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自己的善根因緣。親近善知識「知識」是指與自己有互動、有關系的朋友。朋友有兩類:(一)善知識:是對我們有益的善友、益友、诤友、良友。儒家所主張的「友直、友諒、友多聞」,也是指的善知識。(一)惡知識:是對我們無益的惡友、損友、劣友、險友。既然無益,爲何又要結交如此的朋友呢?那是因爲臭味相投,故又被稱爲狐群狗黨。例如賭友、酒友、毒友,都是惡知識。聽聞善法善法是能夠幫助我們袪除煩惱,生起智慧心和慈悲心的方法及觀念。沒有智慧,會讓自己生氣、不快樂,也容易受他人影響而起煩惱;沒有慈悲,容易使得與我們有互動關系的人不快樂、受傷害。所以,使自己快樂,是智慧;讓他人快樂,是慈悲。我們在書本上看到善法,或聽到善法之後,如果生起信心,照著實踐,對己、對他人,都是很有用的。所以在聽聞善法之後,應身體力行、繼續實踐。生淨信和正思惟淨信,是清淨而正確的信心,這有兩個原則:一是在觀念上具有佛法的正知見,也願意接受這樣的正知見;另一個是在用了佛法之後,從經驗上得到利益而生起堅定的信心,這也就是正思惟。就像有一對夫婦,他們同時罹患了癌症,說起來這是很遺憾、很痛苦的事,我知道後在電話中用佛法勉勵他們,要他們有願心、有信心;後來他們兩個人病都好了,就發願在法鼓山美國分會長期做義工。這也是因爲他們有善根,所以能親近善知識、聞善法、生淨信、正思惟,他們的例子,就是現身說法的菩薩。正念正智,具護諸根正念是與正法相應的心念,正智則是與煩惱不相應的心念,隨時隨地用正確的佛法,便能少煩少惱;經常以佛法作觀照,便是正思惟。
諸根是指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的六根;經典中比喻守護六根,好象烏龜爲了保命,必須把頭尾四腳藏在殼內。要使六根獲得清淨,不受六塵汙染、刺激、誘惑是很不容易的,所以要經常地全面守護。就像我戴的眼鏡,如果要它永遠保持幹淨是很難的,因爲經常有各式各樣的灰塵、髒東西汙染我的眼鏡,我必須時常擦拭它、保護它。
過去有位美國青年,跟我學佛十多年,常來參加精進禅修。每次禅修結束,都會有授五戒的儀式,他說他剛打完禅七時,五戒守得都很清淨;兩個月之後,漸漸地就一條戒、一條戒的破了。然後他就再來打禅七、再授戒,如此一次次地重複著。他問我:「破了戒要怎麼辦呢?」我說:「知道破了戒,就要忏悔,有戒可破是菩薩,無戒可破是外道,總比從來都不持戒,不斷地做壞事要好得多了。」護諸根,是小心保護六根,並非學佛的人從此就不再犯錯,犯了錯,忏悔、改過,繼續持戒護根就好。
能守護諸根,一定能夠用身體、語言、心念來修行善法。能守護諸根的人,修習四念住、七覺支等,便容易得力了。
具善知識、善伴黨、善隨從;未生之五蓋不生,已生之五蓋令斷。便能修七覺支了。
有了善知識,還要有同修善法的伴侶、精進淨信的弟子。跟著具正見、有道心的伴侶,互相勉勵、共同學習,使得未生之五蓋不要再生起,已生之五蓋盡快斷除。
五蓋主要是在打坐、修禅定以及修七覺支的過程中,所遇到的五種障礙。蓋,是指將能開啓智慧心和慈悲心的功力蓋住了,因爲當有貪欲、瞋恚、睡眠、掉悔、疑等五蓋生起時,任何善法也無從修了。不論是貪著順境、瞋惡不順境,都是修行的心理障礙;昏沈、睡眠使人無法用功;散亂、掉悔使人心不安定;狐疑不信叁寶、懷疑自己沒有善根,修行便不得力。只要有了五蓋中的任何一蓋,修行之時,便會發生身心的問題而容易退失道心。
今年春季,在象岡道場的一次禅十修行期間,有一位初次來參加禅修的女教授,在禅堂裏很不舒服,熬到第五天時,她開始懷疑自己大概是沒有善根的人,不適合來禅修,修了對她也沒有用。既然如此,還在這裏掙紮什麼呢?于是站起身來,准備離開象岡,臨走之前,又覺得對不起師父,也對不起佛,于是面向佛像頂禮叁拜。可是,當她拜完佛、看到佛像時,身體上的不舒服感竟然全部消失了,抗拒修行的心也沒有了。當下她反省到過去這幾天,都是由于自己的執著,求好心切,結果愈來愈不能安心;反而在准備放棄之時,因爲不再急于追求成效,所以變得輕松起來。于是重新回去打坐,從第六天直到禅十圓滿,她愈坐愈好。
聞妙法已,身正、心正,爾時次地修七覺支。
所謂次第修,就是從七覺支的擇法、精進、喜、輕安、舍、定、念,一個一個逐次修行。在聽聞微妙的佛法之後,就可開始修行七覺支了,但要有正確的身體坐姿,以及正確的心念。
正思惟,未起之七覺支令起,已生之七覺支令增廣。
思惟不是思想,而是時時刻刻作觀照,清楚知道要照著七覺支的次第修起,精進不懈。尚未修的七覺支,要趕快修;已經修的七覺支,則要繼續修,使得力量更強,範圍更廣。
有食有不食──
七覺分依食而住:于七覺分,逐一如實思惟。
七覺分不食:于七覺分,不逐一如實思惟。
七覺支,可以一個項目一個項目地次第修,名爲「依食住」,亦名爲「逐一如實思惟」;也可以整體來修七覺支,名爲「不食」,亦名爲「不逐一如實思惟」。這有點像四念住裏的別相念與總相念。別相念,是一個念住一個念住的逐次分別修;總相念,則是在每一個念住內就包括了其他叁個念住。所以七覺支的七個項目,可以逐項思惟,也可以只思惟某一個項目,而其他六個項目也都含攝在其中了。
二、七覺支的修習
依遠離,依無欲,依滅,向于舍。──《雜阿含》七二九經。大正藏二196上。
遠離、無欲、滅,稱爲叁界,依此叁界,就能趨向于「舍」了。所以行者首要遠離所有障礙修行的人、事、物,否則就無法修行。其次要無欲,修七覺支不僅要離開五欲,心中也要沒有想得到什麼欲求。第叁要滅,滅除貪、瞋、睡眠、掉悔、疑的五蓋煩惱,凡是有煩惱出現時,隨時要將它化解。
二十多年前,有位年輕的居士來跟我學禅修,他非常用功,可是他的父母要他結婚,他問我說:「師父,我想結婚,但是結婚是不是一種障礙?」
我說:「你既然想結婚,還問我做什麼?如婚姻對你造成幹擾、困擾,就是障礙。如果結婚之後,太太是你的助道因緣,那就是菩薩伴侶而不是障礙。這要看你娶的是怎麼樣的太太了。」
他很高興的說:「對,我娶太太,就是要度一個衆生啊!」
婚後不久,他又來跟我說:「師父,我太太從小是在教會學校讀書的,她說如果我願意去教堂,她將來也會來我們的寺院,我准備把教堂裏的人都度過來。」
後來他生了孩子又來問我說:「師父,佛教徒的小孩要到七歲才能皈依,而基督徒的小孩出生之後,馬上就可以受洗。我太太的意思是先讓孩子受洗,七歲時再來皈依叁寶。」奇怪的是,不但他的太太、小孩,始終沒有來過寺院見我,從此之後,連他自己也不見了。他要度衆生,結果反被衆生度走。
其實,結婚並不是壞事,如果在婚前跟太太或先生說好,請對方來皈依叁寶,或來參加幾期禅修,這樣修行就不會變成障礙了。否則好象只有躲到山裏出家,才能修七覺支,其實這是錯的,不論在家、出家,任何人都能修七覺支的。因爲釋迦牟尼佛教導的叁十七道品,是對僧俗男女四衆弟子而講。在家人要完全遠離、無欲、滅貪瞋等五蓋,雖是不可能的事,但在修行生活中,隨時練習依此叁界,便能對身心的安定、觀念的調整,産生很大的幫助。
七覺分漸次而起,修習滿足。──《雜阿含》七叁叁經。大正藏二196中。
如內身身觀念住,如是外身、內外身,受、心、法法觀念住,當于爾時專心系念不忘,乃至舍覺分亦如是說。如是住者,漸次覺分起,漸次起已,修習滿足。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──《雜阿含》七叁叁經。大正藏二196中。
經典告訴我們,七覺支如果要修圓滿,必須從四念住開始修起,先觀身,包括觀內身、外身、內外身,也就是觀身體的叁十六物之後,再依次觀受、觀心、觀法,繼續不斷、專心不忘,這就是七覺支的念覺分。
念覺分是七覺支中的第七覺支,何以經文此處是放在第一?因爲正在修時,定與慧同時要照顧到,四念住重在觀慧,是入手工夫。故在經論中也有將念覺支,置于第一覺支的。修完念覺分,再修第二、第叁……,依次修到第七的舍覺支。每一個覺支都不能離開身、受、心、法四念住,否則便失去著力點。
善知方便修七覺分。──《雜阿含》七一九經。大正藏二193下。
修七覺支一定要很清楚地知道,是從袪除五蓋,修四念住觀等方法,來調適身心,這叫做善知方便。方便就是用適當的方法,便利在修行過程中,順暢獲益。從佛法的立場來看,凡是用語言、文字來表達的理論觀念及方法技巧,都稱之爲方便。對不同的人、在不同的狀況,運用不同的角度和層次,來協助他們獲得法益,即是方便。
所謂對症下藥,百人各有百病,百病各有千症;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,也會生不同的病,即使是同樣的病,也有千變萬化的症狀。智者會針對病症,給對治的醫療和藥物,不能用死方法來治變症,修行七覺支也是一樣,就是要善知方便。
佛法也有各種不同的層次,給予不同的方便,這個方便是針對衆生的煩惱病而說的法。所以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任何一法,全部是方便法。而真實法是不可能用語言文字來表達的,也就是禅宗所講的直指人心的教外別傳,又稱爲不可思議境界。
不過,請不要把沒有原則的隨便,誤以爲是方便。例如有一個早春…
《七覺支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