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遺教經講記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娑羅雙樹間將入涅槃,是時中夜,寂然無聲,爲諸弟子,略說法要。

  

  當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,第一次說法轉*輪,就度了阿若憍陳如等五比丘;最後將入涅槃之前,又說法度了須跋陀羅證阿羅漢果。在他有生之年,所應被他度的都已度完了。這時,他到了娑羅雙樹之間,准備進入涅槃。這是在中夜,夜深人靜之時,對著圍繞在旁的比丘弟子們,簡單地開示了佛法的要點。

  

  偉大的佛陀,終生遊化,弘揚佛法,廣度無量的衆生。根據佛傳資料顯示,佛陀最後即將進入涅槃之前,還是一路從南向北沿途說法度衆生,到了拘屍那羅,有四棵兩兩相對的娑羅樹,他在這四棵樹之間躺了下來,准備入涅槃,那時他的身體已經非常衰老疲累,也覺得任務已了。可是他還是諄諄地教誨追隨在他身邊的比丘弟子們,要他們在佛涅槃後,不要忘記出家學佛的目的;就好象一位慈愛的母親要出遠門之前,對孩子再叁叮咛如何照顧自己。

  

  從這一點看,偉大的人格一定有他不平凡的心胸和作爲。如果說將軍在戰場陣亡,馬革裹屍是死得其所;那麼,法師到最後一口氣爲止,還是在講臺上說法度衆,也可說是死得其所;禅師精進用功,而能立脫坐亡的話,也可叫做死得其所;佛陀臨涅槃前,還留下最後的遺教,應該就是人天導師的表率。初轉*輪意即最初說法。「轉」是轉煩惱爲智慧、轉生死爲解脫、轉凡夫爲聖者、轉汙染爲清淨;用什麼來轉?必須用佛法來轉。而爲何以「輪」來形容佛法呢?這是取自印度的傳說,據說能兵不血刃而統一四天下的轉輪聖王,有一個輪寶在他面前做爲先導,只要輪寶轉到之處,該處就能心悅誠服地接受輪王仁政的教化,一切人民都能行十善法。所以把說佛法比喻做「轉*輪」,代表凡是聽到佛法的人,就能破除心中的一切執著、惡不善法。阿若憍陳如佛陀成道後最初度化的五個比丘:阿若憍陳如、頞鞞、跋提、十力迦葉、摩男俱利,以阿若憍陳如爲代表,因爲他是聞法後第一個證阿羅漢果的人。佛成道後,最先爲五比丘說苦、集、滅、道四聖谛法,第一遍說「此是苦、此是集、此是滅、此是道。」憍陳如聽了以後即證阿羅漢果。佛再進一步說明「苦應知、集應斷、滅應證、道應修。」更進一步說「苦已盡、集已斷、滅已證、道已修。」叁轉四谛法之後,其他四人在叁個月之間,全都證得阿羅漢果。然後佛囑咐他們,把弘法度生的任務交代給他們,要他們分別到人間遊化,說法度衆生,而且不要兩人同行,原因是衆生太苦,而說法的人又太少。須跋陀羅原是一位婆羅門外道,住在拘屍那羅城,已年高一百二十歲,自知未得解脫,聽到佛即將涅槃,趕到娑羅雙樹間求見佛陀,被阿難尊者阻擋,佛親自允許度他,聽佛講八正道後,即得初果,再聽佛說四谛法之後,即證得阿羅漢果。娑羅雙樹娑羅樹是印度的一種闊葉樹,在佛傳資料中又將娑羅雙樹稱作「鶴林」。據說四棵樹分成兩對,每對皆一枯一榮,樹葉由綠而泛白,樹枝相交錯,樹根相蟠結,所以雖是四棵樹,看起來卻是兩對,因此名爲雙樹。入涅槃是進入寂滅的意思。就原始佛法的意義而言,不生不滅叫做究竟寂滅,又有兩層意義:一是入「有余涅槃」,當證得阿羅漢果,雖已出離叁界,但還留有色身;那是煩惱已滅、生死已了、所作已辦、不受後有。二是入「無余涅槃」,那是指已得解脫的聖者(佛及阿羅漢),在肉體死亡,舍壽之後,不再回到世間。但是,大乘佛法的涅槃則另有勝義。中夜這是在佛教聖典中所見到的時間記載,印度當時將一日一夜分作六時,白天叁時:晨朝、日中、日沒;夜間叁時:初夜、中夜、後夜。每一時相當于現代時間算法的四個小時,中夜約當晚上十點到清晨二點。

    二、以戒爲師

  

  汝等比丘,于我滅後,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,如暗遇明、貧人得寶,當知此則是汝大師,若我住世,無異此也。

  

  你們諸位比丘,在我入滅之後,應當尊重、珍惜、恭敬波羅提木叉的戒,那就像黑暗中有光明,又像貧窮的人有財寶。要曉得,戒就等于是你們的大師,就像我還住在世間讓你們親近、請教、依止一樣。

  

  不論是一個團體或一個社會,乃至一個國家,甚至全世界的人類,都必須要有他們共同的生活守則,以及必須共同遵守的倫理,才能使生活在這個環境中的每一個人,既能自己平安,也能讓別人平安,不但保護自己,也保護別人。否則就成了烏合之衆,人人自私自利,稱興而爲,不但造成自己的痛苦,也使他人受害,失去了安全和安定的保障。所以無論任何團體,如果希望持久的話,就必須有一套共同的准則和倫理標准,讓大家遵守,使參與其中的人得以成長。

  

  佛陀製戒的用心,即在于爲弟子們立下規章製度,好讓大家能清淨、少欲無诤的過修行的生活,而達成解脫的目的。當他在即將入涅槃之前,又再次叮咛大家,不要忘了遵守他所製定的戒律,如此,佛教團體才會繼續存在,弟子們也才能繼續得到佛法的利益。否則,人亡政息,樹倒猢孫散,世尊的悲願就落空了,這個世間將會非常悲慘,衆生也將非常可憐。比丘有叁義:

  

  (一)怖魔──出家受比丘戒後,不再造種種惡業而修梵行,必定離欲而出叁界,所以魔王會恐懼少了一個可能成爲他的子孫的人。

  

  (二)乞士──有二義:1.向人間乞食,以養身命;2.向叁寶乞法,以養慧命。

  

  (叁)破惡──破除種種不善惡業,而修種種善業。波羅提木叉通常譯作「別解脫戒」,其實只有「別解脫」的意思,並沒有「戒」的涵義,「戒」是另一個梵文「屍羅」的義譯。所謂「別解脫」是別別解脫的意思,又叫作處處解脫,即每持守一條戒,就已經種下一分解脫的因,就已經能從當下的煩惱獲得解脫;不持戒則爲煩惱所縛,如果能夠時時留心、處處持戒,那就時時解脫、處處解脫。「波羅提木叉」包括僧俗大小七衆戒,比丘應于五夏之內專精于戒律的修學,明白其中的開、遮、持、犯,對五篇七聚要分明清楚,否則就稱爲「啞羊僧」。大師在經律中所見的大師一詞,是指人天導師,亦即世尊釋迦牟尼佛。在大乘經論中,又稱佛爲法王,而稱等覺菩薩爲法王子。此處的大師,非常明確地是指佛。

  

  叁、所持戒相

  

  持淨戒者,不得販賣貿易、安置田宅、畜養人民奴婢畜生,一切種殖及諸財寶,皆當遠離,如避火坑。不得斬伐草木、墾土掘地、合和湯藥、占相吉凶、仰觀星宿、推步盈虛、曆數算計,皆所不應。節身時食,清淨自活。不得參預世事、通致使命、咒術仙藥、結好貴人、親厚媟慢,皆不應作。當自端心,正念求度。不得包藏瑕疵,顯異惑衆,于四供養,知量知足,趣得供事,不應蓄積,此則略說持戒之相。

  

  凡是持清淨佛戒的人,應遵守以下四大類的戒相:

  

  (一)不得做販賣和貿易的生意,不可以安置田地和宅舍,不可以畜養一般的人民和奴婢以及禽獸等畜生,也不可以種植一切莊稼植物,不可以儲蓄財寶,以上這些都應該遠離,就好象躲開火坑一樣。

  

  (二)持淨戒的人,不可以斬、砍、采、伐花草樹木,也不可以墾土掘地,不可以調製各種爲人治病的藥物,不可以爲人占蔔看相而說吉道凶,也不可以觀天象和推算自然界的盈虧增損,也不可以從事年曆的計算,以上這些都不應該做。要勤勞節儉,不非時食,如此就能清淨生活了。

  

  (叁)不得參與世俗事務,不得爲俗人做送信傳達消息的人,不得用外道的咒術,不得調製長生延命之藥,不得跟世俗的權貴之人相結交,不得跟自己熟稔的知親好友相逗弄而顯出自己的傲慢心,以上這些都不應該做。應當自己端正心念,以求度脫煩惱苦海。

  

  (四)不得掩飾隱藏自己的缺點和錯誤,更不可以在衆人之前,凸顯自己的所學和修行的經驗,以達到惑他利己的目的;對四種供養應知量知足,不求多、不求好,所獲得的供養物品,不應儲蓄積聚。

  

  以上是大略地宣說比丘應受持的各項戒相。

  

  通常爲了完成一項事業,不論是爲自己經營或爲社會大衆服務,最好能先求精深,然後再求博大;能夠專精,才容易把你所從事的行業做得熟練精准,並且能發現他人所未知、未行的技巧和道理。所謂叁百六十行,行行出狀元,絕對不是偶然的。在你對本行本業行有余力之後,就可能開發出相關的知識領域和工作範圍,彼此環環相扣,內容實實在在。現代很多偉大的企業家,開發與原創事業相關的企業,絕不是在一樣都未精通之前就冒然去做,否則會變成「樣樣都通,樣樣稀松」,最後必然是一事無成。

  

  做爲一位出家的比丘,目的是爲解脫生死苦,而得涅槃究竟樂,所以最好不要碰世俗人的種種謀生的學問技巧。在戒律中有規定,如果對佛法的修學,能夠相當快速的話,是可以分出一部分時間去認識了解世俗學問,所以從大乘佛法的精神來講,有說菩薩道當從五明中求,五明除了內明(佛法)之外,尚有因明、聲明、工巧明、醫方明。《佛遺教經》這一段是對當時比丘們的告誡,出家人在未解脫之前,應精勤于戒、定、慧的修學;在解脫之後,除了仍不離叁無漏學,同時還應協助衆生由叁學而達成解脫的目的;這是從自利而利他,並能使佛法久住世間。

  

  從這段經文所講的戒相內容,可以看出是在兩個範圍之內:一種是爲了衣食住行的生活問題而從事的各種行業;另一種是爲了戒除對名與利的貪得無厭,而做的種種防禦措施。做爲一位出家的比丘,是以乞食爲生,學法弘法爲他的工作,以自利利他、斷煩惱出苦海爲宗旨,當然要避免去涉及這些行業和行爲。所以不要一味地執著其戒相條文,應從其精神來看,那才能真正體會到佛陀遺教的功能。販賣貿易買進賣出,謀取利潤,稱爲「販賣」;介紹他人互通有無、交易買賣,而從中獲得報酬,稱爲「貿易」。這都不是比丘所應從事的行業。安置田宅以土地和房屋爲對象,購置不動産…

《佛遺教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歡喜看生死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