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自己身心的主人,更無法做環境的主人。因爲一切現象都以因緣而産生無常的變化,不論是身、心、環境,都不是自我所能掌控的,所以很苦,這就是苦苦。
也許有人不相信,認爲自我的身心怎麼可能無法由自我掌控呢?這在平常可能感覺不到,可是當你在理智和感情産生矛盾、沖突時,就會天人交戰,相當地掙紮,這是自心不能自主。身體也是一樣,只要當你咳嗽、感冒、頭痛生病時,身體往往就不聽你的指揮了。
許多人喜歡控製環境,這可能嗎?對自然現象來說,希望它不要刮臺風、不下暴雨、不出炎陽,要它經常風調雨順、陰晴適時、涼暖適中,這雖理想但卻做不到的。對人際關系來說,希望某人能聽你的指揮,由你來管,或者某些人是你的靠山,是你所要倚靠的,偶爾運氣好似乎是做得到,但大多數是不可靠的。類似這些不如心意的期待,往往多過稱心如意的事;因爲不自由,所以就是苦。
我經常遇到一些在家、出家的弟子,認爲我就是他們所要倚靠的對象。他們會說:「師父呀!你要保持健康,我們以後就靠你啦!」我說:「阿彌陀佛!我靠的是佛法,你們也應當靠佛法啊!如果靠我個人,一旦我死了以後,你們又靠誰呢?」他們還會再說:「師父!你可不能死啊!我們還是要靠你的啊!」唉!這些人真是愚癡,光想靠別人,結果一定受苦;唯有親近善知識而自己修持佛法,才能離苦。
壞苦是說一切現象,均是無常,不能持續永久,故名爲壞。這是由于身心世界,經常變幻而不能保持,故使你受苦,名爲壞苦。無常即是壞,這個壞,不等于是破壞,而是變易、變化、變形、變質、變量;今天的人、事、物,今天的環境,到了明天就會有變化的。所以壞是過程,未必是終結,世間一切現象,沒有最先的起點,也沒有最後的終點,它們不可能停留在某一個狀態,永遠是在過程之中。
每一個過程,又會有不同的因緣發生,就會産生不同的結果。有些人認爲自己是得到了、完成了、成功了;其實,得到也好、完成也好、成功也好,這只是另一個壞苦的開始。譬如說,一對結婚多年的夫婦,最後不是你先走,就是另一半先走,這就是無常的過程,也叫壞苦。你如無法悟透這個變易的過程,便會經曆永無休止的壞苦的煎熬。行苦此行是五蘊中的行蘊,行蘊有造作、遷流的功能;造作是製作、産生,遷流則是生滅的變化。也即是說,世間的一切有爲有漏諸法,都不能離開因緣生滅、造作遷流。一般人,都喜歡順利,不歡喜不順利。可是不論好事、壞事,永遠都在生住異滅,造作遷流,無法靜止下來,這就是「行苦」。
五蘊就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它們是人的生命的全部。五蘊包括心法及色法,也就是心理部分和物質部分。心理部分又分爲心王及心所,受、想、行蘊屬于心所,識蘊是心王;識是分別心、認識心,從認識心、分別心所産生的心理現象,名爲心所,是屬于心王的心理的活動。因此,沒有心王,就無法産生心所。不過在原始佛典中,尚未把心理活動,分析成爲心王及心所,只以五蘊的後四蘊,涵蓋了一切的心王及心所。
這裏所講的行苦,是指極微細的意識狀態,一般人如果能修到無想天,或是修到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處定,此時,雖然已經沒有物質的色蘊,已經沒有情緒等的心理活動,但是仍在叁界之中,還是有一個心意的生滅起伏和遷流變化,行苦依然在運作。入滅盡定,往非想天,即停止六識的心心所法,極長七日不出定,亦名滅受想定。至第四果,出叁果,便離五蘊盛苦。
若以叁苦和叁界相配而言,欲界的衆生,都俱有苦苦、壞苦、行苦的叁苦;色界的衆生是在禅定中,只有壞苦和行苦;到了無色界時,便只有行苦。那是由于苦苦是最粗重的,其次是壞苦,所以欲界的衆生,能了解到苦苦、壞苦,至于行苦最微細,則不易體會;到了色界的衆生,知道有壞苦,也能體會到行苦;進入色界的無想天以及到了無色界的衆生,已進入無想非無想的深定中,苦苦、壞苦俱無,只有行苦還在,由于尚未出離叁界,當他出定時,又會回到被稱爲萬丈紅塵的煩惱世界了。
苦的種類有八項
叁界衆生,所受苦的種類有八項,即是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愛別離、怨憎會、求不得,以及五蘊熾盛苦。八苦之中,欲界的衆生只能感受到前面的七苦,到了色界及無色界時,才能感受到第八苦(五陰盛)中的行識兩蘊所招致的苦,例如行苦,即是五蘊之一。第八苦總括了前面的七個苦,也即是前七苦的總結。新譯五蘊舊譯爲五陰,此苦有二義:1.就苦而言,人皆各具五蘊,因而衆苦熾盛;2.由于具有五蘊之器的身心世界,盛滿衆苦,故名五蘊熾苦。
五蘊,在《阿含經》及《阿毗達摩》,稱作五取蘊。爲何被稱爲五取蘊?因爲五蘊的産生,就是由于執取貪、瞋等煩惱,故稱五取;又因爲五蘊能夠生起煩惱,故名五取蘊。換句話說,因爲有煩惱,故産生五蘊之現象;因爲有五蘊,故産生煩惱之執著;互相執取,互相依存,彼此糾纏。因此,凡夫所處的環境,稱爲娑婆世界,不斷地由五蘊執取煩惱,由煩惱生起五蘊。只要五蘊還在産生活動,不斷地生滅,就是在叁界之中的凡夫,受苦連連。
五取蘊,即是衆生,即是苦谛,即是世間,即是叁界。當此五取蘊不熾盛時,就沒有衆生,就沒有苦谛,就沒有世間,就沒有叁界。《心經》雲:「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」修習佛法而開啓般若智慧的目的,就是要我們照見「五蘊皆空」,就是要令凡夫衆生從五取蘊的熾盛之苦,得到解脫。
苦的四相
釋迦牟尼佛以智慧之眼看到了苦的事實,就從諸苦獲得解脫。他知道苦的當下有四種相,即爲四法印,證了四法印,即得解脫,即得涅槃。
四法印就是苦及離苦的道理,那就是:諸行(行蘊)無常、諸法無我、有受皆苦、涅槃寂靜(空),簡言之即是無常、無我、苦、空。若不覺悟諸行無常,就是苦;若已覺悟諸行無常,無常即是空,空即是無我。若就無常、空、無我的叁相而言,是叁法印,若加上苦相,即爲四法印,也即是苦的四相。若證悟此苦的四相,就能通達佛法,滅一切苦而得涅槃樂。
若從愚癡衆生的立場來看,苦就是苦。若以佛的智慧來看,諸行無常,諸苦亦是無常,苦既是無常,也即是空、也是無我的,既已無我,那還會有什麼苦呢?
經常我的弟子們在起煩惱時,我問他們:「佛法聽到哪裏去了啊?」他們的回答則是:「師父!我都聽懂了,無常、無我、苦、空,但是我的苦卻是真的,我愚癡、我生氣、我沒辦法啊!」唉!衆生真是可憐,明明知道自己愚癡,還是不願放下,讓自己一直愚癡下去。
集谛的內容
常常聽到有人這麼說:「這個世界真不公平,我這輩子什麼壞事也沒做,爲什麼惡運會臨到我身上?」于是怨天、怨神、怨佛菩薩們不長眼睛,使他們受苦受難。這些人若是聽了集谛的道理之後,大概就不會再這麼想了。
使衆生引起世間苦果的原因,便是苦集谛。衆生在世間,是由果報的「種子識」牽引而來。所謂果報,又分有華報、果報、余報以及因果同時之報。所謂華報,是即生造業即生受到若幹報應;所謂果報,是造什麼業因,來生中必受主報;所謂余報,是在受了果報之後,轉生之後,仍受余勢之報;所謂因果同時之報,是在造作業因的當下,就已經得到了某種程度的報應,此如華嚴宗所說的「因[目*亥]果海,果徹因源」,乃是同時因果論。多半的人,因爲只能看到這一生,所以不相信生命是在過去無量劫之前,就一次一次的有了。事實上,現前的生命,僅僅是無量的生死過程之中,一個小小的片段而已;凡夫在一生一生的生死流轉中,繼續造業,又繼續受苦報下去。
「果」有苦有樂,衆生對于幸運的事,會很驕傲的認爲是自己聰明、運氣好;遇到困難時,就會怨天尤人地覺得很倒楣。卻沒有想到,受苦與享樂,都有其原因。多半的原因並非是這一生造的,而是在無量生以來所造的種種業,累積到現在這一生,得到了果報。知道了這個道理,便是接受了集谛的意義,遇到快樂、幸運的事,不會驕傲、得意忘形;遇到倒楣、痛苦的事,不會失望、埋怨。這就能從諸苦得到解脫了。
集谛以「業」爲正因
業以「思」爲體,能發動根本意志,而形成身、口、意叁業。集是集合與聚集的意思,集合了因和緣,聚集了苦的因及苦的緣;因就是業,緣則是煩惱,使得煩惱和業相輔相成,因緣和合而造成集谛的事實,完成集谛的內容。有了集谛,就必須接受苦的果報。
集的本體及其所依靠的,稱之爲「業」,至于業是如何産生的?是以「思」的心所爲體,思的心所又分爲兩階段,一個是「思業」,另一個爲「思已業」。所謂「思業」,就是意念或心念的作用,它只是思考,而沒有實際的行動;所謂「思已業」,則是一邊思考,一邊正在進行,但沒有善與惡的性質及道德標准的問題。
業有表業(作業)及無表業(無作業)兩種。「表業」有身、口、意叁種形態,那就是身口意、意身口、意口身。只用「意」業,就是叫「思業」,意業跟口業或是身業同時進行時,叫做「思已業」。思業雖然是沒有表現出來的「無表業」,但是它會形成一種力量,這種力量稱之爲業力。譬如你不斷地想要殺人,當業的力量推動時,你就會形成趨向于殺人的行爲。因此,雖然僅僅是無表業或思業,事實上雖沒有做什麼壞事,但是,還是要忏悔。佛說:「南閻浮提的衆生,舉心動念,無非是業,無非是罪。」南閻浮提就是衆生所住的這個世間,凡夫衆生的舉心動念,都是自私自利的,因此而會造種種業,若不及時忏悔也就會造種種苦的業…
《四聖谛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