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自己的善根因缘。亲近善知识「知识」是指与自己有互动、有关系的朋友。朋友有两类:(一)善知识:是对我们有益的善友、益友、诤友、良友。儒家所主张的「友直、友谅、友多闻」,也是指的善知识。(一)恶知识:是对我们无益的恶友、损友、劣友、险友。既然无益,为何又要结交如此的朋友呢?那是因为臭味相投,故又被称为狐群狗党。例如赌友、酒友、毒友,都是恶知识。听闻善法善法是能够帮助我们袪除烦恼,生起智慧心和慈悲心的方法及观念。没有智慧,会让自己生气、不快乐,也容易受他人影响而起烦恼;没有慈悲,容易使得与我们有互动关系的人不快乐、受伤害。所以,使自己快乐,是智慧;让他人快乐,是慈悲。我们在书本上看到善法,或听到善法之后,如果生起信心,照着实践,对己、对他人,都是很有用的。所以在听闻善法之后,应身体力行、继续实践。生净信和正思惟净信,是清净而正确的信心,这有两个原则:一是在观念上具有佛法的正知见,也愿意接受这样的正知见;另一个是在用了佛法之后,从经验上得到利益而生起坚定的信心,这也就是正思惟。就像有一对夫妇,他们同时罹患了癌症,说起来这是很遗憾、很痛苦的事,我知道后在电话中用佛法勉励他们,要他们有愿心、有信心;后来他们两个人病都好了,就发愿在法鼓山美国分会长期做义工。这也是因为他们有善根,所以能亲近善知识、闻善法、生净信、正思惟,他们的例子,就是现身说法的菩萨。正念正智,具护诸根正念是与正法相应的心念,正智则是与烦恼不相应的心念,随时随地用正确的佛法,便能少烦少恼;经常以佛法作观照,便是正思惟。
诸根是指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的六根;经典中比喻守护六根,好象乌龟为了保命,必须把头尾四脚藏在壳内。要使六根获得清净,不受六尘污染、刺激、诱惑是很不容易的,所以要经常地全面守护。就像我戴的眼镜,如果要它永远保持干净是很难的,因为经常有各式各样的灰尘、脏东西污染我的眼镜,我必须时常擦拭它、保护它。
过去有位美国青年,跟我学佛十多年,常来参加精进禅修。每次禅修结束,都会有授五戒的仪式,他说他刚打完禅七时,五戒守得都很清净;两个月之后,渐渐地就一条戒、一条戒的破了。然后他就再来打禅七、再授戒,如此一次次地重复着。他问我:「破了戒要怎么办呢?」我说:「知道破了戒,就要忏悔,有戒可破是菩萨,无戒可破是外道,总比从来都不持戒,不断地做坏事要好得多了。」护诸根,是小心保护六根,并非学佛的人从此就不再犯错,犯了错,忏悔、改过,继续持戒护根就好。
能守护诸根,一定能够用身体、语言、心念来修行善法。能守护诸根的人,修习四念住、七觉支等,便容易得力了。
具善知识、善伴党、善随从;未生之五盖不生,已生之五盖令断。便能修七觉支了。
有了善知识,还要有同修善法的伴侣、精进净信的弟子。跟着具正见、有道心的伴侣,互相勉励、共同学习,使得未生之五盖不要再生起,已生之五盖尽快断除。
五盖主要是在打坐、修禅定以及修七觉支的过程中,所遇到的五种障碍。盖,是指将能开启智慧心和慈悲心的功力盖住了,因为当有贪欲、瞋恚、睡眠、掉悔、疑等五盖生起时,任何善法也无从修了。不论是贪着顺境、瞋恶不顺境,都是修行的心理障碍;昏沉、睡眠使人无法用功;散乱、掉悔使人心不安定;狐疑不信三宝、怀疑自己没有善根,修行便不得力。只要有了五盖中的任何一盖,修行之时,便会发生身心的问题而容易退失道心。
今年春季,在象冈道场的一次禅十修行期间,有一位初次来参加禅修的女教授,在禅堂里很不舒服,熬到第五天时,她开始怀疑自己大概是没有善根的人,不适合来禅修,修了对她也没有用。既然如此,还在这里挣扎什么呢?于是站起身来,准备离开象冈,临走之前,又觉得对不起师父,也对不起佛,于是面向佛像顶礼三拜。可是,当她拜完佛、看到佛像时,身体上的不舒服感竟然全部消失了,抗拒修行的心也没有了。当下她反省到过去这几天,都是由于自己的执着,求好心切,结果愈来愈不能安心;反而在准备放弃之时,因为不再急于追求成效,所以变得轻松起来。于是重新回去打坐,从第六天直到禅十圆满,她愈坐愈好。
闻妙法已,身正、心正,尔时次地修七觉支。
所谓次第修,就是从七觉支的择法、精进、喜、轻安、舍、定、念,一个一个逐次修行。在听闻微妙的佛法之后,就可开始修行七觉支了,但要有正确的身体坐姿,以及正确的心念。
正思惟,未起之七觉支令起,已生之七觉支令增广。
思惟不是思想,而是时时刻刻作观照,清楚知道要照着七觉支的次第修起,精进不懈。尚未修的七觉支,要赶快修;已经修的七觉支,则要继续修,使得力量更强,范围更广。
有食有不食──
七觉分依食而住:于七觉分,逐一如实思惟。
七觉分不食:于七觉分,不逐一如实思惟。
七觉支,可以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次第修,名为「依食住」,亦名为「逐一如实思惟」;也可以整体来修七觉支,名为「不食」,亦名为「不逐一如实思惟」。这有点像四念住里的别相念与总相念。别相念,是一个念住一个念住的逐次分别修;总相念,则是在每一个念住内就包括了其他三个念住。所以七觉支的七个项目,可以逐项思惟,也可以只思惟某一个项目,而其他六个项目也都含摄在其中了。
二、七觉支的修习
依远离,依无欲,依灭,向于舍。──《杂阿含》七二九经。大正藏二196上。
远离、无欲、灭,称为三界,依此三界,就能趋向于「舍」了。所以行者首要远离所有障碍修行的人、事、物,否则就无法修行。其次要无欲,修七觉支不仅要离开五欲,心中也要没有想得到什么欲求。第三要灭,灭除贪、瞋、睡眠、掉悔、疑的五盖烦恼,凡是有烦恼出现时,随时要将它化解。
二十多年前,有位年轻的居士来跟我学禅修,他非常用功,可是他的父母要他结婚,他问我说:「师父,我想结婚,但是结婚是不是一种障碍?」
我说:「你既然想结婚,还问我做什么?如婚姻对你造成干扰、困扰,就是障碍。如果结婚之后,太太是你的助道因缘,那就是菩萨伴侣而不是障碍。这要看你娶的是怎么样的太太了。」
他很高兴的说:「对,我娶太太,就是要度一个众生啊!」
婚后不久,他又来跟我说:「师父,我太太从小是在教会学校读书的,她说如果我愿意去教堂,她将来也会来我们的寺院,我准备把教堂里的人都度过来。」
后来他生了孩子又来问我说:「师父,佛教徒的小孩要到七岁才能皈依,而基督徒的小孩出生之后,马上就可以受洗。我太太的意思是先让孩子受洗,七岁时再来皈依三宝。」奇怪的是,不但他的太太、小孩,始终没有来过寺院见我,从此之后,连他自己也不见了。他要度众生,结果反被众生度走。
其实,结婚并不是坏事,如果在婚前跟太太或先生说好,请对方来皈依三宝,或来参加几期禅修,这样修行就不会变成障碍了。否则好象只有躲到山里出家,才能修七觉支,其实这是错的,不论在家、出家,任何人都能修七觉支的。因为释迦牟尼佛教导的三十七道品,是对僧俗男女四众弟子而讲。在家人要完全远离、无欲、灭贪瞋等五盖,虽是不可能的事,但在修行生活中,随时练习依此三界,便能对身心的安定、观念的调整,产生很大的帮助。
七觉分渐次而起,修习满足。──《杂阿含》七三三经。大正藏二196中。
如内身身观念住,如是外身、内外身,受、心、法法观念住,当于尔时专心系念不忘,乃至舍觉分亦如是说。如是住者,渐次觉分起,渐次起已,修习满足。佛说此经已,诸比丘闻佛所说,欢喜奉行。──《杂阿含》七三三经。大正藏二196中。
经典告诉我们,七觉支如果要修圆满,必须从四念住开始修起,先观身,包括观内身、外身、内外身,也就是观身体的三十六物之后,再依次观受、观心、观法,继续不断、专心不忘,这就是七觉支的念觉分。
念觉分是七觉支中的第七觉支,何以经文此处是放在第一?因为正在修时,定与慧同时要照顾到,四念住重在观慧,是入手工夫。故在经论中也有将念觉支,置于第一觉支的。修完念觉分,再修第二、第三……,依次修到第七的舍觉支。每一个觉支都不能离开身、受、心、法四念住,否则便失去着力点。
善知方便修七觉分。──《杂阿含》七一九经。大正藏二193下。
修七觉支一定要很清楚地知道,是从袪除五盖,修四念住观等方法,来调适身心,这叫做善知方便。方便就是用适当的方法,便利在修行过程中,顺畅获益。从佛法的立场来看,凡是用语言、文字来表达的理论观念及方法技巧,都称之为方便。对不同的人、在不同的状况,运用不同的角度和层次,来协助他们获得法益,即是方便。
所谓对症下药,百人各有百病,百病各有千症;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,也会生不同的病,即使是同样的病,也有千变万化的症状。智者会针对病症,给对治的医疗和药物,不能用死方法来治变症,修行七觉支也是一样,就是要善知方便。
佛法也有各种不同的层次,给予不同的方便,这个方便是针对众生的烦恼病而说的法。所以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任何一法,全部是方便法。而真实法是不可能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,也就是禅宗所讲的直指人心的教外别传,又称为不可思议境界。
不过,请不要把没有原则的随便,误以为是方便。例如有一个早春…
《七觉支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