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遗教经讲记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,是时中夜,寂然无声,为诸弟子,略说法要。

  

  当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,第一次说法转*轮,就度了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;最后将入涅槃之前,又说法度了须跋陀罗证阿罗汉果。在他有生之年,所应被他度的都已度完了。这时,他到了娑罗双树之间,准备进入涅槃。这是在中夜,夜深人静之时,对着围绕在旁的比丘弟子们,简单地开示了佛法的要点。

  

  伟大的佛陀,终生游化,弘扬佛法,广度无量的众生。根据佛传资料显示,佛陀最后即将进入涅槃之前,还是一路从南向北沿途说法度众生,到了拘尸那罗,有四棵两两相对的娑罗树,他在这四棵树之间躺了下来,准备入涅槃,那时他的身体已经非常衰老疲累,也觉得任务已了。可是他还是谆谆地教诲追随在他身边的比丘弟子们,要他们在佛涅槃后,不要忘记出家学佛的目的;就好象一位慈爱的母亲要出远门之前,对孩子再三叮咛如何照顾自己。

  

  从这一点看,伟大的人格一定有他不平凡的心胸和作为。如果说将军在战场阵亡,马革裹尸是死得其所;那么,法师到最后一口气为止,还是在讲台上说法度众,也可说是死得其所;禅师精进用功,而能立脱坐亡的话,也可叫做死得其所;佛陀临涅槃前,还留下最后的遗教,应该就是人天导师的表率。初转*轮意即最初说法。「转」是转烦恼为智慧、转生死为解脱、转凡夫为圣者、转污染为清净;用什么来转?必须用佛法来转。而为何以「轮」来形容佛法呢?这是取自印度的传说,据说能兵不血刃而统一四天下的转轮圣王,有一个轮宝在他面前做为先导,只要轮宝转到之处,该处就能心悦诚服地接受轮王仁政的教化,一切人民都能行十善法。所以把说佛法比喻做「转*轮」,代表凡是听到佛法的人,就能破除心中的一切执着、恶不善法。阿若憍陈如佛陀成道后最初度化的五个比丘:阿若憍陈如、頞鞞、跋提、十力迦叶、摩男俱利,以阿若憍陈如为代表,因为他是闻法后第一个证阿罗汉果的人。佛成道后,最先为五比丘说苦、集、灭、道四圣谛法,第一遍说「此是苦、此是集、此是灭、此是道。」憍陈如听了以后即证阿罗汉果。佛再进一步说明「苦应知、集应断、灭应证、道应修。」更进一步说「苦已尽、集已断、灭已证、道已修。」三转四谛法之后,其他四人在三个月之间,全都证得阿罗汉果。然后佛嘱咐他们,把弘法度生的任务交代给他们,要他们分别到人间游化,说法度众生,而且不要两人同行,原因是众生太苦,而说法的人又太少。须跋陀罗原是一位婆罗门外道,住在拘尸那罗城,已年高一百二十岁,自知未得解脱,听到佛即将涅槃,赶到娑罗双树间求见佛陀,被阿难尊者阻挡,佛亲自允许度他,听佛讲八正道后,即得初果,再听佛说四谛法之后,即证得阿罗汉果。娑罗双树娑罗树是印度的一种阔叶树,在佛传资料中又将娑罗双树称作「鹤林」。据说四棵树分成两对,每对皆一枯一荣,树叶由绿而泛白,树枝相交错,树根相蟠结,所以虽是四棵树,看起来却是两对,因此名为双树。入涅槃是进入寂灭的意思。就原始佛法的意义而言,不生不灭叫做究竟寂灭,又有两层意义:一是入「有余涅槃」,当证得阿罗汉果,虽已出离三界,但还留有色身;那是烦恼已灭、生死已了、所作已办、不受后有。二是入「无余涅槃」,那是指已得解脱的圣者(佛及阿罗汉),在肉体死亡,舍寿之后,不再回到世间。但是,大乘佛法的涅槃则另有胜义。中夜这是在佛教圣典中所见到的时间记载,印度当时将一日一夜分作六时,白天三时:晨朝、日中、日没;夜间三时:初夜、中夜、后夜。每一时相当于现代时间算法的四个小时,中夜约当晚上十点到清晨二点。

    二、以戒为师

  

  汝等比丘,于我灭后,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,如暗遇明、贫人得宝,当知此则是汝大师,若我住世,无异此也。

  

  你们诸位比丘,在我入灭之后,应当尊重、珍惜、恭敬波罗提木叉的戒,那就像黑暗中有光明,又像贫穷的人有财宝。要晓得,戒就等于是你们的大师,就像我还住在世间让你们亲近、请教、依止一样。

  

  不论是一个团体或一个社会,乃至一个国家,甚至全世界的人类,都必须要有他们共同的生活守则,以及必须共同遵守的伦理,才能使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每一个人,既能自己平安,也能让别人平安,不但保护自己,也保护别人。否则就成了乌合之众,人人自私自利,称兴而为,不但造成自己的痛苦,也使他人受害,失去了安全和安定的保障。所以无论任何团体,如果希望持久的话,就必须有一套共同的准则和伦理标准,让大家遵守,使参与其中的人得以成长。

  

  佛陀制戒的用心,即在于为弟子们立下规章制度,好让大家能清净、少欲无诤的过修行的生活,而达成解脱的目的。当他在即将入涅槃之前,又再次叮咛大家,不要忘了遵守他所制定的戒律,如此,佛教团体才会继续存在,弟子们也才能继续得到佛法的利益。否则,人亡政息,树倒猢孙散,世尊的悲愿就落空了,这个世间将会非常悲惨,众生也将非常可怜。比丘有三义:

  

  (一)怖魔──出家受比丘戒后,不再造种种恶业而修梵行,必定离欲而出三界,所以魔王会恐惧少了一个可能成为他的子孙的人。

  

  (二)乞士──有二义:1.向人间乞食,以养身命;2.向三宝乞法,以养慧命。

  

  (三)破恶──破除种种不善恶业,而修种种善业。波罗提木叉通常译作「别解脱戒」,其实只有「别解脱」的意思,并没有「戒」的涵义,「戒」是另一个梵文「尸罗」的义译。所谓「别解脱」是别别解脱的意思,又叫作处处解脱,即每持守一条戒,就已经种下一分解脱的因,就已经能从当下的烦恼获得解脱;不持戒则为烦恼所缚,如果能够时时留心、处处持戒,那就时时解脱、处处解脱。「波罗提木叉」包括僧俗大小七众戒,比丘应于五夏之内专精于戒律的修学,明白其中的开、遮、持、犯,对五篇七聚要分明清楚,否则就称为「哑羊僧」。大师在经律中所见的大师一词,是指人天导师,亦即世尊释迦牟尼佛。在大乘经论中,又称佛为法王,而称等觉菩萨为法王子。此处的大师,非常明确地是指佛。

  

  三、所持戒相

  

  持净戒者,不得贩卖贸易、安置田宅、畜养人民奴婢畜生,一切种殖及诸财宝,皆当远离,如避火坑。不得斩伐草木、垦土掘地、合和汤药、占相吉凶、仰观星宿、推步盈虚、历数算计,皆所不应。节身时食,清净自活。不得参预世事、通致使命、咒术仙药、结好贵人、亲厚媟慢,皆不应作。当自端心,正念求度。不得包藏瑕疵,显异惑众,于四供养,知量知足,趣得供事,不应蓄积,此则略说持戒之相。

  

  凡是持清净佛戒的人,应遵守以下四大类的戒相:

  

  (一)不得做贩卖和贸易的生意,不可以安置田地和宅舍,不可以畜养一般的人民和奴婢以及禽兽等畜生,也不可以种植一切庄稼植物,不可以储蓄财宝,以上这些都应该远离,就好象躲开火坑一样。

  

  (二)持净戒的人,不可以斩、砍、采、伐花草树木,也不可以垦土掘地,不可以调制各种为人治病的药物,不可以为人占卜看相而说吉道凶,也不可以观天象和推算自然界的盈亏增损,也不可以从事年历的计算,以上这些都不应该做。要勤劳节俭,不非时食,如此就能清净生活了。

  

  (三)不得参与世俗事务,不得为俗人做送信传达消息的人,不得用外道的咒术,不得调制长生延命之药,不得跟世俗的权贵之人相结交,不得跟自己熟稔的知亲好友相逗弄而显出自己的傲慢心,以上这些都不应该做。应当自己端正心念,以求度脱烦恼苦海。

  

  (四)不得掩饰隐藏自己的缺点和错误,更不可以在众人之前,凸显自己的所学和修行的经验,以达到惑他利己的目的;对四种供养应知量知足,不求多、不求好,所获得的供养物品,不应储蓄积聚。

  

  以上是大略地宣说比丘应受持的各项戒相。

  

  通常为了完成一项事业,不论是为自己经营或为社会大众服务,最好能先求精深,然后再求博大;能够专精,才容易把你所从事的行业做得熟练精准,并且能发现他人所未知、未行的技巧和道理。所谓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状元,绝对不是偶然的。在你对本行本业行有余力之后,就可能开发出相关的知识领域和工作范围,彼此环环相扣,内容实实在在。现代很多伟大的企业家,开发与原创事业相关的企业,绝不是在一样都未精通之前就冒然去做,否则会变成「样样都通,样样稀松」,最后必然是一事无成。

  

  做为一位出家的比丘,目的是为解脱生死苦,而得涅槃究竟乐,所以最好不要碰世俗人的种种谋生的学问技巧。在戒律中有规定,如果对佛法的修学,能够相当快速的话,是可以分出一部分时间去认识了解世俗学问,所以从大乘佛法的精神来讲,有说菩萨道当从五明中求,五明除了内明(佛法)之外,尚有因明、声明、工巧明、医方明。《佛遗教经》这一段是对当时比丘们的告诫,出家人在未解脱之前,应精勤于戒、定、慧的修学;在解脱之后,除了仍不离三无漏学,同时还应协助众生由三学而达成解脱的目的;这是从自利而利他,并能使佛法久住世间。

  

  从这段经文所讲的戒相内容,可以看出是在两个范围之内:一种是为了衣食住行的生活问题而从事的各种行业;另一种是为了戒除对名与利的贪得无厌,而做的种种防御措施。做为一位出家的比丘,是以乞食为生,学法弘法为他的工作,以自利利他、断烦恼出苦海为宗旨,当然要避免去涉及这些行业和行为。所以不要一味地执着其戒相条文,应从其精神来看,那才能真正体会到佛陀遗教的功能。贩卖贸易买进卖出,谋取利润,称为「贩卖」;介绍他人互通有无、交易买卖,而从中获得报酬,称为「贸易」。这都不是比丘所应从事的行业。安置田宅以土地和房屋为对象,购置不动产…

《佛遗教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欢喜看生死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