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「那個女孩很好啊,我准備到她們的寺院去看看。」
教授又問:「嗯!很好,很好,你知道去做什麼嗎?」
我說:「我不知道。」
他說:「是這樣的,那個寺院的住持剛剛過世,現在要招一個和尚女婿,如果找不到和尚女婿,母女倆就要被趕出寺院,他們的大本山會另外派人接管。」
日本的和尚是可以結婚的,那對母女對我印象不錯,所以希望我去做和尚女婿。
當我明白後就跟教授說:「謝謝你的關照,可惜我是個中國和尚,我是不能結婚的。」
在那樣混亂的國際局勢之下,如果我接受了這樣的安排,除了有身分之外,還有一位太太跟一座寺院。在當時,這是一個很大的誘惑。
另外還有兩次誘惑,都是要我去做官。臺灣在國民黨政府的時候,要我擔任國大代表,我婉拒之後還告訴我說:「這不是選的,是政府給的國大代表,像于斌樞機主教就是國大代表。」第二次是在今年,行政院要給我一個相當于政務委員層級的官,好多弟子都來勸我接受,並說:「師父,這是佛教的光榮。」我說:「阿彌陀佛!我只適合當和尚。」
我不是說做官不好,而是我不適合做官。我做和尚,懂得精進,扮演其他的角色,可能就不一定做得稱職了。
四、喜覺支
喜覺支,安住于真實的道法「四念處」及「四正勤」,而有喜悅。
精進修行之後,會産生喜悅的心。因爲懂得佛法的觀念和方法,可以調整心態,幫助自己不會掉入種種陷阱中受苦難而産生煩惱。例如本來人生觀是很消極悲觀的,知道佛法之後,就會覺得有無限的希望,很歡喜、很幸運。又例如,當你的心受到刺激而生煩惱,正在痛苦不安的時候,用佛法向內心觀照,體驗自己的情緒反應,覺察到那些讓你痛苦不安的心念,本身是虛幻的、是空的,如此一來,心情就會平靜。
所以喜悅有兩個原因,一是用觀念轉變自己,另一是用方法幫助自己。只要認真地用觀念,耐心地用方法,而且不要有急切的得失心,自然而然會産生法喜及禅悅的效果。
修行喜覺支,至少可得兩種喜悅︰
(一)聽聞佛法,得法喜︰在未聽聞佛法之前,有許多的觀念不正確,常常跟自己過不去,內心跟內心、內心跟外境,會産生種種的矛盾和沖突。聽了佛法所講的因果、因緣,緣起無常、緣起自性空、空故無我等道理,當然會歡喜。諸位聽過「當頭棒喝」、「醍醐灌頂」嗎?聽聞佛法之時,心胸豁然開朗,而有如釋重負的感覺,就是法喜。
(二)修行禅定,得禅悅︰修行禅定時,身心輕松、平穩、甯靜,就會産生一種禅定的喜悅,此時的禅悅,是一種輕安、無累的享受,不是刺激性的興奮。禅定的層次有「四禅八定」,大略又可歸類爲集中心、統一心、無心叁類,能得集中心及統一心,便得禅悅,亦稱定樂;能得無心,即見空性,終得解脫,便是解脫的自在歡喜了。
目前在臺灣的法鼓山上,有不少西藏喇嘛前來修學漢傳佛法,他們是從西藏流亡到尼泊爾或印度,輾轉到了臺灣,現階段不願再回西藏,可是他們每天都過得很歡喜。有些居士無法了解,就問他們說:「你們已經離開西藏,流亡在外,怎麼還會那麼歡喜呢?」
喇嘛們說:「西藏雖然不能回去,可是我們非常幸運,經常可以聽佛法、用佛法、講佛法,當然歡喜了!」他們並不一定打坐,但懂得用佛法來觀想、自處處人,便沒有困擾的問題了。
反觀有些中國的佛教徒,認爲生死就是苦,人間是苦海無邊,只要未得解脫、未斷生死,就當愁眉苦臉、如喪考妣。這真是顛倒!那是對佛法一知半解,並未修持佛法。只要聽懂佛法,能用佛法,隨時隨地都應該是歡歡喜喜的。
五、除覺支
除覺支,又名輕安覺支。由觀慧、正念、正精進的喜悅,而得除去身心的粗重,感受到身心的輕利安適。
有了喜悅之後,會産生輕安的反應。輕,是沒有重量;安,是平實安穩。輕安,是用禅修的方法來幫助自己、調整身心,漸漸地,身與心的負擔都會消失。
修行到了身與心都沒有負擔的感覺時,可能還知道有環境,風聲、雨聲、車聲、人聲等都還聽得到,不過已不是對立的,而像是跟自我合而爲一的──住在房子裏,房子也就是自己;坐在墊子上,墊子就是自己,在這種狀況下,一切都是那麼的順利、適意、舒暢、有默契。
六、定覺支
定覺支,心一境性,名爲定,便是不昏沈、不散亂,住于四禅定相。
輕安的進一步是禅定,禅定有兩類:
(一)小乘的定:沒有前念與後念,心止于一,停留在一個念頭上,這是次第禅定。從初禅至四禅,四禅含攝八定,乃至進入解脫定。
(二)大乘的定:心可以有念頭,但是不受環境狀況的影響而有起伏、波動,這是定慧不二的如來禅或祖師禅,也就是中國禅宗所講的「道在平常日用中」,從知見的導正、智慧的開啓,轉變了對于事物原有的態度。把世間的顛倒見扭轉過來之後,便不會隨波逐流,被境界之風卷著走了。這就是定慧均等的工夫。
禅定的修行,若談到四禅八定、九次第定,似乎聽起來很困難;若用中國禅宗的大乘禅定,不論是用話頭或默照,只要一念與方法相應,便是相似的心一境性,就得輕安。輕安的程度深,那就是禅定。
心一境性,是指心念反複地停留在某一個心境上。譬如諸位現在正聽我說法,很明確、很清楚地在聽,什麼雜念都沒有,沒有善惡是非的分別,只是在聽,專心聽的時候就如同心系一境。因此,禅修者在平常生活中,練習著吃就是吃、喝就是喝、工作就是工作、走路就是走路、休息就是休息,也即是心系一境的意思。
修次第禅定是漸進的、次第的,到了深定之中,連時間及空間感也會消失。這種深的禅定,跟以下的兩種狀況是不一樣的:(一)被人在頭上打了一棒,昏厥之後失去知覺,什麼都不知道,直到恢複知覺,頭腦才開始發生作用。在失去知覺的那一段時間中,頭腦沒有作用。(二)無夢的熟睡狀態,醒來時才發現已過了好幾個小時。
以上兩種狀況,都不是定,因爲修定的人出定之後,在一段時間內,身心是非常輕松、快樂,不受刺激、誘惑的影響,會是個有修養的人。但是,在被打擊昏厥之後醒過來的人,頭腦是不清楚、不舒服的;而熟睡之後醒了的人,體力雖然恢複了,但當被刺激或受誘惑之時,不會因爲熟睡之後,人格就更加健全。
七、舍覺支
舍覺支,又名護覺支。舍外境之心,舍一切所緣對象,由住于一直心,而發空慧。舍「善」與「不善」二法,舍「斷(遠離想)」、「無欲(想)」、「滅(想)」之叁界。
禅定是非常好的,但如果貪著禅定的定樂,便是一種執著。一般的人只要有一些禅定的經驗,就會經常獨自坐著享受定樂。不論從小乘或大乘禅的角度來看,這樣的修行就稱爲「冷水泡石頭」,既不能入深定,更不得解脫,因此必須要一層一層的舍。
前面談過的喜、輕安、定,都是不同層次定樂的享受,可是正確的佛法,是一切外境及心境的執著都要解脫──苦受要解脫、樂受也要解脫,苦、樂、憂、喜,全部都要舍卻,才能稱爲覺支。
舍所緣的境,也要舍能緣的心,此即住于一直心,而發起無我無相的空慧。也就是逐一舍卻色心二法的能所二相,舍無可舍之時,便得涅槃解脫。
七覺支中最重要的,就是舍覺支,舍去一切,才能有空慧所證的解脫境現前。從經典來說,舍有舍善、不善的二法,又有舍斷、無、滅的叁界。
《阿含經》中的七覺支修持及其功用
一、先行修持
具足善根之人,已親近善知識、聞善法、生淨信、正思惟(如實作意),正念正智,具護諸根,具身口意叁妙行,修四念處,修七覺支。
這是說,已經具足善根或已親近善知識的人,必須要聽聞善法,生起清淨的信心,然後對自己所聞之善法,如實思惟。這是先要具足正念、正智慧,然後保護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,勿受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六塵的汙染,便能轉身口意叁業爲叁妙行,再從四念處著力修持而進入七覺支的階段。善根許多人都說自己沒有善根,煩惱很重,請問在座的諸位,你們算不算是具有善根的人呢?如果你們沒有善根,今天怎麼會在這裏聽聞佛法呢?只要有親近善知識、聽聞佛法的意願和因緣,就是有善根的人了。例如有人偶爾打開收音機,正巧有人在講佛法,便是因緣來了;也有人在我們禅中心(Chan Center)門前等公車,因爲車子久久不來,就好奇的想看看禅中心究竟是做什麼的,進來之後我們給他一份資料,看了覺得還不錯,結果下次就來親近道場。這些人都是有善根的。
過去有一位替我做英語翻譯的王明怡居士,他因爲頭痛而來跟我聞佛法學打坐,半年之後頭不痛了,他就死心塌地爲我義務做了二十年的口譯工作。還有一個例子是,有一位牧師帶他的太太來跟我學打坐,他太太上了兩堂課之後,便再也不去教堂了,因爲我教她的方法,將她二十多年的失眠症治好了。事實上,這都不是我的力量,而是源于他們自己的善根。
還有一位在航空公司服務的地勤人員,有次去日本出差,回來後就高燒不退,醫生也看不好。有人跟他說:「聖嚴法師今天要上飛機,你可以請他幫忙。」就在我臨上飛機前,他的同事便要我幫他的忙,我就拍了他一下肩膀說:「好了,沒事的啦!」說完我就上飛機了。結果這位地勤人員真的就退燒了,于是到處替我宣傳說:「聖嚴法師真靈啊!我燒了好幾個月,被他一拍,就好了。」其實,我不相信自己有此能力,而是他…
《七覺支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