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與佛教無關。
從統治者的角度來看,中國叁千年來大部分時間是一統的,幅員遼闊,管理上十分困難。執政者往往善用民間通俗文化,藉戲曲、彈唱、說書、傳說等方式推行忠孝節義思想,勸民衆向善泯惡,這種做法有穩定社會的作用。相對地,也帶來負面的影響,讓一般人一想到死亡,就浮現恐怖的牛頭馬面或淒慘的酷刑等影像,因而人人害怕死亡,避之唯恐不及。
發願往生佛國淨土
然而,根據佛教經典的記載,例如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中所說的地獄,是犯下五逆十惡重罪的人,死後因業力所感而去的地方;而生前貪婪、悭吝又殺生的人,死後才會墮入餓鬼道,變成腹大如鼓、頸細如絲永遠吃不飽的餓鬼。所以,生前犯下大奸大惡罪行的人,死後才會下地獄變成鬼,或到地獄受苦;一般常人死後,是不會去地獄的。佛教只有多財福德鬼、少財普通鬼、無財的餓鬼,沒有提及「厲鬼」,只有孤獨偏遠地獄,而沒有「孤魂野鬼」的說法。
相對于中國這樣對死亡不健康的想象,西方人顯得理性很多,因爲在他們的觀念中,死亡沒有陰暗、恐怖的景象,而是一些光明、快樂的未來。
西方的基督教認爲,人只要信仰上帝就可以上升天國。即使生前不信,臨終時忏悔、受洗成爲基督徒,教友爲他禱告,那麼他依然可以上達天國,因爲上帝愛世人。只有那些犯下重罪,又不肯認罪、不肯信主的人,才會遭天譴打入煉獄。這種信仰,賜給臨終者非常光明的希望和安慰。同時,基督教也說,爲國家、社會,以及爲主的愛而遇難死亡的人,都會上升天國;但中國人往往把這些不是壽終正寢而死的亡者稱爲夭亡、橫死,死後化爲厲鬼、孤魂。兩者差別實在太大。
從這幾個層面觀察中華文化,特別是民俗文化這部分,的確對死亡的描述過于陰暗、恐怖、不健康。我們應該用正確的宗教信仰來扭轉、沖淡這負面的觀點。
佛教稱死亡爲「往生」,言簡意赅地指出死後是有未來的。往生到哪裏呢?所有大乘佛教徒都願往生佛國淨土、西方極樂世界。如果不想往生他方淨土,那麼發願再回人間行菩薩道,也是很好的。因此面對死亡時,不但沒有恐懼,反而歡喜以待,這樣的意義非常深遠,有很大的安定力量。
問:聽法師這樣開示,好象死後我們還有選擇權,而非隨著果報到該去的地方?
答:這中間是有緩沖空間的。一個人就算犯下再重的罪,只要能發心忏悔,誓願往生佛國,便可帶業往生淨土;若願再來人間行菩薩道,再生之後,當然會面對許多的果報;但只要堅定那顆忏悔的悲願心,也能一邊受報一邊修行,必定有所成就。
問:如果生前沒發這種悲願、忏悔心,死後發願來得及嗎?
答:恐怕來不及,而且旁人無法替當事者發悲願心。超度對亡者雖然有益,不過力量有限。所以,如果生前做了一些讓自己後悔的壞事,應該及時回頭,發心忏悔。
問:法師剛才說明地獄不是普通人死亡的去處,這是否意味「閻羅王」也不是人死後的審判長,拿著生死簿計算、總結每一位亡者的好、壞作爲?
答:對,閻羅王不一定是判生判死的神明。
在佛教,出現兩個閻羅,一位是在欲界耶摩天的閻羅,這是印度佛教的說法;另一位是在地府的閻羅天子,他發願到地獄度生,並非民間神話裏的十殿閻羅。中國對于十殿閻王的記載,其實是在唐宋以後才慢慢出現的神話與傳說。
依據佛教經義,人死後等待受生的階段叫「中陰身」。一般而言,大約維持四十九天,在這四十九天之間,依亡者生前(包括前世)的業緣,看什麼樣的緣先成熟,亡靈就被這個業力牽引。如果亡者生前發了悲心大願,信心堅定,死後就不會隨業流墮,可以生往佛國或再回到人世行菩薩道,這要看亡者的發願而定。
因此,如果生前發了大願,死後便隨願力而行;但若生前茫茫然,不知未來何去何從,那就只好被業力牽引。要爲自己未來的生、死做好准備,一定先要發願,而且是善的、慈悲的大願。
問:法師說中陰身這個階段約四十九天,過了四十九天之後呢?
答:過了四十九天還沒有轉生,就自然成了靈體,不是到地府,也不必然成爲餓鬼,而是飄浮在空間,或者是依草附木的幽靈。佛教對亡者的超薦,主要是超度中陰身,所以人死後四十九天內,親友對亡者所做的佛事效力比較大,一旦過了這期間,如果已經轉生他道,功能就比較低了。
中陰身之所以尚未轉生而成爲靈體,有的是因爲放不下心中的怨憎愛欲;有的是因爲因緣還沒有成熟,等不到「緣」來接應;有的則是因緣觸動,他們反而會寄生于土地公廟,或一般神社廟宮中顯靈,「幫忙」前來祈禱的衆生。但是,只要繼續爲他們超薦、說法,他們很快也會放下心結去轉生。所以,附靈在同一座土地廟或其他神廟的靈體,常常是「換班」的幽靈,不會一直是同一個靈體。
嚴格來說,這些靈體是中性的,不善不惡,可善可惡,介乎神鬼之間;顯靈助人的稱爲神,作祟害人的稱做作鬼。
無論東、西方,自古至今都有人運用這些靈體的力量爲人治病、算命、蔔卦、驅魔,古代稱這些人是巫師,現代人說他們是靈媒。對佛教徒而言,知道他們存在則可,不必接近,更毋須恐懼。
問:如果人類目前所生存的地球、所探尋的宇宙,都脫離不了「成住壞空」,那麼天堂、地獄也有「成住壞空」嗎?
答:有的,佛教認爲我們這個無垠的宇宙叫「叁界」,包括欲界、色界和無色界。人類所生存的地球就在欲界內,另外還有天、修羅、鬼、畜、地獄,也在欲界;色界是禅定, 者居住的地方,是心的世界,在這裏沒有任何的物質存在,只有「心」的活動;而在無色界,連「心」的活動都沒有了,只剩一個無限、永恒的我。在無色界裏,雖然已經無色、無想,但仍執著一個永恒無限的「我」,所以並不是體悟無我的佛菩薩的居所。
佛經雲:「叁界如火宅」,表示叁界組成的宇宙,隨時有發生災難的機率。在叁界中有叁小災和叁大災,叁小災是刀兵災、饑馑災、疫疠災;叁大災是火、水、風災。叁小災橫行時,人類還可以生存,但發生叁大災時,會將叁界全部毀滅,寄居于叁界的一切衆生,包括欲界的人類及天堂地獄裏的衆生,還有色界、無色界的衆生,將全部轉到他方世界而重新開始。
第六章 死亡的准備工夫
問:法師曾開示,相信有永遠的過去、永遠的未來,就是對「死」最好的准備。
除此之外,能否請法師再進一步開示,人可以爲生命的終點,事前做些什麼准備?
死亡的規畫與准備
答:處理身後事,的確需要一番工夫,遺産、喪葬儀式,乃至債務的清償等,但是我認爲生前做好對死的心理准備還是很重要的。
中國傳統的農村社會,年過五十歲的人都會開始爲身後大事做准備,譬如買好壽衣、壽棺和壽穴,這就是不想麻煩別人,並且還會未雨綢缪,爲自己留一點棺材本。這種坦然面對死亡的態度非常健康,也非常值得現代人學習。因爲臨終者並不認爲死亡是悲慘的事,而下一代也不覺得長輩壽終不可忍受,大家都可以用理性、平靜的心情迎接必然來到的一天。
更深一層看,由于年過半百者預計自己將死,就會更積極去完成未了的心願,或爲子孫積德造福;而子女也會自我警惕,把握時間行孝,以免有「子欲養而親不在」的遺憾。
時代演進到二十一世紀,人類平均壽命雖然延長,但對死亡的准備,反而不比農業社會那麼坦然自如。隨著醫藥科技的突飛猛進,大衆似乎普遍預期「人定勝天」,對于任何時刻都可能降臨的死神,失去隨時面對的心理准備,以致當來臨時,張惶失措而不能接受命終的事實。
表面看來,現代人受到較好的保護,壽命也延長了,但是死亡的機率其實並沒有降低。例如,現代人死于天災的人口也許減少;但相對的,人禍方面的死亡機率卻增加了。例如交通意外事故、職業傷害,以及因環境汙染、過度開發破壞自然環境而死傷的案件,也是農業社會所少見。
科技時代的生活型態,降低了一般人對死亡的預期和准備。由迎接新生命這件事就充分反映這樣的心態。現代父母都是到醫院生産,原因不外乎在醫院比較安全,萬一發生狀況,可以立刻受到最好的醫療救援。但是先進的醫療技術、設備,是否真的能夠保證一定平安無事?好象到目前爲止還不能吧!
從另一角度來看,醫院的功能是雙重的,一方面接受生,另方面也送亡。事實上,每個新生命在孕育、出生的過程中,都時時面臨病與死的挑戰,更貼近地說,人一出世,即與死亡連在一起。若能及早認清有生就有死的必然因果關系,就比較容易克服死亡的恐懼,坦然地接受死亡。
曾幾何時,社會興起「生涯規畫」的浪潮,由這股浪潮衍生出許多炙手可熱的學說、理論,包括第二專長的培養、性向測定、人格認知、人際關系處理、時間管理、開創人生第二春,甚至理財等等。這些知識的確可以幫助許多人適應或掌握變動不已的新時代,但可惜的事是,極少人在談生涯規畫時,納入「死亡規畫」的概念。
反觀西方人,他們卻常在年輕時就已寫好遺囑,日後再視主客觀條件的改變予以修正。雖然臺灣社會目前願意在身強力壯時,購買保險的人口逐年增加,未雨綢缪的觀念比以前濃厚;但願意在花樣年華爲自己規畫身後事的人,好象並不常見。我建議大家在生命的任何階段都應該思考死亡的問題,以免當「意外」發生時,令親友既悲傷又慌亂。
其實,死亡規畫既無需忌諱,也不複雜,主要包括遺體處理(安葬儀式)、遺産及債務處理…
《歡喜看生死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