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五根五力讲记

  五根五力讲记 

  

  圣严法师著

  

  五根五力讲记

  何谓五根及五力?

 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五根?

  五力的功用

  五根五力的经证及论证

  问答

  

  

  

  五根五力讲记

  

  五根与五力为三十七道品之第四与第五科;道品,又称菩提分、觉支,即为追求智慧,进入涅槃境界之三十七种修行方法,故又称三十七觉支、三十七菩提分、三十七助道法、三十七品道法。循此三十七法而修,即可次第趋于菩提,故称为称为菩提分法。

  

  在三十七道品之中,共有七科,我过去已经分别讲过四正勤、四如意足等科,并已分别收录在"随身经典"系列中,此次接着说五根及五力。

  

    何谓五根及五力?

  

  五根(梵语pañcendriy

  ṇi)是三十七道品的第四科,与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等五种色根相对,亦名五无漏根。根有「能生」的意思,因为信、精进、念、定、慧的五种道品,是能生起一切善法之根本。依此五根,能令人生起无漏圣道。

  

  五根在佛法中分有两类:

  

  第一类是生理机能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名为物质的五种色根。

  

  第二类是道品次第的信、精进、念、定、慧,名为五种无漏法之根基。道品中的五根,能令人生起无漏的圣道;而道品中的五力,则是依据五根而生起五种破恶成善的力用。

  

  五力(pañca bal

  ni)是三十七道品的第五科,也即是依据第四科的信等五根而生起五种力用,因其皆有破恶成善之功,故名为五力。

  

  《大乘义章》卷十六云:「以信等五种道品,出生出世圣道之力偏强,故名为根,又因此,五根依次而有对治不信、懈怠、放逸、掉举、无明烦恼等之作用,故名为根。」

  

  《止观辅行传弘决》会本卷七之一有谓,修行之人:「纵善萌微发根犹未生,根未生故萌善易坏,今五法使善根生。」

  

  三十七道品的修行是有次第的,从前三科(四念处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)的修观和修定的根基扎稳之后,就会产生五种善根,每一种善根的根基都是有力量的,根据这五种善根再继续修行,那个力量就是功能,那就是五力。所以说,五根与五力彼此是互为因果的关系。经过前三科的修行基础而产生的善根,成为解脱道和菩萨道的基础,所以称它为「根」。

  

  根就是根本的意思,任何植物都有根,如果根深而大,它的生长力就会愈来愈强,如果根细而小,遇到太阳就会被晒死,遇到雨水就会被冲毁。修行也是一样,如果根基不够深,很容易受环境影响,而改变自己的意愿,甚至生起退心。因此,修行佛法首先要培养这五种善根。

  

  这五种根又名无漏根,无漏就是从烦恼得解脱。如何培养这五种根?就是要先修「四念处」──主要是修观、修定;然后用「四正勤」来修四念处──以精进的心既修观慧,又修禅定;再以四正勤的功能修四种神足,即「四如意足」,四种神足就是四种定。观慧和禅定的功能产生之后,信心就会稳固,第一根的信就产生了。

  

  事实上,在修四念处时五根就已开始在奠定基础。四念处是观身、观受、观心、观法,再用精进心来修这四种观法,进而转成禅定的修行,对修行的方法产生信心之后,修行便得以更精进,禅定的功能就会愈来愈深,智慧也愈来愈增长。所以,五根并不是单独的,而是由四念处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一脉连贯下来的。

  

  

 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五根?

  

  佛学是一种学问、一种方法,是可以用知识、书本以及老师来传授的。如果仅仅听到佛学,懂得许多经论,甚至也很会讲解一些经论,在佛门中形容这是「说食」、「数宝」。说食就像到餐厅里念菜单一样,念给人家听这是什么菜、那是什么菜,可是自己并未吃到;数宝则好比到银行替人家数钞票,数完了,钞票是银行的,与自已没有什么关系。因此,有些人也许对佛学理论很清楚,然而对自己生活的态度以及人格的修养,并没有帮助,这叫贩卖知识,也称作「说食数宝」。

  

  我的师父东初老人曾跟我说过:「懂四句不如能够用一句,讲十句不如能够行一句。」行就是修行,没有修行的心,它的根是浅的、浮的,无法扎实,所以要不受诱惑是相当不简单的。我从一九七五年到美国,至今已有二十六年,在此期间,我讲了许多经、许多法,也指导了很多人修行,但是听我讲法的人不一定跟我修行,而跟我修行的人也不一定能够持久。今天在座听讲的,居然还有五位是跟我修行了二十多年的弟子,他们之所以持续修行,主要原因是他们参加禅七,在禅修的过程中得到一点益处、一些体验,对他们的生活有帮助,对他们的心产生安定的功能;在座亲近我超过十年以上的人更多,他们多半也是打过禅七,知道不断地用佛法在生活中体验,用佛法调心,这就是修行了。如果只知道有佛学,而没有用佛法来调伏自己的心,信心是不容易建立起来的。

  

  接下来就进一步介绍修行信、精进、念、定、慧等五种善根的方法:

  

  信根增长

  

  信根是笃信正法的三宝、四谛等,能生一切无漏禅定而得解脱;信力是因信根增长,对三宝虔诚,能破一切疑惑,不受邪信所迷。

  

  信心是不容易建立的,建立了之后也很不容易坚固,有的人今天相信了,明天又会改变,而这里的「信根」是指信了之后不再改变,称之为信根增长。

  

  信根增长意思是说「信」是个基础,然后还要继续不断地增上信心的力量。在此举出信因果、信因缘、信佛法僧等三个项目:

  

  一、信因果

  

  种如是因,得如是果。灾祸与幸运,必有其原因,不用害怕逃躲,不宜得意骄傲。

  

  因果简单的说就是,曾经有过的行为,必定有它的结果,现在所得到的、面临到的种种幸或不幸,乐或不乐,这都是果。而果是从哪里来的?一定有它的因,有的在这一生中知道或不知道做了些什么,有的则是在过去无量的生死之间,曾经造过种种的因,而到这一生来接受果报,因此,讲因果必须要追溯三世:过去世、现在世、未来世。能够这样,才能将因果讲得比较公平,也就不会对自己的遭遇怨天尤人,不会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,否则,因果是无法讲清楚的。

  

  自从九一一恐怖事件之后,美国仍然处在恐慌、紧张的状况下,大家都没有安全感。当时我正要从台湾到美国,在台湾的许多朋友都希望我不要去美国了,他们说:「美国现在好危险啊!特别是纽约刚刚发生九一一事件,还有,美国正在流行炭疽热病毒,处处都在恐慌中,希望师父不要再去美国了。」我说:「我的想法跟你们刚好相反,哪里有危险,我就要跟那个地方觉得不安全的人在一起,或许能为正处在恐慌中的人们,带来一些安全感吧!」

  

  事实上,不论是在东方、西方,或者是过去、今天以及未来,地球这个环境是从来没有安全过的,有的是人为的灾难,有的是天然的祸害,但是,现在世界的人口数,却比过去增加许多,可见得死去的人还是要比活着的人少了许多。

  

  我是相信因果的,所以我又跟台湾的朋友们说:「如果我现在应该在意外中死亡,那么也不一定要到美国才有危险,留在台湾也是一样的,我可能会在洗澡时发生意外,也可能在上、下楼时不慎从楼梯上摔下而亡。如果从因果上来讲,我现在还不应该走的话,那么到任何地方,意外都不会降临到我身上的。」就像东初禅寺的几位信众一样,他们都在纽约世贸大楼工作,可是就在恐怖事件发生时,他们刚好都去渡假了;相反的,有的人不在那里工作,本来不应该去的,偏偏阴错阳差在最危险的时刻赶上了。因此,应该安全的人,即使遇到危险也能逢凶化吉;假如应该在此时往生,即使不该去的,因缘也会将他推到那个地方去。

  

  二、信因缘

  

  诸法因缘生,自性即是空。若遇灾祸,当以智慧来预防,也以智慧来处理,就可避免灾祸,或减少灾祸造成的损失及悲苦。若遇幸运,当以努力来增加它、持续它,并以慈悲心与他人分享。如此一来,就可既不畏惧灾祸,也不奢望幸运,便是「空」的体验。

  

  任何事情的发生,不论危险或安全、痛苦或快乐,都是不同的因素相加所得的结果,但是从因至果之间并不是单纯的一直线,因为其中加上了不同的缘。也就是说,以因果而言,可能会遇到危险,然而如果能多做一些预防的准备工作,危险的程度可能就会减轻;譬如现在多做一些护持三宝的功德,多做一些有利于众生的好事,观念、想法就会转变,命运自然也就会改变了,即使有危险,结果也不会那么严重了,这就是因缘。

  

  信因缘就不会对自己当前的命运哀怨和失望,不会对自己当前的成就自满和骄傲,因为只要因和缘一有变动,目前所遇到的状况就会改变,好的可能变成坏,坏的可能会变好。所以相信因缘的人,必定会面对现实,并且运用智慧来妥善处理种种状况。

  

  就像二○○二年九月在台湾发生了水灾,不少人因此而往生。当时在花莲有两个村落分别遭遇土石流的侵袭,一个村在大水灾时,房子倒了,人也都往生了,甚至连尸体都找不到,因为他们没有经验,没有警觉。而另一个村同样遇到大水,房子也都倒了,房子里不仅进了水,而且堆满了两尺高的石头,但是却无人死亡,这是由于他们提前做好准备,一旦发生大水时,整个村民都能顺利逃了出去。

  

  在台湾南投也有一个例子,有一位先生每天都在念佛、诵经,他的家里共有十几个人,有一天他忽然想到他很久没去台北了,就在发生水灾的那天晚上前往台北,结果就在一夜之间,他在南投的家整个不见了,不但房子不见了,人也都不见了。在一九九九年…

《五根五力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
✿ 继续阅读 ▪ 七觉支讲记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