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六波罗蜜讲记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多部则不许分受五戒,《成实论》及《大智度论》许可随分多少受,八戒则须全部受。

  

  出家戒又叫出世间戒,身口意三业并重,必须要全部受。

  

  有一次,我在东初禅寺看到目前旅居法国的越南籍禅师一行禅师的徒弟们,彼此见了面会互相拥抱,我问他:「出家人可以互相拥抱吗?」一行禅师回答说:「我们出家人之间,只有同性可以拥抱,异性是不能拥抱的。」我问他为什么一定要拥抱呢?他说:「这是表示亲切、安慰的意思。」而且在欧美的社交礼仪中,也是一件极普通的事,所以当一行禅师要离开时,我也拥抱了他一下,他很开心地笑了起来。

  

  事实上,照出家的比丘及比丘尼戒来说,不论同性或异性之间,都是不可以拥抱的,可是在西方社会中,大家都习惯以拥抱来表示亲切,所以一行禅师还是有道理的。

  

  至于我在我们的僧团,因为都是中国人,倒没有这个必要,否则会让持戒者批评我们。

  

  菩萨戒

  

  菩萨戒是属于心法,《大乘唯识论》便指出,受戒时,有发动思之心所,此心所之种子相续,而有防非止恶的功能,为依于受戒时之表色作用而起之功能,故附于色之名,实为心法。心法直至成佛为止,都是存在的,它可以此生受了下一生再来受,或是这一生受了,觉得心已经不再坚固精进,可以增上受戒,使得心能够再次熏习。

  

  菩萨戒有十善戒及三聚净戒的二种戒品。《大智度论》以十善戒为总相戒,其余一切戒为别相戒。而三聚净戒又分在家及出家两种,是随持声闻戒而发大菩提心,那就是:摄律仪戒──大小乘一切律仪;摄善法戒──大小乘一切法门,如三十七道品、四摄、六度;摄众生戒──以佛法饶益一切有情。三聚净戒能对治恶业,清净身心。

  

  声闻戒是以出离心为主,断除欲望而出三界,菩萨戒则是以出离心为基础,以菩提心为根本。在家与出家的出离心是不一样的,在家的出离心,指的是虽然有眷属、有财产、有事业,但是在拥有的当下要观空;观空就是知道一切均为因缘所生,并非是究竟的、永恒的、不变的,用这些暂时所拥有的资源来利益众生,不占为己有。因此,在家居士的出离心跟菩提心是相应心,没有出离心,菩提心发不起来。

  

  菩萨戒是以利益他人来做为利益自己的方法。我们每个人都是很自私的,所谓「人不为己,天诛地灭」,如果你能从照顾自己的家属开始,扩及环境里所有的人,用一切的资源来利益他们,就一定能受到他们的欢迎、拥护、回馈,如此才是真正的自利利他,而且是一本万利。

  

  

    忍辱波罗蜜

  

  「忍辱」在《大般若经》中叫做安忍,是安于忍耐。《大品般若经》序品第一云:「菩萨摩诃萨……心不动故,应具足羼提波罗蜜(kṣ

  nti-p

  ramit

  )。」如何对治瞋恚,使心安住,亦名忍辱度无极。

  

  三种忍

  

  《解深密经》卷四及《成唯识论》卷九,无性的《摄大乘论释》卷七,提到修三种忍:耐怨害忍是以无瞋为性,对怨家及伤害我们的人修忍辱行。是让自己和对方不受伤害,即使受到伤害,也不去反击,而是利用这个机会好好修行。这样看起来似乎自己是吃亏了,事实上,只要「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」,前面还是有路可走的。这是成熟诸有情之转因。安受苦忍是以精进为性,对一切苦楚困境修忍辱行。这不只是对人,而是对各种各样苦难的情况,例如大风、大雨,大寒、大热等,有的是天灾,有的是人祸,还有身体四大不调,处于诸多痛苦的情况下而修忍辱行。这是菩萨成佛之因。谛察法忍是以慧为性,能审谛观察诸法,三性三无性。一切现象都是无自性,都是空,所有的苦受、乐受,乃至不苦不乐的舍受,自性都是空的,这是法忍,也是前二忍的所依止处。

  

  害忍、苦忍、法忍之中,第一种忍辱是比较容易的,修苦忍及法忍就困难多了。尤其法忍是最重要的,应该随时随地练习,并用它来对治前面两种忍的阻力。因此,在用功修行时,应先耐怨害忍,再观法的无常、无我、空。

  

  或许有人要问,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自私的,如果我们凡事都忍,忍到最后连自己都没有了,这还能修行吗?

  

  在中国有一本书,叫《孙子兵法》,其中指出,最上乘的战争谋略,是不必打仗就能使得敌军投降。事实上,高明的武术家,通常是不跟敌人比拳头、比功夫,而是在受攻击时,能毫不费力地用四两拨千斤的方法,使得双方都不会因此而伤亡。而佛教的忍辱也是如此,面对问题处理时,不是用暴力,而是用智慧来处理,以慈悲来化解。

  

  从原始佛教的《阿含经》到大乘的许多经典,处处提到忍辱行。所谓忍辱行,就是慈悲与智慧,是积极的,绝非束手就缚,消极的等待着被攻击。

  

  《大智度论》中提到众生忍及无生法忍。众生忍是于一切的众生,以慈悲心,不起瞋恼,纵使受害,也能不瞋不加报复;而无生法忍是安任于诸法因缘生,自性本是空的法理。又分法忍及生忍,法忍是于非心法的自然现象、生理现象,不起心法的瞋恚、忧愁等烦恼;生忍则是于人对己之恭敬供养,不执着;他人对己之瞋骂、打害、不生瞋恨。而在《菩萨地持经》中的安苦忍法,即是生忍;思惟解忍,即是法忍。

  

  经典中谈忍辱

  

  以下介绍几部经典中有关忍辱的记载:(一)《长阿含经》卷二十一〈战斗品〉云:「我于尔时,修习忍辱,不行卒暴,常亦称赞能忍辱者。若有智之人,欲弘吾道者,当修忍默,勿怀忿诤。」(二)《增一阿含经》卷四十四〈十不善品〉云:「忍辱为第一,佛说无为最。」(三)《瑜伽师地论》卷五十七:「云何忍辱?谓由三种行相应知:一不忿怒、二不报怨、三不怀恶。」

  

  (四)《摄大乘论本》卷二:「又能灭尽忿怒怨雠,及能善住自他安隐,故名为忍。」(五)《大乘庄严经论》卷八:「一不报,二耐,三智,此三次第是三忍自性。不报者是他毁忍自性,耐者是安苦忍自性,智者是观法忍自性。」

  

  在《优婆塞戒经》卷七,忍可分「世忍」及「出世忍」两类。世忍就是忍饥、忍渴、忍寒、忍热、忍苦、忍乐、忍劳、忍怨。而出世忍,是能忍信、戒、施、闻、智慧、正见无谬。修行佛法,一定要付出时间及努力,否则就得不到佛法的利益。因此,对佛法的修行,也是从忍开始,能忍难忍、能忍难施、能忍难作,能忍骂詈、能忍挝打、能忍恶口、能忍恶事。

  

  事实上,在一切的学习过程中,不论是对家庭、事业、学问等,都是需要由忍来成就的。曾经有一个很胖的人来找我,他对自己的体重很苦恼,我劝他打坐、运动、慢跑。过了两个星期之后他来找我说:「师父!我很累,我秤了一下并没瘦多少,我想这跟运动、打坐是没有什么关系的,应该只要少吃一些就可以了,因为再这样下去,我快要忍不住了!」我说:「我做和尚已有几十年了,我也觉得没多少进步,但是我还得继续做下去,所以我劝你还是忍耐一下,继续运动下去吧!」

  

  没有忍耐心,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成功的。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:「忍辱,是最大的财富,如果当时我不能忍耐的话,今天我也不会成佛了!」在所有的宗教里,唯有佛教徒与佛教徒之间,或佛教徒与其他宗教之间没有战争,原因即是能忍。

  

  菩萨四法

  

  《思益梵天所问经》卷一云,四忍就是菩萨四法:得无生法忍一切诸法,自性空寂,本来不生,菩萨证忍此法,则能出毁犯禁戒之罪。得无灭忍一切诸法,本为无生,故今亦无灭,菩萨证忍此法,则能出毁犯禁戒之罪。得因缘忍一切诸法,皆依因缘和合而生,无有自性,菩萨证忍此法,则能出毁犯禁戒之罪。得无住忍不住着于诸法,菩萨证忍此无住之法,则能超出毁犯禁戒之罪。

  

  忍辱的柔和性,能克刚强性。

  

  我曾经看过一本武侠小说,有一个武功高强的坏人,他的剑法凌厉,所向无敌,他很高傲的认为天下没有人可以打得过他。有一天他遇到一位和尚,这个和尚将他拦住,不让他过去,他看和尚什么武器也没带,于是将剑拔出,并且说道:「你不让我过去,我的宝剑非得教你让我过去不可!」只见和尚将腰带一甩,柔软的腰带,竟将削铁如泥的宝剑缠住了,这就是柔能克刚的道理!

  

  

    精进波罗蜜

  

  精进波罗蜜又称精进度、进度、精进度无极,就是对治懈怠,生长善法,勇猛精进的修诸善法。「精进」就是身体勤劳、不懈怠。在《大品般若经》序品第一云:「菩萨摩诃萨……身心精进,不懈怠故,应具足毗梨耶波罗蜜(viryap

  ramit

  )。」

  

  释迦牟尼佛及弥勒佛同时发菩提心,但是弥勒佛在早期比较懈怠,因此,他要在释迦佛成佛之后的五十六亿万年,才能成佛。虽然成佛的早晚并无多大关系,可是成佛也因精进及懈怠,而有早有迟。

  

  精进与发愿

  

  精进是要发大愿的,如果不发愿,精进的心就提不起来。多半的人嘴上说着要努力,心里也是这么想着,但就是没有办法做得到。往往当身体稍微有些不舒服,或是疲倦时,马上会说:「还是等我把身体养好了之后再努力吧!」如果是这个样子,我们随时可以藉许多理由来说服自己不要精进。

  

  有一个懒惰的人,他一年到头都希望读书,可是都读不了书。在春天时,他说像这样春光明媚的好天气,不去玩多可惜;夏天到了,天气这么热,怎么读得下书;到了秋天,正该舒舒服服地享受这秋高气爽的好天气;冬天到时,又快过年了,读书还是等明年再说吧。这就是中国人说的:「春天不是读书天,夏日炎炎正好眠,过了秋天冬又到,收拾收拾好过年!」

  

  有了精进心的人,他的心理一定是健康的,即使身体有病,经常还是…

《六波罗蜜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四圣谛讲记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