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七觉支讲记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的下午,我在外面弘化,忘了带御寒的衣物,天气却突然转凉,我觉得很冷,有位好心的男居士愿把他的大衣借给我披。正好旁边有位穿著毛皮大衣的女居士,说她的大衣很暖和,要我换上她的衣服保暖。请问诸位,我能不能穿上那件大衣呢?

  

  不要说我是个和尚,即使是一位男居士,披上一件女人的毛皮大衣,也是很奇怪的事。

  

  方便不是随便,还是应该有它的原则。也许有人会问,如果只有那一件毛皮女大衣,而我又非常冷,不穿就会冻出病来,穿了又不象样,怎么办呢?很幸运,我还没有遇到过这种窘况,让诸位自己去参这个公案吧!不过,在戒律里,是允许比丘在冬天穿兽皮的,但不是女性穿的款式,而且规定必须是自然死亡后的兽皮。

  

  善巧方便,取内心相,摄持外相。──《杂阿含》六一六经。大正藏二172下。

  

  这三句经文的意思是说,修七觉支的时候,要有善巧方便,向内观照心的状况,既已向内观心,心外的种种状况,便已摄归内心。其实只要你的心向内观,即可不受外相的影响;因此今日南传佛教所授的四念住法,即名内观法门,乃以内观摄持外相。

  

  向内观心是「取内心相」,以观心而使身心及环境统一,便是「摄持外相」。外相,并不一定是身体以外的人、事、物,身体的状况也是外相。初修之时,往往要以外相的呼吸,作为心之所依,也就是要有外相,做为所缘境。心安之后,始摄外相的呼吸而内观于受、心、法的苦、无常、无我。

  

  善系心住,知前后升降。──《杂阿含》六一五经。大正藏二172中。

  

  所谓「善系心住」,是指已懂得如何把原本散乱的心念,用方法使之系于一境。就像有一种称为引磬的法器,有一条绳子连系一根金属棒及一根引磬口上,永不离开,相互为用;也像猴子被链条系在桩上,便不会闯祸。心住一境,便能得定。

  

  住是住于一境,而非思前想后的散乱状态,也就是止于一念的定境。不过心住于一境,并不等于日思夜想的迷情,例如曾有位男士听了我说的定境之后,便告诉我说:「修定我懂了,只要心里老想着同样的一件事,就是入定了。我也有过这样的经验,当初我在追女朋友时,日日夜夜都思念着她,连茶饭也没有味道,这就算是入定吧?」

  

  当然不是入定;这是男女之间痴情迷恋。爱情的执着,是一种情绪的持续,入定则是轻安心的增长,平静心的持续,所以对爱情会有「意乱情迷」的形容;修定是由集中心而进入统一心的定境,名为系心于一境。

  

  所谓「知前后升降」,是指清楚前一念与后一念的状况,前一念修别相念,后一念转为总相念,是升;前一念修总相念,后一念退为别相念,则为降。前一念总修七觉支,后一念逐一修七觉支,是降;前一念逐一修七觉支,后一念总修七觉支,便是升。若在修定之时,则以昏沉为降、掉举为升,心明为升、心暗为降。

  

  随时对治。

  

  于心微劣犹豫时、于心掉举犹豫时,合法适时修七觉分。

  

  知道前后升降的状况,就要随时随地对治「微劣犹豫」及「掉举犹豫」的两种状况,才能如法而适时地修七觉支。佛经告诉我们,在心念微劣犹豫、提不起劲时,或是在心念掉举犹豫、浮动不安时,应该及时用方法来调理,才能顺利修行七觉支。

  

  犹豫,是对自己、对方法没有坚决的信心;微劣的状态,是心力不够,或者体力不济;掉举的状态,是身心浮躁、忽升忽降。

  

  三、修持七觉支的功德

  

  生病时治病。──《增一阿含》一三九‧六经。大正藏二731A。

  

  对治贪欲、瞋恚、睡眠、掉悔、疑等五盖。──《杂阿含》七○四、七一一、七一四、七一五、七一七、七一九、七二五经。大正藏二。

  

  能作大明、能作目,增长智慧,转趣涅槃。──《杂阿含》七○六、七○七、七一三经。大正藏二。

  

  善积聚、成不退转,令众生清净,离诸烦恼。──《杂阿含》七○八、七○九、七一一、七二○、七二五、七三一、七三二经。大正藏二。

  

  得心解脱、慧解脱,四种圣果、七种福利。──《杂阿含》七一○、七三四、七三五、七三六、七三九、七四○经。大正藏二。

  

  对治七使。──《增一阿含》卷三十四‧三经。大正藏二739上。

  

  贪欲使者。念觉意治之。瞋恚使者。法觉意治之。邪见使者。精进觉意治之。欲世间使者。喜觉意治之。憍慢使者。猗觉意治之。疑使者。定觉意治之。无明使者。护觉意治之。──《增一阿含》卷三十四.三经。大正藏二739上。

  

  由经文中得知,修行七觉支可以治疗我们的身心诸病,而得身心的健康。因为修七觉支的调心,必先调身、调睡眠、调呼吸、调饮食,所以既能治烦恼诸病,也必能有益四大色身的调和。

  

  

  大乘经论中的七觉支

  

  大乘和小乘不同的地方,是在于大乘重视生活,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,小乘则比较重视个别的出离行。因为我是大乘禅法的传承者与修行者,所以在讲《阿含经》的七觉支时,已将大乘的精神涵融于其中。接下来便来看在汉译的大乘经典中,对七觉支的讲述。

  

  一、《维摩经》卷中〈问疾品〉

  

  虽行七觉分,而分别佛之智慧,是菩萨行。

  

  意思是说,虽然修行小乘的七觉支,可是不要被小乘法所限制,应该了解、认知、体会佛的广大智慧,用这种态度来修行七觉支,那便是大乘的菩萨行。佛的智慧,包括佛智、不思议智、不可称智、大乘广智、无等无伦最上胜智,做为一个菩萨,就要学习用佛的智慧,来看所有的人事物,能够如此,虽然自己还不是佛,但是心量与佛是相应的。

  

  小乘修七觉支的目的,是令行者自己能从烦恼得解脱,其他的人是否解脱,端赖各人的因缘善根。但对大乘的菩萨行者而言,是以成就国土、利益众生为目的,所以要说︰「自己未度先度人,正是菩萨初发心。」菩萨修行七觉支,是为了利益众生。例如让大家都有自由之时,我们的自由便不会受到阻碍,让大家都能有安定的生活,我们的生活一定没有问题,以利益他人来保障自己的利益,是最可靠最安全的。所以大乘佛教是不管一切众生是否有善根来修行,都应该要努力促成他们见到佛性。

  

  二、龙树《大智度论》卷一九所载的「七觉支」

  

  菩萨于一切法,不忆不念,是名念觉分。

  

  意思是说,大乘菩萨于一切法,既不回忆、也不系念,是七觉支中的「念觉支」。所谓「一切法」,在经论中有许多的表达方式,基本是指佛说的法聚及法义,在法聚的三藏十二部及法义的四谛、三学、三十七道品、解脱道、菩萨道之中,又说了色心二法:五蕴、十二处、十八界法,以及有为无为、有漏无漏法、世间出世间法,乃至《唯识论》所说的五位一百法等。

  

  大乘的菩萨在修念觉支的时候,对这些「法」是不忆、不念的。不像小乘的念觉支,是观照四念住的身、受、心、法,那是有所忆念的。此处的不忆不念,即是于念而无念,顿断对一切法的攀缘心及依赖心,犹如禅宗菩提达磨所说的「理入」和「绝观」,直入不思议的空、无相、无愿的三解脱门。

  

  一切法中,求索善法、不善法、无记法,不可得,是名择法觉分。

  

  在《阿含经》中的择法觉支,是简择善法及不善法而为择法的功用。大乘的择法觉支,是从直体诸法自性空的角度切入,一切法既然都是自性空,哪里还有善、不善、无记可供简择呢?

  

  小乘所讲的择法,是指用佛之教法,包括法聚及法义做为标准,来审思简别,确定哪些是佛所说善法、不善法、无记法,当依善法修行,舍却不善法及无记法。但《大智度论》讲的,就不一样了,凡有分别善与不善,仍旧落于法的执着。

  

  对于凡夫及小乘而言,必定有善、不善、无记的三法之别。例如曾有位年轻人在结婚的蜜月过后来见我,我问他新婚的太太好不好?他说:「在结婚之前,我认为她样样都好,结婚一个月后,我也说不上来她究竟是有多好或有多不好。」

  

  另有一个女孩子结婚一段时间后,就来跟我抱怨说:「算命的人真是骗人,当初凭八字算命说,结婚之后一定会很好。我先生在婚前对我百依百顺,要什么有什么,婚后就原形毕露,渐渐地,他的狐狸尾巴都露出来了。」

  

  我告诉他们的方法是,结婚就是结婚,结婚之后要彼此适应,彼此包容。人,怎么可能十全十美,这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男人或女人,只有用自己的智慧心及慈悲心去适应,用平常心来看一切事物,便没有什么好或不好的问题。有的情人就是喜欢被他所爱的人轻轻地打、俏俏地骂,认为打是情、骂是爱,不打不骂似乎就是不关心了,这究竟是好还是不好呢?恐怕是因人而异了。

  

  只要自己的心态改变,环境也会跟着改变,世界上没有真正绝对的好与坏。这并不是说世界上没有善人与恶人,而是自己的心,不受善与恶的影响,不会因为情绪波动,而生烦恼,如果能用智慧来处理事,以慈悲来关心人,也就不见有常人所说的善、不善法了。

  

  在我们纽约的禅中心,也常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︰有些中国人的家庭,老人家是信佛的,过世之后,留下了破旧的佛经、佛菩萨像、录音带、佛书,但是他们的儿子媳妇不信佛,也不先向我们问一声,就把这些东西送来了。常常按了门铃之后,就把好几箱东西往门口一放,掉头就走,等到我们开门之后,要找他们也找不到了。请问︰那些是善人还是恶人?这是好事还是坏事?不论如何,我们生气也没有用,还是要妥善处理比较重要。

  

  不入三界,破坏诸界相,是名精进觉分。

  

  此处的三界,可能是指不入远离、无欲、灭的三界,而能破坏诸界之相。但我们亦可解为︰不进入欲、色、无色的三界,确能破坏三界的生死尘劳相,便是菩萨所修的精进觉支。小乘人是从三界的生死尘劳网中,精进修行七觉支,才能出离三界。大乘菩萨,虽然处身三界,不见有三界相,所以等于未入三界,已破界内及界外的一切相。

  

  于一切作法,不生乐着,忧喜相坏故,是名喜觉分。

  

  意思是说,大乘菩萨修行喜觉支时,于一切的缘生诸法,知是空无自性的,所以不会生起爱乐的执着之心,也是因为菩萨观照诸法空相,对一切法,亦不起或忧或喜的心理现象。即是以平常心,面对一切因缘法,所以不起贪着、欲乐的心,也就不致有忧虑、喜悦的心,这才是喜觉分。这与《阿含经》所见喜觉支的修行态度,是不相同的。

  

  于一切法中,除心缘,不可得故,是名除(轻安)觉分。

  

  意思是说,大乘菩萨修行除(轻安)觉支时,顿观一切法的空性之中,心念是没有落脚处的。既无心的落脚之处,也就没有心的所缘境可除去;没有心的对象,也就没有心念可得,也就没有身心的负担,这便是轻安。其实这是以如实的智慧观照一切法,无一物可获得,亦无一物可舍除,才是绝对的轻安。

  

  知一切法常定相,不乱不定,是名定觉分。

  

  意思是说,大乘菩萨在修定觉支时,觉知一切法,恒常是定相的本身,既然常在定相中,所以也无乱心及定心的心相分别可得,才是绝对的定相。若以此与小乘定的心一境性,乃是从散乱、集中、而统一的次第禅定相比,是很不相同的。

  

  这也跟《法华经》所说的「法住法位,世间相常住」相同。一切法相,即是本相、实相,一切法虽各有各的位置,而其实相本空,如如不动,永远相同。这是用空慧来照见世间的一切现象,五蕴法皆空,一切现象的自性本空,所以从来不乱,亦不必有定,才是菩萨的大定。

  

  于一切法,不着、不依止,亦不见是舍心,是名舍觉分。

  

  意思是说,大乘菩萨在修舍觉支时,于一切法上,由于照见诸法自性本空,因此既不执着,也不依赖,所以也没有舍心可见,无一物可舍,才是真舍。

  

  小乘的舍觉支,是修禅定的必备条件;修次第禅定,必须舍不善法而进取更上一层的善法,必须一层又一层的把所经验到的禅定相舍弃,最后才得解脱。大乘的舍觉支是直下观照──没有能舍的心,没有所舍的境,实际上就是照见诸法自性本空,所以不必舍一切法,只要不执着一切法、不依止一切,当下便得大解脱。

  

  三、天台智顗的《法界次第初门》卷中之下的七觉支

  

  择法觉分──智慧观诸法时,善能简别真伪,不谬取诸虚伪法。

  

  精进觉分──精进修诸道法时,善能觉了不谬,行于无益之苦行,常勤心在真法中行。

  

  喜觉分──若心得法喜,善能觉了此喜不依颠倒之法而生,欢喜住真法喜。

  

  除觉分──若断除诸见烦恼之时,善能觉了除诸虚伪,不损真正善根。

  

  舍觉分──若舍所见念着之境时,善能觉了所舍之境,虚伪不实,永不追忆。

  

  定觉分──若发诸禅定之时,善能觉了诸禅虚假,不生见爱妄想。

  

  念觉分──若修出世道时,善能觉了常定慧均平。

  

  若心沉没,当念用择法精进喜等,三觉分察起,若心浮动,当念用除舍定等三分摄,故念觉常在二盈之间,调和中适。

  

  (本文于西元二○○二年四月二十八日,五月十二日、十九日,十一月三日、十日、十七日、二十四日,十二月八日,共八个场次,讲于美国纽约东初禅寺,姚世庄整理录音带,由我亲手删增,成稿于二○○三年七月七日,时锡于纽约象冈道场。)

  

《七觉支讲记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八正道讲记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