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欢喜看生死▪P11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与佛教无关。

  

  从统治者的角度来看,中国三千年来大部分时间是一统的,幅员辽阔,管理上十分困难。执政者往往善用民间通俗文化,藉戏曲、弹唱、说书、传说等方式推行忠孝节义思想,劝民众向善泯恶,这种做法有稳定社会的作用。相对地,也带来负面的影响,让一般人一想到死亡,就浮现恐怖的牛头马面或凄惨的酷刑等影像,因而人人害怕死亡,避之唯恐不及。

  

  发愿往生佛国净土

  

  然而,根据佛教经典的记载,例如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中所说的地狱,是犯下五逆十恶重罪的人,死后因业力所感而去的地方;而生前贪婪、悭吝又杀生的人,死后才会堕入饿鬼道,变成腹大如鼓、颈细如丝永远吃不饱的饿鬼。所以,生前犯下大奸大恶罪行的人,死后才会下地狱变成鬼,或到地狱受苦;一般常人死后,是不会去地狱的。佛教只有多财福德鬼、少财普通鬼、无财的饿鬼,没有提及「厉鬼」,只有孤独偏远地狱,而没有「孤魂野鬼」的说法。

  

  相对于中国这样对死亡不健康的想象,西方人显得理性很多,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,死亡没有阴暗、恐怖的景象,而是一些光明、快乐的未来。

  

  西方的基督教认为,人只要信仰上帝就可以上升天国。即使生前不信,临终时忏悔、受洗成为基督徒,教友为他祷告,那么他依然可以上达天国,因为上帝爱世人。只有那些犯下重罪,又不肯认罪、不肯信主的人,才会遭天谴打入炼狱。这种信仰,赐给临终者非常光明的希望和安慰。同时,基督教也说,为国家、社会,以及为主的爱而遇难死亡的人,都会上升天国;但中国人往往把这些不是寿终正寝而死的亡者称为夭亡、横死,死后化为厉鬼、孤魂。两者差别实在太大。

  

  从这几个层面观察中华文化,特别是民俗文化这部分,的确对死亡的描述过于阴暗、恐怖、不健康。我们应该用正确的宗教信仰来扭转、冲淡这负面的观点。

  

  佛教称死亡为「往生」,言简意赅地指出死后是有未来的。往生到哪里呢?所有大乘佛教徒都愿往生佛国净土、西方极乐世界。如果不想往生他方净土,那么发愿再回人间行菩萨道,也是很好的。因此面对死亡时,不但没有恐惧,反而欢喜以待,这样的意义非常深远,有很大的安定力量。

  

  问:听法师这样开示,好象死后我们还有选择权,而非随着果报到该去的地方?

  

  答:这中间是有缓冲空间的。一个人就算犯下再重的罪,只要能发心忏悔,誓愿往生佛国,便可带业往生净土;若愿再来人间行菩萨道,再生之后,当然会面对许多的果报;但只要坚定那颗忏悔的悲愿心,也能一边受报一边修行,必定有所成就。

  

  问:如果生前没发这种悲愿、忏悔心,死后发愿来得及吗?

  

  答:恐怕来不及,而且旁人无法替当事者发悲愿心。超度对亡者虽然有益,不过力量有限。所以,如果生前做了一些让自己后悔的坏事,应该及时回头,发心忏悔。

  

  问:法师刚才说明地狱不是普通人死亡的去处,这是否意味「阎罗王」也不是人死后的审判长,拿着生死簿计算、总结每一位亡者的好、坏作为?

  

  答:对,阎罗王不一定是判生判死的神明。

  

  在佛教,出现两个阎罗,一位是在欲界耶摩天的阎罗,这是印度佛教的说法;另一位是在地府的阎罗天子,他发愿到地狱度生,并非民间神话里的十殿阎罗。中国对于十殿阎王的记载,其实是在唐宋以后才慢慢出现的神话与传说。

  

  依据佛教经义,人死后等待受生的阶段叫「中阴身」。一般而言,大约维持四十九天,在这四十九天之间,依亡者生前(包括前世)的业缘,看什么样的缘先成熟,亡灵就被这个业力牵引。如果亡者生前发了悲心大愿,信心坚定,死后就不会随业流堕,可以生往佛国或再回到人世行菩萨道,这要看亡者的发愿而定。

  

  因此,如果生前发了大愿,死后便随愿力而行;但若生前茫茫然,不知未来何去何从,那就只好被业力牵引。要为自己未来的生、死做好准备,一定先要发愿,而且是善的、慈悲的大愿。

  

  问:法师说中阴身这个阶段约四十九天,过了四十九天之后呢?

  

  答:过了四十九天还没有转生,就自然成了灵体,不是到地府,也不必然成为饿鬼,而是飘浮在空间,或者是依草附木的幽灵。佛教对亡者的超荐,主要是超度中阴身,所以人死后四十九天内,亲友对亡者所做的佛事效力比较大,一旦过了这期间,如果已经转生他道,功能就比较低了。

  

  中阴身之所以尚未转生而成为灵体,有的是因为放不下心中的怨憎爱欲;有的是因为因缘还没有成熟,等不到「缘」来接应;有的则是因缘触动,他们反而会寄生于土地公庙,或一般神社庙宫中显灵,「帮忙」前来祈祷的众生。但是,只要继续为他们超荐、说法,他们很快也会放下心结去转生。所以,附灵在同一座土地庙或其他神庙的灵体,常常是「换班」的幽灵,不会一直是同一个灵体。

  

  严格来说,这些灵体是中性的,不善不恶,可善可恶,介乎神鬼之间;显灵助人的称为神,作祟害人的称做作鬼。

  

  无论东、西方,自古至今都有人运用这些灵体的力量为人治病、算命、卜卦、驱魔,古代称这些人是巫师,现代人说他们是灵媒。对佛教徒而言,知道他们存在则可,不必接近,更毋须恐惧。

  

  问:如果人类目前所生存的地球、所探寻的宇宙,都脱离不了「成住坏空」,那么天堂、地狱也有「成住坏空」吗?

  

  答:有的,佛教认为我们这个无垠的宇宙叫「三界」,包括欲界、色界和无色界。人类所生存的地球就在欲界内,另外还有天、修罗、鬼、畜、地狱,也在欲界;色界是禅定, 者居住的地方,是心的世界,在这里没有任何的物质存在,只有「心」的活动;而在无色界,连「心」的活动都没有了,只剩一个无限、永恒的我。在无色界里,虽然已经无色、无想,但仍执着一个永恒无限的「我」,所以并不是体悟无我的佛菩萨的居所。

  

  佛经云:「三界如火宅」,表示三界组成的宇宙,随时有发生灾难的机率。在三界中有三小灾和三大灾,三小灾是刀兵灾、饥馑灾、疫疠灾;三大灾是火、水、风灾。三小灾横行时,人类还可以生存,但发生三大灾时,会将三界全部毁灭,寄居于三界的一切众生,包括欲界的人类及天堂地狱里的众生,还有色界、无色界的众生,将全部转到他方世界而重新开始。

  

  

    第六章 死亡的准备工夫

  

  问:法师曾开示,相信有永远的过去、永远的未来,就是对「死」最好的准备。

  

  除此之外,能否请法师再进一步开示,人可以为生命的终点,事前做些什么准备?

  

  死亡的规画与准备

  

  答:处理身后事,的确需要一番工夫,遗产、丧葬仪式,乃至债务的清偿等,但是我认为生前做好对死的心理准备还是很重要的。

  

  中国传统的农村社会,年过五十岁的人都会开始为身后大事做准备,譬如买好寿衣、寿棺和寿穴,这就是不想麻烦别人,并且还会未雨绸缪,为自己留一点棺材本。这种坦然面对死亡的态度非常健康,也非常值得现代人学习。因为临终者并不认为死亡是悲惨的事,而下一代也不觉得长辈寿终不可忍受,大家都可以用理性、平静的心情迎接必然来到的一天。

  

  更深一层看,由于年过半百者预计自己将死,就会更积极去完成未了的心愿,或为子孙积德造福;而子女也会自我警惕,把握时间行孝,以免有「子欲养而亲不在」的遗憾。

  

  时代演进到二十一世纪,人类平均寿命虽然延长,但对死亡的准备,反而不比农业社会那么坦然自如。随着医药科技的突飞猛进,大众似乎普遍预期「人定胜天」,对于任何时刻都可能降临的死神,失去随时面对的心理准备,以致当来临时,张惶失措而不能接受命终的事实。

  

  表面看来,现代人受到较好的保护,寿命也延长了,但是死亡的机率其实并没有降低。例如,现代人死于天灾的人口也许减少;但相对的,人祸方面的死亡机率却增加了。例如交通意外事故、职业伤害,以及因环境污染、过度开发破坏自然环境而死伤的案件,也是农业社会所少见。

  

  科技时代的生活型态,降低了一般人对死亡的预期和准备。由迎接新生命这件事就充分反映这样的心态。现代父母都是到医院生产,原因不外乎在医院比较安全,万一发生状况,可以立刻受到最好的医疗救援。但是先进的医疗技术、设备,是否真的能够保证一定平安无事?好象到目前为止还不能吧!

  

  从另一角度来看,医院的功能是双重的,一方面接受生,另方面也送亡。事实上,每个新生命在孕育、出生的过程中,都时时面临病与死的挑战,更贴近地说,人一出世,即与死亡连在一起。若能及早认清有生就有死的必然因果关系,就比较容易克服死亡的恐惧,坦然地接受死亡。

  

  曾几何时,社会兴起「生涯规画」的浪潮,由这股浪潮衍生出许多炙手可热的学说、理论,包括第二专长的培养、性向测定、人格认知、人际关系处理、时间管理、开创人生第二春,甚至理财等等。这些知识的确可以帮助许多人适应或掌握变动不已的新时代,但可惜的事是,极少人在谈生涯规画时,纳入「死亡规画」的概念。

  

  反观西方人,他们却常在年轻时就已写好遗嘱,日后再视主客观条件的改变予以修正。虽然台湾社会目前愿意在身强力壮时,购买保险的人口逐年增加,未雨绸缪的观念比以前浓厚;但愿意在花样年华为自己规画身后事的人,好象并不常见。我建议大家在生命的任何阶段都应该思考死亡的问题,以免当「意外」发生时,令亲友既悲伤又慌乱。

  

  其实,死亡规画既无需忌讳,也不复杂,主要包括遗体处理(安葬仪式)、遗产及债务处理…

《欢喜看生死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学佛群疑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