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四如意足讲记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三摩地即是定、等、持、一境性,下面即依《瑜伽师地论》来介绍四种三摩地:

  

  欲三摩地

  

  欲增上力所得三摩地:「若于是时,纯生乐欲,生乐欲已,于诸所有恶不善法,自性因缘,过患对治,正审思察,起一境念;于诸善法自性因缘,功德出离,正审思察,住一境念。即由如是多修习故,触一境性,于诸所有恶不善法,现行诸缠,能令远离,而未永害,烦恼随眠。」

  

  欲增上力,就是有个意愿、期待、希望,想要如何才能得定。首先,就要对治种种不善的烦恼心,看看这个烦恼是真的有吗?它的本性又是什么?如果知道它只是一种虚妄的妄念,不是实在的,那为什么还要有烦恼呢?执着自己的烦恼心,反而变成了麻烦,只有不断、不断地观察自己的心,知道所有一切的妄念,无非烦恼。也就是观察恶法及善法的自性因缘,使得妄念越来越少,到最后就是心念的统一,称为「起一境念」、「住一境念」,而得远离「恶不善法」及「现行诸缠」,不过尚未永除「烦恼随眠」。

  

  勤三摩地

  

  勤增上力所得三摩地:「若于过去未来现在,所缘境界,能顺所有恶不善法,能顺所有下中上品烦恼缠中,其未生者为令不生,其已生者为令断灭,自策自励,发勤精进,行彼所缘,于彼境界自性因缘,过患对治,正审思察,住一境念。即由如是多安住故,能正生起心一境性,于诸所有恶不善法,现行诸缠,能令远离,而未永害,烦恼随眠。」

  

  勤增上力,又叫精进增上力。对于心中所想的念头,不论是过去的、未来的、现在的,全部都是妄念。过去的已经过去,不要再去管它;未来的还没有来,让它不要产生;现在有的妄念,不执着它,赶快停止。这个名为「能」调「顺所有恶不善法」,也是「能」随「顺所有」「烦恼缠」缚。这个时候的心,只有清净的一念境,必须不断地观察现在这一念,停在现在这一念上。这就是《金刚经》所说的:「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。」能够这样不断地练习,即使还没有达到《金刚经》过现未三心不可得程度,但是方向相同。从有间歇的一念,成为持续的一念,便是「心一境性」的三摩地,住此「心一境性」,便能远离「所有恶不善法」及「现行诸缠」,不过尚未永除「烦恼随眠」。

  

  心三摩地

  

  心增上力所得三摩地:「若复策发诸下劣心,或复制持诸掉举心,又时时间修增上舍,由是因缘,于诸所有恶不善法,若能随顺恶不善法及诸善法,若能随顺所有善法自性因缘,过患功德,对治出离,正审思察,住一境念,即由如是多安住故,能正生起心一境性。」

  

  心增上力,即是持心不昏、不散、不掉举,名为奢摩他。要时时省察自己的心,念念不断观察自己的心,是否有掉举等的现象,发现了马上要舍。此即是随顺一切恶法及善法,如理审察其自性因缘,或为过患、或为功德,或对治、或出离,便能得三摩地而住于「一境念」,而发起「一境性」。此三摩地,虽能远离所有恶不善法及现行诸缠,亦尚未能永除「烦恼随眠」。

  

  观三摩地

  

  观增上力所得三摩地:「若于能顺恶不善法,作意思惟,为不如理;复于能顺所有善法,作意思惟,以为如理。如是远离彼诸缠故,及能生起诸缠对治,定为上首,诸善法故,能令所有恶不善法,皆不现行。便自思惟:我今为有现有恶不善法,不觉知耶?为无现无恶不善法,不觉知耶?我今应当遍审观察。彼由观察作意增上力故,自正观察,断与未断,正审思察,住一境念。即由如是多安住故,能正触证,心一境性。由是因缘,离增上慢,如实自知:我唯于缠心得解脱,未于一切一切随眠心得解脱;我唯获得及已修习,诸缠对治,定为上首,所有善法;而未获得及未修习,随眠对治。」

  

  观增上力,观是观察审思的意思。观察自己是否正在用功,随顺一切恶法,为不如理,随顺一切善法,为如理。远离诸缠,对治诸缠,皆由如理思惟,如是反复遍审观察,便能得三摩地,便是能「住一境念」,而「触证心一境性」,「离」未得谓得、未证谓证的「增上慢」心。故其自知,唯于现行诸缠,心得解脱,未于一切「随眠」,心得解脱,尚须修习,对治一切随眠之法。

  

  《瑜伽师地论》卷二十九又云:「彼由如是四三摩地增上力故,已远诸缠,复为永害一切一切恶不善法,诸随眠故,及为修集能对治彼诸善法故,便更生起乐欲策励,广说如前修四正断,加行道理。」

  

  可知,四如意足,是在加行位中修习四种三摩地,虽能以之远离恶不善法的现行诸缠,尚未永除一切恶不善法的诸种随眠,必须更生乐欲策励,修集对治此等随眠的诸种道品。

  

  

    四如意足即是四神足

  

  由于四念处是修观慧,四正勤是以精进心来修四念处,但定的力量不强。因此,修过四念处的观慧之后,再修四如意足的禅定。

  

  在禅宗修行的方法,譬如说用参话头见性时,就叫作破参,也就是破了禅宗修行的第一关,但这并不等于解脱,也不等于已经修行完了。见性,只是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走的路是什么,此时,便奠定了对于修学佛法的信心。

  

  见性的经验,有点像一个人走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,什么也看不到,突然间有一串雷电之光,一闪即灭,让你看到道路,发现了道路的去向,瞬间的闪电过后,又回复黑暗,道路也随即隐没,可是这时候你已经知道有一条道路可走,便有继续往前的信心。但这绝对不等于已经走完了路,因此,从此以后必须要好好地次第修行一切道品,好好地走完这条解脱之道与成佛之道。

  

  禅宗的见性,也不能与声闻初果的见道位相混。大乘法贵在菩提心的菩萨行,不为自求速成。迷人渐修,悟时顿悟;悟后起修,发大悲心,历劫润生。声闻法侧重出离心的解脱行,厌三界苦趣,求速脱五蕴;虽离我执,未离法执,不算究竟。

  

  四神足与四加行位的关系,则如《俱舍论记》卷二十五云:「此(四神足)据加行立名」。又云:「欲谓希求,勤谓勤策,心谓所依,观谓观察。」

  

  欲神足:欲者欲起此定,谓加行位,由欲力故,引发定起。

  

  勤神足:勤者勤修此定,谓加行位,由勤力故,引发定起。

  

  心神足:心者心所所依,谓加行位,由心力故,引发定起。

  

  观神足:观者慧观察境,谓加行位,由观力故,引发定起。

  

  这里将四如意足,名为四神足,只是用作比喻,与六种神通的神足通,实在不相同,它是在加行位中修习的四种禅定。凡夫修行四禅八定,以享受定中的安乐,或是希望得到神通;修习道品次第的四如意足,目的不在享受定乐,不在获得神通,而是为了解脱。因此,《俱舍论记》卷二十五也说:「一三摩地,由四因生」,将四如意足称作四种三摩地或四种三昧,就与六种神通中的神足通,有明显的区隔了。

  

  

    四如意足为何称为四神足

  

  以神足为如意足命名的用意,可举典据如下:

  

  《俱舍论记》卷二十五云:「谓诸神灵,胜妙功德,故名为神;定是彼神所依止,故名之为足,神之足故名为神足。」

  

  四如意足的四种三摩地,能发起许多神胜灵妙功德,故以此定,名为神足。

  

  《大毗婆沙论》卷一百四十一云:「诸所思求,诸所欲愿,一切如意,故名为神;引发于神,故名神足。然此神用,略有二种:一世俗所欣,二圣者所乐。若分一为多,合多成一,此等名为世俗所欣。若于世间诸可意事,不住顺想;于诸世间,不可意事,不住违想;于诸可意不可意事,安住于舍,正念正知,此等名为贤圣所乐。」

  

  所求如意,故名为神,此定有发神之能,故名为足。世间俗人所乐者神变发现;贤者及圣者所乐者,是舍却可意及不可意的两端执着,安住于正念正知。

  

  《大毗婆沙论》又云:「复有三种神用:一运身,二胜解,三意势。运身神用者:谓举身凌虚,犹若飞鸟,亦如壁上所画飞仙。胜解神用者:谓于远作近解,由此力故,或住此洲,手扪日月,或屈伸臂,顷至色究竟天。意势神用者:谓眼识至色顶,或上至色究竟天,或傍越无边世界。」

  

  此段是说明「世俗所欣」的神足通之妙用,分别有三类神用,唯其非关四如意足的功德。

  

  又云:「三摩地名神,欲等(勤、心、观)四名足。由四法所摄受,令三摩地转故。」

  

  以修习欲、勤、心、观的四种道品,发起四种三摩地的神用,故名四神足。

  

  又云:「三摩地,是神亦足,欲等四,唯足非神。」

  

  三摩地既是果位的功德,也含因位的运作;欲、勤、心、观的四者,唯是因位的方法,未必已有三摩地的果德。

  

  

    四神足不是神足通

  

  四如意足又叫作四神足,「神足」之名,也是六神通的一种。所谓六种神通,便是:宿命通、天眼通、他心通、天耳通、神足通、漏尽通。神足通就是神运变化,不论变大变小,变远变近,变多变少,变有变无等,所有一切的神变都属于神足通。

  

  称为神足通的原因,就是能够以超自然的力量来运作,完成各种三度空间现象变化的目的,从这样变成那样,从这儿到那儿的种种过程,就如用脚走路一样。神是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,足是运作过程的现象。在佛经,常常看到罗汉、菩萨以及佛,都有神通的记载。所谓十八神变,放光动地等,就是神足通。

  

  修学佛法的人未必有神通,亦非一定要修学佛法的人才会有神通,没有学佛而仅修禅定也可能修出前五神通。甚至有些众生,不修禅定,也可能有报得的神通。一般人的异常经验,属于感应而不是神通,所谓感应,就是偶而会碰到、听到、看到、闻到种种奇异现象。六神通中,除了属于四果圣…

《四如意足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五根五力讲记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