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如意足讲记
圣严法师著
四如意足是四种定境
修证次第中的四如意足
四如意足的内容
四如意足即是四种三摩地
四如意足即是四神足
四如意足为何称为四神足
四神足不是神足通
四如意足是四种定境
四如意足是基本的佛法,是四种定境,又名四神足或四如意分,是三十七道品的第三科。三十七道品是修道的重要资粮,共有七科,也可称为七个阶段或七个层次,依次为:四念处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、八正道分,加起来一共是三十七项,因此称为三十七道品。在此之前,已经分别讲过第一科「四念处」及第二科「四正勤」。
四如意足的梵文叫作catv
ra ṛddhi-p
d
ḥ,是得神胜如意的四种定,名为神足,又可称作为神妙的、神奇的力量,但其真正的意思是有四种神妙的脚,是以定为足。如意足,是神用自在、自由自主。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愿、意志,不受外境的影响;可以约制内心的烦恼,不会表现成为不善的动作及语言。
一般人修行禅定,目的是在希望入定,在定中,自然不造恶不善业,暂时不起烦恼、痛苦,然而并未能从潜在的烦恼随眠,永得解脱,出定之后,瞋怒骄慢等心还是存在。若依佛法道品的次第修行,由四念处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,继续修习增上,便能以观慧及禅定之力,将烦恼由粗而细,逐层伏断。
以中国禅宗的修行来说,虽然是重视开悟的,但开悟并不一定要入次第禅定,只要能够见到自性或空性,便算开了小悟。开了小悟,并非完全没有烦恼,而是清楚知道自己的烦恼并没有断,也清楚知道自己的心有时候没有办法控制自己。因此,有一些所谓已经见性了的修行人,他们还是有许多的烦恼习气,不论是在语言中或是在动作中,会表现出不清净的情绪以及不清净的行为。因此,见性之后的人还是要多闻熏习、打坐、修定。禅宗是先用观慧入门,若无基础的禅定工夫,想要一悟彻底是很难的,故在一悟再悟之后,仍得继续修行。
修证次第中的四如意足
四如意足在五个修证次第中,属于第二个次第,名为加行位。所谓五个修证次第,是声闻法的从初修习而至解脱涅槃,兹介绍如下:
一、资粮位:资粮也叫作道粮。就像过去的人在出门的时候,先要随身准备着路上吃喝的干粮及饮水等。是指三贤位:五停心、别相念处、总相念处。此位初伏三界见思二惑。见惑是指知见、观念的迷惑,包括身见等,思惑是指心理迷乱的烦恼,包括贪瞋等。
二、加行位:准备了路粮之后就要上路了,往什么地方走呢?是往解脱的路上,努力前进。此位乃四善根位,是指:暖法、顶法、忍法、世第一法。此位续伏三界见思二惑。
三、见道位:始发无漏正智,始见未曾见过的真谛;小乘初果位,大乘初地。《俱舍论》云:至四善根的第四,于世第一法的无间道发无漏正智,即以十六行相,次第观欲、色、无色三界四谛之中,通过十五行相,至见道。此位断三界八十八使见惑,见到圣道,进入圣者的阶段,即是声闻的初果位。
四、修道位:是声闻的第二果及第三果位,继续修诸道品次第,继续渐断八十一品思惑及色等有漏法。
五、无学位:初二三果,虽入声闻圣位,仍称有学,到了第四阿罗汉果,断尽思惑,称为非所断,入此位者不再到三界受报,故称无学。
四念处及四正勤,是在资粮位修,四如意足则是在加行位修。在修行禅定的过程之中,能够发起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的四种善根,因此,加行位又称作四善根位。依据《俱舍论》卷二十三有云:「暖必至涅槃,顶终不断善,忍不堕恶趣,第一入离生。」兹再分述如下:
一、暖法:是总相念住之后念所生的善根,有下中上三品,皆具观苦、集、灭、道四谛,修苦、空等十六行相。暖是譬喻圣火,是见道位无漏智的前相。若入此位,虽或退堕、或断善根、造无间业,堕于恶道,然流转不久,必得涅槃。
二、顶法:是暖法上品后念所生之善根,有下中上三品,皆具观四谛十六行相。顶是譬喻山顶,在进退两者之际,或有进而上登忍位,或退而下降至暖位,有造无间业而堕地狱者。然此位之人,纵然退堕,终不断善根。四如意足,即在此位修习。
三、忍法:是顶法上品后念所生之善根,有下中上三品。下忍具观四谛,修十六行相,毕竟不堕恶趣。中忍渐灭所缘之四谛,灭能缘之十六行相,最后仅余一个属于欲界苦谛下之苦行相,谓之减缘减行。上忍仅为一剎那间。至此,毕竟不再退堕忍法,亦无堕于恶趣者。
四、世第一法:是生于上忍后念之善根,仅为一剎那间,故无下中上的三品。此位同于上品忍位,仅观苦谛苦之一个行相。「世」是世间有漏法,此位是于有漏法中,无有超出此一观智的程度者,是世间有漏法中最高最胜之法,故名世第一法。此位极速无间,必生无漏智,入见道位,证悟胜谛,为初果圣者。
四如意足的内容
根据《大智度论》卷十九云:「行者如是得四念处实智慧,四正勤中正精进,精进故智慧增多;定力小弱,得四种定,摄心故,智、定力等,所愿皆得故,名如意足。」
这也是说在三十七道品次第之中,四念处、四正勤的修习,重点在于智慧增多,定力则不足,故须再以修习四如意足的禅定,方能使得行者的智力与定力相等,所以称之为如意,所愿皆得故。
又云:「问曰:四念处、四正勤中已有定,何以故不名如意足?答曰:彼虽有定,智慧、精进力多,定力弱故,行者不得如意愿。」
这也是说,在修习四念处、四正勤中,虽也有定,但以智慧精进之力为多,定力较弱,所以不得如意愿故。
很多人有种误解,认为修行只要发悟见性,似乎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了,这是「未得谓得」的错误观念。单靠禅定,不会见性,单凭观慧,不得如意愿。必须智慧与禅定同等生起,才入顶位,但这还未见道,何况得大解脱。
四如意足是指欲如意足、精进如意足、心如意足、思惟如意足,分别介绍如下:
欲如意足
欲如意足(chanda-ṛddhi-p
da):是以希望求得胜定,以欲为主得定。欲有三种性质:
一、欲心所:欲有多层意思,通善、恶、无记的三性;发愿乐修道品是善,沉醉于五欲的享受及贪得无厌的追求占有是不善,这里所讲的欲如意足,当然是善心所。
二、希望:欲是一种希望、企盼。是对所爱乐的事物,想做、想得之欲求、愿望。此处的欲如意足,是希望得到殊胜、神妙的禅定。
三、意欲(意乐):在修习禅定的过程之中,有昏沉、掉举、放逸、懈怠、失念、不正知等六种缺陷,会阻碍禅定的修行,而「欲」的「意乐」就能帮助我们在习定时,排除其中的「懈怠」。例如《药师经》有云:「正见、精进善调意乐。」《摄大乘论》则指出有六种意乐。《三藏法数》卷二十七则云:「菩萨修习一切法门,皆须作意欣乐也。」
精进如意足
精进如意足(v
rya-ṛddhi-p
da):是以精进策励得胜定,是以精进之力得禅定。有了欲这样的意愿、意欲之后,必然要下定决心,开始精进地用方法,这就要回到四正勤了;用四正勤的态度,既已精进努力地修习四念处观,亦以精进力来修四如意足。
心如意足
心如意足(citta-ṛddhi-p
da):是以守心摄心得胜定。以习定因缘生起道分,以有漏无漏心得禅定。用精进心来修习禅定,在任何一个时空里,都是维持在当下这一念的方法上。这个心,本来是散乱的妄想心,若将此心放在方法上时,就能够生起菩提道分了。这是将执着心、烦恼心,转为心如意足,作为习定的能缘所缘心。
思惟如意足
思惟如意足(v
ṃa-ṃs
-ṛddhi-p
da):是以智慧、思惟观察得胜定。以思惟为主得定,以定因缘生起道分。虽然已经能够用心修定,但是凡夫的心不可能一下子就变为修道的心,在用方法时,还是会有六种缺陷隐现出没,因此,就要用思惟、用智慧来省视观察了。省察自己在修定之时的心,如理不如理?正确不正确?如理正确,就持续下去;不如理不正确,就马上改过。渐渐地、渐渐地,到最后,只有如理正确的状况,这种状况称作「顶法」。在加行位中的「顶法」,就是在升堕进退之际,只允许有如理正确的心念出现,不断地思惟省察,使得不正确不如理的烦恼心(总名为十缠:无惭、无愧、嫉、悭、悔、眠、掉举、昏沉、忿、覆)没有现行的机会。
由于修习禅定有六种障碍,只要有其中一种障碍出现,心就是有问题的,是不如理的。因此,要以如理、思惟、观察来对治六种缺陷,对治十缠烦恼。如果能够到四加行位的最后一个「世第一」位时,那就超出凡界而进入初果见道的圣者位了。此时,心中不再有恶不善法的现行,可是见惑虽断,思惑未断,一直到成佛为止,才会永断最后一分微细无明。能到「世第一」位已经伏三界见思二惑,剎那无间,离凡夫位,入「见道位」时,断三界见惑;思惑已伏而尚未断,不名为缠,而称随眠。
四如意足即是四种三摩地
大乘唯识学系所说四如意足,亦名四种三摩地,例如《瑜伽师地论》卷二十九云:「欲三摩地、勤三摩地、心三摩地、观三摩地。」以欲、勤、心、观,四增上力,所得三摩地。…
《四如意足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