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圣谛讲记
圣严法师著
四圣谛讲记
佛法的基础
为何说是「四圣谛」?
圣谛是什么?
四圣谛的经论依据
四圣谛是世间和出世间的两类因果
四圣谛的内容
结论
四圣谛讲记
四圣谛是基础的佛学,释迦牟尼佛在成道之后的第一个夏天,最初在鹿野苑为五位比丘弟子所讲的佛法,就是四圣谛。四圣谛的内容有三个层次,也就是所谓的三转*轮:(一)此是「苦」的事实;苦果定有其苦因,名为「集」;此是灭苦之「道」;此是苦「灭」的涅槃。(二)苦宜灭,集宜断,道宜修,灭宜证。(三)苦已灭,集已断,道已修,灭已证。
这是四圣谛的三个层次。
释迦牟尼佛讲了三次,当他讲到苦已灭了,苦的原因已断了,苦的修行方法已修了,实际上已经进入涅槃;到了第三个层次时,这五位比丘弟子也都全证得阿罗汉果了。
佛法的基础
基础的佛法应该包括以下的四项:
(一)依戒而住
戒律,包括在家众的五戒、八戒及十善,出家众的沙弥戒、比丘戒、比丘尼戒。戒律就是健康清净的生活规范。
(二)依法为师
依「三法印」为依归。「三法印」是指:诸行无常,诸法无我,涅槃寂静;南传巴利文的三法印中的第三法印是有受皆苦。
(三)以解脱为目的
观十二因缘而出生死流转,破执而离苦。佛法所讲的正法,就是对生命的判析,生命的生死过程,是以十二因缘构成的,从十二因缘来观照;观成之后,便会觉悟到人的生命是如何形成的。同时,也能够觉悟到人的生命之虚妄,便可从执着的烦恼之苦,而得解脱。
(四)以四圣谛为总纲
四圣谛是生死流转及生死还灭的指导原则。一切大小乘佛法,无非围绕着众生的生死及解脱问题在做宣导,故亦皆依四圣谛为根源。如果离开四圣谛的原则而说的,都不算是佛法,而是外道法。
戒律及正法,合称为正法律,目的是引导众生趋向于解脱,故皆不离四圣谛的原则。
为何说是「四圣谛」?
(一)是佛陀或阿罗汉等圣人所通达的四种真实的道理,故名为圣谛。(二)能如实正觉此四种道理而登圣位,成等正觉,故为圣谛。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初次说法度五比丘时,所讲的就是四圣谛。(三)四圣谛的四种道理,是如实,非不如实,是真实不虚的,故名为圣谛。在佛的观察和体验,苦和苦灭,永远是众生所需要知道的,人类要想离苦,必定要断绝受苦的原因,如何断除受苦的原因,就必须修行灭苦之道。这是四种真实的道理,因此称之为四圣谛。(四)「圣」有「正」义,能发无漏智,证涅槃之正理者,即成为悟道的圣者。
圣谛是什么?
苦圣谛
有苦难相,苦已发生。也就是说,圣人已经知道了三界众生即是受苦的事实,由于苦难、苦厄、苦恼等的现象,使娑婆世界的烦恼众生,头出头没,流浪生死,永无了期。苦集圣谛
有生起相,使苦的事实发生。就是先有了引生苦果的行为,构成了受苦的原因,才会发生苦的结果。从圣人的立场所看到的苦的原因,是由于众生在烦恼愚痴中造作种种不善行为,而形成一种力量,名为业力。这股力量,就是将来要受苦的原因。
苦灭圣谛
有寂静相,苦已中止。圣人已经实证诸行无常,诸法无我,涅槃寂静,苦已是不存在了,停止了接受苦的事实。灭苦所修之道圣谛
有出离相,使苦停止。如何使得苦的事实不再产生或停止呢?必须要修灭苦的道,那就是运用正常、正当的生活,以及清净的身心,杜绝造作种种恶业的机会。修道和非修道的生活是不一样的,不修道,一定永远在造作苦的因,不断地接受苦的果;修道则不再继续造作苦的原因,自然也不会再有苦的结果。
四圣谛的经论依据
(一)四圣谛在三藏圣典之中的依据相当多,在《长阿含经》、《中阿含经》、《增一阿含经》、以及《杂阿含经》等原始经典中,都讲到四圣谛。具体的则有:1.《长阿含经》卷八的〈众集经〉;2.《中阿含经》卷七的〈分别圣谛经〉;3.《四谛经》。(二)在论典里面,基本的有阿毗达摩的:1.《大毗婆沙论》卷七十七;2.世亲的《俱舍论》卷二十二;3.婆薮跋摩(Vasuvarman)的《四谛论》,共有四卷;4.佛音的《清净道论》第十六〈根谛品〉。(三)中国天台宗的智者大师,依据《大涅槃经》详论:生灭四谛、无生四谛、无量四谛、无作四谛。
此外,在藏传及南传的论典内,还有不少处论及四圣谛。因为四圣谛是佛法的根本,不论是小乘佛法、大乘佛法,要是离开了四圣谛的原则,就没有了根据。本文姑且不讨论各宗各派对于四圣谛的论列,单就基础佛法介绍四圣谛的法义。
四圣谛是世间和出世间的两类因果
什么叫做世间及出世间?世间就是时间加空间,凡是生活在有时间感、有空间感的环境之中,一定是无常的、是有生有灭的、是经常变化的。
例如时间一天天过去,而人们的生命在继续的延伸着;事实上,人的生命,从生到死,从有到无,其过程是在不断地变化,这就叫做无常。
然而,无常的时间现象,一定是在空间之中移动变化。时间的过程,有长有短,空间的位置,有大有小,由于种种不同的时空因缘,使得人们的生命现象产生变化,才有了永无止境的无常,因此,时间加空间的不定性,便形成了没有永恒不变的现象,这就叫做世间。
出世间的定义,是说圣人已经离苦而得解脱,其内心世界不再有时间和空间所给予的拘束;虽然还在时间及空间之中,但已经不受任何时空现象所动摇、所困扰。
四圣谛跟世间及出世间的关系是什么呢?苦谛和集谛是属于世间的,灭谛和道谛则是属于出世间的。世间是凡夫众生的生死流转,出世间是圣人永离众苦的涅槃寂静。
苦谛──有漏的世间果
众生的生命,无常生灭,犹不自觉,故为苦果。苦是属于世间的事实,就是在世间接受苦的果报。
集谛──有漏的世间因
众生于生死中,既在受苦的果报,同时也在造种种业,构成继续接受种种苦的原因。因此,苦是在世间的果,集则是在世间造作受苦的因。
一定有人会这样想:我们在这个世界上,每天的日常生活中,也有快乐的时候;一生之中,也有快乐的时光,怎么会全部都是苦的呢?然而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,世间上的任何一样事,任何一个现象,都不可能是永恒的,即使有快乐,结果还是苦,因为无常即是苦。
或者有人认为,无常也不算是苦,没有就没有了,又有什么苦呢?但是,从佛法的观点来讲,无常并不等于没有苦,乐不能持久故是苦,乐的无常并不等于不再受苦,而是苦的连续。
灭谛──无漏的出世间果
永离烦恼的无明,业惑从此不起,故从苦果获得解脱,一切的苦因,永不造作,所以称之为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。
道谛──无漏的出世间因
此即是修行灭苦断集的八种圣道,亦名八正道。苦灭谛是果,灭苦的道谛是因;苦灭,就是涅槃,是解脱生死的一切苦厄,而已得到出离世间的结果,称为灭谛。但是在尚未得到出世间的结果之前,必须要有修道的生活及其所修的项目;所以,修持八正道,即为出世间之因行。
由世间因果转换成出世间因果
若人希望由世间因果而转换成出世间因果,必须根据四圣谛的原则。释迦牟尼佛初度五比丘,三转四谛*轮,使得五位比丘弟子从凡夫而证得阿罗汉果,这就是从世间因果而变成出世间因果的例子。以下再做深一层的解释:苦圣谛是知四苦、八苦的生死果报,不论正报及依报,皆是苦的果报。苦谛是教人们知道苦的事实,就是要人知道人生即是四苦、八苦;这也说明了人这个果报的身体,就是苦的事实。正报是主观的身心条件、是受苦的主人;依报是客观的生活环境,是给我们受苦的世间。集圣谛亦名爱习苦习圣谛,爱腻染着内六处,名为习,贪恋染着外六处,亦是苦。苦的原因是怎么来的?是因为对于自己生命现象的身体,也就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等内六处(即是六根),非常的爱惜、执着,甚至牢牢不放;又对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六尘境攀缘不舍;于是,根身、器界的结合,而生六识的我执,造作种种的业,集成了苦报之因。灭圣谛亦名爱灭苦灭圣谛,舍去对于内六处的爱腻染着,获得解脱,便是苦灭。就是对于自己的根身不再爱着,对于器界不再攀缘,苦因不生,苦果永尽。道圣谛亦名苦灭道圣谛,即是修持离苦的八正道,断苦习,灭苦果。八正道的内容相当丰富,涵盖着种种的修行方法,包括戒、定、慧三无漏学以及从五停心、四念住,配合修持十六特胜而发无漏智慧,入初果的见道位。
四圣谛的内容
苦谛的内容
无常变坏的依正二报,使众生造业受苦。世间法就是无常的,不断在变化,中国的《易经》称它为「生生不已」,在佛法则是「生灭不已」。因为在生的同时,已经有了灭的、坏的现象,事实上,生灭是一体的两面,同时进行。无常的现象,可分三类的四相,来解释说明:1.生住异灭;2.生老病死;3.成住坏空。如果知道苦的原因就是因为无常,无常就是无我,若能实证现量的无我空性,就可以从苦因及苦果得到解脱。
苦的层次有三等
苦苦是因不能自主而又不得不感受种种苦楚。由于自我的不安定性,便无法做…
《四圣谛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