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》卷十八共有十經,都在敘述四意斷,例如第二經雲:「諸善叁十七道品之法,無放逸之法最爲第一,無放逸比丘修四意斷,于是比丘,未生弊惡法,求方便令不生,心不遠離恒欲令滅。已生弊惡法,求方便令不生,心不遠離恒欲令滅。未生善法,求方便令生。已生善法,重令增多,終不忘失。具足修行心意不忘。如是諸比丘修四意斷,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。」
所謂意斷,就是所有的煩惱心都是從意識産生活動,要把意識跟種種煩惱相應的活動全部斷除,必須要用四種方法,這叫做四意斷。
還有在修四念處的時候,自己的心不能休息,也不能忘掉自己是在修行,必須不斷、不斷地知道自己是在修行,用這種方法來斷除煩惱,也叫作意斷。
叁、四正斷:《俱舍論》卷二十五雲:「何故說勤名爲正斷?于正修習斷修位中,此勤力能斷懈怠故。」主要是以四種正確的方法,來斷除懈怠心和放逸心。
四、四正勝:或名正勝,《俱舍論》卷二十五雲:「于正持策身語意中,此最勝故。」用修善斷惡的四種正確方法,來策進、勉勵我們的身口意叁業。
四正勤的這四種名稱,從不同的角度來講,也可以說它有四種不同的功能。《法界次第初門》卷中之下雲:「一心勤精進」,修此四法,故名四正勤。修此四法,另有叁名:能斷懈怠故名四正斷;于正策勵,身語意業,此爲最勝,故名四正勝;于意中決定,此四斷行,故名四意斷。
善法與惡法
四正勤只有四句話:「已生惡法爲除斷,未生惡法不令生,未生善法爲生,已生善法爲增長。」
修行佛法,就是斷惡而生善。斷惡分成兩項,生善也分成兩項,加起來就是四正勤。那麼,善法是什麼?惡法又是什麼?有必要先加以說明。
十善法與十不善法
所謂善法,就是十善法、十種善法、十善業道;惡法,就是十不善法、十種不善法、十不善業道。修十善業道是普通人的道德標准,也是解脫道及菩薩道的基礎;解脫道是小乘的阿羅漢,大乘則是成佛的菩薩道。
十善分成身、口、意叁類,就是身體的行爲、語言的行爲、心理的行爲。身體的行爲有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叁種;語言的行爲有不妄語、不绮語、不兩舌、不惡口四種;心理的行爲有不貪欲、不瞋恚、不愚癡叁種。十善法的相反,就是十不善法。
心的善與不善
一般人認爲只要沒有犯法、坐牢,這就是善;坐過牢、犯過法的就是不善。其實,如果吏治不清明,做了好事的人也有可能坐牢,做了壞事喪盡天良的人,卻未必坐牢。因此,好與壞是不能以坐牢與否來作爲標准。
又,一個小偷或是強盜,只搶了一百元或一千元,就算犯法要坐牢;可是,有人搶了半個或是整個國家,反而可以稱王、作總統。也有殺了一、二個人,可能會被判死刑;然而,有人殺了許多人甚至數萬人以上,反而當了國王、大總統,甚至民族英雄。因此,一般人所講的善與不善,是有問題的。
如果以十善與十不善的標准,便可以看出什麼是真的善與不善。因爲佛法除了語言、身體的行爲之外,特別重視心理的行爲。一般人只知道身體行爲、語言行爲的好與壞,但是,意念行爲的好與壞卻不容易判斷。
心的善與不善又可分爲兩個層次:
一、日常生活中:根據印度天親菩薩在《大乘百法明門論》中指出善法有十一個:信、精進、慚、愧、無貪、無瞋、無癡、輕安、不放逸、行舍、不害。不善法則包括:根本煩惱六個:貪、瞋、慢、無明、疑、不正見;隨煩惱二十個:
忿、恨、惱、覆、诳、谄、憍、害、嫉、悭、無慚、無愧、不信、懈怠、放逸、惛沈、掉舉、失念、不正知、散亂。
二、修禅定中:《大乘百法明門論》的二十個隨煩惱中,有八個是與修定相違背,那就是:不信、懈怠、放逸、昏沈、掉舉、失念、不正知、散亂。由于有了以上這幾個原因,所以修定不成功。其實,在剛開始修定時,每個人都會出現這八種現象,必須一樣一樣去克服它。
許多參加禅七的人,前幾天都是在這種狀況下度過,漸漸地心比較輕松安定之後,掉舉或昏沈的情形才會減少。因爲在輕松安定之後,對自己會産生信心,比較不會懈怠、放逸,並且有了正確的觀念,知道打坐是爲了求得身心的安定和煩惱的解除。當一個人的心能夠安定之後,就會比較清楚自己心念的活動,許多心念微細的狀況出現,就知道這是好的還是不好的;不好的袪除,好的繼續成長,這就是四正勤。
以善止惡即是修行
一般人多半不清楚什麼是善與不善,什麼是好的心與不好的心。有一次有位先生告訴我,他什麼宗教都不信,他只知道宗教是教人做好事、存好心。
我問他說:「沒有錯,那你有沒有宗教信仰呢?」
他說:「像我這樣的人,還要什麼宗教信仰?我既不做壞事,也不存壞心,只有像你們這樣的人,因爲常常做壞事、存壞心,才會有罪惡感,所以要信宗教。」
然後我又問他:「你真的是一個好人嗎?真的是一位好心的人嗎?我才不相信像你這樣的人會是個好心的人!」
他馬上火冒叁丈:「你怎麼能證明我不是好心的人?你說,我做了什麼壞事?」
我說:「你現在就不是個好心的人,因爲你的心在生氣,對不對?」
結果他更生氣:「我本來沒有生氣,是你讓我生氣的!」
許多人認爲生氣不是壞事、不是壞心,是別人讓他生氣,而不是他自己要生氣的。其實,人們經常都是在煩惱痛苦之中掙紮,卻還不知道自己的心有問題。貪心求不得就變成瞋,如果得到了又希望貪得更多一些;與人相比,比不過人就會妒忌,比人稍強一些就會驕傲;自己得不到而他人得到時,就認爲這個世界不公平,于是産生忿怒。這種種狀況,經常在我們的身上發生,這究竟是好心呢?還是壞心?
從佛法的修行立場來看,這都是煩惱、痛苦的心。佛法希望人們能從痛苦轉成快樂的,從煩惱轉成有智慧的,從瞋恨怨恨轉成慈悲的,從貪取轉成布施的。以善來對治不善,以善來糾正不善,這就是修行,如此,才能夠使我們的心真正的清淨,真正的安定。
四正勤的內容
如前所說,如果沒有禅定的基礎,是不容易發現自己的心是善或不善,是清淨或不清淨。修了禅定之後,心較爲甯靜、安定,比較清楚自己的心,隨時隨地可以糾正。因此,修行佛法,禅定是一個基本的工夫。
《大智度論》卷十九雲:「破邪法,正道中行故,名正勤。」又雲:「四念處觀時,若有懈怠心、五蓋等諸煩惱覆心;離五種信等善根時,不善法若已生爲斷故,未生不令生故;勤精進,信等善根未生爲生故,已生爲增長故,勤精進。」
四念處在前面已介紹過,是修禅定的一種方法,也是能夠産生智慧的一種修行方法。《大智度論》便指出,在修四念處時,沒有四正勤,就會有懈怠心;有了懈怠心,種種的障礙就會出現。這些障礙會産生五蓋,而離五種善根;也就是說,五蓋是不善,五種善根就是善,由于五種不善的現象,會使得另外五種善的現象不能産生。
五蓋
所謂五蓋就是貪欲、瞋恚、睡眠、悼悔、疑等五種,能蓋覆行者清淨心,令善不得開發。下面分別介紹這五種蓋:
一、貪欲:多數的人貪錢、貪名、貪吃、貪男女的愛,貪的東西很多。凡是跟自己的身體、生活有關時,不論是有形的或無形的,大家都很喜歡去追求。
在修禅定時貪的又是什麼呢?那就不是一般人所貪的那些東西了。貪的是自己想象中的禅:「打坐可以讓我得到什麼?聽說禅會開悟,怎麼還沒開悟呢?什麼時候開悟啊?」還有:「禅可以得神通,我什麼時候能夠得神通?神通究竟會怎麼樣?」或是:「嗯!禅能使人將身體忘掉,身心會統一,身心統一究竟是什麼?我怎麼還沒得到呢?」……諸如此類,都是在打坐時貪著的東西,而不斷在等待、期待、追求。
另外一種情況是在打坐時,身體感覺軟軟、輕輕的,心裏也好象很安定,這時的感覺真好、真舒服,一坐就坐一、二個小時,甚至坐了一天,坐在那裏很快樂。但是,這不能入定,也不能得智慧,爲什麼呢?因爲在貪,因爲不能舍。
二、瞋恚:當所貪求的目的達不成,或是很喜歡、很執著的那種舒適狀況突然消失;也就是想追求的沒有追求到,已經得到的又失去了,這時候就會産生另外一種念頭和心理狀況,那就是瞋怨、悔恨、討厭。
叁、睡眠:瞋恨心一産生,心頭就會浮動,使得身體發熱、頭腦發脹,坐在蒲團上如同坐在火山上,非常痛苦;想站起來又覺得應該繼續打坐,于是坐在那裏跟自己戰爭、掙紮、痛苦,煩惱不已。掙紮了一段時間後,由于體力消耗太多,于是感到累了、疲倦了,接著就會打瞌睡。
四、掉悔:睡眠之後,體力恢複後,繼續打坐,貪、瞋又再度交互出現。因此,疲倦時想睡,恢複體力後又跟自己掙紮,心緒念頭不斷地上下上下,這就是掉悔。
五、疑:在掉悔狀況下,開始産生懷疑,懷疑師父教的方法有問題,懷疑自己身體的狀況、體質不適合打坐,可能就會放棄禅修。
以上所講的五蓋,就是把善根蓋住,把能夠開智慧、除煩惱的善門關起來,把慈悲與智慧的門掩蓋住了。
諸位在修行時,如果遇到這五種心的蓋,就知道這些狀況的發生其實都是正常的,只要持續精進,這五種蓋子是蓋不住你的。也就是當五蓋出現時,要不斷、不斷地回到四念處的方法上,五蓋自然就會離開,這就是四正勤所說的「已生之惡令斷除,未生之惡令不生」。
五種善根
…
《四正勤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