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因了。
业的性质,有三种分类法:1.善业、恶业、非善非恶的无记业;2.黑业及白业;3.烦恼业及清净业。
集谛以「烦恼」为助缘
促使业的成熟者,即是无明烦恼。而集谛的业,是如何造作的呢?它一定跟烦恼相应,是故烦恼即是产生种种业的助缘;若没有烦恼,便不会造业;「思」如果跟烦恼不相应,就不会造成烦恼业,也不会变成集谛。无明,就是没有智慧的光明,它是混乱的心、情绪波动的心﹔自私而没有智慧的心,又称为烦恼。
烦恼大约分做三类:
(一)根本烦恼的第一类,原来只有贪、瞋、痴三个,称为三毒,再加慢及疑,成为五个,叫做修惑,又叫思惑。是从无始以来累积所成烦恼的根,要到修道位才能分分地断,至证无学道位,全部断尽;初、二、三果的有学道位即是修道位,第四阿罗汉果是无学位。
在见道前的方便位时,这五个根本烦恼是「伏」而不「断」,伏就是不现行;也就是在方便位中的凡夫,只能伏烦恼,到了初果有学位,便开始断此思惑烦恼,到了第四果方能断尽思惑。
(二)根本烦恼的第二类,总名为恶见,又称不正见,又名见惑。恶见之中又分为:身见、边见、邪见、见取见、戒禁取见等五个,是从无始以来,以及这一生所学习、经验而得到的看法想法,在初果见道位就可以断尽。
(三)由根本烦恼衍生出来的种种烦恼,是名枝末烦恼,有无量数。根本烦恼主要的类别分成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恶见的六大类,枝末烦恼即为六个根本烦恼之眷属,由根本而产生枝末;也就是说,只要根本烦恼消除了,枝末烦恼自然消失不起。譬如贪是根本烦恼,与它相应的有欲、爱、取,即为枝末烦恼;瞋烦恼是根本烦恼,与它相应的有恨、嫉、忿怒,即为枝末烦恼。
如果不修道,烦恼永远在,有烦恼就会持续造业。从六个根本烦恼所产生的枝末烦恼有无量数,所以称为八万四千个尘劳门,也就是有八万四千个解脱道法的障碍门;因此,要修八万四千个法门,来对治这八万四千个烦恼。不过,八万四千实在是太多了,我们只要先抓住这见思二惑的六个根本烦恼,做对治的工夫就可以了。
集谛便是由烦恼的惑,造生死的业,再招致无常的苦。烦恼,使心产生「思业」及「思已业」,然后变成意业、口业和身业,造业完成之后,就有了生死的业因,招致生死的果报。
集谛即是十二因缘的「有」
「有」是随增义,即是随顺增上,这一生造了种种的业,因此有了业的力,准备下一生再去受报。「有」的意思,即为「随增」,是随着、顺着业力而增上生死的果报,也就是随顺着业力,而增上烦恼所形成的生死事实。
随顺增上又分两类:(一)相应随顺增上:即是与烦恼相应俱起的心及心所,随顺增上其力。(二)所缘随顺增上:即是烦恼与所缘之境,随顺而增上其力。
因为有这两种随顺增上,对内,是随顺自己的心及心所的活动;对外,则随顺外边的环境而迁流,因此产生烦恼而造业,就变成了「有」,「有」就是集谛。
灭谛的内容
灭谛即是断有漏的苦因苦果,而得无碍自在的解脱道。「灭」在此处来说,是名词而非动词,它是已经完成了修道的过程,以及断除了烦恼,进入了涅槃寂静。照理应该是先要用修道的方法,来灭除苦的事实,由修道而灭苦,灭字就变成动词而非名词。因此,这里的意思是说,只要「集」断了,也就是只要不再造作苦的业因,苦的果报也自然没有了。所以讲完集谛,就讲灭谛,是正确的。
因此,真正了解了苦及苦之现象时,也会同时了解到集谛;也就是说,已经知道苦果是由于制造了苦因的关系,既知苦果来自苦因,受苦之时,心境也会相当平静而甘之如饴,不以为苦了。
如果,不知道苦因是出于自作,就不愿意接受苦果,在受苦的时候,就变成了苦上加苦。同样的事,你若认为是你应该接受的,是理所当然而心甘情愿的,接受之时就不会觉得是在受苦,此时,你就已从苦因苦果得到解脱。
譬如说,打坐是件满痛苦的事,又不是你的意愿和兴趣,却被老师要求坐着不可动,那就是受苦了。如果是出于你的兴趣,虽知会有一点腿痛,还是愿意去打坐,因为知道打坐对你有好处,虽然腿及背还是会痛,却不算是苦了,这也算是苦「灭」的一个比喻。
灭谛即是实证无我的空性
实证空性,了生脱死,证得阿罗汉位,正所谓:「我生已尽,梵行已立,所作已办,不受后有。」什么叫做实证无我的空性?世间任何的现象,都是因缘和合而产生的,任何一个现象,只要另外加了一个因缘,那个现象就会改变,变得或好或坏;或者变得更圆满,或者变得更残破,乃至变得没有了。但是,最圆满的事物,在这个世间法中,是从来未曾出现过的,因为到最圆满时,实际上已经开始衰退。因此,任何一样事,任何一个现象,都是因缘生,因缘灭。因缘而产生的变化,是没有一定的、没有永恒的、没有不变的,它们的性质随时都会随着新的因缘而起变动,因此说诸法的自性即是空性。
「我生已尽」,是已出离三界的生死;「梵行已立」,是应修清净的身口意三业,已经圆满;「所作已办」,是应断的烦恼,已经全部断除;「不受后有」,是从此之后,不再接受任何善恶果报。这四句话是形容阿罗汉所证果位的标准用语,若尚未证涅槃,绝对不会以此四语称赞。
灭谛即是从十二因缘的逆观成就与灭观成就
若从十二因缘的顺观成就及生观成就而言,即知苦果及苦因为何物;若由顺观及生观转为逆观及灭观成就,则出三界、离五蕴、入涅槃。
十二因缘,是指凡夫生命过程中之流转现象,从无明开始,接着是行、识、名色、六入、触、受、爱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等十二个阶段。
逆观、顺观是什么呢?逆观是讲无,顺观是讲有。「顺观」是说,缘无明所以有行;缘行,所以有识;缘识,所以有名色;缘名色,所以有六入;缘六入,所以有触;缘触,所以有受;缘受,所以有爱;缘爱,所以有取;缘取,所以有有;缘有,所以有生;缘生,所以有老死。知道顺观之后,就晓得生死之苦是怎么来的,生命受苦的原因是怎么一回事。
「逆观」是从无明观起,因无无明,故行亦无,无行故识亦无,无识故名色亦无,无名色故六入亦无,无六入故触亦无,无触故受亦无,无受故爱亦无,无爱故取亦无,无取故有亦无,无有故生亦无,无生故老死亦无。
此顺逆、生灭二观,亦即《阿含经》所说:「此生故彼生,纯大苦聚集;此灭故彼灭,纯大苦聚灭。」
如何使得逆观成就?首由无明着手。无明是没有智慧、知见不正,所以起烦恼心造种种业。八正道中的第一个项目是正见,乃是要以正见来指导人类,使之开启无我的智慧,以智慧之明来破烦恼的无明,无明若灭,乃至老死也灭。生灭灭已,即证涅槃而登阿罗汉位。
灭谛即是涅槃
断尽烦恼,解脱生死,即为涅槃,涅槃就是寂灭。烦恼不动,是为寂,烦恼不起,是为灭。根据原始的佛法,涅槃有两类:
(一)有余涅槃:即是在现生中从烦恼之苦获得解脱,不为情动,不受境迁。但是,业报的身体依旧活着,尚未舍报舍寿。就像释迦牟尼佛于菩提树下成道之时,已经灭却一切烦恼,但是他的身体还是留在人间四十九年,做为弘扬佛法的工具。又如佛陀的阿罗汉弟子们,共有一千多人,他们于断除烦恼之后,肉体并没有死,一样有冷、热、病、痛的果报,这就是「有余涅槃」。
(二)无余涅槃:即是阿罗汉们于此身死后,不再流转生死,一旦舍报,便从此不再来到世间,不再接受任何生命的果报体;从此以后,进入寂灭,不再出现。故称为「无余涅槃」。
灭谛即是无学位
(一)修四谛十六行相证初果,即入见道位,自此而历二果及三果,均名有学果位。(二)断三界惑尽证真谛之理,登第四阿罗汉果位,名为无学位。只有到了无学果位,方真解脱自在,才能称之为进入涅槃。
道谛的内容
(一)佛陀所说、所制的一切正法律,又名真谛法、中道法、解脱法,都是道谛。(二)不苦不乐的中道行,便是道谛。(三)八正道即是中道行。
(四)正信、正行、正知见的正法,便是道谛。(五)由八正道统合为戒定慧,由戒定慧衍为六波罗蜜,乃至所有一切佛道品法,都是道谛。
道谛,具体的基础是八正道,就是不苦不乐的中道行;唯修中道行,才得真解脱。八正道共有八个项目,修持八正道,就可以灭除苦因苦果。
修道是渐渐修的,修到多少程度,就能减灭多少苦;渐渐的修,渐渐地减少痛苦的感受以及烦恼的困扰。修习八正道,宜配合五种增上:信增上、施增上、戒增上、定增上、慧增上。
八正道与中道善法、真谛法、解脱法等的关系
正见是依三法印而知四圣谛,明十二因缘。此即是根据正见,对四圣谛、十二因缘起信心,叫做正信。若没有正见的信心,便是迷信。正志(正思惟)是思惟四谛之理,不起三毒,意业清净。正思惟又称为正分别,意思是说对四圣谛考察又考察,了解又了解,不断地思惟、考察,面对着苦的结果,然后知道苦的原因是什么,不断地想着应该要修中道行来灭苦。正业(行)即是远离五恶行,也就是受持五戒。这个业不是工作的职业,而是身口意的行为之意,也就是说要远离杀生、偷盗、邪淫、妄语、用酒等五种恶行。正语即是远离口业的四恶行──两舌、恶口、妄言、绮语。正命即是远离五种邪命,戒除不正当的生活方式,离开五种不当的谋生方式:(一)诈现奇特:用欺诈的手段,装着使人感觉到你真有一套本事。(二)自称功德:为了得到职业、地位而赞叹自己夸张自己是位伟大的人物,譬如告诉人家说自己有神通,或者说自己是最了不起的一位修行人等。(三)咒术占卜:为了帮人赚钱、找对象,而用咒术、占卜替人算命看相。(四)大言壮语:说大话,告诉他人说自己会做总统,或在多少年之内,能做大事业、赚大钱,使人听了之后,就先给他钱来支助他。(五)彼此标榜:两人以上,彼此互相标榜,其目的是希望得到金钱、名望、地位、权力等。正勤即是修四正勤,亦即:未断之恶令断,已断之恶令不复起;未修之善令修,已修之善令增长。正念即是修四念处,亦名为四念住。这个念是方法而非妄念,有了方法之后,心念就会止于一境,其方法有: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、念戒、念天、念施等六念,以六念为基础而修四念住,即为观身不净、观受是苦、观心无常、观法无我;由修四念住而进入八正道的「正定」。正定即是包括七方便及十六特胜的修定方法。七方便是:五停心、别相念、总相念,称为三贤位;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,称为四善根位。相加起来,名为七方便,也就由此而入见道位,名为初果圣者。十六特胜是:知息入、知息出、知息长短、知息遍身、除诸身行、受喜、受乐、受诸心行、心作喜、心作摄、心作解脱、观无常、观出散、观离欲、观灭、观弃舍,十六特胜胜于四念住的观身不净法,是由观息而历十六层次,即入见道位,名为初果圣者。
结论
四圣谛与十二因缘的关系
识、名色、六入、触、受、生、老死等七项为苦的事实,即是苦谛;无明、行、爱、取、有等五项则为苦的原因,即是集谛;因集谛而有苦谛,苦集二谛是为顺观,顺观是知道无明,最后才有生、老死。苦的原因就是集,由集而苦,变成了顺观,生死流转由此而来。
灭是无明灭故行灭,行灭故识灭,以此类推,直到生灭故老死灭,这是灭谛,逆观十二因缘就是灭谛。如果无法以逆观十二因缘得成就,修习八正道也能够达成灭生死的苦。因此,逆观十二因缘,事实上就是道灭二谛,或是灭道二谛。
四圣谛与三法印的关系
「诸行无常」及「诸法无我」,便是离苦、断集、修八正道的三种圣谛;「涅槃寂静」,便是苦灭圣谛。
(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一日、八日、十五日、二十二日,圣严法师讲于纽约东初禅寺,李青苑及姚世庄居士整理)
《四圣谛讲记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