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遗教经讲记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持净戒而使身口意三业调伏,转不净为净,将黑业改变为白业,由生死业转换为解脱业,凡所有一切修持实践而获得的结果,就叫做「诸善功德」。安隐古隐字通于稳,安隐即安稳。安全稳定是世人所追求的,但不论如何地安全稳当,在世间都是无常的,终究还是会遇到困苦厄难,因此佛说世间危脆,无安稳处;唯有出离三界,才是究竟第一安稳之处,而坚持净戒便能达成这个目的。

  

  五、当制五根

  

  汝等比丘,已能住戒,当制五根,勿令放逸,入于五欲。譬如牧牛之人,执杖视之,不令纵逸,犯人苗稼。若纵五根,非唯五欲,将无崖畔,不可制也。亦如恶马,不以辔制,将当牵人坠于坑陷。如被劫害,苦止一世,五根贼祸,殃及累世,为害甚重,不可不慎。是故智者,制而不随,持之如贼,不令纵逸,假令纵之,皆亦不久见其磨灭。

  

  你们诸位比丘,已经能够住于净戒的话,就要制止五根,不让它放逸而贪着五欲。这有三个比喻:比丘就像牧牛的人,要用净戒的手杖看管五根,不让它放逸而去到功德善法的庄稼田中,扰乱破坏,假如放纵五根的话,不仅对五欲享受的追求没有止境,而且也将无法控制它了。第二个比喻是,就像骑着一匹劣马,如果不用辔口来制止它,它会把骑马的人摔落到深坑里面去。第三个比喻是,不制五根,就像放纵五贼来抢劫功德法财,一般的贼,只会害你一生痛苦,而五根贼却会危害你累生累世,所以不可不小心。因此有智慧的人,一定要约制五根,不让它去随波追逐五欲,更要像防止盗贼一样地看着它,不让它有机可乘,即使偶尔有一点疏忽,也会在不久之后,使五根的罪行渐渐消灭。

  

  这段经文是在说完约束种种行为的戒条之外,进一步说明必须向内做工夫,而着力点就从眼耳鼻舌身的五根开始;如果不对五根加以约束的话,色声香味触的五欲,就会从五根门头进入,而使持戒的人,虽然外表看起来清净,但内在却充满贪欲烦恼;唯有约制五根不贪着五欲,才能使烦恼的欲火渐渐淡化,而达成离欲的目的。在这里佛陀用了三个比喻,说明比丘应以约制五根来断五欲,如果不制五根,不断五欲,解脱道就不易修成,且生生世世都在三界六道中轮回,永无出离之日。五根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等五种生理官能,如果再加上意根便称做六根,不过意根不属于生理的官能,也不是与五欲相对的肉体部分。众生造业,多半是为了满足五根的贪着,为了享受五欲,而造种种恶业,起种种烦恼,所以解脱道乃以制五根为起点。五欲是对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五种物质的贪求享受,以满足五根的放逸。也有人说五欲是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不过那不是这里所指的五欲。

  

  六、当好制心

  

  此五根者,心为其主,是故汝等,当好制心。心之可畏,甚于毒蛇、恶兽、怨贼、大火越逸,未足喻也。动转轻躁,但观于蜜,不见深坑,譬如狂象无

  ,猿猴得树,腾跃踔踯,难可禁制,当急挫之,无令放逸。纵此心者,丧人善事;制之一处,无事不办。是故比丘,当勤精进,折伏其心。

  

  以上所讲的五根的功能,是以心为它的主宰,因此,你们诸位比丘应好好制止自己的心。心的可畏之处,比毒蛇、恶兽、怨贼、大火等不受控制时,更加可怕,甚至根本不能用这些例子来比喻心不受制约时的可怕;如果任凭它去的话,就会像一个人手上拿着一盘蜜,高兴得手舞足蹈而轻举妄动,得意忘形,却没注意到脚边有深不见底的火坑;也像狂醉的大象,没有人用

  子来约束它,又像猴子爬到树上之后,上下腾跃,左右跳踯,没人能管得住它。

  

  因此,应赶紧把心约束好,不要让它放逸。如果放纵心的话,就会丧失人的一切行善的事业;如果制心一处,那任何善事都可成办。所以比丘们,应当勤勉精进地来制伏自己的心。

  

  这一段是承续上文制五根、离五欲而来的,谁能制五根、离五欲呢?那就是「心」。如果离开了心的贪着,五根就没有功能,五欲也不会被染着,正所谓擒贼先擒王。这是一层一层地从外向内,找到了众生为什么会以五根贪着五欲的根源。

  

  一般人不会发现,更不会警觉到心有那么可怕,因此,常常放纵自己的心去追逐五欲,而满足五根,陷溺在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等种种的烦恼深渊而不自知。所以佛陀把不受约束的心,做了许多的比喻,都是要告诉我们,如果不约束自己的心,就会堕入三恶道去。

  

  若能制心一处,修戒定慧三学,就能完成所作已办的阿罗汉果,所以比丘们应该要努力不懈地制伏如狂象、如猿猴般的心;也就是说,持戒必须制心。

  

  一般人认为声闻戒只止身、口二业的恶行(造恶业)恶作(犯威仪),而菩萨戒才重视心的制约,其实声闻戒如仅止于身口二业的止恶行善,还是不得解脱,最多只能获得人天福报,必须以心制根、以心制心,才能达成解脱生死的目的。心此处的心主要是指第六意识,亦即种种烦恼现象的总称。在声闻乘不讲第七识、第八识,只说第六意识的功能,它是造作种种善恶诸业的主人。善事实践人天善法及出世善法,总名为善事,此处主要是指戒、定、慧三无漏学。依戒、定、慧三无漏学,灭贪、瞋、痴三种烦恼毒障,如果完成这三种善事,就叫做「所作已办,不受后有」,就是阿罗汉了。制之一处有两层意思,一是修止和观的禅定方法,不断地把心制约于一念,即是入定;二是专心一意地修行三无漏学的解脱之道。

  

  七、诫多求供养

  

  汝等比丘,受诸饮食,当如服药,于好于恶,勿生增减,趣得支身,以除饥渴。如蜂采花,但取其味,不损色香。比丘亦尔,受人供养,取自除恼,无得多求,坏其善心;譬如智者,筹量牛力,所堪多少,不令过分,以竭其力。

  

  你们诸位比丘,在接受各种饮食供养之时,要像是吃药那样,不可以求好而嫌坏,应当以平等心来接受,得到之后,仅是为了解决身体饥渴的问题;又要像蜜蜂到花朵之中采蜜一样,取得了所需,还不会损伤花的颜色和香味。比丘也应如此,当在受人供养之时,目的是为自己取得所需,同时还要使施主除去烦恼,所以不可以多求而破坏、伤害了施主的善心。也像有智慧的人在使用牛来工作时那样,一定会考虑到牛的体力强弱,再给它适当的工作,不可以让它过度劳累。

  

  世间任何事,过与不及都会发生问题,如能考虑到两全其美,各取所需,互蒙其利,那才是最好的处事方式。做为一个出家的比丘,向施主乞食,应该是互动的,施主量力而为,以欢喜心、恭敬心供养比丘,比丘要以满心的祝福,为施主祈祷和说法,不能让施主觉得他所供养的东西不好或太少,也不能让施主觉得他所供养的比丘,对他的饮食起贪着或厌恶之心,否则会使施主丧失对三宝的信心,等于断人善根。所以在接受供养之时,不可予取予求、贪得无厌,目的是为了爱护施主的供养心和长远的善心;这里用蜜蜂从花中采蜜做为比喻,是非常恰当的。如服药佛说以修道者的立场来看,不论是哪一种资生的饮食或汤药,都应该看做疗病的药物,要以服药治病的心态来接受饮食,就不会生起贪心和瞋心。

  

  八、诫多睡眠

  

  汝等比丘,昼则勤心修习善法,无令失时,初夜后夜亦勿有废,中夜诵经以自消息,无以睡眠因缘,令一生空过,无所得也。当念无常之火,烧诸世间,早求自度,勿睡眠也。诸烦恼贼,常伺杀人,甚于怨家,安可睡眠,不自警寤。烦恼毒蛇睡在汝心,譬如黑蚖在汝室睡,当以持戒之

  ,早摒除之。睡蛇既出,乃可安睡,不出而眠,是无惭人也。惭耻之服,于诸庄严,最为第一;惭如铁

  ,能制人非法,是故比丘,常当惭耻,无得暂替,若离惭耻,则失诸功德;有愧之人,则有善法,若无愧者,与诸禽兽无相异也。

  

  你们诸位比丘,白天要以勤勉的心来修习世出世间一切善法,不要把时间空过了,晚上的初夜、后夜也不要荒废了。中夜最好能以诵经来消敉自己的烦恼,不要因为贪着睡眠,而使一生空过,变成一无所得。

  

  应系念无常的事实,它像火一样燃烧着世间的一切,应尽早为自己求得度脱生死,而不要贪着睡眠了。要知道各种烦恼就像贼一样,经常伺机来劫杀你们的善心,比怨家还要厉害,怎么可以贪着睡眠而不自我提高警觉呢?烦恼就像毒蛇在你的心中睡觉,就好象黑色的毒蚖正在你的房中睡觉一样,应该要用持戒的铁

  ,尽早把它清除出去,把那睡在你心中的毒蛇赶出去之后,才可以好好睡觉,在还没有将毒蛇赶出去之前,而贪着睡眠的话,那是没有羞愧心的人啊!

  

  惭愧而知耻,就像修道人的衣服,在一切修行功德的庄严之中,是最好的。惭愧就像能抓毒蛇的铁

  一样,可以使人受到约束而不会去做非法的事。所以比丘应当经常惭愧而知耻,不得稍有间断。有惭愧心的人,就会具有善法的功德;若离开惭耻之心,便将失去一切功德,和禽兽没什么不一样了。

  

  这一段是指要充分地运用所有时间,来修行戒、定、慧三学,乃至于夜晚也不要中断,策励比丘们应夜以继日地用功办道,因为一般人都会纵容自己,假藉理由躺下来休息,事实上昏沉睡眠是修行的大忌,贪着睡眠更要不得。但是我们看到经律中的记载,释迦世尊有时候也会睡眠,当然他多半是以入定来取代睡眠。还有另一个例子,那就是佛陀看到有一位比丘,因日夜修行,精进不懈而两眼失明,佛就告诉他一个比喻说,修行要像调琴弦一样,应当松紧适中才对。

  

  通常比丘们夜晚都有休息,虽然有人中夜不休息,乃至终生

  不着席(俗称「不倒单」的修行法),但却不是多数人能做到的,所以《佛遗教经》中鼓励日夜都不睡眠虽是相当好,但只要以惭愧心不贪着睡眠,随时警惕自己精进用功就好,毕竟一般人还是需要适度的睡眠;所以不必因为看到这段经文,出家人就不敢睡眠,或要求出家人不要睡眠。

  

  现代人都希望少工作多休闲,以表示生活品质的…

《佛遗教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欢喜看生死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