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遺教經講記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。畜養人民奴婢官吏所管轄的一般人,稱爲「人民」;財閥地主所使用的男女,稱做「奴婢」。比丘屬于十方常住的十方僧,除了不得有不動産,亦不應有動産,所以不應像官吏那樣管轄一般人民,也不應像地主財閥那樣使用男女奴婢。畜生本來這個名詞是指除了人之外的一切動物,但這裏特別指家畜和家禽。一般俗人畜養種種動物,目的是爲了食用他們的骨肉皮毛,或使用他們的勞力,比丘爲了慈悲以及祛除貪念,皆不應畜養。種殖凡是用人工培育繁殖各種植物,不論是爲了食用或販賣,都不是比丘所應爲。諸財寶世間的動産、不動産,以及佛經所說的七寶:金、銀、琉璃、赤珠、砗磲、瑪瑙、珊瑚等一切珍寶。斬伐草木比丘不得斬斷砍伐花草樹木,有叁個原因:1.草木也有生命;2.草木是鬼神所依附居住之物;3.山林中的草木也是各種動物芸集繁殖、聚集生息之地。如果砍伐草木,將會傷及慈悲心,因此比丘如果不得不除草砍樹時,應先存慈悲心,要對被砍伐的草木說法打招呼。墾土掘地爲了種植而翻動泥土,叫做「墾土」;爲了栽種或建築或尋求地下物資而挖掘土地,叫做「掘地」。凡是爲了農業、工業和商業的目的而動用土地,改變地形地貌,都不是比丘所應爲。合和湯藥調製各種治病的固體以及液體的藥物,如果是專業的醫師和藥師,當然是正常事,但比丘如果假藉慈悲救人病痛的理由,而兼任醫師或藥師,就叫「不務正業」。占相吉凶用各種工具來占蔔,以觀察所得的卦相和蔔相,依此判斷吉凶,這是一般江湖術士所爲,非比丘所應爲。仰觀星宿夜間以觀察天上的星宿位置、形狀的變化,來判斷人間的禍福治亂,這也不是比丘所應從事的行業。推步盈虛《周易》:「天地盈虛,與時消息。」在印度也有人專門用一定的技術來推算天地萬物的盈虧消長、增損多寡,這也不是比丘所應爲。曆術算計根據年曆時間,月日時等數據的排列計算,來推測命運的好壞順逆,即中國人根據八字算命,不是比丘所應從事的。

  

  節身時食節身就是節省身體上所用的物品,不要求好、求美、求舒服;時食是指日中一食,嚴格來說,早晨天亮之後,到中午日正當中之前,可以乞食和進食,名爲「時食」,正午之後,到第二天早晨未明之前進食則名「非食」。這一部分的解說,請參考拙著《律製生活》中的〈佛教的飲食規製〉一文。清淨自活比丘不得以四種邪命來做爲謀生的方法。所謂邪命共有四種:1.下口食,以種植田園、合和湯藥來謀生;2.仰口食,以觀察天象的數術之學來謀生;3.方口食,以谄媚豪貴、通使四方、巧言多求而生活;4.維口食,以學習從事種種咒術、蔔算吉凶來謀取生活所需。比丘應離四種邪命而以乞食爲生,則名清淨自活。世事指世俗人的種種事務,如男女、家族、經濟、娛樂、乃至政治、軍事等。通致使命簡稱「通使」,是指爲人傳遞指令和消息。比丘不應爲人帶口信傳話或爲人擔任信使,這是爲了避免卷入世俗的是非之中,不僅降低了自己出俗的身分,也容易惹生譏嫌是非。媟慢和自己親密的朋友互相逗弄,稱爲狎媟;而在相互逗弄間,各自呈現自己的聰明以顯示自己的驕慢,稱做媟慢。

  

  四供養通稱爲「四事供養」,乃比丘接受施主供養的四種資生之物:飲食、衣服、臥具、湯藥。

    四、持戒功德

  

  戒是正順解脫之本,故名波羅提木叉。依因此戒,得生諸禅定,及滅苦智慧,是故比丘,當持淨戒,勿令毀犯。若人能持淨戒,是則能有善法。若無淨戒,諸善功德皆不得生,是以當知,戒爲第一安隱功德之所住處。

  

  佛戒是正確地順著走向解脫的根本,所以名爲別解脫,依著戒的受持,能産生一切等次的禅定和滅除苦惱的智慧,所以比丘們應當堅持淨戒,不讓自己毀棄和違犯。如果能堅持淨戒,則能擁有一切世出世間的善法,如不能堅持淨戒,所有的勝善功德都不會生起。所以應該要知道,持戒是最能獲得安穩功德的著力處。

  

  這一段經文是世尊說完了上述各種戒相之後,再次做總結的交代,要大家知道,持戒並不是因爲佛陀的規定所以不得不持,也絕不是形式的條文和無理的要求。如果不持戒,則所有一切功德不易産生,所以戒在《阿含經》中是基本的四種增上──信、戒、定、慧之一,也是五種功德法身──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之一。

  

  戒的功能在于防護自己的身、口、意叁業,除了不做惡法,而且是修習一切善法的基礎。惡法,是墮入叁惡道的因;善法,是生于人、天乃至解脫道的因,所以要祛惡向善,一定要以堅持淨戒爲著力點。因此,世尊再次叮咛,持戒能生起禅定的功德,也會由持戒而滅除苦因,生起智慧的功德。持戒,免墮叁塗之苦;修定,能滅欲界之苦;智慧,能滅叁界生死之苦。所以要離生死苦得涅槃樂,一定要堅持淨戒,才能生一切善法,滅一切苦因,而證解脫之果。解脫波羅提木叉就叫做「別解脫」,除了上文中所解釋的之外,還有一層意思是,有別于只能讓人獲得一時解脫,不能永遠解脫的世間法;唯有持佛的淨戒,才能達成永遠解脫的目的,從一項煩惱得解脫,而影響其他煩惱也得解脫,最後徹底解脫,即是涅槃。在阿含部和律部所見到的解脫阿羅漢有兩類:一是慧解脫阿羅漢,二是定慧俱解脫阿羅漢。不但在解脫之前,必須持戒修定;在解脫之後,也永遠不會違背佛製的淨戒。諸禅定指九次第定。修習禅定,不論凡聖,必從初、二、叁、四禅依次開始。世間禅定包括色界的四個層次,以及無色界的四個層次,稱爲「四禅八定」;如果聽聞佛法四聖谛的道理,而修習禅定,就能從色界的四禅而得解脫定,名爲「滅盡定」或「滅受想定」,以修此第九定而得解脫,出叁界證阿羅漢果。智慧不是世間所說的知識和聰明,而是實證因緣所生一切諸法自性本來空寂,亦即親自體驗到佛在《阿含經》所說的「此生故彼生,純大苦聚集;此滅故彼滅,純大苦聚滅。」善法凡是與十善業道相違背的,是不善法;與十善業道相應的,則是善法。其中又可分爲與世間共通的善法和出世間善法兩類,五戒十善是世間善法,可修得人天果報;而四聖谛、八正道、叁十七道品、六波羅蜜等,是出世間善法。世間善法是出世間善法的基礎,而一切修出世善法的人,則必須要有世間善法做爲階梯,否則就會不切實際。諸善功德努力實踐名「功」,心有所得名「德」。堅持淨戒而使身口意叁業調伏,轉不淨爲淨,將黑業改變爲白業,由生死業轉換爲解脫業,凡所有一切修持實踐而獲得的結果,就叫做「諸善功德」。安隱古隱字通于穩,安隱即安穩。安全穩定是世人所追求的,但不論如何地安全穩當,在世間都是無常的,終究還是會遇到困苦厄難,因此佛說世間危脆,無安穩處;唯有出離叁界,才是究竟第一安穩之處,而堅持淨戒便能達成這個目的。   四、持戒功德

  

  戒是正順解脫之本,故名波羅提木叉。依因此戒,得生諸禅定,及滅苦智慧,是故比丘,當持淨戒,勿令毀犯。若人能持淨戒,是則能有善法。若無淨戒,諸善功德皆不得生,是以當知,戒爲第一安隱功德之所住處。

  

  佛戒是正確地順著走向解脫的根本,所以名爲別解脫,依著戒的受持,能産生一切等次的禅定和滅除苦惱的智慧,所以比丘們應當堅持淨戒,不讓自己毀棄和違犯。如果能堅持淨戒,則能擁有一切世出世間的善法,如不能堅持淨戒,所有的勝善功德都不會生起。所以應該要知道,持戒是最能獲得安穩功德的著力處。

  

  這一段經文是世尊說完了上述各種戒相之後,再次做總結的交代,要大家知道,持戒並不是因爲佛陀的規定所以不得不持,也絕不是形式的條文和無理的要求。如果不持戒,則所有一切功德不易産生,所以戒在《阿含經》中是基本的四種增上──信、戒、定、慧之一,也是五種功德法身──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之一。

  

  戒的功能在于防護自己的身、口、意叁業,除了不做惡法,而且是修習一切善法的基礎。惡法,是墮入叁惡道的因;善法,是生于人、天乃至解脫道的因,所以要祛惡向善,一定要以堅持淨戒爲著力點。因此,世尊再次叮咛,持戒能生起禅定的功德,也會由持戒而滅除苦因,生起智慧的功德。持戒,免墮叁塗之苦;修定,能滅欲界之苦;智慧,能滅叁界生死之苦。所以要離生死苦得涅槃樂,一定要堅持淨戒,才能生一切善法,滅一切苦因,而證解脫之果。解脫波羅提木叉就叫做「別解脫」,除了上文中所解釋的之外,還有一層意思是,有別于只能讓人獲得一時解脫,不能永遠解脫的世間法;唯有持佛的淨戒,才能達成永遠解脫的目的,從一項煩惱得解脫,而影響其他煩惱也得解脫,最後徹底解脫,即是涅槃。在阿含部和律部所見到的解脫阿羅漢有兩類:一是慧解脫阿羅漢,二是定慧俱解脫阿羅漢。不但在解脫之前,必須持戒修定;在解脫之後,也永遠不會違背佛製的淨戒。諸禅定指九次第定。修習禅定,不論凡聖,必從初、二、叁、四禅依次開始。世間禅定包括色界的四個層次,以及無色界的四個層次,稱爲「四禅八定」;如果聽聞佛法四聖谛的道理,而修習禅定,就能從色界的四禅而得解脫定,名爲「滅盡定」或「滅受想定」,以修此第九定而得解脫,出叁界證阿羅漢果。智慧不是世間所說的知識和聰明,而是實證因緣所生一切諸法自性本來空寂,亦即親自體驗到佛在《阿含經》所說的「此生故彼生,純大苦聚集;此滅故彼滅,純大苦聚滅。」善法凡是與十善業道相違背的,是不善法;與十善業道相應的,則是善法。其中又可分爲與世間共通的善法和出世間善法兩類,五戒十善是世間善法,可修得人天果報;而四聖谛、八正道、叁十七道品、六波羅蜜等,是出世間善法。世間善法是出世間善法的基礎,而一切修出世善法的人,則必須要有世間善法做爲階梯,否則就會不切實際。諸善功德努力實踐名「功」,心有所得名「德」。堅…

《佛遺教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歡喜看生死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