没有五盖,修四念处就会产生五种善根:一、信根:确信三宝四谛。二、精进根:又名勤根,勇猛修行善法。三、念根:忆念正法。四、定根:心止一境,令不散失。五、慧根:思惟真理。
此五法为能生其他一切善法之本,故名五根。
修行四念处,是由定而产生智慧;但是仅仅入定,不一定就有智慧,也不能得解脱。因此,必须经过信、精进、念、定、慧这五个过程,精进地修行,始能达到烦恼脱落,智慧出现的目的。
五种善根的第一项就是信根,信的种类有三种:
一、仰信:许多人听到别人说信佛有很多好处,值得去信,所以也跟着去信,这是从善如流,也可能是迷信。大部分中国人都是因为家中的父母辈或配偶信佛教,所以跟着信,但是不清楚为什么要信。
有一次,我问一位先生怎么会信佛教,他说:「唉!本来我没有要信,可是我太太跟我结婚时立了一个条件,如果我不信佛教,她就不嫁给我,没有办法,我只有信了。」像这样开始信仰的人很多,不过这也不坏,一开始是盲信,最后也有可能变成真正的佛教徒。
二、解信:对于佛教的理论、观念已全然了解,并认为其中所讲的道理,正是他所需要的一种宗教。知识份子以及西方人的佛教徒,多半是这种信仰。
三、正信:根据自己的体验、经验信了佛教,并且照着方法、观念去做、去练习,对自己的身心有帮助,对自己的生活以及家人都有帮助,感觉到这真是有用的一种宗教,因此产生了信仰。这种信,就是五善根里的信根,又叫善根发或发善根。
有了信根、精进根之后,就会有念根,念根就是心不会忘掉自己要修行。譬如有很多人皈依之后,就不再亲近道场修行,这就是念根没有了。有念根的人一定会说:「我现在皈依了,佛法对我们一定是有用的,我要继续地学习,继续地练习!」这就是念。能够这样持之以恒,就能入定,就能产生智慧。
修行四正勤在大小乘的重要性
四正勤不论在大乘和小乘,都是修行方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项目。修行善法,才能把善的基本和善的根,在心里生起。善根虽然是本有的,但若未听闻佛法,也未修行,善根不会生起;听闻佛法,善根种子才会发芽,依着这个善的种子去修行,善根便会不断持续往下深生。如同种子在刚开始生长时,它的根是往下延伸的,根发展的愈快,上面的枝叶就长得愈茂盛;没有根的东西是长不大的,甚至很快就会枯萎。因此,要增长善根,必须要闻法修行。
诸位来听闻佛法,就是在使得善根种子接受灌溉,然后种子才会发芽、生根,如此便能使人格健全成长,精神层面提升,信成就、戒定慧成就,这就是善根成就。
佛法将众生分为三等:一、凡夫:听了佛法,懂得佛法,但是没有修行或是修行尚未得力。二、贤人:听了佛法,修行已经得力,善根生起,信心坚定,其人格已在转变中,精神面已提升,但有时仍会有烦恼现行。
三、圣人:初地以上的菩萨,已经断了部分的烦恼,从此以后,不会再麻烦自己,困扰他人;烦恼虽然没有完全断尽,但是不会再现行。
因此,不论是大乘、小乘,一定要用四正勤精进地修习佛法,就可以从普通的凡夫生起善根,变成贤人、圣人。
一般人认为修行就是打坐,只要坐在那里就算是在修行。事实上,打坐只是修行方法的一种,还有礼佛、拜佛、念佛、诵经、抄经以及背经等。只要不断地将心放在正知见的熏习以及正法的实践上,都算是在修行。
修行在佛经中有几个譬喻:一、如母忆子:修行就像母亲不管到哪里,都会不断的思念她的孩子。二、如鸡孵卵:修行就像母鸡在孵小鸡时,它不会让鸡蛋冷了之后再去孵,必须不断地去孵蛋。三、如儿念母:修行就像婴儿一样,肚子饿了,不断地要找母亲喂奶。四、如水滴穿石:细水长流,持续不间断。以这四种情况来比喻修行时的心态,修任何法门,以这种精进的态度,一定会发起善根。
以下略举几部论典,说明四正勤的修行在大小乘法中的重要性及其关系:
一、小乘的《俱舍论》一共有七十五法,其中有十个大善地法:信、勤、行舍、惭、愧、无贪、无瞋、不害、轻安、不放逸。此十法与一切善法相应,故名大善地法。善之中的第一个是信,第二个就是四正勤的勤。也就是说,首先要信,相信之后才能接受它,接受之后才会修行练习。「勤」就是修行善法,于心勇猛之作用,不断地练习之后,渐渐会产生善根。因此四正勤在《俱舍论》中是最基本的两个修行条件之一。
二、大乘的《百法明门论》一共有一百法,善心所共十一个:信、精进、惭、愧、无贪、无瞋、无痴、轻安、不放逸、行舍、不害。其中的第二项「精进」即为四正勤,就是勇猛修善法、断恶法之心的作用。
三、《成唯识论》卷六云:「勤谓精进,于善恶品修断事中,勇悍为性,对治懈怠,满善为业。」
以上三部论着,都相当重视「勤」,也就是精进用功修行,使善法增长,恶法断除的一种力量。有了「勤」,就会勇敢又非常强悍,用它来对治懈怠、放逸,就不会退缩、畏惧,不会遇到阻碍就放弃。因此,要有勇敢而强悍的心,才能使得善根、善业持续不断圆满完成。
精进的种类
精进就是四正勤,在论典中提到的有:
一、《大智度论》卷八十提到有两种精进:「身精进者,如法致财,以用布施等。心精进者,悭贪等诸恶心来破六波罗蜜者不令得入。」
二、《成唯识论》卷九提到有三种精进:
(一)被甲精进──菩萨被大誓心甲,不怖种种难行,如《法华经.从地涌出品》云:「被精进铠,为坚固意。」发了大愿心之后就如同身上披着盔甲,勇敢强悍,遇到任何危险的敌人,都不会受到伤害,也不会恐怖、退缩、逃避。
(二)摄善精进──菩萨勤修善法而不疲厌,修六度万行,不会遇到困难就退缩。六度就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,努力于布施等前面的四个项目之后,就能完成禅定,出现智慧。
大乘菩萨的禅定,并不是坐在那里身体不动,而是在日常生活之中,在众生的社会环境之中,不受污染与影响,反而能使整个社会环境因此而安定、和平。
所谓智慧,是超越自我以及所有是非好坏的执着,超越于主观及客观,以此处理所有的人、事、物,呈现的就是纯智慧的一种判断力和抉择。
许多人认为修行很容易,希望一下子就能得禅定,很快就能有智慧。当禅定、智慧得不到时,马上就会疲倦、起退心,这就是修善法不够精进,不懂得用四正勤的道理。
(三)利乐精进──勤化众生,永不疲厌。以精进的慈悲心对众生奉献,帮助、救济众生。大多数人从事于社会工作几年之后,就会觉得疲倦,不容易维持。但是作为一个菩萨,为了一个众生,可以多生多劫护持着,使其得度,助其成佛。而在帮助众生的过程中,成长最快的是自己,这就是「利人便是利己」,以利他来作为自利的修行方法。
度众生并非一定要有多大的能力、学问或财富,只要有精进心愿意奉献,就有机会帮助他人。我经常鼓励信众们,能在一星期或一个月之中,抽出一些时间到寺院来做义工,做义工就是帮助我们一起做弘扬佛法的工作,就是在利乐众生。也许有人实在没有时间,也懂得不多,听我这么一说,就不好意思再来了。如果真的条件因缘不许可,那也没关系,只要发个愿说:「我现在只能来听经,没有空做义工,但是我将来有空时一定来!」这也算是发心护持道场,自利利人了。事实上,做义工也要有精进心,没有精进心,就不会有时间;没有精进心,也不会持续下去。
三、〈七佛通诫偈〉的:「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。」为基础,直至菩萨的三聚净戒:「断一切恶,修一切善,饶益一切有情。」都必须精进。又如大乘六度及十度中,精进波罗蜜乃极重要。故在一切大小乘善法中,若无精进,则不得成就。
佛教基本三经皆重视精进行
在三部佛教基础经典中,都有讲到关于精进、四正勤的重要。
《八大人觉经》
《八大人觉经》的第四觉知云:「懈怠坠落,常行精进,破烦恼恶,摧伏四魔,出阴界狱。」意思是说,只要懈怠的人,就会堕落。如何纠正改善呢?就要经常以精进心来修行。
所谓坠落,就是从善法而堕落至不善法。譬如本来是要修行禅定的,结果因为懈怠,禅定不修了,反而变得心非常紊乱,情绪非常波动,意志力非常消沉,这不是堕落了吗?所以只要不精进,就是懈怠,懈怠就是堕落。
但是,请诸位不要误解佛经中讲的精进,将四正勤的「勤」当成是拚命。精进不是拚命,而是持续地不放弃、不中断。
持续不断也有两层意思:
(一)正在用方法时,不离开方法,不断、不断地将心拉回到正念的方法上,
这就是「勤」。如果修行一段时间,对方法没兴趣就不修了,或是方法换来换去,这也是不精进。
(二)在完成一项工作的过程中,一样要睡觉、吃饭、休息,但是要持续不断地一直将工作全部做完,不做完绝不放弃,这也是「勤」。
四正勤是已经做的坏事不要再做,要开始断;还没有做的坏事,不要开始;应该修的善法还没有修,要赶快修;已经在修的,要修得更好。因此,修学佛法需要四正勤,即使是平常的人,也需要用这种态度来断恶修善。
通常我们都认为自己没做过什么坏事,事实上,每个人从生下来开始,多多少少都带着一些不好的习性;知…
《四正勤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