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四正勤讲记

  四正勤讲记 

  

  圣严法师著

  

  编者序

  四正勤是三十七道品的内容之一

  四正勤的异名

  善法与恶法

  四正勤的内容

  修行四正勤在大小乘的重要性

  精进的种类

  佛教基本三经皆重视精进行

  结论

  

  

  编者序

  

  【随身经典】系列丛书是法鼓文化在即将跨入新世纪的一九九九年,最特别的一项献礼,内容收录了圣严法师针对经典、历代祖师文钞语录等的讲说著述,书中并附有经典原文,以利读者参阅持诵。轻薄短小的口袋书采小开本型式,将一般人认为厚重、难以理解的佛教典籍,化为每个人随时随地都可以阅读的随身伴侣。

  

  近十年来,在东西方诸大德的努力下,佛法的观念、禅修的方法,已经普遍为全球人士所认同,也有越来越多人愿意接受佛法,因此有人说,佛学将会是下一个世纪的显学。面对佛教三藏十二部佛典,「深入经藏」以便「智慧如海」,相信是许多人一生的梦想与读书计画。但是经典浩瀚如汪洋般,如果缺少了指引,难保不会失了方向,徒劳而无功;而且如果只读经而不解其义,解其义又不能如说修证,则不免沦为「说食数宝」,与消解烦恼、净化心灵终究是了不相干。

  

  圣严法师便说过,他「一向主张『古为今用』,佛经不是仅供信仰持诵的,更当『如说修行』,应用于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。」法师也指出:「『解义』是对听到、读到的任何学问都能了解其内容。这又可分成两个层次:第一种是从语言文字的表面去理解,望文生义,却不一定是真的意思;第二种则是以自己对人生的体验及对佛法的修行来通达、识透文字的内涵,根据实际经验,根据证悟层次之不同而有不同的体认。」

  

  由于圣严法师特别重视观念与实践,所以「义理透彻」、「善巧实用」便成了法师解经的两大特色;尤擅长以深入浅出的方式,引导读者了解经文本意与内在精神,并常以其一贯睿智幽默的譬喻,提示大众如何将佛法的智慧与慈悲,落实在生活之中,读后总让人有当头棒喝、如梦初醒之感。

  

  【随身经典】系列所收录的文稿,都曾经在《法鼓》、《人生》杂志连载过,部分则曾经出版过一般通行开本。内容形式有的是依传统的讲经方式,逐字、逐句解释,读者得以循序渐进地深入;有的则是从经典中,一段一段或是一句一句地摘录下来,浓缩成几个主题单元,以提纲挈领的方式让读者很快掌握到全本经文的重点。

  

  以主题单元来讲解一部经,这应该是圣严法师的特色之一,也是法师的慈悲善巧。在《修行在红尘──维摩经六讲》一书的〈自序〉中,法师便特别说明,这样做「是为了因应现代一般人的需要」。

  

  在这二十世纪的最后一年,或许有着所谓世纪末的焦虑与不安,但却也是法鼓山的「祝福平安年」。法鼓文化谨以【随身经典】系列的出版,感恩三宝的加护;更祈愿所有一切众生,皆得身心平安,以更多的慈悲与智慧,共同迈向新的二十一世纪。

  

  法鼓文化编辑部谨识

  

  

   四正勤讲记

  

  四正勤就是四种在修行时一定要具备的态度,如果不具备这四种态度,就容易懈怠,修行是不容易成功的;不论是修出世的解脱道,或修利益众生的菩萨道,都会相当地困难。接下来便以七个小题来介绍四正勤。

  

  四正勤是三十七道品的内容之一

  

  三十七道品是基本的佛法,是通达涅槃道路的三十七种资粮。《维摩经‧佛国品》云:「三十七道品是菩萨净土」、「精进是菩萨净土」,《自誓三昧经》亦云:「三十七品具足佛事。」

  

  三十七菩提分法共分七类:四念处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觉支、八正道。要想完成三十七道品,必须从四念处开始,然后经过四正勤,依此类推,一个段落一个段落的完成之后,才能够得解脱道而证涅槃。

  

  三十七道品的基础是戒、定、慧三无漏学。不论是修持戒、修禅定或修智慧,如果没有四正勤这四种条件,那是无法完成的。四正勤是由四念处而来,而四念处的修行又是从五停心而来,这是从修定而修智慧。如果修五停心观,那是修「止」,「止」的功能最多是能够入定,无法产生智慧,但是经过五停心观,再修四念处,就能生智慧而得解脱。

  

  没有智慧而只有禅定,或是没有智慧而只有持戒,都不能得解脱、得涅槃。如何才能有智慧呢?必须修四念处,那是一种「观」的方法。过去我曾经讲过四念处,相关文章诸位可以参考一下。(案:〈四念处〉及〈日常生活中的四念处观〉现收录于《禅的世界》,或参阅「禅修菁华集」之六《五停心‧四念处》。)

  

  小乘的四念处观

  

  四念处分小乘与大乘两类。现在先来介绍小乘的四念处观。四念处在小乘是修观慧,次第观身、受、心、法。一、观身不净:人们都很喜爱、很执着自己的身体,但是身体其实是不净的。二、观受是苦:一般人总是在追求自己感官的享受,事实上,所有的觉受没有一样能带来真正的快乐。三、观心无常:人们都认为自己的心是永远的,其实心是无常的,它的念头不断、不断地在变。四、观法无我:法是指一切所有的现象,如果把法当成我以及我的,这便是颠倒。

  

  一般人以不净为净、以苦为乐、以无常为常、以无我为我。因为有这四种颠倒,所以有烦恼;因为有烦恼,才无法得解脱。为了要除烦恼、得解脱,必须要有智慧。修了四念处后,知道身体是不净的,就不会那么执着;知道所接受的是苦,就不会那么贪恋;知道心是无常的,就不会把自己所追求的当成是永远的;知道一切的法、一切的现象都是无我的,就不会那么在乎臧否得失。如果能用四念处观,将四种颠倒转变过来,就能开智慧,得解脱、得涅槃。

  

  大乘的四念处观

  

  大乘以四念处修空慧,其观空的方法是:

  

  一、观身,性相同于虚空:观身体的本性和身体的形象,跟虚空完全相同,当下观空,当下就得智慧。

  

  二、观受,不在内外,不住中间:受就是身体跟外在环境的接触,也就是身体的五根与外在环境的五尘相接触时,所产生的种种感受。这些感受既不在内也不在外,同时也不在中间。意思是说,身体之内是五根,身体之外是五尘,因此觉受既不在身体之内,也不在身体之外,但也不是在中间。

  

  事实上,如果仅仅是五根,是不可能有受的,一定要有五尘;如果只有五尘,也不可能有受的,必须要有五根。当五根与五尘接触时,中间产生了受;然而中间是空的,又如何能产生受呢?因此,受不在内、不在外、不在中间,当下就是空。

  

  这听起来似乎是一种诡辩,其实是一种因缘观,因缘和合才有五根与五尘的接触,才会有受。因此,受并不是真的存在,只是因缘产生的。所以观因缘,当下就能观空,就是智慧。

  

  三、观心,但有名字,名字性离:所有形容心的名词,其实都跟心的本质是没有关系的。也就是说,所有心的活动现象,喜欢的或不喜欢的,包括贪、瞋、妒忌、怀疑、忧虑、满足、喜悦等,这都只是人们所赋予的一个名词,实际上跟心的本身并没有关系。因为如果真的有一个东西叫作「心」,它应该是不变的,不会现在我喜欢,等一下又不喜欢;现在我爱,过了不久又变成了恨。所以说,心其实不过是一个假名。

  

  更进一步说,凡是有心,都是烦恼心,跟烦恼相应的,都是坏心;因此,真正的好心是无心。如果能够当下观心,知道真正的心是无心,那就是智慧,就不会有烦恼而得解脱了。

  

  四、观法,不得善法,不得不善法:心法是心的活动,色法是心外一切心理和物质的现象。既然心法是假的名字,色法如虚空,那还有什么善与不善呢?无非只是在形容你的心。既是无心,此时看一切法,无善无不善,当下就是空,就是智慧。如果还有善、恶的分别,都称不上是智慧。

  

  修大乘的四念处,不论遇到什么都说它是空的,看起来似乎很容易,真正遇到考验,恐怕就不是那么容易了。

  

  曾经有一位老师在上佛学课程时谈到「空」,并教大家观空,才能有智慧。课后有人拿了一份钟点费给他,一旁的人突然一把抢走,上课的老师急着说:「嘿!岂有此理,钱是人家给我的,你怎么拿走了?」那人说:「既然我是空的,钱自然也是空的,什么都是空的,那你还要它做什么?」老师说:「什么都是空的,不过钱是我的,没有空,所以我还是要。」那人一边将钱还给他,一边说:「我只是跟你开个玩笑。看起来,什么都是空,只有钱是不空的!」

  

  事实上,什么都可以空,但是对金钱与爱情,要做到空是很不容易的。因此,当拥有的时候,不要执着,不要贪心,要知道那是空的,这才是智慧。

  

  我在日本读书的时候,有一位学者发表论文谈「空」,会后我们一起吃饭时,大家说:「你讲空讲得真好,你既然是研究空的,那你今天中午不准吃饭,反正都是空的。」这位年轻学者回答得很妙,他说:「一切都是空,现在我的胃是空的,食物也是空的,把空放到空之中,还是等于空啊!」

  

  

    四正勤的异名

  

  四正勤一共有四个名字:四正勤、四意断、四正断、四正胜。一般的经典都称为「四正勤」,其余三种用的较少。

  

  一、四正勤:就是四种正确的勤劳和精进。在修四念处观的时候,必须要袪除懈怠心,离开五种烦恼心。五种烦恼又称为「五盖」,那就是贪欲、瞋恚、睡眠、掉悔、疑,要如何袪除呢?就是要用四正勤;因为修行禅观法、禅定法时,必须以精进心来离懈怠、五盖,否则懈怠一产生,五盖马上出现,禅观就不会成功。

  

  二、四意断:《增一阿含经…

《四正勤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✿ 继续阅读 ▪ 四如意足讲记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