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七觉支讲记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「那个女孩很好啊,我准备到她们的寺院去看看。」

  

  教授又问:「嗯!很好,很好,你知道去做什么吗?」

  

  我说:「我不知道。」

  

  他说:「是这样的,那个寺院的住持刚刚过世,现在要招一个和尚女婿,如果找不到和尚女婿,母女俩就要被赶出寺院,他们的大本山会另外派人接管。」

  

  日本的和尚是可以结婚的,那对母女对我印象不错,所以希望我去做和尚女婿。

  

  当我明白后就跟教授说:「谢谢你的关照,可惜我是个中国和尚,我是不能结婚的。」

  

  在那样混乱的国际局势之下,如果我接受了这样的安排,除了有身分之外,还有一位太太跟一座寺院。在当时,这是一个很大的诱惑。

  

  另外还有两次诱惑,都是要我去做官。台湾在国民党政府的时候,要我担任国大代表,我婉拒之后还告诉我说:「这不是选的,是政府给的国大代表,像于斌枢机主教就是国大代表。」第二次是在今年,行政院要给我一个相当于政务委员层级的官,好多弟子都来劝我接受,并说:「师父,这是佛教的光荣。」我说:「阿弥陀佛!我只适合当和尚。」

  

  我不是说做官不好,而是我不适合做官。我做和尚,懂得精进,扮演其他的角色,可能就不一定做得称职了。

  

  四、喜觉支

  

  喜觉支,安住于真实的道法「四念处」及「四正勤」,而有喜悦。

  

  精进修行之后,会产生喜悦的心。因为懂得佛法的观念和方法,可以调整心态,帮助自己不会掉入种种陷阱中受苦难而产生烦恼。例如本来人生观是很消极悲观的,知道佛法之后,就会觉得有无限的希望,很欢喜、很幸运。又例如,当你的心受到刺激而生烦恼,正在痛苦不安的时候,用佛法向内心观照,体验自己的情绪反应,觉察到那些让你痛苦不安的心念,本身是虚幻的、是空的,如此一来,心情就会平静。

  

  所以喜悦有两个原因,一是用观念转变自己,另一是用方法帮助自己。只要认真地用观念,耐心地用方法,而且不要有急切的得失心,自然而然会产生法喜及禅悦的效果。

  

  修行喜觉支,至少可得两种喜悦︰

  

  (一)听闻佛法,得法喜︰在未听闻佛法之前,有许多的观念不正确,常常跟自己过不去,内心跟内心、内心跟外境,会产生种种的矛盾和冲突。听了佛法所讲的因果、因缘,缘起无常、缘起自性空、空故无我等道理,当然会欢喜。诸位听过「当头棒喝」、「醍醐灌顶」吗?听闻佛法之时,心胸豁然开朗,而有如释重负的感觉,就是法喜。

  

  (二)修行禅定,得禅悦︰修行禅定时,身心轻松、平稳、宁静,就会产生一种禅定的喜悦,此时的禅悦,是一种轻安、无累的享受,不是刺激性的兴奋。禅定的层次有「四禅八定」,大略又可归类为集中心、统一心、无心三类,能得集中心及统一心,便得禅悦,亦称定乐;能得无心,即见空性,终得解脱,便是解脱的自在欢喜了。

  

  目前在台湾的法鼓山上,有不少西藏喇嘛前来修学汉传佛法,他们是从西藏流亡到尼泊尔或印度,辗转到了台湾,现阶段不愿再回西藏,可是他们每天都过得很欢喜。有些居士无法了解,就问他们说:「你们已经离开西藏,流亡在外,怎么还会那么欢喜呢?」

  

  喇嘛们说:「西藏虽然不能回去,可是我们非常幸运,经常可以听佛法、用佛法、讲佛法,当然欢喜了!」他们并不一定打坐,但懂得用佛法来观想、自处处人,便没有困扰的问题了。

  

  反观有些中国的佛教徒,认为生死就是苦,人间是苦海无边,只要未得解脱、未断生死,就当愁眉苦脸、如丧考妣。这真是颠倒!那是对佛法一知半解,并未修持佛法。只要听懂佛法,能用佛法,随时随地都应该是欢欢喜喜的。

  

  五、除觉支

  

  除觉支,又名轻安觉支。由观慧、正念、正精进的喜悦,而得除去身心的粗重,感受到身心的轻利安适。

  

  有了喜悦之后,会产生轻安的反应。轻,是没有重量;安,是平实安稳。轻安,是用禅修的方法来帮助自己、调整身心,渐渐地,身与心的负担都会消失。

  

  修行到了身与心都没有负担的感觉时,可能还知道有环境,风声、雨声、车声、人声等都还听得到,不过已不是对立的,而像是跟自我合而为一的──住在房子里,房子也就是自己;坐在垫子上,垫子就是自己,在这种状况下,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利、适意、舒畅、有默契。

  

  六、定觉支

  

  定觉支,心一境性,名为定,便是不昏沉、不散乱,住于四禅定相。

  

  轻安的进一步是禅定,禅定有两类:

  

  (一)小乘的定:没有前念与后念,心止于一,停留在一个念头上,这是次第禅定。从初禅至四禅,四禅含摄八定,乃至进入解脱定。

  

  (二)大乘的定:心可以有念头,但是不受环境状况的影响而有起伏、波动,这是定慧不二的如来禅或祖师禅,也就是中国禅宗所讲的「道在平常日用中」,从知见的导正、智慧的开启,转变了对于事物原有的态度。把世间的颠倒见扭转过来之后,便不会随波逐流,被境界之风卷着走了。这就是定慧均等的工夫。

  

  禅定的修行,若谈到四禅八定、九次第定,似乎听起来很困难;若用中国禅宗的大乘禅定,不论是用话头或默照,只要一念与方法相应,便是相似的心一境性,就得轻安。轻安的程度深,那就是禅定。

  

  心一境性,是指心念反复地停留在某一个心境上。譬如诸位现在正听我说法,很明确、很清楚地在听,什么杂念都没有,没有善恶是非的分别,只是在听,专心听的时候就如同心系一境。因此,禅修者在平常生活中,练习着吃就是吃、喝就是喝、工作就是工作、走路就是走路、休息就是休息,也即是心系一境的意思。

  

  修次第禅定是渐进的、次第的,到了深定之中,连时间及空间感也会消失。这种深的禅定,跟以下的两种状况是不一样的:(一)被人在头上打了一棒,昏厥之后失去知觉,什么都不知道,直到恢复知觉,头脑才开始发生作用。在失去知觉的那一段时间中,头脑没有作用。(二)无梦的熟睡状态,醒来时才发现已过了好几个小时。

  

  以上两种状况,都不是定,因为修定的人出定之后,在一段时间内,身心是非常轻松、快乐,不受刺激、诱惑的影响,会是个有修养的人。但是,在被打击昏厥之后醒过来的人,头脑是不清楚、不舒服的;而熟睡之后醒了的人,体力虽然恢复了,但当被刺激或受诱惑之时,不会因为熟睡之后,人格就更加健全。

  

  七、舍觉支

  

  舍觉支,又名护觉支。舍外境之心,舍一切所缘对象,由住于一直心,而发空慧。舍「善」与「不善」二法,舍「断(远离想)」、「无欲(想)」、「灭(想)」之三界。

  

  禅定是非常好的,但如果贪着禅定的定乐,便是一种执着。一般的人只要有一些禅定的经验,就会经常独自坐着享受定乐。不论从小乘或大乘禅的角度来看,这样的修行就称为「冷水泡石头」,既不能入深定,更不得解脱,因此必须要一层一层的舍。

  

  前面谈过的喜、轻安、定,都是不同层次定乐的享受,可是正确的佛法,是一切外境及心境的执着都要解脱──苦受要解脱、乐受也要解脱,苦、乐、忧、喜,全部都要舍却,才能称为觉支。

  

  舍所缘的境,也要舍能缘的心,此即住于一直心,而发起无我无相的空慧。也就是逐一舍却色心二法的能所二相,舍无可舍之时,便得涅槃解脱。

  

  七觉支中最重要的,就是舍觉支,舍去一切,才能有空慧所证的解脱境现前。从经典来说,舍有舍善、不善的二法,又有舍断、无、灭的三界。

  

  

    《阿含经》中的七觉支修持及其功用

  

  一、先行修持

  

  具足善根之人,已亲近善知识、闻善法、生净信、正思惟(如实作意),正念正智,具护诸根,具身口意三妙行,修四念处,修七觉支。

  

  这是说,已经具足善根或已亲近善知识的人,必须要听闻善法,生起清净的信心,然后对自己所闻之善法,如实思惟。这是先要具足正念、正智慧,然后保护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,勿受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六尘的污染,便能转身口意三业为三妙行,再从四念处着力修持而进入七觉支的阶段。善根许多人都说自己没有善根,烦恼很重,请问在座的诸位,你们算不算是具有善根的人呢?如果你们没有善根,今天怎么会在这里听闻佛法呢?只要有亲近善知识、听闻佛法的意愿和因缘,就是有善根的人了。例如有人偶尔打开收音机,正巧有人在讲佛法,便是因缘来了;也有人在我们禅中心(Chan Center)门前等公车,因为车子久久不来,就好奇的想看看禅中心究竟是做什么的,进来之后我们给他一份资料,看了觉得还不错,结果下次就来亲近道场。这些人都是有善根的。

  

  过去有一位替我做英语翻译的王明怡居士,他因为头痛而来跟我闻佛法学打坐,半年之后头不痛了,他就死心塌地为我义务做了二十年的口译工作。还有一个例子是,有一位牧师带他的太太来跟我学打坐,他太太上了两堂课之后,便再也不去教堂了,因为我教她的方法,将她二十多年的失眠症治好了。事实上,这都不是我的力量,而是源于他们自己的善根。

  

  还有一位在航空公司服务的地勤人员,有次去日本出差,回来后就高烧不退,医生也看不好。有人跟他说:「圣严法师今天要上飞机,你可以请他帮忙。」就在我临上飞机前,他的同事便要我帮他的忙,我就拍了他一下肩膀说:「好了,没事的啦!」说完我就上飞机了。结果这位地勤人员真的就退烧了,于是到处替我宣传说:「圣严法师真灵啊!我烧了好几个月,被他一拍,就好了。」其实,我不相信自己有此能力,而是他…

《七觉支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八正道讲记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