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波羅蜜講記
聖嚴法師著
什麼叫做波羅蜜?
布施波羅蜜
持戒波羅蜜
忍辱波羅蜜
精進波羅蜜
禅定波羅蜜
般若波羅蜜
結論
什麼叫做波羅蜜?
佛法是從理論的方向來認識,以及從實踐的方法來體驗。分成基礎的佛法和發展的佛法。
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,並沒有小乘和大乘的佛法之分。而是在佛涅槃一百多年之後,才有小乘部派的佛教,又經過叁、四百年,有了大乘佛教的出現。然而,大乘佛教看部派佛教,甚至于原始佛教,都認爲是小乘佛教,這是很不公平的。
以大乘佛法的立場來說,修四聖谛、叁十七道品是小乘;修四攝法及六波羅蜜的,才是大乘的佛法。其實,在原始聖典《阿含經》中,可以看到四聖谛、叁十七道品,同樣也有六度。因此,六波羅蜜的名詞並非大乘佛教專用,而是在基礎的聖典裏就有。
因此,雖然是有大乘及小乘的說法,可是大乘佛法與小乘佛法的法門,並沒有分別,問題在于是否發了無上菩提心。如果只是准備在這一生或少數的幾生之中,完成解脫道而進入涅槃,這是小乘思想。發了無上菩提心的人,即使進入涅槃,也是不來不去的;既不貪戀生死,也不厭離生死。像文殊、普賢、觀音、地藏等諸大菩薩,都是沒有准備成佛,而是永遠做菩薩,永遠度衆生;這跟僅僅發願在修行之後,得解脫,入涅槃,是不一樣的。
但是,也有兩種人並不想離開這個世間。一種人是認爲世間太可愛、太有趣了,有男有女,吃喝玩樂什麼都有,好享受、好快樂,舍不得離開,事實上,舍不得是辦不到的。另一種是發了無上菩提心的人,他看到這世間上的人,不清楚什麼是苦?什麼是煩惱?還在彼此互相傷害,于是他要幫助所有衆生,將他們從醉生夢死的煩惱之中喚醒,甚至在最後一個衆生未醒之前,也不成佛。
事實上,除了六度之外,只要是無爲無漏、有爲無漏的佛法,都叫做波羅蜜;所謂無漏,就是無我的、無私的。而叁十七道品、四聖谛,就是讓我們從煩惱的娑婆世界,度脫至永無痛苦的涅槃,自然這也是波羅蜜。但是,站在大乘菩薩道的立場來看,只度自己是不夠的,必須要度一切的衆生,這才真正叫做波羅蜜。
除了少數人,幾乎我們每個人都是自私的,只會考慮先度自己。有一次我講到六波羅蜜,一位居士聽到我說要發無上菩提心,就對我說:「師父!我已經是自顧不暇,連自己都幫不了,還叫我發願心去幫助人,請您還是給我一個方法,讓我先得到解脫就好了!」我相信一定有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想法吧?
依佛法的觀點來看,如果只是用自利的方式來利益自己,得到的利益不僅很小,而且是不可靠的,但是用利他的方式來利益自己時,得到的利益才是最大最可靠的。
諸位都有家庭,如果你在家裏是一位非常自私的人,占盡了所有的好處,那麼,你與家人的關系就可想而知了。相反的,如果你能處處考慮到、照顧到家人的福利,使他們的生活快樂及幸福,此時,你在家裏也一定是受到歡迎、受到照顧的。
佛法主張,以度人來度自己才是最可靠的方法。因此,基本上六度就是在度自己,可是著手的方法和著眼點都是在度他人。六度是什麼?就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般若。以此六種修行的方法,來破除二種我執而斷二種生死之此岸,度越至二種涅槃的彼岸。
「我」有兩種。第一種是對于我們身體的執著,這個生命的我是五蘊構成的,就是一般人所講的物質和精神,而生命就是我們起煩惱的根源,斷除了我執,智慧才能出現,這叫「我空」,也叫「人無我」。第二種是不再害怕生死的現象,生與死,不論是可愛或可怕的,都要超越它,能出生死而不厭離生死,這叫「法空」,也叫「法無我」。
「生死」也有兩種。第一種是分段生死,是一生一生的投胎出生,然後死亡,一段一段的生與死,這是普通的凡夫。第二種是已經到了初地以上的菩薩,菩薩有十波羅蜜,從初地至十地爲止,由于他的功德每一地都在變,法身慧命不斷在成長中,這叫變易生死,一直到成佛,變易生死也就結束了。
布施波羅蜜
「布施」是什麼?在《阿含經》裏有六度這個名稱,也有六度修行的項目,但是到了大乘經典《般若經》及《大智度論》時,講得更爲詳細。
經典中談布施
以下介紹幾部經典有關布施的記載。(一)《大品般若經》序品第一雲:「菩薩摩诃薩,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,以無所舍法,應具足檀那波羅蜜(d
nap
ramit
),施者受者及財物不可得故。」(二)《大智度論》卷十四雲:「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,以叁施對治悭貪,除卻貧窮。」(叁)《大智度論》卷叁十叁雲:「淨施──不爲世間名利福報,但爲出世善根及涅槃之因。不淨施──以妄心求福報、行布施。」(四)《菩薩善戒經》卷一雲:「筆施、墨施──用助人寫經。經施──刊造經版。說法施──說法度衆。」(五)《賢愚經諸經集》卷四雲:「施遠來者;施遠去者;施病瘦者;施饑餓者;施知法人。」(六)《俱舍論》卷十八雲:「施客人,羁旅他鄉;施旅行人;施病人;施看病者;施園林;施常食;隨時施、隨其所應而施衣食。」(七)《俱舍論》卷十八又雲:「有漏世間法:隨至施──隨近己至,方能施與;怖畏施──遇到救災厄,欲其靜息而行布施;報恩施──昔得彼施,再還施彼;求報施──先施與人,再求返報;習先施──習于家族先人的家法而行惠施;希天施──希求生于彼天而行施;要名施──希美名而行布施。無漏世出世法:爲莊嚴心施──爲資助禅定瑜伽,爲得涅槃上義而行布施。」
有相布施、無相布施
開始修行,不論是自利或是利他,布施是最容易的,也最能讓自己或他人立竿見影,感到歡喜。布施又分有相布施及無相布施,有相布施是有原因、有目的,可能爲了還債、投資等種種理由,是以求自我利益而布施。譬如說,我虧欠了某人,但是他不要我還或是報答,我只有拿一些錢或東西,送到教堂、寺院、慈善機構,這樣的布施,是因爲覺得欠了人家的情,想辦法爲他做一件好事,了去自己心中的牽挂。
曾經有一位演員,因爲他的太太對他很好,問她需要什麼東西來感謝回報她時,他太太卻說﹕「送我最好的東西,就是參加聖嚴師父的禅七。」這位演員真的來了。禅七結束後,我問他爲什麼來禅七,他說:「還債的!」竟然也有這樣的布施,但是這種布施也很好啊。
有相布施,第一種是希望得到社會大衆給他一個好的名聲;第二種是現在布施,希望在年紀大一點時,人家來回報他、感謝他;第叁種是因爲宗教信仰的緣故,希望在這一生布施之後,有財産存在天國裏,等著去享受。
有相布施好不好呢?其實也不錯,總比有些不布施的人,專門拿人家的東西變成自己的東西要好多了。
無相布施的意思,只是爲了布施而布施,布施之後,還要做「叁輪體空」的觀想﹕「沒有東西可布施,沒有接受布施的人,沒有做布施功德的自我。」布施與無相、無爲相應,即爲解脫道,布施與菩提心相應,即爲菩薩道。布施行在自利來說,可增上自我的福德智慧;在利他來說,則是增上衆生的福德智慧。因此,現代的人應當多行布施。
叁種布施
布施有叁個項目:財施用物質和金錢的布施。又可分爲四種:金錢、物質、時間、知識。甚至還有身體的布施,例如把自己的皮膚移植給受傷的人,捐器官、捐血液給需要的患者。法施是用佛法來布施。「法」就是緣起法及因果法,這是佛法的根本。所謂「此有故彼有,此無故彼無」,知道緣起,懂得緣起,一個影響一個,這叫因緣法。種何因得何果,生死法是有漏因果,解脫法是無漏因果。無畏施使恐懼害怕的人,不再害怕。譬如說有人怕窮、怕死、怕犯罪、怕世界末日、怕地球毀滅。事實上,佛經裏告訴我們,除了這個地球,還有無量的他方世界。因此,我常告訴別人,遇到困難時,要「面對它、接受它、處理它、放下它」,真的沒有辦法時就不管它,也沒有什麼好怕的了。
龍樹菩薩在《大智度論》中說,布施是可以對治悭貪,除卻貧窮。當我們有布施心時,自然就會去努力耕耘、去生産、去成就。譬如大家沒有水喝,你發心發願去挖井,或到山裏找泉水、找河流,結果給人家越多,自己得到的也越多。
持戒波羅蜜
「戒」在佛教來說,基本的有五項,稱爲五戒,如果不能全部受持,受持叁條、四條也是可以的,願意受多少就算多少,這是和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。受戒時有個「戒體」,戒體是特殊的名詞,爲什麼菩薩戒可以一受永受,而聲聞戒只能一生受,這是因爲戒體觀念的不同。
《大品般若經》序品第一雲:「菩薩摩诃薩……罪不罪不可得故,應具足屍羅波羅蜜(śilap
ramit
)。」在《璎珞》、《華嚴》、《文殊》、《梵網》諸經及《智論》、《唯識》、《瑜伽》諸論中,均提到聲聞四品戒及菩薩二品戒。
聲聞戒
聲聞戒屬于色法,小乘有部宗認爲,色法即是在受戒時,身口二業有發顯之表色,以及依四大而生,以身口爲緣,有防非止惡功能的,名爲無作色、無表色。色法是物質的,當物質的身體死亡或消失,即使不舍戒,戒自然不存在,戒體也就沒有了。
聲聞戒有在家戒及出家戒,共有四種戒品。在家的五戒與八戒,出家的十戒與具足戒。在家戒又叫世間戒,重于身口二業的現行,《增一阿含經》卷二十〈聲聞品〉之一雲,五戒得分分受,薩婆…
《六波羅蜜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