,這是過去世與對方沒有結好緣,今生的功課,就是結束這個緣,不可以冤冤相報,沒完沒了。所以,如果能讓對方寬心,不擾你、害你,這非常好。但如果對方不能原諒你,有時業力太強,以致他無法原諒你,那就只好坦然接受;一旦接受以後,就等于結清過去所積欠的舊帳了。
目犍連是被鹿杖外道打死的,這些人的法器是鑲著鹿角的杖棍。目犍連神通之大,十大弟子中排第一。當年,鄰國要攻打佛陀的母國釋迦族,佛陀坐在要道上叁次,勸退來軍,但仍然阻止不了戰爭。目犍連不相信事不可爲,用神通力把釋迦族中上百位善男子、善女人,裝在一個大
內,他以爲可以保住這些人的性命,但當戰爭結束後,他打開
蓋子,赫然發現
內那些人都已化爲血水。
有這麼大神力的目犍連,面對自己的業報,也只有坦然接受,而不再施展神力逃避。因此,佛教原始教義比較傾向勸人面對業報、接受業報。
佛教經典到了大乘時期,提出不同的解釋,其中強調的是佛菩薩的慈悲誓願;所以當人遭遇災厄危難時,可以借用佛菩薩的力量救濟,暫時緩一緩,待將來精進修行之後,要做大佛事、大救濟,而且自己也還要受報。甚至有說「罪性本空由心造,心若滅時罪亦亡。」唯其根本的原則是「定業不可轉」,造業需要受報。例如,佛陀即使成佛後,還是有背痛、挨餓、受人誹謗,又如佛陀被提婆達多陷害,以致腳受石頭砸傷而出血。雖然成佛,但仍免不了前生之業報,這些受報都有它的原因,也得坦然接受。
原始佛教經典與大乘經典在這方面會有不同的出發點,關鍵在于原始經典認爲得大解脫、進入涅槃之後,就不再有來生;因此,所有的果報、因緣,在此生都得了結。但大乘佛教認爲,即使證得解脫,出于度世的慈悲誓願,還是會一生一生再來的,所以可以慢慢受果報,解脫後再補償。
問:聽起來,法師似乎比較傾向原始教義,鼓勵人面對業報時,要勇敢承受,而非求受業報。
答:我兩種都采行。雖然我有時也祈求觀世音菩薩,基本上我是傾向原始教義;但對于一般大衆,若是遇上大難關,真是熬不過去、撐不住,我也會請他們祈求觀世音菩薩,讓內心有個依靠。看狀況而定,不是絕對一成不變。
第五章 死亡是怎麼回事?
問:雖說「人生自古誰無死」,但是科技的力量已經進入死後複活的課題,例如「急凍人」的實驗。法師認爲人類將來能否「不死」?或者壽命可以延長到幾近壽命的極限?
萬物變化無常
答:自古以來,總是有人希望長生不死,但是到現在爲止,不論中外還沒發現有人可以不死。事實上,不僅人類一出生就貪生怕死,其他動物也一樣。我們觀察自然界的生態,即使是植物也有榮枯交替,在地球上有存活百年、千年依舊的神木,卻還沒見過有萬年不死的樹木。
在第二章〈生命的意義〉中我提過,萬般靈物都離不開「成、住、壞、空」四相的循環,我們寄生的地球也有生命的終點。地質學家研究地殼活動,大約幾億年變動一次,海洋升爲高山,陸地沈爲川流,在這麼劇烈的地層變動下,當時的生物幾乎都滅亡了。如果我們站在宇宙中窺看地球,它的運行軌道並非一成不變,從圓形轉爲橢圓形,這種變化就會牽動南、北極和赤道位移,進而影響其中萬物的生態。這種宇宙天體的變動,進行速度很緩慢,它的影響並不是一、二代人類可以明顯感受到的,但它的確在變。事實上,沒有事物是亘久不變的。
自然環境的變化,形成春夏秋冬,人類身體對應這些變化産生生老病死。即使我們心理的活動也是轉變不已,而心理活動也有生、住、異、滅四相,意思是我們每一個念頭都會經過出現、暫時留駐、變化、消失這四個過程。
所以,從宇宙、地球、生物、人類,到我們的身體、心理都無法永恒不滅,它既生生不息,也同時變化不已,這就是無常現象。
以人類的智慧,很早就觀察到環境的動蕩,和人終會死亡的事實,但人類卻一直有長生不老的欲望,這個深沈企望廣見于人類曆史各個民族的宗教信仰裏。例如古埃及人相信,人死後可複活,借用此生的身體到另一個世界,所以發明木乃伊,但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,我們都曉得,從來沒有一具木乃伊複活。
中國古代也是如此,古帝王會想辦法讓自己的遺體不腐化,而且也有財寶、奴仆陪葬的死亡文化,這種現象正是渴求複活、希望永生。
道家勤練內、外丹功,最終的目的就是羽化登仙、長生不死。所謂內丹功就是氣功,他們認爲將體內「…
《歡喜看生死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