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》卷十八共有十经,都在叙述四意断,例如第二经云:「诸善三十七道品之法,无放逸之法最为第一,无放逸比丘修四意断,于是比丘,未生弊恶法,求方便令不生,心不远离恒欲令灭。已生弊恶法,求方便令不生,心不远离恒欲令灭。未生善法,求方便令生。已生善法,重令增多,终不忘失。具足修行心意不忘。如是诸比丘修四意断,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。」
所谓意断,就是所有的烦恼心都是从意识产生活动,要把意识跟种种烦恼相应的活动全部断除,必须要用四种方法,这叫做四意断。
还有在修四念处的时候,自己的心不能休息,也不能忘掉自己是在修行,必须不断、不断地知道自己是在修行,用这种方法来断除烦恼,也叫作意断。
三、四正断:《俱舍论》卷二十五云:「何故说勤名为正断?于正修习断修位中,此勤力能断懈怠故。」主要是以四种正确的方法,来断除懈怠心和放逸心。
四、四正胜:或名正胜,《俱舍论》卷二十五云:「于正持策身语意中,此最胜故。」用修善断恶的四种正确方法,来策进、勉励我们的身口意三业。
四正勤的这四种名称,从不同的角度来讲,也可以说它有四种不同的功能。《法界次第初门》卷中之下云:「一心勤精进」,修此四法,故名四正勤。修此四法,另有三名:能断懈怠故名四正断;于正策励,身语意业,此为最胜,故名四正胜;于意中决定,此四断行,故名四意断。
善法与恶法
四正勤只有四句话:「已生恶法为除断,未生恶法不令生,未生善法为生,已生善法为增长。」
修行佛法,就是断恶而生善。断恶分成两项,生善也分成两项,加起来就是四正勤。那么,善法是什么?恶法又是什么?有必要先加以说明。
十善法与十不善法
所谓善法,就是十善法、十种善法、十善业道;恶法,就是十不善法、十种不善法、十不善业道。修十善业道是普通人的道德标准,也是解脱道及菩萨道的基础;解脱道是小乘的阿罗汉,大乘则是成佛的菩萨道。
十善分成身、口、意三类,就是身体的行为、语言的行为、心理的行为。身体的行为有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三种;语言的行为有不妄语、不绮语、不两舌、不恶口四种;心理的行为有不贪欲、不瞋恚、不愚痴三种。十善法的相反,就是十不善法。
心的善与不善
一般人认为只要没有犯法、坐牢,这就是善;坐过牢、犯过法的就是不善。其实,如果吏治不清明,做了好事的人也有可能坐牢,做了坏事丧尽天良的人,却未必坐牢。因此,好与坏是不能以坐牢与否来作为标准。
又,一个小偷或是强盗,只抢了一百元或一千元,就算犯法要坐牢;可是,有人抢了半个或是整个国家,反而可以称王、作总统。也有杀了一、二个人,可能会被判死刑;然而,有人杀了许多人甚至数万人以上,反而当了国王、大总统,甚至民族英雄。因此,一般人所讲的善与不善,是有问题的。
如果以十善与十不善的标准,便可以看出什么是真的善与不善。因为佛法除了语言、身体的行为之外,特别重视心理的行为。一般人只知道身体行为、语言行为的好与坏,但是,意念行为的好与坏却不容易判断。
心的善与不善又可分为两个层次:
一、日常生活中:根据印度天亲菩萨在《大乘百法明门论》中指出善法有十一个:信、精进、惭、愧、无贪、无瞋、无痴、轻安、不放逸、行舍、不害。不善法则包括:根本烦恼六个:贪、瞋、慢、无明、疑、不正见;随烦恼二十个:
忿、恨、恼、覆、诳、谄、憍、害、嫉、悭、无惭、无愧、不信、懈怠、放逸、惛沉、掉举、失念、不正知、散乱。
二、修禅定中:《大乘百法明门论》的二十个随烦恼中,有八个是与修定相违背,那就是:不信、懈怠、放逸、昏沉、掉举、失念、不正知、散乱。由于有了以上这几个原因,所以修定不成功。其实,在刚开始修定时,每个人都会出现这八种现象,必须一样一样去克服它。
许多参加禅七的人,前几天都是在这种状况下度过,渐渐地心比较轻松安定之后,掉举或昏沉的情形才会减少。因为在轻松安定之后,对自己会产生信心,比较不会懈怠、放逸,并且有了正确的观念,知道打坐是为了求得身心的安定和烦恼的解除。当一个人的心能够安定之后,就会比较清楚自己心念的活动,许多心念微细的状况出现,就知道这是好的还是不好的;不好的袪除,好的继续成长,这就是四正勤。
以善止恶即是修行
一般人多半不清楚什么是善与不善,什么是好的心与不好的心。有一次有位先生告诉我,他什么宗教都不信,他只知道宗教是教人做好事、存好心。
我问他说:「没有错,那你有没有宗教信仰呢?」
他说:「像我这样的人,还要什么宗教信仰?我既不做坏事,也不存坏心,只有像你们这样的人,因为常常做坏事、存坏心,才会有罪恶感,所以要信宗教。」
然后我又问他:「你真的是一个好人吗?真的是一位好心的人吗?我才不相信像你这样的人会是个好心的人!」
他马上火冒三丈:「你怎么能证明我不是好心的人?你说,我做了什么坏事?」
我说:「你现在就不是个好心的人,因为你的心在生气,对不对?」
结果他更生气:「我本来没有生气,是你让我生气的!」
许多人认为生气不是坏事、不是坏心,是别人让他生气,而不是他自己要生气的。其实,人们经常都是在烦恼痛苦之中挣扎,却还不知道自己的心有问题。贪心求不得就变成瞋,如果得到了又希望贪得更多一些;与人相比,比不过人就会妒忌,比人稍强一些就会骄傲;自己得不到而他人得到时,就认为这个世界不公平,于是产生忿怒。这种种状况,经常在我们的身上发生,这究竟是好心呢?还是坏心?
从佛法的修行立场来看,这都是烦恼、痛苦的心。佛法希望人们能从痛苦转成快乐的,从烦恼转成有智慧的,从瞋恨怨恨转成慈悲的,从贪取转成布施的。以善来对治不善,以善来纠正不善,这就是修行,如此,才能够使我们的心真正的清净,真正的安定。
四正勤的内容
如前所说,如果没有禅定的基础,是不容易发现自己的心是善或不善,是清净或不清净。修了禅定之后,心较为宁静、安定,比较清楚自己的心,随时随地可以纠正。因此,修行佛法,禅定是一个基本的工夫。
《大智度论》卷十九云:「破邪法,正道中行故,名正勤。」又云:「四念处观时,若有懈怠心、五盖等诸烦恼覆心;离五种信等善根时,不善法若已生为断故,未生不令生故;勤精进,信等善根未生为生故,已生为增长故,勤精进。」
四念处在前面已介绍过,是修禅定的一种方法,也是能够产生智慧的一种修行方法。《大智度论》便指出,在修四念处时,没有四正勤,就会有懈怠心;有了懈怠心,种种的障碍就会出现。这些障碍会产生五盖,而离五种善根;也就是说,五盖是不善,五种善根就是善,由于五种不善的现象,会使得另外五种善的现象不能产生。
五盖
所谓五盖就是贪欲、瞋恚、睡眠、悼悔、疑等五种,能盖覆行者清净心,令善不得开发。下面分别介绍这五种盖:
一、贪欲:多数的人贪钱、贪名、贪吃、贪男女的爱,贪的东西很多。凡是跟自己的身体、生活有关时,不论是有形的或无形的,大家都很喜欢去追求。
在修禅定时贪的又是什么呢?那就不是一般人所贪的那些东西了。贪的是自己想象中的禅:「打坐可以让我得到什么?听说禅会开悟,怎么还没开悟呢?什么时候开悟啊?」还有:「禅可以得神通,我什么时候能够得神通?神通究竟会怎么样?」或是:「嗯!禅能使人将身体忘掉,身心会统一,身心统一究竟是什么?我怎么还没得到呢?」……诸如此类,都是在打坐时贪着的东西,而不断在等待、期待、追求。
另外一种情况是在打坐时,身体感觉软软、轻轻的,心里也好象很安定,这时的感觉真好、真舒服,一坐就坐一、二个小时,甚至坐了一天,坐在那里很快乐。但是,这不能入定,也不能得智慧,为什么呢?因为在贪,因为不能舍。
二、瞋恚:当所贪求的目的达不成,或是很喜欢、很执着的那种舒适状况突然消失;也就是想追求的没有追求到,已经得到的又失去了,这时候就会产生另外一种念头和心理状况,那就是瞋怨、悔恨、讨厌。
三、睡眠:瞋恨心一产生,心头就会浮动,使得身体发热、头脑发胀,坐在蒲团上如同坐在火山上,非常痛苦;想站起来又觉得应该继续打坐,于是坐在那里跟自己战争、挣扎、痛苦,烦恼不已。挣扎了一段时间后,由于体力消耗太多,于是感到累了、疲倦了,接着就会打瞌睡。
四、掉悔:睡眠之后,体力恢复后,继续打坐,贪、瞋又再度交互出现。因此,疲倦时想睡,恢复体力后又跟自己挣扎,心绪念头不断地上下上下,这就是掉悔。
五、疑:在掉悔状况下,开始产生怀疑,怀疑师父教的方法有问题,怀疑自己身体的状况、体质不适合打坐,可能就会放弃禅修。
以上所讲的五盖,就是把善根盖住,把能够开智慧、除烦恼的善门关起来,把慈悲与智慧的门掩盖住了。
诸位在修行时,如果遇到这五种心的盖,就知道这些状况的发生其实都是正常的,只要持续精进,这五种盖子是盖不住你的。也就是当五盖出现时,要不断、不断地回到四念处的方法上,五盖自然就会离开,这就是四正勤所说的「已生之恶令断除,未生之恶令不生」。
五种善根
…
《四正勤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