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自己身心的主人,更无法做环境的主人。因为一切现象都以因缘而产生无常的变化,不论是身、心、环境,都不是自我所能掌控的,所以很苦,这就是苦苦。
也许有人不相信,认为自我的身心怎么可能无法由自我掌控呢?这在平常可能感觉不到,可是当你在理智和感情产生矛盾、冲突时,就会天人交战,相当地挣扎,这是自心不能自主。身体也是一样,只要当你咳嗽、感冒、头痛生病时,身体往往就不听你的指挥了。
许多人喜欢控制环境,这可能吗?对自然现象来说,希望它不要刮台风、不下暴雨、不出炎阳,要它经常风调雨顺、阴晴适时、凉暖适中,这虽理想但却做不到的。对人际关系来说,希望某人能听你的指挥,由你来管,或者某些人是你的靠山,是你所要倚靠的,偶尔运气好似乎是做得到,但大多数是不可靠的。类似这些不如心意的期待,往往多过称心如意的事;因为不自由,所以就是苦。
我经常遇到一些在家、出家的弟子,认为我就是他们所要倚靠的对象。他们会说:「师父呀!你要保持健康,我们以后就靠你啦!」我说:「阿弥陀佛!我靠的是佛法,你们也应当靠佛法啊!如果靠我个人,一旦我死了以后,你们又靠谁呢?」他们还会再说:「师父!你可不能死啊!我们还是要靠你的啊!」唉!这些人真是愚痴,光想靠别人,结果一定受苦;唯有亲近善知识而自己修持佛法,才能离苦。
坏苦是说一切现象,均是无常,不能持续永久,故名为坏。这是由于身心世界,经常变幻而不能保持,故使你受苦,名为坏苦。无常即是坏,这个坏,不等于是破坏,而是变易、变化、变形、变质、变量;今天的人、事、物,今天的环境,到了明天就会有变化的。所以坏是过程,未必是终结,世间一切现象,没有最先的起点,也没有最后的终点,它们不可能停留在某一个状态,永远是在过程之中。
每一个过程,又会有不同的因缘发生,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。有些人认为自己是得到了、完成了、成功了;其实,得到也好、完成也好、成功也好,这只是另一个坏苦的开始。譬如说,一对结婚多年的夫妇,最后不是你先走,就是另一半先走,这就是无常的过程,也叫坏苦。你如无法悟透这个变易的过程,便会经历永无休止的坏苦的煎熬。行苦此行是五蕴中的行蕴,行蕴有造作、迁流的功能;造作是制作、产生,迁流则是生灭的变化。也即是说,世间的一切有为有漏诸法,都不能离开因缘生灭、造作迁流。一般人,都喜欢顺利,不欢喜不顺利。可是不论好事、坏事,永远都在生住异灭,造作迁流,无法静止下来,这就是「行苦」。
五蕴就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,它们是人的生命的全部。五蕴包括心法及色法,也就是心理部分和物质部分。心理部分又分为心王及心所,受、想、行蕴属于心所,识蕴是心王;识是分别心、认识心,从认识心、分别心所产生的心理现象,名为心所,是属于心王的心理的活动。因此,没有心王,就无法产生心所。不过在原始佛典中,尚未把心理活动,分析成为心王及心所,只以五蕴的后四蕴,涵盖了一切的心王及心所。
这里所讲的行苦,是指极微细的意识状态,一般人如果能修到无想天,或是修到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处定,此时,虽然已经没有物质的色蕴,已经没有情绪等的心理活动,但是仍在三界之中,还是有一个心意的生灭起伏和迁流变化,行苦依然在运作。入灭尽定,往非想天,即停止六识的心心所法,极长七日不出定,亦名灭受想定。至第四果,出三果,便离五蕴盛苦。
若以三苦和三界相配而言,欲界的众生,都俱有苦苦、坏苦、行苦的三苦;色界的众生是在禅定中,只有坏苦和行苦;到了无色界时,便只有行苦。那是由于苦苦是最粗重的,其次是坏苦,所以欲界的众生,能了解到苦苦、坏苦,至于行苦最微细,则不易体会;到了色界的众生,知道有坏苦,也能体会到行苦;进入色界的无想天以及到了无色界的众生,已进入无想非无想的深定中,苦苦、坏苦俱无,只有行苦还在,由于尚未出离三界,当他出定时,又会回到被称为万丈红尘的烦恼世界了。
苦的种类有八项
三界众生,所受苦的种类有八项,即是生、老、病、死、爱别离、怨憎会、求不得,以及五蕴炽盛苦。八苦之中,欲界的众生只能感受到前面的七苦,到了色界及无色界时,才能感受到第八苦(五阴盛)中的行识两蕴所招致的苦,例如行苦,即是五蕴之一。第八苦总括了前面的七个苦,也即是前七苦的总结。新译五蕴旧译为五阴,此苦有二义:1.就苦而言,人皆各具五蕴,因而众苦炽盛;2.由于具有五蕴之器的身心世界,盛满众苦,故名五蕴炽苦。
五蕴,在《阿含经》及《阿毗达摩》,称作五取蕴。为何被称为五取蕴?因为五蕴的产生,就是由于执取贪、瞋等烦恼,故称五取;又因为五蕴能够生起烦恼,故名五取蕴。换句话说,因为有烦恼,故产生五蕴之现象;因为有五蕴,故产生烦恼之执着;互相执取,互相依存,彼此纠缠。因此,凡夫所处的环境,称为娑婆世界,不断地由五蕴执取烦恼,由烦恼生起五蕴。只要五蕴还在产生活动,不断地生灭,就是在三界之中的凡夫,受苦连连。
五取蕴,即是众生,即是苦谛,即是世间,即是三界。当此五取蕴不炽盛时,就没有众生,就没有苦谛,就没有世间,就没有三界。《心经》云:「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」修习佛法而开启般若智慧的目的,就是要我们照见「五蕴皆空」,就是要令凡夫众生从五取蕴的炽盛之苦,得到解脱。
苦的四相
释迦牟尼佛以智慧之眼看到了苦的事实,就从诸苦获得解脱。他知道苦的当下有四种相,即为四法印,证了四法印,即得解脱,即得涅槃。
四法印就是苦及离苦的道理,那就是:诸行(行蕴)无常、诸法无我、有受皆苦、涅槃寂静(空),简言之即是无常、无我、苦、空。若不觉悟诸行无常,就是苦;若已觉悟诸行无常,无常即是空,空即是无我。若就无常、空、无我的三相而言,是三法印,若加上苦相,即为四法印,也即是苦的四相。若证悟此苦的四相,就能通达佛法,灭一切苦而得涅槃乐。
若从愚痴众生的立场来看,苦就是苦。若以佛的智慧来看,诸行无常,诸苦亦是无常,苦既是无常,也即是空、也是无我的,既已无我,那还会有什么苦呢?
经常我的弟子们在起烦恼时,我问他们:「佛法听到哪里去了啊?」他们的回答则是:「师父!我都听懂了,无常、无我、苦、空,但是我的苦却是真的,我愚痴、我生气、我没办法啊!」唉!众生真是可怜,明明知道自己愚痴,还是不愿放下,让自己一直愚痴下去。
集谛的内容
常常听到有人这么说:「这个世界真不公平,我这辈子什么坏事也没做,为什么恶运会临到我身上?」于是怨天、怨神、怨佛菩萨们不长眼睛,使他们受苦受难。这些人若是听了集谛的道理之后,大概就不会再这么想了。
使众生引起世间苦果的原因,便是苦集谛。众生在世间,是由果报的「种子识」牵引而来。所谓果报,又分有华报、果报、余报以及因果同时之报。所谓华报,是即生造业即生受到若干报应;所谓果报,是造什么业因,来生中必受主报;所谓余报,是在受了果报之后,转生之后,仍受余势之报;所谓因果同时之报,是在造作业因的当下,就已经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报应,此如华严宗所说的「因[目*亥]果海,果彻因源」,乃是同时因果论。多半的人,因为只能看到这一生,所以不相信生命是在过去无量劫之前,就一次一次的有了。事实上,现前的生命,仅仅是无量的生死过程之中,一个小小的片段而已;凡夫在一生一生的生死流转中,继续造业,又继续受苦报下去。
「果」有苦有乐,众生对于幸运的事,会很骄傲的认为是自己聪明、运气好;遇到困难时,就会怨天尤人地觉得很倒楣。却没有想到,受苦与享乐,都有其原因。多半的原因并非是这一生造的,而是在无量生以来所造的种种业,累积到现在这一生,得到了果报。知道了这个道理,便是接受了集谛的意义,遇到快乐、幸运的事,不会骄傲、得意忘形;遇到倒楣、痛苦的事,不会失望、埋怨。这就能从诸苦得到解脱了。
集谛以「业」为正因
业以「思」为体,能发动根本意志,而形成身、口、意三业。集是集合与聚集的意思,集合了因和缘,聚集了苦的因及苦的缘;因就是业,缘则是烦恼,使得烦恼和业相辅相成,因缘和合而造成集谛的事实,完成集谛的内容。有了集谛,就必须接受苦的果报。
集的本体及其所依靠的,称之为「业」,至于业是如何产生的?是以「思」的心所为体,思的心所又分为两阶段,一个是「思业」,另一个为「思已业」。所谓「思业」,就是意念或心念的作用,它只是思考,而没有实际的行动;所谓「思已业」,则是一边思考,一边正在进行,但没有善与恶的性质及道德标准的问题。
业有表业(作业)及无表业(无作业)两种。「表业」有身、口、意三种形态,那就是身口意、意身口、意口身。只用「意」业,就是叫「思业」,意业跟口业或是身业同时进行时,叫做「思已业」。思业虽然是没有表现出来的「无表业」,但是它会形成一种力量,这种力量称之为业力。譬如你不断地想要杀人,当业的力量推动时,你就会形成趋向于杀人的行为。因此,虽然仅仅是无表业或思业,事实上虽没有做什么坏事,但是,还是要忏悔。佛说:「南阎浮提的众生,举心动念,无非是业,无非是罪。」南阎浮提就是众生所住的这个世间,凡夫众生的举心动念,都是自私自利的,因此而会造种种业,若不及时忏悔也就会造种种苦的业…
《四圣谛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