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者请人助念,他们一定知道助念的利益,而且也承受了这样的利益。既然如此,就应加入助念团,进而帮助他人。这就是互助精神的发扬。
第二,帮助亡者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亲友及旁人助念可以使临终者的神识也跟着念佛,得蒙西方三圣(阿弥陀佛、大势至菩萨、观世音菩萨)的接引。即使亡者因自身福慧不够深厚,或因缘不成熟、意愿不恳切,不能往生西方佛国,但也一定能到较好的去处。
第三,协助亡者家属安定身心。由于沉缓的佛号声具有安定力量,可以降低悲伤和恐惧的复杂情绪。
最后,助念也等于是助念者自身的一种修行方法,也有弘法的功德。助念的经验愈多,愈能坚定往生西方的信心,自己如果也能念到一心不乱,功德就非常圆满了。
活着的时候如果有念佛的习惯,且往生西方的意愿强烈,这又比平常不念佛,临终请人助念要稳当得多。所以,还是应该平常做准备,以免「临时抱佛脚」,乱了方寸。
问:念佛号就是请亡者前往西方净土吗?中国各宗派的佛教徒也都以西方极乐世界为最后的去处吗?
答:中国大部分的佛教各宗派大都如此发愿,只有禅宗或南亚的佛教徒例外。如果不去西方,还可以去别的佛国,或转世再来人间修行、弘法,都是很好的。
对于一般大众而言,平日或临终前,发愿往生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是最好的归宿。许多没有宗教信仰的人,平常没想过死后要到哪里,也无所谓到哪里,如果遗族能为他做大佛事、大布施,他还是有机会往生西方。因为人死后难免仿徨无依,丧亲家属不管是拜忏、诵经、持咒,都是给亡者指引一个方向,告诉他「由此去」(往西方)就能离苦得乐,而亡灵通常都会接受指引,因为他也不知道能去哪里。如果生前无定见,死后也无人为他修法指引,而且既非大善人(转生天道),也非大恶人(下堕地狱),那么这样的亡者通常会再生于人世间。
问:西方极乐世界那么容易去吗?不是只有修行到一定程度的人才能前往吗?
答:(微笑)很多人都以为佛国非常遥远,坐火箭也到不了,其实只要一念相应就到了,所以佛经云:「屈伸臂顷到莲池。」意思是:只要信心坚定,人与佛土的距离,只要屈、伸手臂一次的时间就可以到达。这都还算慢,其实一个念头与佛相应,就可以到达了。
再者,佛教认为各个宗教都有自己的天堂,信心坚定的信徒,都可以往生自己宗教的天国。从这个角度看,对临终者而言,是否具宗教信仰,其间的差别很大的。
第七章 最后的旅程
问:一个人一生总会参加几次的丧礼,许多人对葬礼的仪式多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,只能跟着走来走去、行礼如仪,而不明白这些仪式的真正意义。请问法师,佛化的丧礼和民间一般的祭奠仪式有何异同?对亡者所做佛事的真谛为何?
经忏佛事的真谛
答:民间一般的葬仪,基本上是以拟人化的假设来处理,例如,如果客死异乡就要召魂,怕亡者认不得路回家,变成无主孤魂。
又例如中国人自汉唐以后,开始有烧冥纸的风俗,后来纸钱愈烧愈现代化、国际化,不但有台币、美钞,还演变成扎纸人、轿车、轮船、飞机、洋房、电冰箱、电视机等。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的华侨富商,他们所修建的祖坟大而豪华,一如真正的别墅。这些都是把亡者当活人看待,怕他们到地府后无钱花用、无人伺候。
佛教没有这种做法。人死而未转世之前的中阴身,不受空间阻隔,亲友一念至诚,他就回来了,根本毋须召唤,更用不着轿车,或随身携带现钞、信用卡等。
民间习俗一些送亡的仪式,也有不让亡者到地府受苦的用意。例如,过去在大陆,对男性亡者要做「过渡桥」、「破地狱」的法事,对女性亡者则有「破血湖」的仪规。
这种仪式在佛教中也是毫无根据。佛教认为人死后只有六分之一的机会会投生鬼道(所谓六道轮回是天、人、阿修罗、畜生、饿鬼、地狱),不是每个人断气之后都要到地府走一趟。既然如此,亡者亲眷何不假设过世的亲人是升天、再转世为人,何必一定认为他们死后到地府去了呢?
至于佛化葬礼,有一套严密的思考,一般人不太了解,以为佛教中有专门为死者设计的「法力」咒语,可以有「神力」救拔亡灵,这是只知佛事利益的皮毛,未明其深意。
佛教认为人过世之后,由四种原则决定他的去处,一是随重往生。随他生前所做善恶诸业中最重大的,先去受报;二是随习往生,随着他平日最难革除的习气,而到同类相引的环境中去投生;三是随念往生,随亡者命终时的心愿所归,善念则转生人间、天上,恶念则转生三恶道中;第四随愿往生,发愿学佛则往生佛国净土,或转生人间继续修行。
从这四个原则我们不难看出,对一位即将寿终或已经往生的人而言,随重、随习的原则是没有办法改变了,唯一还有努力空间的就是为他做佛事,影响他最后的心念,进而有较好的归宿。严格来讲,这是一种补救的方法,劝他在这个时候万念放下,一心向佛,并非根本。若想善生善终乃至得大解脱,平常所下的工夫,是比较可靠的。
大致上,佛化丧礼有很多种,分别为诵经、拜忏和放焰口等。
诵经的由来,源自释迦牟尼佛时代,当时尚未有印刷术,也没有手抄本流通,所以要学习佛法必须口口相传,努力熟诵经章。演变到后来,诵经便成了学习佛法、宣扬佛法的基本方法。诵经有两个作用:一是弘法;一是把经章的内容要义当成一面镜子,用以检束、警惕自己的身口意行为。
拜忏,是礼佛忏悔。对佛忏悔并不是求佛赦罪,而是向佛坦白自己所做的罪业,并且立志不再故意做恶,求佛为此誓愿证明。至于放焰口的主要对象,是饿鬼道的饿鬼,以持咒及说法的方式,将供物化成甘露法食,让饿鬼得以精神饱餐,并劝他们放下内心的执着,皈依三宝,受戒脱苦。
事实上,这些佛事不是专为丧礼设计,在结婚、祝寿、行商、生产时,都可以诵经、拜忏,都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和助益。
问:佛教经典繁多,经忏种类也很多,如何为亡者做最适当的选择?
答:目前台湾最通行、最适用的有《华严经》、《法华经》、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、《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经》、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、《佛说阿弥陀经》、《心经》等。至于拜忏的法门,则有《梁皇忏》、《三昧水忏》、《大悲忏》、《弥陀忏》、《药师忏》、《千佛忏》等。
不管修哪一部经、哪一套忏,都是修行,有修行就有功德。丧家若想使亡者受益,一部经忏可以修一天或修好几天,端看各自的时间和财力而定。
不管是在生前或死后做经忏佛事,有一些观念一定要厘清。我们诵经、礼拜佛菩萨、忏悔,其实是一种布施,不见得有特定对象;在诵读经文、礼拜时,有缘的六道众生都可以一起参与佛事,让他们有机会听闻佛法、学佛及忏悔过错。
正因为有布施的功德,亡者才能受惠。
这与古代大饥荒时放赈的道理一样,施赈者的慈悲心、诚意是关键,至于用干饭、用稀饭就不要紧了。从字意义上看,「水忏」是对死于水中的亡者而做,「梁皇忏」的起源为梁武帝为其皇后祈福超度。事实上,选用任何经、忏,其间的分别并不大,信心、诚意坚固与否,才是导致差异的要因。
其次,绝大多数的经忏都由僧众主持,但整个佛事的重心应该是亡者的家属。佛教认为亡灵的感应能力非常强,相当于生前的七倍,亲属的心念对亡者影响很大,不要以为只有出家人为亡者诵经才有用。所以,如果亲人亡故,家属之间不能和睦,反而为处理后事的方式,甚至遗产分配争吵不休,这将带给亡灵极大的不安和烦恼,妨碍亡者往生善处。相反的,若遗族诚心为亡者做佛事,亲自参与,将为亡灵带来莫大的安慰和利益。因此,若不能请出家众主持佛事,家属在家自己用简单的方式诵经、拜忏,也很好。
理想的佛化葬仪
问:法师自小出家为沙弥,就常为亡者做经忏佛事。
而法师在四十年前写了一篇〈论经忏佛事及其利弊得失〉,其中有段话,「佛事总是要做的,不过,理想的佛事绝不是买卖,应是修持方法的实践与请求指导,因为僧众的责任在于积极的化导,而不是消极以经忏谋生。」
从这段话可以感受到法师对超荐之事颇有感触,这段话是针对僧众及寺庙有感而发,一般人应对丧葬之事抱持什么态度呢?
答:我年少时为丧家做超荐之事,由于当时的丧葬风气不佳,长年下来,我感触良多而且深受其苦。
当时,传统佛教丧葬佛事近似民间的葬仪,噪音很大。基本上,丧家请出家人做佛事的目的,一是为了伴尸,因为当时殡仪馆的服务并未普及,所以遗体缺少人陪伴。二是为了面子,怕亲友在背后骂他们不孝,所以请和尚、道士诵经。但做佛事时,遗族多半不在场,各忙各的。有些斋主(遗族)顶多在仪式开始时上支香,为亡者放牌位时再拜几拜,如此而已,非常形式化。
像这样的丧礼,由于遗族没有用心参加佛事,便无法与亡者心灵交会,对他的助益就很有限。更不用说民间所采的葬仪,锣鼓喧天,用扩音器播出哭声,花圈、挽联成行,这种看似热闹的场面,恐怕不是为了亡者的尊严,而是为了遗族的面子。如果遗族能用祈福、虔诚的心来做佛事,那么相信亡灵会感受到与亲人心灵契合的安慰,让他往生佛国。
我深感葬礼风气亟需提升,于是经过研究改良,安排了一种简朴又庄严、安定、祥和,也非常环保的佛化葬礼,没有噪音、花圈、纸屋、纸车。做佛事时,遗族需在场等等,这一套仪式后来受到社会大众的肯定,也相继运用、推广,希望这种对死者尊敬慰勉的态度,能蔚为风气。
问:法鼓山所提倡的丧礼,会要求丧家在四十九天内吃素吗?
答:最好如此,但不勉强。我的故乡以前有个很好的习俗,在办丧事期间,请远亲近邻天天「吃豆腐」,也就是吃素;当时在贫穷的乡间,豆腐是很好的素菜,所以乡下话称此为「吃豆腐」。远亲近邻送一些微薄的奠仪,就可以去「吃豆腐」,菜色大多是四大碗,有海菜、青菜、萝卜、豆类食品等,整个丧事期间都如此。这是很好的民风,在大陆时,有很多地方跟我的家乡一样,台湾则极少有人强调在服丧期间茹素。
其实在哀悼亲人亡故时禁荤,是悲悯心的发挥,也是一项功德,因为亲人丧生是令人哀伤的事。那么,牲畜为人而死,也是少了一条命,不也值得同情吗?
因此,法鼓山鼓励吃素,并不硬性规定信众非吃素不可,但如果无法吃全素,最好也尽量少吃荤食。
问:做佛事时,可以放录音带代替吗?
答:这要看状况。当一个人尚未断气,神识仍在的时候,假如家人无法陪在他身旁念佛诵经,也请不到人助念时,放录音带是可以的,临终者一样可以听受佛号和经义。一旦人已亡故后,要靠录音带超荐是不可能的,因为录音带里没有用「心」,亡灵得不到感应。
火葬与器官捐赠
问:法师在《台湾,加油!》这本书里,建议当时九二一震灾的家属,用火葬的方式安葬罹难者遗体。这除了环保因素,是否还有宗教的理由?对一般人而言,火葬是否比较好呢?
答:中国人崇尚土葬,所谓「入土为安」,而且也讲究阴宅的风水。几年前我到大陆探亲时,曾见识到西安郊区秦陵附近一幅土葬奇景。那个地方是大众公认的好穴,许多人想尽办法把亲人遗体葬在那里,但土地有限,经年累月下来,发现后来者一层层地埋葬在先到者之上,像盖了一片地底公寓一样,真是「地尽其利」了。
台湾地小人稠,尚未时兴盖地下的墓葬公寓,火葬自然是比较合宜又环保的选择。火葬的环保效益不只于节省土地资源,对水、空气都有好处,因为在大多数动物中,人的腐朽遗体是最臭的,而且尸体在土中腐化后,其物质渗入泥土或水中,也可能造成自然生态的污染。采用火葬,遗体不仅没有腐烂的问题,也不会污染环境。
就宗教意义而言,亡灵若经过一段长时间,既未往生佛国,也未转生他处,那么亡灵经常会与遗体同在,以遗体或棺木为自己的栖息处,流连不去。我们做大法会,如拜梁皇忏、放大焰口时,许多人(包括我在内)在放置牌位的地方,有时就会闻到浓浓的尸臭味,这证明许多亡灵的确来参加法会,而且连臭味道都带来了。
如果遗体经过火化处理,就不会夹带着气味到处走。更深一层看,尸身火化成灰,亡灵比较容易正视死亡,也就不会那么眷恋,比较可以放下而去转生,这也是一种心灵环保,所以虽然人已过世,都还可以为环保尽一份心力。
问:佛教主张人死后,不可以马上移动、洗净遗体;但是,各大医院为了让出病床给别的病人,不可能让遗体原地停留太久,通常立刻净身送冰柜。另方面,目前许多医界及公益团体纷纷倡导器官捐赠,如果坚持一、两天甚至三天不能移动遗体,那么是否死后就不能捐赠器官了?
答:佛教认为人虽然已不能呼吸、没有心跳,医学上判定已经死亡,但他的神志可能还有感觉,如果断气之后立即挪动遗体,担心亡者会感到不适,因而生起瞋怨心,这种念头当然对亡者的往生有很大的影响,所以主张死后不要马上搬动身体。法鼓山一般建议让遗体要放置八至十二小时。
但是,除非在家中过世,否则很难做到这点,且要求未设有临终关怀病房的医院配合,似乎也有困难,这时就要看亡者有没有心理准备。如果他生前已经明白会有这些程序,心理上可以接受,断气之后若遗体被移动,就比较不会起瞋心。此外,在必要时可为亡者开示,请放下对身体的眷恋、执着,然后再搬动遗体。
同样的,一个人如果生前已交代,在死后愿意捐出有用的器官或填写器官捐赠卡,这也表示他心里早有准备,所以即使死后有知觉,也会忍耐,因为他出于自愿,愿意舍身助人,如此则是无碍的。
目前慈济功德会也鼓励大家加入大体捐赠(整具遗体捐做医学、解剖用途)的行列,也表明佛教界是开明的,不会因为「不得立即挪动遗体」的古训,就反对器官捐赠。
《欢喜看生死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