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因了。
業的性質,有叁種分類法:1.善業、惡業、非善非惡的無記業;2.黑業及白業;3.煩惱業及清淨業。
集谛以「煩惱」爲助緣
促使業的成熟者,即是無明煩惱。而集谛的業,是如何造作的呢?它一定跟煩惱相應,是故煩惱即是産生種種業的助緣;若沒有煩惱,便不會造業;「思」如果跟煩惱不相應,就不會造成煩惱業,也不會變成集谛。無明,就是沒有智慧的光明,它是混亂的心、情緒波動的心﹔自私而沒有智慧的心,又稱爲煩惱。
煩惱大約分做叁類:
(一)根本煩惱的第一類,原來只有貪、瞋、癡叁個,稱爲叁毒,再加慢及疑,成爲五個,叫做修惑,又叫思惑。是從無始以來累積所成煩惱的根,要到修道位才能分分地斷,至證無學道位,全部斷盡;初、二、叁果的有學道位即是修道位,第四阿羅漢果是無學位。
在見道前的方便位時,這五個根本煩惱是「伏」而不「斷」,伏就是不現行;也就是在方便位中的凡夫,只能伏煩惱,到了初果有學位,便開始斷此思惑煩惱,到了第四果方能斷盡思惑。
(二)根本煩惱的第二類,總名爲惡見,又稱不正見,又名見惑。惡見之中又分爲:身見、邊見、邪見、見取見、戒禁取見等五個,是從無始以來,以及這一生所學習、經驗而得到的看法想法,在初果見道位就可以斷盡。
(叁)由根本煩惱衍生出來的種種煩惱,是名枝末煩惱,有無量數。根本煩惱主要的類別分成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、惡見的六大類,枝末煩惱即爲六個根本煩惱之眷屬,由根本而産生枝末;也就是說,只要根本煩惱消除了,枝末煩惱自然消失不起。譬如貪是根本煩惱,與它相應的有欲、愛、取,即爲枝末煩惱;瞋煩惱是根本煩惱,與它相應的有恨、嫉、忿怒,即爲枝末煩惱。
如果不修道,煩惱永遠在,有煩惱就會持續造業。從六個根本煩惱所産生的枝末煩惱有無量數,所以稱爲八萬四千個塵勞門,也就是有八萬四千個解脫道法的障礙門;因此,要修八萬四千個法門,來對治這八萬四千個煩惱。不過,八萬四千實在是太多了,我們只要先抓住這見思二惑的六個根本煩惱,做對治的工夫就可以了。
集谛便是由煩惱的惑,造生死的業,再招致無常的苦。煩惱,使心産生「思業」及「思已業」,然後變成意業、口業和身業,造業完成之後,就有了生死的業因,招致生死的果報。
集谛即是十二因緣的「有」
「有」是隨增義,即是隨順增上,這一生造了種種的業,因此有了業的力,准備下一生再去受報。「有」的意思,即爲「隨增」,是隨著、順著業力而增上生死的果報,也就是隨順著業力,而增上煩惱所形成的生死事實。
隨順增上又分兩類:(一)相應隨順增上:即是與煩惱相應俱起的心及心所,隨順增上其力。(二)所緣隨順增上:即是煩惱與所緣之境,隨順而增上其力。
因爲有這兩種隨順增上,對內,是隨順自己的心及心所的活動;對外,則隨順外邊的環境而遷流,因此産生煩惱而造業,就變成了「有」,「有」就是集谛。
滅谛的內容
滅谛即是斷有漏的苦因苦果,而得無礙自在的解脫道。「滅」在此處來說,是名詞而非動詞,它是已經完成了修道的過程,以及斷除了煩惱,進入了涅槃寂靜。照理應該是先要用修道的方法,來滅除苦的事實,由修道而滅苦,滅字就變成動詞而非名詞。因此,這裏的意思是說,只要「集」斷了,也就是只要不再造作苦的業因,苦的果報也自然沒有了。所以講完集谛,就講滅谛,是正確的。
因此,真正了解了苦及苦之現象時,也會同時了解到集谛;也就是說,已經知道苦果是由于製造了苦因的關系,既知苦果來自苦因,受苦之時,心境也會相當平靜而甘之如饴,不以爲苦了。
如果,不知道苦因是出于自作,就不願意接受苦果,在受苦的時候,就變成了苦上加苦。同樣的事,你若認爲是你應該接受的,是理所當然而心甘情願的,接受之時就不會覺得是在受苦,此時,你就已從苦因苦果得到解脫。
譬如說,打坐是件滿痛苦的事,又不是你的意願和興趣,卻被老師要求坐著不可動,那就是受苦了。如果是出于你的興趣,雖知會有一點腿痛,還是願意去打坐,因爲知道打坐對你有好處,雖然腿及背還是會痛,卻不算是苦了,這也算是苦「滅」的一個比喻。
滅谛即是實證無我的空性
實證空性,了生脫死,證得阿羅漢位,正所謂:「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辦,不受後有。」什麼叫做實證無我的空性?世間任何的現象,都是因緣和合而産生的,任何一個現象,只要另外加了一個因緣,那個現象就會改變,變得或好或壞;或者變得更圓滿,或者變得更殘破,乃至變得沒有了。但是,最圓滿的事物,在這個世間法中,是從來未曾出現過的,因爲到最圓滿時,實際上已經開始衰退。因此,任何一樣事,任何一個現象,都是因緣生,因緣滅。因緣而産生的變化,是沒有一定的、沒有永恒的、沒有不變的,它們的性質隨時都會隨著新的因緣而起變動,因此說諸法的自性即是空性。
「我生已盡」,是已出離叁界的生死;「梵行已立」,是應修清淨的身口意叁業,已經圓滿;「所作已辦」,是應斷的煩惱,已經全部斷除;「不受後有」,是從此之後,不再接受任何善惡果報。這四句話是形容阿羅漢所證果位的標准用語,若尚未證涅槃,絕對不會以此四語稱贊。
滅谛即是從十二因緣的逆觀成就與滅觀成就
若從十二因緣的順觀成就及生觀成就而言,即知苦果及苦因爲何物;若由順觀及生觀轉爲逆觀及滅觀成就,則出叁界、離五蘊、入涅槃。
十二因緣,是指凡夫生命過程中之流轉現象,從無明開始,接著是行、識、名色、六入、觸、受、愛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等十二個階段。
逆觀、順觀是什麼呢?逆觀是講無,順觀是講有。「順觀」是說,緣無明所以有行;緣行,所以有識;緣識,所以有名色;緣名色,所以有六入;緣六入,所以有觸;緣觸,所以有受;緣受,所以有愛;緣愛,所以有取;緣取,所以有有;緣有,所以有生;緣生,所以有老死。知道順觀之後,就曉得生死之苦是怎麼來的,生命受苦的原因是怎麼一回事。
「逆觀」是從無明觀起,因無無明,故行亦無,無行故識亦無,無識故名色亦無,無名色故六入亦無,無六入故觸亦無,無觸故受亦無,無受故愛亦無,無愛故取亦無,無取故有亦無,無有故生亦無,無生故老死亦無。
此順逆、生滅二觀,亦即《阿含經》所說:「此生故彼生,純大苦聚集;此滅故彼滅,純大苦聚滅。」
如何使得逆觀成就?首由無明著手。無明是沒有智慧、知見不正,所以起煩惱心造種種業。八正道中的第一個項目是正見,乃是要以正見來指導人類,使之開啓無我的智慧,以智慧之明來破煩惱的無明,無明若滅,乃至老死也滅。生滅滅已,即證涅槃而登阿羅漢位。
滅谛即是涅槃
斷盡煩惱,解脫生死,即爲涅槃,涅槃就是寂滅。煩惱不動,是爲寂,煩惱不起,是爲滅。根據原始的佛法,涅槃有兩類:
(一)有余涅槃:即是在現生中從煩惱之苦獲得解脫,不爲情動,不受境遷。但是,業報的身體依舊活著,尚未舍報舍壽。就像釋迦牟尼佛于菩提樹下成道之時,已經滅卻一切煩惱,但是他的身體還是留在人間四十九年,做爲弘揚佛法的工具。又如佛陀的阿羅漢弟子們,共有一千多人,他們于斷除煩惱之後,肉體並沒有死,一樣有冷、熱、病、痛的果報,這就是「有余涅槃」。
(二)無余涅槃:即是阿羅漢們于此身死後,不再流轉生死,一旦舍報,便從此不再來到世間,不再接受任何生命的果報體;從此以後,進入寂滅,不再出現。故稱爲「無余涅槃」。
滅谛即是無學位
(一)修四谛十六行相證初果,即入見道位,自此而曆二果及叁果,均名有學果位。(二)斷叁界惑盡證真谛之理,登第四阿羅漢果位,名爲無學位。只有到了無學果位,方真解脫自在,才能稱之爲進入涅槃。
道谛的內容
(一)佛陀所說、所製的一切正法律,又名真谛法、中道法、解脫法,都是道谛。(二)不苦不樂的中道行,便是道谛。(叁)八正道即是中道行。
(四)正信、正行、正知見的正法,便是道谛。(五)由八正道統合爲戒定慧,由戒定慧衍爲六波羅蜜,乃至所有一切佛道品法,都是道谛。
道谛,具體的基礎是八正道,就是不苦不樂的中道行;唯修中道行,才得真解脫。八正道共有八個項目,修持八正道,就可以滅除苦因苦果。
修道是漸漸修的,修到多少程度,就能減滅多少苦;漸漸的修,漸漸地減少痛苦的感受以及煩惱的困擾。修習八正道,宜配合五種增上:信增上、施增上、戒增上、定增上、慧增上。
八正道與中道善法、真谛法、解脫法等的關系
正見是依叁法印而知四聖谛,明十二因緣。此即是根據正見,對四聖谛、十二因緣起信心,叫做正信。若沒有正見的信心,便是迷信。正志(正思惟)是思惟四谛之理,不起叁毒,意業清淨。正思惟又稱爲正分別,意思是說對四聖谛考察又考察,了解又了解,不斷地思惟、考察,面對著苦的結果,然後知道苦的原因是什麼,不斷地想著應該要修中道行來滅苦。正業(行)即是遠離五惡行,也就是受持五戒。這個業不是工作的職業,而是身口意的行爲之意,也就是說要遠離殺生、偷盜、邪淫、妄語、用酒等五種惡行。正語即是遠離口業的四惡行──兩舌、惡口、妄言、绮語。正命即是遠離五種邪命,戒除不正當的生活方式,離開五種不當的謀生方式:(一)詐現奇特:用欺詐的手段,裝著使人感覺到你真有一套本事。(二)自稱功德:爲了得到職業、地位而贊歎自己誇張自己是位偉大的人物,譬如告訴人家說自己有神通,或者說自己是最了不起的一位修行人等。(叁)咒術占蔔:爲了幫人賺錢、找對象,而用咒術、占蔔替人算命看相。(四)大言壯語:說大話,告訴他人說自己會做總統,或在多少年之內,能做大事業、賺大錢,使人聽了之後,就先給他錢來支助他。(五)彼此標榜:兩人以上,彼此互相標榜,其目的是希望得到金錢、名望、地位、權力等。正勤即是修四正勤,亦即:未斷之惡令斷,已斷之惡令不複起;未修之善令修,已修之善令增長。正念即是修四念處,亦名爲四念住。這個念是方法而非妄念,有了方法之後,心念就會止于一境,其方法有: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、念戒、念天、念施等六念,以六念爲基礎而修四念住,即爲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;由修四念住而進入八正道的「正定」。正定即是包括七方便及十六特勝的修定方法。七方便是:五停心、別相念、總相念,稱爲叁賢位;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,稱爲四善根位。相加起來,名爲七方便,也就由此而入見道位,名爲初果聖者。十六特勝是:知息入、知息出、知息長短、知息遍身、除諸身行、受喜、受樂、受諸心行、心作喜、心作攝、心作解脫、觀無常、觀出散、觀離欲、觀滅、觀棄舍,十六特勝勝于四念住的觀身不淨法,是由觀息而曆十六層次,即入見道位,名爲初果聖者。
結論
四聖谛與十二因緣的關系
識、名色、六入、觸、受、生、老死等七項爲苦的事實,即是苦谛;無明、行、愛、取、有等五項則爲苦的原因,即是集谛;因集谛而有苦谛,苦集二谛是爲順觀,順觀是知道無明,最後才有生、老死。苦的原因就是集,由集而苦,變成了順觀,生死流轉由此而來。
滅是無明滅故行滅,行滅故識滅,以此類推,直到生滅故老死滅,這是滅谛,逆觀十二因緣就是滅谛。如果無法以逆觀十二因緣得成就,修習八正道也能夠達成滅生死的苦。因此,逆觀十二因緣,事實上就是道滅二谛,或是滅道二谛。
四聖谛與叁法印的關系
「諸行無常」及「諸法無我」,便是離苦、斷集、修八正道的叁種聖谛;「涅槃寂靜」,便是苦滅聖谛。
(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一日、八日、十五日、二十二日,聖嚴法師講于紐約東初禅寺,李青苑及姚世莊居士整理)
《四聖谛講記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