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精」力練成「氣」,「氣」再練到一個階段可成「神」,再持續練下去便可成「仙」。這時候,神魂就會脫離軀體而去(道家稱此爲遺蛻),達到不死的目的。
但這樣的事情只存在于個人的信仰中,真有如此的仙人嗎?好象沒有。
道家所練的外丹功,就是用汞、金、銀等金屬提煉的藥丹,又稱丹鼎之術。在一、二千年前這是一種科技,對中國人後來的冶金技術有正面的幫助。但是,用煉丹術煉出來的丹丸,卻從來沒有成功地讓服用者長生。唐、宋時期,許多皇帝王侯服用這類丹藥後,初期似乎真有強身、壯陽的功用,但長期食用後,肝腎等器官因重金屬中毒,反而死得更早。到了現代,大衆不再相信死後複生及煉丹長生的神效,轉而「順乎自然」,以健康食品、維他命、補品、運動等方法延年益壽。這些觀點,原則上我是認同的,但若仔細推敲,其實很難給「順乎自然」下一個妥當又合適的定義。如果人人像樹一樣生長于山野森林,看起來最是自然,另方面卻把自己暴露于危險中。例如《祥林嫂》這部電影,劇中描述寡婦祥林嫂由于貧困,帶著孩子住在山上討生活,後來孩子竟被狼咬走了。所以,人畢竟是人,需要一些適當的保護設施,無法與其他動物一樣那麼「自然」地在野外求生。
所以,我個人認爲「自然」是中庸之道,它的內涵是純樸、簡單、整潔和心境的安甯,無論衣食住行都不要過度物質化,動靜適時適地,這樣應該對延長壽命有一定助益。
有一天,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先生跟我聊起該舞團團員的生活,我覺得那就是一種「自然」-簡樸、甯靜而健康的生活方式。雲門的財務一向不寬裕,曾經因爲經濟困難休息了幾年;近些年來國民生活水准普遍提高,懂得觀賞的人多了,不過舞者的收入還是不高,平常吃的、穿的、用的都非常簡單,即使沒有公演,每天依舊練舞。如果用營養專家的標准來看,他們的營養應該難以負荷這麼大的活動量,但是在爲理想以及對舞蹈的喜愛和毅力下,卻可以日以繼日地跳下去。那矯健敏捷的動作,很難讓人相信他們有的已是四十多歲的人了。
知死是重要的
問:既然人終會一死,那麼「知死」重要嗎?因爲孔老夫子一句「未知生,焉知死」,對中國人面對死亡的態度,影響很大。
答:孔子這句話有它的作用,因爲一般人在生時對「法」(世間萬物更替之現象)渾然不覺,很少人會去深究生命從哪裏來,既然不去思考生前死後的問題,那麼就好好過現在這一生吧。「身體發膚受之父母,不敢毀傷,孝之始也。」這種思想也是勸人珍惜生命、愛護身體,不過份冒險,而使生命受到傷害。
如果人都只有現在生的生命,那麼儒家的生死觀,與佛教所講的道理便有許多相通之處。但問題在于,人生的過程中有吉凶、福禍、順逆、貧賤、富貴等問題,而且這些問題都是苦樂摻雜。如何面對、處理這些曲折的人生處境,同時保持心境的平和,用慈悲、智慧對待人與事呢?在這方面,假使你能將生命的長度上下延伸,相信過去、現在、未來的叁世因果輪轉,那麼這一生的死亡只是下一生的另一個開始,你的人生態度會更從容來面對曲折的人生處境,以及各種生與死的問題,這是儒家與佛教不同的地方。
我舉例來說明。當我還在服役時,有一位排長跳升一級,被上級拔擢爲連長,由于違背軍中人事的倫理,副連長及其他排長十分不服氣。這位受擢升的新任連長知道袍澤有怨氣,一天,他對大家說:「我知道你們都比我能幹,可是我運氣好,這個人事命令是上級指定的,我也沒有鑽營而向上奉承。」大家聽了,就沒話講了。
運氣是什麼?是老天無眼,看不到你洋溢的才華嗎?不是的。這是在過去生中,你跟人結的善緣少,所以今生在與人共事時,就得不到助力,甚至障礙重重。爲了改善這種狀況,你今生更要加倍努力,來生才會有好的果實采收。若能如此想,你的人生就會開朗寬闊,擁有一片光明未來。
我在叁十多歲,與其他的法師出席法會或聚會時,大家一一介紹,我總是最後一個被介紹。信衆聽到「這是某某法師」,通常都會熱切地說「久仰」,或者也有人向他頂禮;而信衆聽到我的法號時,多半的反應是默然,甚至也有不看我一眼的。那時候,我知道這是自己福報不夠,所以從來不跟人比較、相爭,內心也不會難過。
有一次,我的師父東初老人告訴我,「聖嚴啊,你前世種福不足,現在應該多結人緣。」我回答,過去生結的緣少也無妨,今生我不害人就好了。這是我當時的態度。
因此,相信有過去世,當遭逢逆境時才不會起忿恨心。其實,由于我自小出家,本來就有這種信念,所以小時後候就勉勵自己多與人結善緣,我很小心地不與人結怨。雖然如此與人結緣,還是不受人恭敬、供養,也沒關系,我既不會生氣,也不會認爲一定要受恭敬供養。倒是這個觀念,連結了此生之前的過去,也延伸到此生之後的未來,人的生命因爲有了連貫,也就有了更開闊、更完整的格局,這是佛教的生命觀。
俗話說:「善有善報、惡有惡報;不是不報,時辰未到。」此「時辰」若是限定于此生此世,那就會發現世上反而常有「好人不長壽,禍害遺千年」的事例。但是,我們若把這個「時辰」延長到過去和未來,那麼所有的因果,都要經過叁世(過去、現在、未來)才得圓滿,以此心態來看待世間的現象,也就能夠將心安置在甯靜的海洋中,不隨際遇而起波濤。
一位西方記者曾經問達賴喇嘛,這個世界哪有真正的公義?到處充滿不公平的事情。譬如,像你這麼慈悲的好人,也落到流亡海外數十年的地步。達賴喇嘛回答他:「如果你相信有過去,相信有未來,你就會感到平安。想著永遠的過去,想著永遠的未來,你的內心就會平衡、快樂。」
至于過去從哪裏來?未來到哪裏去?在生前很難清楚明白。
叁世永續的生命
問:那麼,死後會不會就很清楚、很明白呢?
答:(搖搖頭)不容易。
首先,我們必須了解一個狀況,新生嬰兒的腦細胞是空白一片。如同還沒有輸入任何程式、內容的磁碟片一樣,新生兒只帶著父母給他的基因出世,卻沒有把前生的記憶帶來。因爲在前生臨死時,腦中的細胞全死了,無法留下一絲痕迹。
要是有人知道前世種種,那靠的不是腦細胞的功能,而是神通。神通有生得、有修得;「生得」是前世強烈的毅力或福德力所遺留的力量,借著這個力量而知道前生的部分情形;「修得」是依修定、持誦、觀想等方法而發起神通力,但若不能妥善處理神通,反而會帶來生活上的煩惱。
我遇到許多有這種能力的人,他們都知道自己的過去世。叁個月前(一九九九年底),當時我在美國紐約的象岡道場,有一位從北京到美國留學的女子和她母親來看我。這位母親是佛教徒,她女兒則不是。
這位年輕女學生告訴我,她本來跟普通人沒兩樣,可是有一天,她突然就看到自己的過去世,而且也可以預知未來。通常這種異能,可以清楚地看到過去,但至于未來則只能知道一部分。她甚至有透視人內心和內髒的能力,而且不必面對面,只要通個電話,跟她接觸就可以知道對方心意如何、身體狀況如何。
自從她有這種異能之後,生活步調就被打亂了,因爲她時而在現在,時而又好象回到了過去,時空發生錯亂。對此生父母的感覺也沒有過去那麼親近,不覺得自己是這個家庭的一份子,因爲她知道現在的雙親,不是她「原來」的父母。
她告訴我雖未信佛,卻相信此生有過去,此後有未來,因爲她看到了。我勸她最好不要使用這種能力,用多了就可能變成靈媒一樣,對自己對別人沒有多大益處。我也鼓勵她學習佛法,用佛法的知見來看待它,漸漸把這種能力淡化,不用它、不理它。
在我的皈依弟子中,也有一些人有類似的能力,即所謂第叁眼,我都勸他們不要用、不理它,慢慢地這種異能就淡化了。
一般有第叁眼或第六感的人,很自然會相信生命的輪回,但有這種異能的人畢竟是少數。大多數人只有依靠宗教信仰,才能相信有過去和未來。這就是對生死最好的准備,也可以在現在生的生命過程中,得到吉凶禍福的平衡點。九二一大地震,頃刻間家破人亡,受難者內心的哀傷、震驚,豈是旁人叁言兩語就能撫平?但是,如果他們有宗教信仰,相信有過去和未來,那麼即使他們一時間無法接受痛苦的事實,但在心理上還會存有安慰和希望。
因爲從佛教的教理中,他們會逐漸體會出世間無常、國土危脆、四大苦空、五蘊無我、生滅變異的道理;對于生命驟然間的消逝,也就會慢慢釋懷,走出悲傷的情境。而且因爲相信生命叁世相續不斷,所以親人雖過世,但不是就這樣消失,而是另一個新生命的開始,或轉生天上、佛國,或者轉世再來做人。這樣的信念,能讓受難者的心靈得到很大的慰藉與支持,有足夠的勇氣繼續完成生命的旅程。
問:根據學者的研究,臺灣民衆對死亡的聯想都是非常負面。我曾經看過一篇學者的研究報告,她致力研究青少年、兒童對死亡的認知長達十年。她在多次的調查中發現,臺灣青少年一提到死亡,就聯想到陰森、恐怖、地獄、害怕、孤獨等非常負面的情緒。這種想法與國外(主要是美國)同年齡的孩子相比,顯然偏于陰暗。雖然她研究的對象主要是青少年,其實大人對死亡的想法也差不多。
爲什麼臺灣的人會特別怕死呢?
答:這與漢文化對死亡的描述有關。在我們幾千年的傳統觀念傳述,人死後都會變成鬼,都要赴陰曹地府受閻羅王審判。中國人又相信,橫死的人會變成厲鬼,無人祭祀的亡者就變成孤魂野鬼。這些都只是民間傳說…
《歡喜看生死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