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的下午,我在外面弘化,忘了帶禦寒的衣物,天氣卻突然轉涼,我覺得很冷,有位好心的男居士願把他的大衣借給我披。正好旁邊有位穿著毛皮大衣的女居士,說她的大衣很暖和,要我換上她的衣服保暖。請問諸位,我能不能穿上那件大衣呢?
不要說我是個和尚,即使是一位男居士,披上一件女人的毛皮大衣,也是很奇怪的事。
方便不是隨便,還是應該有它的原則。也許有人會問,如果只有那一件毛皮女大衣,而我又非常冷,不穿就會凍出病來,穿了又不象樣,怎麼辦呢?很幸運,我還沒有遇到過這種窘況,讓諸位自己去參這個公案吧!不過,在戒律裏,是允許比丘在冬天穿獸皮的,但不是女性穿的款式,而且規定必須是自然死亡後的獸皮。
善巧方便,取內心相,攝持外相。──《雜阿含》六一六經。大正藏二172下。
這叁句經文的意思是說,修七覺支的時候,要有善巧方便,向內觀照心的狀況,既已向內觀心,心外的種種狀況,便已攝歸內心。其實只要你的心向內觀,即可不受外相的影響;因此今日南傳佛教所授的四念住法,即名內觀法門,乃以內觀攝持外相。
向內觀心是「取內心相」,以觀心而使身心及環境統一,便是「攝持外相」。外相,並不一定是身體以外的人、事、物,身體的狀況也是外相。初修之時,往往要以外相的呼吸,作爲心之所依,也就是要有外相,做爲所緣境。心安之後,始攝外相的呼吸而內觀于受、心、法的苦、無常、無我。
善系心住,知前後升降。──《雜阿含》六一五經。大正藏二172中。
所謂「善系心住」,是指已懂得如何把原本散亂的心念,用方法使之系于一境。就像有一種稱爲引磬的法器,有一條繩子連系一根金屬棒及一根引磬口上,永不離開,相互爲用;也像猴子被鏈條系在樁上,便不會闖禍。心住一境,便能得定。
住是住于一境,而非思前想後的散亂狀態,也就是止于一念的定境。不過心住于一境,並不等于日思夜想的迷情,例如曾有位男士聽了我說的定境之後,便告訴我說:「修定我懂了,只要心裏老想著同樣的一件事,就是入定了。我也有過這樣的經驗,當初我在追女朋友時,日日夜夜都思念著她,連茶飯也沒有味道,這就算是入定吧?」
當然不是入定;這是男女之間癡情迷戀。愛情的執著,是一種情緒的持續,入定則是輕安心的增長,平靜心的持續,所以對愛情會有「意亂情迷」的形容;修定是由集中心而進入統一心的定境,名爲系心于一境。
所謂「知前後升降」,是指清楚前一念與後一念的狀況,前一念修別相念,後一念轉爲總相念,是升;前一念修總相念,後一念退爲別相念,則爲降。前一念總修七覺支,後一念逐一修七覺支,是降;前一念逐一修七覺支,後一念總修七覺支,便是升。若在修定之時,則以昏沈爲降、掉舉爲升,心明爲升、心暗爲降。
隨時對治。
于心微劣猶豫時、于心掉舉猶豫時,合法適時修七覺分。
知道前後升降的狀況,就要隨時隨地對治「微劣猶豫」及「掉舉猶豫」的兩種狀況,才能如法而適時地修七覺支。佛經告訴我們,在心念微劣猶豫、提不起勁時,或是在心念掉舉猶豫、浮動不安時,應該及時用方法來調理,才能順利修行七覺支。
猶豫,是對自己、對方法沒有堅決的信心;微劣的狀態,是心力不夠,或者體力不濟;掉舉的狀態,是身心浮躁、忽升忽降。
叁、修持七覺支的功德
生病時治病。──《增一阿含》一叁九‧六經。大正藏二731A。
對治貪欲、瞋恚、睡眠、掉悔、疑等五蓋。──《雜阿含》七○四、七一一、七一四、七一五、七一七、七一九、七二五經。大正藏二。
能作大明、能作目,增長智慧,轉趣涅槃。──《雜阿含》七○六、七○七、七一叁經。大正藏二。
善積聚、成不退轉,令衆生清淨,離諸煩惱。──《雜阿含》七○八、七○九、七一一、七二○、七二五、七叁一、七叁二經。大正藏二。
得心解脫、慧解脫,四種聖果、七種福利。──《雜阿含》七一○、七叁四、七叁五、七叁六、七叁九、七四○經。大正藏二。
對治七使。──《增一阿含》卷叁十四‧叁經。大正藏二739上。
貪欲使者。念覺意治之。瞋恚使者。法覺意治之。邪見使者。精進覺意治之。欲世間使者。喜覺意治之。憍慢使者。猗覺意治之。疑使者。定覺意治之。無明使者。護覺意治之。──《增一阿含》卷叁十四.叁經。大正藏二739上。
由經文中得知,修行七覺支可以治療我們的身心諸病,而得身心的健康。因爲修七覺支的調心,必先調身、調睡眠、調呼吸、調飲食,所以既能治煩惱諸病,也必能有益四大色身的調和。
大乘經論中的七覺支
大乘和小乘不同的地方,是在于大乘重視生活,重視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系,小乘則比較重視個別的出離行。因爲我是大乘禅法的傳承者與修行者,所以在講《阿含經》的七覺支時,已將大乘的精神涵融于其中。接下來便來看在漢譯的大乘經典中,對七覺支的講述。
一、《維摩經》卷中〈問疾品〉
雖行七覺分,而分別佛之智慧,是菩薩行。
意思是說,雖然修行小乘的七覺支,可是不要被小乘法所限製,應該了解、認知、體會佛的廣大智慧,用這種態度來修行七覺支,那便是大乘的菩薩行。佛的智慧,包括佛智、不思議智、不可稱智、大乘廣智、無等無倫最上勝智,做爲一個菩薩,就要學習用佛的智慧,來看所有的人事物,能夠如此,雖然自己還不是佛,但是心量與佛是相應的。
小乘修七覺支的目的,是令行者自己能從煩惱得解脫,其他的人是否解脫,端賴各人的因緣善根。但對大乘的菩薩行者而言,是以成就國土、利益衆生爲目的,所以要說︰「自己未度先度人,正是菩薩初發心。」菩薩修行七覺支,是爲了利益衆生。例如讓大家都有自由之時,我們的自由便不會受到阻礙,讓大家都能有安定的生活,我們的生活一定沒有問題,以利益他人來保障自己的利益,是最可靠最安全的。所以大乘佛教是不管一切衆生是否有善根來修行,都應該要努力促成他們見到佛性。
二、龍樹《大智度論》卷一九所載的「七覺支」
菩薩于一切法,不憶不念,是名念覺分。
意思是說,大乘菩薩于一切法,既不回憶、也不系念,是七覺支中的「念覺支」。所謂「一切法」,在經論中有許多的表達方式,基本是指佛說的法聚及法義,在法聚的叁藏十二部及法義的四谛、叁學、叁十七道品、解脫道、菩薩道之中,又說了色心二法:五蘊、十二處、十八界法,以及有爲無爲、有漏無漏法、世間出世間法,乃至《唯識論》所說的五位一百法等。
大乘的菩薩在修念覺支的時候,對這些「法」是不憶、不念的。不像小乘的念覺支,是觀照四念住的身、受、心、法,那是有所憶念的。此處的不憶不念,即是于念而無念,頓斷對一切法的攀緣心及依賴心,猶如禅宗菩提達磨所說的「理入」和「絕觀」,直入不思議的空、無相、無願的叁解脫門。
一切法中,求索善法、不善法、無記法,不可得,是名擇法覺分。
在《阿含經》中的擇法覺支,是簡擇善法及不善法而爲擇法的功用。大乘的擇法覺支,是從直體諸法自性空的角度切入,一切法既然都是自性空,哪裏還有善、不善、無記可供簡擇呢?
小乘所講的擇法,是指用佛之教法,包括法聚及法義做爲標准,來審思簡別,確定哪些是佛所說善法、不善法、無記法,當依善法修行,舍卻不善法及無記法。但《大智度論》講的,就不一樣了,凡有分別善與不善,仍舊落于法的執著。
對于凡夫及小乘而言,必定有善、不善、無記的叁法之別。例如曾有位年輕人在結婚的蜜月過後來見我,我問他新婚的太太好不好?他說:「在結婚之前,我認爲她樣樣都好,結婚一個月後,我也說不上來她究竟是有多好或有多不好。」
另有一個女孩子結婚一段時間後,就來跟我抱怨說:「算命的人真是騙人,當初憑八字算命說,結婚之後一定會很好。我先生在婚前對我百依百順,要什麼有什麼,婚後就原形畢露,漸漸地,他的狐狸尾巴都露出來了。」
我告訴他們的方法是,結婚就是結婚,結婚之後要彼此適應,彼此包容。人,怎麼可能十全十美,這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男人或女人,只有用自己的智慧心及慈悲心去適應,用平常心來看一切事物,便沒有什麼好或不好的問題。有的情人就是喜歡被他所愛的人輕輕地打、俏俏地罵,認爲打是情、罵是愛,不打不罵似乎就是不關心了,這究竟是好還是不好呢?恐怕是因人而異了。
只要自己的心態改變,環境也會跟著改變,世界上沒有真正絕對的好與壞。這並不是說世界上沒有善人與惡人,而是自己的心,不受善與惡的影響,不會因爲情緒波動,而生煩惱,如果能用智慧來處理事,以慈悲來關心人,也就不見有常人所說的善、不善法了。
在我們紐約的禅中心,也常常會發生這樣的情況︰有些中國人的家庭,老人家是信佛的,過世之後,留下了破舊的佛經、佛菩薩像、錄音帶、佛書,但是他們的兒子媳婦不信佛,也不先向我們問一聲,就把這些東西送來了。常常按了門鈴之後,就把好幾箱東西往門口一放,掉頭就走,等到我們開門之後,要找他們也找不到了。請問︰那些是善人還是惡人?這是好事還是壞事?不論如何,我們生氣也沒有用,還是要妥善處理比較重要。
不入叁界,破壞諸界相,是名精進覺分。
此處的叁界,可能是指不入遠離、無欲、滅的叁界,而能破壞諸界之相。但我們亦可解爲︰不進入欲、色、無色的叁界,確能破壞叁界的生死塵勞相,便是菩薩所修的精進覺支。小乘人是從叁界的生死塵勞網中,精進修行七覺支,才能出離叁界。大乘菩薩,雖然處身叁界,不見有叁界相,所以等于未入叁界,已破界內及界外的一切相。
于一切作法,不生樂著,憂喜相壞故,是名喜覺分。
意思是說,大乘菩薩修行喜覺支時,于一切的緣生諸法,知是空無自性的,所以不會生起愛樂的執著之心,也是因爲菩薩觀照諸法空相,對一切法,亦不起或憂或喜的心理現象。即是以平常心,面對一切因緣法,所以不起貪著、欲樂的心,也就不致有憂慮、喜悅的心,這才是喜覺分。這與《阿含經》所見喜覺支的修行態度,是不相同的。
于一切法中,除心緣,不可得故,是名除(輕安)覺分。
意思是說,大乘菩薩修行除(輕安)覺支時,頓觀一切法的空性之中,心念是沒有落腳處的。既無心的落腳之處,也就沒有心的所緣境可除去;沒有心的對象,也就沒有心念可得,也就沒有身心的負擔,這便是輕安。其實這是以如實的智慧觀照一切法,無一物可獲得,亦無一物可舍除,才是絕對的輕安。
知一切法常定相,不亂不定,是名定覺分。
意思是說,大乘菩薩在修定覺支時,覺知一切法,恒常是定相的本身,既然常在定相中,所以也無亂心及定心的心相分別可得,才是絕對的定相。若以此與小乘定的心一境性,乃是從散亂、集中、而統一的次第禅定相比,是很不相同的。
這也跟《法華經》所說的「法住法位,世間相常住」相同。一切法相,即是本相、實相,一切法雖各有各的位置,而其實相本空,如如不動,永遠相同。這是用空慧來照見世間的一切現象,五蘊法皆空,一切現象的自性本空,所以從來不亂,亦不必有定,才是菩薩的大定。
于一切法,不著、不依止,亦不見是舍心,是名舍覺分。
意思是說,大乘菩薩在修舍覺支時,于一切法上,由于照見諸法自性本空,因此既不執著,也不依賴,所以也沒有舍心可見,無一物可舍,才是真舍。
小乘的舍覺支,是修禅定的必備條件;修次第禅定,必須舍不善法而進取更上一層的善法,必須一層又一層的把所經驗到的禅定相舍棄,最後才得解脫。大乘的舍覺支是直下觀照──沒有能舍的心,沒有所舍的境,實際上就是照見諸法自性本空,所以不必舍一切法,只要不執著一切法、不依止一切,當下便得大解脫。
叁、天臺智顗的《法界次第初門》卷中之下的七覺支
擇法覺分──智慧觀諸法時,善能簡別真僞,不謬取諸虛僞法。
精進覺分──精進修諸道法時,善能覺了不謬,行于無益之苦行,常勤心在真法中行。
喜覺分──若心得法喜,善能覺了此喜不依顛倒之法而生,歡喜住真法喜。
除覺分──若斷除諸見煩惱之時,善能覺了除諸虛僞,不損真正善根。
舍覺分──若舍所見念著之境時,善能覺了所舍之境,虛僞不實,永不追憶。
定覺分──若發諸禅定之時,善能覺了諸禅虛假,不生見愛妄想。
念覺分──若修出世道時,善能覺了常定慧均平。
若心沈沒,當念用擇法精進喜等,叁覺分察起,若心浮動,當念用除舍定等叁分攝,故念覺常在二盈之間,調和中適。
(本文于西元二○○二年四月二十八日,五月十二日、十九日,十一月叁日、十日、十七日、二十四日,十二月八日,共八個場次,講于美國紐約東初禅寺,姚世莊整理錄音帶,由我親手刪增,成稿于二○○叁年七月七日,時錫于紐約象岡道場。)
《七覺支講記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