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四正勤講記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

  沒有五蓋,修四念處就會産生五種善根:一、信根:確信叁寶四谛。二、精進根:又名勤根,勇猛修行善法。叁、念根:憶念正法。四、定根:心止一境,令不散失。五、慧根:思惟真理。

  

  此五法爲能生其他一切善法之本,故名五根。

  

  修行四念處,是由定而産生智慧;但是僅僅入定,不一定就有智慧,也不能得解脫。因此,必須經過信、精進、念、定、慧這五個過程,精進地修行,始能達到煩惱脫落,智慧出現的目的。

  

  五種善根的第一項就是信根,信的種類有叁種:

  

  一、仰信:許多人聽到別人說信佛有很多好處,值得去信,所以也跟著去信,這是從善如流,也可能是迷信。大部分中國人都是因爲家中的父母輩或配偶信佛教,所以跟著信,但是不清楚爲什麼要信。

  

  有一次,我問一位先生怎麼會信佛教,他說:「唉!本來我沒有要信,可是我太太跟我結婚時立了一個條件,如果我不信佛教,她就不嫁給我,沒有辦法,我只有信了。」像這樣開始信仰的人很多,不過這也不壞,一開始是盲信,最後也有可能變成真正的佛教徒。

  

  二、解信:對于佛教的理論、觀念已全然了解,並認爲其中所講的道理,正是他所需要的一種宗教。知識份子以及西方人的佛教徒,多半是這種信仰。

  

  叁、正信:根據自己的體驗、經驗信了佛教,並且照著方法、觀念去做、去練習,對自己的身心有幫助,對自己的生活以及家人都有幫助,感覺到這真是有用的一種宗教,因此産生了信仰。這種信,就是五善根裏的信根,又叫善根發或發善根。

  

  有了信根、精進根之後,就會有念根,念根就是心不會忘掉自己要修行。譬如有很多人皈依之後,就不再親近道場修行,這就是念根沒有了。有念根的人一定會說:「我現在皈依了,佛法對我們一定是有用的,我要繼續地學習,繼續地練習!」這就是念。能夠這樣持之以恒,就能入定,就能産生智慧。

  

  

  

    修行四正勤在大小乘的重要性

  

  四正勤不論在大乘和小乘,都是修行方法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項目。修行善法,才能把善的基本和善的根,在心裏生起。善根雖然是本有的,但若未聽聞佛法,也未修行,善根不會生起;聽聞佛法,善根種子才會發芽,依著這個善的種子去修行,善根便會不斷持續往下深生。如同種子在剛開始生長時,它的根是往下延伸的,根發展的愈快,上面的枝葉就長得愈茂盛;沒有根的東西是長不大的,甚至很快就會枯萎。因此,要增長善根,必須要聞法修行。

  

  諸位來聽聞佛法,就是在使得善根種子接受灌溉,然後種子才會發芽、生根,如此便能使人格健全成長,精神層面提升,信成就、戒定慧成就,這就是善根成就。

  

  佛法將衆生分爲叁等:一、凡夫:聽了佛法,懂得佛法,但是沒有修行或是修行尚未得力。二、賢人:聽了佛法,修行已經得力,善根生起,信心堅定,其人格已在轉變中,精神面已提升,但有時仍會有煩惱現行。

  

  叁、聖人:初地以上的菩薩,已經斷了部分的煩惱,從此以後,不會再麻煩自己,困擾他人;煩惱雖然沒有完全斷盡,但是不會再現行。

  

  因此,不論是大乘、小乘,一定要用四正勤精進地修習佛法,就可以從普通的凡夫生起善根,變成賢人、聖人。

  

  一般人認爲修行就是打坐,只要坐在那裏就算是在修行。事實上,打坐只是修行方法的一種,還有禮佛、拜佛、念佛、誦經、抄經以及背經等。只要不斷地將心放在正知見的熏習以及正法的實踐上,都算是在修行。

  

  修行在佛經中有幾個譬喻:一、如母憶子:修行就像母親不管到哪裏,都會不斷的思念她的孩子。二、如雞孵卵:修行就像母雞在孵小雞時,它不會讓雞蛋冷了之後再去孵,必須不斷地去孵蛋。叁、如兒念母:修行就像嬰兒一樣,肚子餓了,不斷地要找母親喂奶。四、如水滴穿石:細水長流,持續不間斷。以這四種情況來比喻修行時的心態,修任何法門,以這種精進的態度,一定會發起善根。

  

  以下略舉幾部論典,說明四正勤的修行在大小乘法中的重要性及其關系:

  

  一、小乘的《俱舍論》一共有七十五法,其中有十個大善地法:信、勤、行舍、慚、愧、無貪、無瞋、不害、輕安、不放逸。此十法與一切善法相應,故名大善地法。善之中的第一個是信,第二個就是四正勤的勤。也就是說,首先要信,相信之後才能接受它,接受之後才會修行練習。「勤」就是修行善法,于心勇猛之作用,不斷地練習之後,漸漸會産生善根。因此四正勤在《俱舍論》中是最基本的兩個修行條件之一。

  

  二、大乘的《百法明門論》一共有一百法,善心所共十一個:信、精進、慚、愧、無貪、無瞋、無癡、輕安、不放逸、行舍、不害。其中的第二項「精進」即爲四正勤,就是勇猛修善法、斷惡法之心的作用。

  

  叁、《成唯識論》卷六雲:「勤謂精進,于善惡品修斷事中,勇悍爲性,對治懈怠,滿善爲業。」

  

  以上叁部論著,都相當重視「勤」,也就是精進用功修行,使善法增長,惡法斷除的一種力量。有了「勤」,就會勇敢又非常強悍,用它來對治懈怠、放逸,就不會退縮、畏懼,不會遇到阻礙就放棄。因此,要有勇敢而強悍的心,才能使得善根、善業持續不斷圓滿完成。

  

  

    精進的種類

  

  精進就是四正勤,在論典中提到的有:

  

  一、《大智度論》卷八十提到有兩種精進:「身精進者,如法致財,以用布施等。心精進者,悭貪等諸惡心來破六波羅蜜者不令得入。」

  

  二、《成唯識論》卷九提到有叁種精進:

  

  (一)被甲精進──菩薩被大誓心甲,不怖種種難行,如《法華經.從地湧出品》雲:「被精進铠,爲堅固意。」發了大願心之後就如同身上披著盔甲,勇敢強悍,遇到任何危險的敵人,都不會受到傷害,也不會恐怖、退縮、逃避。

  

  (二)攝善精進──菩薩勤修善法而不疲厭,修六度萬行,不會遇到困難就退縮。六度就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智慧,努力于布施等前面的四個項目之後,就能完成禅定,出現智慧。

  

  大乘菩薩的禅定,並不是坐在那裏身體不動,而是在日常生活之中,在衆生的社會環境之中,不受汙染與影響,反而能使整個社會環境因此而安定、和平。

  

  所謂智慧,是超越自我以及所有是非好壞的執著,超越于主觀及客觀,以此處理所有的人、事、物,呈現的就是純智慧的一種判斷力和抉擇。

  

  許多人認爲修行很容易,希望一下子就能得禅定,很快就能有智慧。當禅定、智慧得不到時,馬上就會疲倦、起退心,這就是修善法不夠精進,不懂得用四正勤的道理。

  

  (叁)利樂精進──勤化衆生,永不疲厭。以精進的慈悲心對衆生奉獻,幫助、救濟衆生。大多數人從事于社會工作幾年之後,就會覺得疲倦,不容易維持。但是作爲一個菩薩,爲了一個衆生,可以多生多劫護持著,使其得度,助其成佛。而在幫助衆生的過程中,成長最快的是自己,這就是「利人便是利己」,以利他來作爲自利的修行方法。

  

  度衆生並非一定要有多大的能力、學問或財富,只要有精進心願意奉獻,就有機會幫助他人。我經常鼓勵信衆們,能在一星期或一個月之中,抽出一些時間到寺院來做義工,做義工就是幫助我們一起做弘揚佛法的工作,就是在利樂衆生。也許有人實在沒有時間,也懂得不多,聽我這麼一說,就不好意思再來了。如果真的條件因緣不許可,那也沒關系,只要發個願說:「我現在只能來聽經,沒有空做義工,但是我將來有空時一定來!」這也算是發心護持道場,自利利人了。事實上,做義工也要有精進心,沒有精進心,就不會有時間;沒有精進心,也不會持續下去。

  

  叁、〈七佛通誡偈〉的:「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,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。」爲基礎,直至菩薩的叁聚淨戒:「斷一切惡,修一切善,饒益一切有情。」都必須精進。又如大乘六度及十度中,精進波羅蜜乃極重要。故在一切大小乘善法中,若無精進,則不得成就。

  

  

  佛教基本叁經皆重視精進行

  

  在叁部佛教基礎經典中,都有講到關于精進、四正勤的重要。

  

  《八大人覺經》

  

  《八大人覺經》的第四覺知雲:「懈怠墜落,常行精進,破煩惱惡,摧伏四魔,出陰界獄。」意思是說,只要懈怠的人,就會墮落。如何糾正改善呢?就要經常以精進心來修行。

  

  所謂墜落,就是從善法而墮落至不善法。譬如本來是要修行禅定的,結果因爲懈怠,禅定不修了,反而變得心非常紊亂,情緒非常波動,意志力非常消沈,這不是墮落了嗎?所以只要不精進,就是懈怠,懈怠就是墮落。

  

  但是,請諸位不要誤解佛經中講的精進,將四正勤的「勤」當成是拚命。精進不是拚命,而是持續地不放棄、不中斷。

  

  持續不斷也有兩層意思:

  

  (一)正在用方法時,不離開方法,不斷、不斷地將心拉回到正念的方法上,

  

  這就是「勤」。如果修行一段時間,對方法沒興趣就不修了,或是方法換來換去,這也是不精進。

  

  (二)在完成一項工作的過程中,一樣要睡覺、吃飯、休息,但是要持續不斷地一直將工作全部做完,不做完絕不放棄,這也是「勤」。

  

  四正勤是已經做的壞事不要再做,要開始斷;還沒有做的壞事,不要開始;應該修的善法還沒有修,要趕快修;已經在修的,要修得更好。因此,修學佛法需要四正勤,即使是平常的人,也需要用這種態度來斷惡修善。

  

  通常我們都認爲自己沒做過什麼壞事,事實上,每個人從生下來開始,多多少少都帶著一些不好的習性;知…

《四正勤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四如意足講記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