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四如意足講記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叁摩地即是定、等、持、一境性,下面即依《瑜伽師地論》來介紹四種叁摩地:

  

  欲叁摩地

  

  欲增上力所得叁摩地:「若于是時,純生樂欲,生樂欲已,于諸所有惡不善法,自性因緣,過患對治,正審思察,起一境念;于諸善法自性因緣,功德出離,正審思察,住一境念。即由如是多修習故,觸一境性,于諸所有惡不善法,現行諸纏,能令遠離,而未永害,煩惱隨眠。」

  

  欲增上力,就是有個意願、期待、希望,想要如何才能得定。首先,就要對治種種不善的煩惱心,看看這個煩惱是真的有嗎?它的本性又是什麼?如果知道它只是一種虛妄的妄念,不是實在的,那爲什麼還要有煩惱呢?執著自己的煩惱心,反而變成了麻煩,只有不斷、不斷地觀察自己的心,知道所有一切的妄念,無非煩惱。也就是觀察惡法及善法的自性因緣,使得妄念越來越少,到最後就是心念的統一,稱爲「起一境念」、「住一境念」,而得遠離「惡不善法」及「現行諸纏」,不過尚未永除「煩惱隨眠」。

  

  勤叁摩地

  

  勤增上力所得叁摩地:「若于過去未來現在,所緣境界,能順所有惡不善法,能順所有下中上品煩惱纏中,其未生者爲令不生,其已生者爲令斷滅,自策自勵,發勤精進,行彼所緣,于彼境界自性因緣,過患對治,正審思察,住一境念。即由如是多安住故,能正生起心一境性,于諸所有惡不善法,現行諸纏,能令遠離,而未永害,煩惱隨眠。」

  

  勤增上力,又叫精進增上力。對于心中所想的念頭,不論是過去的、未來的、現在的,全部都是妄念。過去的已經過去,不要再去管它;未來的還沒有來,讓它不要産生;現在有的妄念,不執著它,趕快停止。這個名爲「能」調「順所有惡不善法」,也是「能」隨「順所有」「煩惱纏」縛。這個時候的心,只有清淨的一念境,必須不斷地觀察現在這一念,停在現在這一念上。這就是《金剛經》所說的:「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。」能夠這樣不斷地練習,即使還沒有達到《金剛經》過現未叁心不可得程度,但是方向相同。從有間歇的一念,成爲持續的一念,便是「心一境性」的叁摩地,住此「心一境性」,便能遠離「所有惡不善法」及「現行諸纏」,不過尚未永除「煩惱隨眠」。

  

  心叁摩地

  

  心增上力所得叁摩地:「若複策發諸下劣心,或複製持諸掉舉心,又時時間修增上舍,由是因緣,于諸所有惡不善法,若能隨順惡不善法及諸善法,若能隨順所有善法自性因緣,過患功德,對治出離,正審思察,住一境念,即由如是多安住故,能正生起心一境性。」

  

  心增上力,即是持心不昏、不散、不掉舉,名爲奢摩他。要時時省察自己的心,念念不斷觀察自己的心,是否有掉舉等的現象,發現了馬上要舍。此即是隨順一切惡法及善法,如理審察其自性因緣,或爲過患、或爲功德,或對治、或出離,便能得叁摩地而住于「一境念」,而發起「一境性」。此叁摩地,雖能遠離所有惡不善法及現行諸纏,亦尚未能永除「煩惱隨眠」。

  

  觀叁摩地

  

  觀增上力所得叁摩地:「若于能順惡不善法,作意思惟,爲不如理;複于能順所有善法,作意思惟,以爲如理。如是遠離彼諸纏故,及能生起諸纏對治,定爲上首,諸善法故,能令所有惡不善法,皆不現行。便自思惟:我今爲有現有惡不善法,不覺知耶?爲無現無惡不善法,不覺知耶?我今應當遍審觀察。彼由觀察作意增上力故,自正觀察,斷與未斷,正審思察,住一境念。即由如是多安住故,能正觸證,心一境性。由是因緣,離增上慢,如實自知:我唯于纏心得解脫,未于一切一切隨眠心得解脫;我唯獲得及已修習,諸纏對治,定爲上首,所有善法;而未獲得及未修習,隨眠對治。」

  

  觀增上力,觀是觀察審思的意思。觀察自己是否正在用功,隨順一切惡法,爲不如理,隨順一切善法,爲如理。遠離諸纏,對治諸纏,皆由如理思惟,如是反複遍審觀察,便能得叁摩地,便是能「住一境念」,而「觸證心一境性」,「離」未得謂得、未證謂證的「增上慢」心。故其自知,唯于現行諸纏,心得解脫,未于一切「隨眠」,心得解脫,尚須修習,對治一切隨眠之法。

  

  《瑜伽師地論》卷二十九又雲:「彼由如是四叁摩地增上力故,已遠諸纏,複爲永害一切一切惡不善法,諸隨眠故,及爲修集能對治彼諸善法故,便更生起樂欲策勵,廣說如前修四正斷,加行道理。」

  

  可知,四如意足,是在加行位中修習四種叁摩地,雖能以之遠離惡不善法的現行諸纏,尚未永除一切惡不善法的諸種隨眠,必須更生樂欲策勵,修集對治此等隨眠的諸種道品。

  

  

    四如意足即是四神足

  

  由于四念處是修觀慧,四正勤是以精進心來修四念處,但定的力量不強。因此,修過四念處的觀慧之後,再修四如意足的禅定。

  

  在禅宗修行的方法,譬如說用參話頭見性時,就叫作破參,也就是破了禅宗修行的第一關,但這並不等于解脫,也不等于已經修行完了。見性,只是清楚地知道自己應該走的路是什麼,此時,便奠定了對于修學佛法的信心。

  

  見性的經驗,有點像一個人走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裏,什麼也看不到,突然間有一串雷電之光,一閃即滅,讓你看到道路,發現了道路的去向,瞬間的閃電過後,又回複黑暗,道路也隨即隱沒,可是這時候你已經知道有一條道路可走,便有繼續往前的信心。但這絕對不等于已經走完了路,因此,從此以後必須要好好地次第修行一切道品,好好地走完這條解脫之道與成佛之道。

  

  禅宗的見性,也不能與聲聞初果的見道位相混。大乘法貴在菩提心的菩薩行,不爲自求速成。迷人漸修,悟時頓悟;悟後起修,發大悲心,曆劫潤生。聲聞法側重出離心的解脫行,厭叁界苦趣,求速脫五蘊;雖離我執,未離法執,不算究竟。

  

  四神足與四加行位的關系,則如《俱舍論記》卷二十五雲:「此(四神足)據加行立名」。又雲:「欲謂希求,勤謂勤策,心謂所依,觀謂觀察。」

  

  欲神足:欲者欲起此定,謂加行位,由欲力故,引發定起。

  

  勤神足:勤者勤修此定,謂加行位,由勤力故,引發定起。

  

  心神足:心者心所所依,謂加行位,由心力故,引發定起。

  

  觀神足:觀者慧觀察境,謂加行位,由觀力故,引發定起。

  

  這裏將四如意足,名爲四神足,只是用作比喻,與六種神通的神足通,實在不相同,它是在加行位中修習的四種禅定。凡夫修行四禅八定,以享受定中的安樂,或是希望得到神通;修習道品次第的四如意足,目的不在享受定樂,不在獲得神通,而是爲了解脫。因此,《俱舍論記》卷二十五也說:「一叁摩地,由四因生」,將四如意足稱作四種叁摩地或四種叁昧,就與六種神通中的神足通,有明顯的區隔了。

  

  

    四如意足爲何稱爲四神足

  

  以神足爲如意足命名的用意,可舉典據如下:

  

  《俱舍論記》卷二十五雲:「謂諸神靈,勝妙功德,故名爲神;定是彼神所依止,故名之爲足,神之足故名爲神足。」

  

  四如意足的四種叁摩地,能發起許多神勝靈妙功德,故以此定,名爲神足。

  

  《大毗婆沙論》卷一百四十一雲:「諸所思求,諸所欲願,一切如意,故名爲神;引發于神,故名神足。然此神用,略有二種:一世俗所欣,二聖者所樂。若分一爲多,合多成一,此等名爲世俗所欣。若于世間諸可意事,不住順想;于諸世間,不可意事,不住違想;于諸可意不可意事,安住于舍,正念正知,此等名爲賢聖所樂。」

  

  所求如意,故名爲神,此定有發神之能,故名爲足。世間俗人所樂者神變發現;賢者及聖者所樂者,是舍卻可意及不可意的兩端執著,安住于正念正知。

  

  《大毗婆沙論》又雲:「複有叁種神用:一運身,二勝解,叁意勢。運身神用者:謂舉身淩虛,猶若飛鳥,亦如壁上所畫飛仙。勝解神用者:謂于遠作近解,由此力故,或住此洲,手扪日月,或屈伸臂,頃至色究竟天。意勢神用者:謂眼識至色頂,或上至色究竟天,或傍越無邊世界。」

  

  此段是說明「世俗所欣」的神足通之妙用,分別有叁類神用,唯其非關四如意足的功德。

  

  又雲:「叁摩地名神,欲等(勤、心、觀)四名足。由四法所攝受,令叁摩地轉故。」

  

  以修習欲、勤、心、觀的四種道品,發起四種叁摩地的神用,故名四神足。

  

  又雲:「叁摩地,是神亦足,欲等四,唯足非神。」

  

  叁摩地既是果位的功德,也含因位的運作;欲、勤、心、觀的四者,唯是因位的方法,未必已有叁摩地的果德。

  

  

    四神足不是神足通

  

  四如意足又叫作四神足,「神足」之名,也是六神通的一種。所謂六種神通,便是:宿命通、天眼通、他心通、天耳通、神足通、漏盡通。神足通就是神運變化,不論變大變小,變遠變近,變多變少,變有變無等,所有一切的神變都屬于神足通。

  

  稱爲神足通的原因,就是能夠以超自然的力量來運作,完成各種叁度空間現象變化的目的,從這樣變成那樣,從這兒到那兒的種種過程,就如用腳走路一樣。神是一種超自然的神秘力量,足是運作過程的現象。在佛經,常常看到羅漢、菩薩以及佛,都有神通的記載。所謂十八神變,放光動地等,就是神足通。

  

  修學佛法的人未必有神通,亦非一定要修學佛法的人才會有神通,沒有學佛而僅修禅定也可能修出前五神通。甚至有些衆生,不修禅定,也可能有報得的神通。一般人的異常經驗,屬于感應而不是神通,所謂感應,就是偶而會碰到、聽到、看到、聞到種種奇異現象。六神通中,除了屬于四果聖…

《四如意足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五根五力講記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