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遺教經講記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持淨戒而使身口意叁業調伏,轉不淨爲淨,將黑業改變爲白業,由生死業轉換爲解脫業,凡所有一切修持實踐而獲得的結果,就叫做「諸善功德」。安隱古隱字通于穩,安隱即安穩。安全穩定是世人所追求的,但不論如何地安全穩當,在世間都是無常的,終究還是會遇到困苦厄難,因此佛說世間危脆,無安穩處;唯有出離叁界,才是究竟第一安穩之處,而堅持淨戒便能達成這個目的。

  

  五、當製五根

  

  汝等比丘,已能住戒,當製五根,勿令放逸,入于五欲。譬如牧牛之人,執杖視之,不令縱逸,犯人苗稼。若縱五根,非唯五欲,將無崖畔,不可製也。亦如惡馬,不以辔製,將當牽人墜于坑陷。如被劫害,苦止一世,五根賊禍,殃及累世,爲害甚重,不可不慎。是故智者,製而不隨,持之如賊,不令縱逸,假令縱之,皆亦不久見其磨滅。

  

  你們諸位比丘,已經能夠住于淨戒的話,就要製止五根,不讓它放逸而貪著五欲。這有叁個比喻:比丘就像牧牛的人,要用淨戒的手杖看管五根,不讓它放逸而去到功德善法的莊稼田中,擾亂破壞,假如放縱五根的話,不僅對五欲享受的追求沒有止境,而且也將無法控製它了。第二個比喻是,就像騎著一匹劣馬,如果不用辔口來製止它,它會把騎馬的人摔落到深坑裏面去。第叁個比喻是,不製五根,就像放縱五賊來搶劫功德法財,一般的賊,只會害你一生痛苦,而五根賊卻會危害你累生累世,所以不可不小心。因此有智慧的人,一定要約製五根,不讓它去隨波追逐五欲,更要像防止盜賊一樣地看著它,不讓它有機可乘,即使偶爾有一點疏忽,也會在不久之後,使五根的罪行漸漸消滅。

  

  這段經文是在說完約束種種行爲的戒條之外,進一步說明必須向內做工夫,而著力點就從眼耳鼻舌身的五根開始;如果不對五根加以約束的話,色聲香味觸的五欲,就會從五根門頭進入,而使持戒的人,雖然外表看起來清淨,但內在卻充滿貪欲煩惱;唯有約製五根不貪著五欲,才能使煩惱的欲火漸漸淡化,而達成離欲的目的。在這裏佛陀用了叁個比喻,說明比丘應以約製五根來斷五欲,如果不製五根,不斷五欲,解脫道就不易修成,且生生世世都在叁界六道中輪回,永無出離之日。五根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等五種生理官能,如果再加上意根便稱做六根,不過意根不屬于生理的官能,也不是與五欲相對的肉體部分。衆生造業,多半是爲了滿足五根的貪著,爲了享受五欲,而造種種惡業,起種種煩惱,所以解脫道乃以製五根爲起點。五欲是對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五種物質的貪求享受,以滿足五根的放逸。也有人說五欲是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不過那不是這裏所指的五欲。

  

  六、當好製心

  

  此五根者,心爲其主,是故汝等,當好製心。心之可畏,甚于毒蛇、惡獸、怨賊、大火越逸,未足喻也。動轉輕躁,但觀于蜜,不見深坑,譬如狂象無

  ,猿猴得樹,騰躍踔踯,難可禁製,當急挫之,無令放逸。縱此心者,喪人善事;製之一處,無事不辦。是故比丘,當勤精進,折伏其心。

  

  以上所講的五根的功能,是以心爲它的主宰,因此,你們諸位比丘應好好製止自己的心。心的可畏之處,比毒蛇、惡獸、怨賊、大火等不受控製時,更加可怕,甚至根本不能用這些例子來比喻心不受製約時的可怕;如果任憑它去的話,就會像一個人手上拿著一盤蜜,高興得手舞足蹈而輕舉妄動,得意忘形,卻沒注意到腳邊有深不見底的火坑;也像狂醉的大象,沒有人用

  子來約束它,又像猴子爬到樹上之後,上下騰躍,左右跳踯,沒人能管得住它。

  

  因此,應趕緊把心約束好,不要讓它放逸。如果放縱心的話,就會喪失人的一切行善的事業;如果製心一處,那任何善事都可成辦。所以比丘們,應當勤勉精進地來製伏自己的心。

  

  這一段是承續上文製五根、離五欲而來的,誰能製五根、離五欲呢?那就是「心」。如果離開了心的貪著,五根就沒有功能,五欲也不會被染著,正所謂擒賊先擒王。這是一層一層地從外向內,找到了衆生爲什麼會以五根貪著五欲的根源。

  

  一般人不會發現,更不會警覺到心有那麼可怕,因此,常常放縱自己的心去追逐五欲,而滿足五根,陷溺在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等種種的煩惱深淵而不自知。所以佛陀把不受約束的心,做了許多的比喻,都是要告訴我們,如果不約束自己的心,就會墮入叁惡道去。

  

  若能製心一處,修戒定慧叁學,就能完成所作已辦的阿羅漢果,所以比丘們應該要努力不懈地製伏如狂象、如猿猴般的心;也就是說,持戒必須製心。

  

  一般人認爲聲聞戒只止身、口二業的惡行(造惡業)惡作(犯威儀),而菩薩戒才重視心的製約,其實聲聞戒如僅止于身口二業的止惡行善,還是不得解脫,最多只能獲得人天福報,必須以心製根、以心製心,才能達成解脫生死的目的。心此處的心主要是指第六意識,亦即種種煩惱現象的總稱。在聲聞乘不講第七識、第八識,只說第六意識的功能,它是造作種種善惡諸業的主人。善事實踐人天善法及出世善法,總名爲善事,此處主要是指戒、定、慧叁無漏學。依戒、定、慧叁無漏學,滅貪、瞋、癡叁種煩惱毒障,如果完成這叁種善事,就叫做「所作已辦,不受後有」,就是阿羅漢了。製之一處有兩層意思,一是修止和觀的禅定方法,不斷地把心製約于一念,即是入定;二是專心一意地修行叁無漏學的解脫之道。

  

  七、誡多求供養

  

  汝等比丘,受諸飲食,當如服藥,于好于惡,勿生增減,趣得支身,以除饑渴。如蜂采花,但取其味,不損色香。比丘亦爾,受人供養,取自除惱,無得多求,壞其善心;譬如智者,籌量牛力,所堪多少,不令過分,以竭其力。

  

  你們諸位比丘,在接受各種飲食供養之時,要像是吃藥那樣,不可以求好而嫌壞,應當以平等心來接受,得到之後,僅是爲了解決身體饑渴的問題;又要像蜜蜂到花朵之中采蜜一樣,取得了所需,還不會損傷花的顔色和香味。比丘也應如此,當在受人供養之時,目的是爲自己取得所需,同時還要使施主除去煩惱,所以不可以多求而破壞、傷害了施主的善心。也像有智慧的人在使用牛來工作時那樣,一定會考慮到牛的體力強弱,再給它適當的工作,不可以讓它過度勞累。

  

  世間任何事,過與不及都會發生問題,如能考慮到兩全其美,各取所需,互蒙其利,那才是最好的處事方式。做爲一個出家的比丘,向施主乞食,應該是互動的,施主量力而爲,以歡喜心、恭敬心供養比丘,比丘要以滿心的祝福,爲施主祈禱和說法,不能讓施主覺得他所供養的東西不好或太少,也不能讓施主覺得他所供養的比丘,對他的飲食起貪著或厭惡之心,否則會使施主喪失對叁寶的信心,等于斷人善根。所以在接受供養之時,不可予取予求、貪得無厭,目的是爲了愛護施主的供養心和長遠的善心;這裏用蜜蜂從花中采蜜做爲比喻,是非常恰當的。如服藥佛說以修道者的立場來看,不論是哪一種資生的飲食或湯藥,都應該看做療病的藥物,要以服藥治病的心態來接受飲食,就不會生起貪心和瞋心。

  

  八、誡多睡眠

  

  汝等比丘,晝則勤心修習善法,無令失時,初夜後夜亦勿有廢,中夜誦經以自消息,無以睡眠因緣,令一生空過,無所得也。當念無常之火,燒諸世間,早求自度,勿睡眠也。諸煩惱賊,常伺殺人,甚于怨家,安可睡眠,不自警寤。煩惱毒蛇睡在汝心,譬如黑蚖在汝室睡,當以持戒之

  ,早摒除之。睡蛇既出,乃可安睡,不出而眠,是無慚人也。慚恥之服,于諸莊嚴,最爲第一;慚如鐵

  ,能製人非法,是故比丘,常當慚恥,無得暫替,若離慚恥,則失諸功德;有愧之人,則有善法,若無愧者,與諸禽獸無相異也。

  

  你們諸位比丘,白天要以勤勉的心來修習世出世間一切善法,不要把時間空過了,晚上的初夜、後夜也不要荒廢了。中夜最好能以誦經來消敉自己的煩惱,不要因爲貪著睡眠,而使一生空過,變成一無所得。

  

  應系念無常的事實,它像火一樣燃燒著世間的一切,應盡早爲自己求得度脫生死,而不要貪著睡眠了。要知道各種煩惱就像賊一樣,經常伺機來劫殺你們的善心,比怨家還要厲害,怎麼可以貪著睡眠而不自我提高警覺呢?煩惱就像毒蛇在你的心中睡覺,就好象黑色的毒蚖正在你的房中睡覺一樣,應該要用持戒的鐵

  ,盡早把它清除出去,把那睡在你心中的毒蛇趕出去之後,才可以好好睡覺,在還沒有將毒蛇趕出去之前,而貪著睡眠的話,那是沒有羞愧心的人啊!

  

  慚愧而知恥,就像修道人的衣服,在一切修行功德的莊嚴之中,是最好的。慚愧就像能抓毒蛇的鐵

  一樣,可以使人受到約束而不會去做非法的事。所以比丘應當經常慚愧而知恥,不得稍有間斷。有慚愧心的人,就會具有善法的功德;若離開慚恥之心,便將失去一切功德,和禽獸沒什麼不一樣了。

  

  這一段是指要充分地運用所有時間,來修行戒、定、慧叁學,乃至于夜晚也不要中斷,策勵比丘們應夜以繼日地用功辦道,因爲一般人都會縱容自己,假藉理由躺下來休息,事實上昏沈睡眠是修行的大忌,貪著睡眠更要不得。但是我們看到經律中的記載,釋迦世尊有時候也會睡眠,當然他多半是以入定來取代睡眠。還有另一個例子,那就是佛陀看到有一位比丘,因日夜修行,精進不懈而兩眼失明,佛就告訴他一個比喻說,修行要像調琴弦一樣,應當松緊適中才對。

  

  通常比丘們夜晚都有休息,雖然有人中夜不休息,乃至終生

  不著席(俗稱「不倒單」的修行法),但卻不是多數人能做到的,所以《佛遺教經》中鼓勵日夜都不睡眠雖是相當好,但只要以慚愧心不貪著睡眠,隨時警惕自己精進用功就好,畢竟一般人還是需要適度的睡眠;所以不必因爲看到這段經文,出家人就不敢睡眠,或要求出家人不要睡眠。

  

  現代人都希望少工作多休閑,以表示生活品質的…

《佛遺教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歡喜看生死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