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見性成佛 第叁十七天

  第叁十七天

  諸位觀衆、諸位菩薩大家好:

  今天已經進入第叁十七天了,我們講「見性成佛」這個法門,要記住你若是妄想心重的人,慢慢要淨化,如果你沒有將妄想心淨化、停止,隨順妄想一直滾動下去,會帶來很麻煩的事情。第一因妄想的啓動而一直造業、一直起妄想,連本帶利硬是翻攪下去。第二妄想很強的人,以後會帶來精神病,你看街頭巷尾,有很多精神病患者在臨時交通指揮,在那邊喊叫的,這些都是妄想心帶來的後遺症。

  所以開悟聖僧教我們,在修道過程中心猿意馬、妄想紛飛非常嚴重的人,首先要大死一番。死什麼?死你的妄想、貪瞋癡、怨妒、嫉妒,那些沒有必要不清淨的妄想心,全部頓斷就對了。如果妄想頓斷以後,當然你的法身就活起來了,你的法身之所以活不起來,就是妄想將你纏住、蒙蔽、占有了,所以法身活不起來。因此,妄想多的人想要見性想要成道,難哪!首先要頓斷妄想心淨化掉,這樣你的法身才有複活的時候。我聯想到一位開悟聖僧說話了:

  開悟聖僧雲:「休去歇去,古廟香爐去,枯木寒灰去,一念萬年去,如人死人去,如能如此用,心安有不成道乎?」

  單刀直入就說,修道人起先要頓斷所有的妄想心,要大死一番就對了。他說「休去歇去」仁者仁者,你想要見性,想要悟道,要將妄想停下來,不要再繼續打妄想「休去歇去」停下來就對了。「古廟香爐去」聽到古廟香爐去腳底都發涼了,深山裏的古廟,古寺,或是古代的香爐放在那裏,感覺好幾百年,好幾千年,讓人覺得很古老的年代。代表你的心要死,死得好象古代的古廟,死得像香爐一樣冷清清,沒有人來上香,也沒有人來朝拜。「古廟香爐」代表很遙遠很久,妄想要打死像這樣就對了。

  接下來,像「枯木寒灰去」枯木就是樹木已經幹死了,被雷擊中而燒焦枯掉了,或自然死去變枯木了。枯木連一點朝氣都沒有,一些活力都沒有,讓人覺得死氣沈沈,意思是你的心要死得像這樣,枯木,連一點生機一點活力都沒有。寒灰就是樹木燒成灰燼,連一點生氣都沒有了。表示我們的心要死得像古廟香爐,像枯木寒灰一樣,如此你的法身慧命,啓有不活的道理?百分之百會活。就像你坐禅當下一念萬年,代表你可以維持禅定很深妄想不起,一念萬年全都不打妄想,也像人死去後,完全無法起來走路、吃飯、說話了,讓人覺得死氣沈沈一樣。你能夠修行修到這個地步,用功到這個程度,你的心怎能不成道呢?那能不見性呢?那裏無法證成菩提開悟證果呢?絕對有希望,絕對沒問題。所以當初我看到開悟聖僧這些話,我的感觸非常非常多,想到凡夫衆生不打妄想便罷,一打起來都向五欲六塵去,一直想一直想下去,想到快成精神病了,如此還不夠,還一直造業下去。所以起先教你「休去歇去,古廟香爐去,枯木寒灰去,一念萬年去,如人死人去。」你若如此用功修道那能不成道?不見性可言呢?

  所以聖僧是過來人,他知道生死的結在那裏,爲什麼你不能見性,爲什麼你無法開悟證果?向你說這個死結就對了。死結在那裏?你無法將妄想大死一番,妄想爲你帶來黴運,所以妄想如果打死的時候,你清淨光明的法身當下就顯露了。要如何用功?看祖師怎麼說:

  「休去歇去,古廟香爐去,枯木寒灰去,一念萬年去,如人死人去,如能如此用,心安有不成道乎?」

  看到這裏你的心就涼掉了,凡夫衆生心已經習慣于起心動念,突然要叫他休去歇去,古廟香爐去,實在是做不到啊!也因爲做不到,所以才無見性可言,成道可言。他若能像枯木寒灰去,一念萬年去,如人死人去,他早就證成菩提成就佛道,坐在那裏自由自在,讓人膜拜了。他之所以無法讓人膜拜自在坐下,就是因爲妄想心沒有大死一番。所以他教你古廟香爐去,這是修行的方法,代表你的心要冷下來,要停下來要歇去,如此法身才能有複活的機會。所以這法門很莊嚴啊!這樣要從心來下功夫,加上有很好的環境,你沒有很好的環境在市區鬧區,繁華的夜都會,你想要休去歇去,古廟香爐去,如人死人去,你根本做不到,因爲見景思情,見境被境所轉,那能一念萬年去?枯木寒灰去呢?你根本做不到。所以一定要自己真正有心用功,要頓斷你的妄想心,然後才有可能法身複活,諸位明白嗎?所以環境要選擇清淨一點的很重要。

  我們說「見性成佛」,「見性」不可離開我們的身心,不可離開我們的生活,所以有人說要見性,離開他的身體、離開這個心向外追求,乃至離開生活的點點滴滴而想要見性者,這些都是外道,他沒有入道,訣竅沒有掌握住,要在生活當中悟到你的本性。有人在吃飯時悟到本性,有人在走路時悟到本性,有人笑哈哈笑到後來就見性。有的哭,哭到後來就見性了,有人在發怒的當下悟到了自性。有人在使性子,情緒化時悟到他的本性,有人在坐禅時悟到本性。有人在嫉妒人時突然悟到他的自性,所以見性不可離開生活,不可離開身心。那你如何悟呢?還是有方法,你看一位開悟聖僧,他悟明本性以後,說出莊嚴解脫的法語,他說:

  「夜夜抱佛眠,朝朝還共起,坐起鎮相隨,語默同居止,纖毫不相離,如身影相似,欲識佛去處,只這語聲是。」

  表示日夜當中佛性並未離開你的方寸,「夜夜抱佛眠」你夜晚睡覺時,將佛性抱著睡覺,你有見性了嗎?沒有,但是佛性沒有離開你呀!抱佛性在睡。早上起來時佛性也隨你起床,戀床時,佛性也跟著你戀床。「朝朝還共起」晚上睡抱佛性睡,你起床時跟你起床。「坐起鎮相隨」你坐的時候,佛性跟你一起坐在這裏,你起立時,佛性也跟著起立,跟著你來來去去就對了。「語默同居止」當你講話的時候,佛性也在講話,當你靜下來沒有說話時,佛性也停下來歸體了,你老人家見到了嗎?「纖毫不相離」一分鍾都沒離開你,一秒鍾都沒有離開你,十分之一秒鍾也沒有離開你,你有動作有作用時它就現身,你見到了嗎?就如身體和影子一樣,有身體就有影子,影子和身體不相分離,跑去北部就跟你到北部,跑到南部跟你到南部,跑去東部、西部就跟你到東、西部去,你老人家會到了、見到了嗎?如果你真正想要認識,要了解要明白佛性到底在那裏呢?嗯::「只這語聲是」當下講話的這個,就是你的本來面目了。當你和人對答時,這就是你本來面目,你能聽到聲音的那個東西,就是你本來風光。你能看的那個東西,就是你的訴求,你要見的主人了。

  如此說來,你要見性是否都在你的身心當中呢?在你日常生活當中去看到你佛性的作用。那個作用,能會到的人當下就契會了,會不到的人仍然離你八萬四千裏了。所以開悟聖僧這些語錄看過後,感同身受當下就契會了。

  開悟聖僧雲:「夜夜抱佛眠,朝朝還共起,坐起鎮相隨,語默同居止,纖毫不相離,如身影相似,欲識佛去處,只這語聲是。」

  所以見性那能離開你的身心,那能離開你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呢?在點點滴滴的生活中去契會,如此而已,「性」並無離開你的方寸。諸位,見性之人他絕對不可能心外求佛求法,當下見性,性即是佛,就這麼簡單而已。但是簡單是簡單,也是不簡單啊!如果那麼簡單,自古以來多少學佛修道之人,如今都沒見性再沈淪生死的何其多啊!怎能說見性簡單呢?話又說回來,如果真的那麼困難的話,那麼自古以來多少高僧大德、在家居士修到見性的也不勝枚舉啊!非常多,所以「見性是見你的心」如此而已。你的心就是佛,如果不能見到你的心,那能見到佛呢?所以見到佛的時候,要忘心,如果不忘心,還有一個心可得,又見到佛這樣就誤會了。因爲心和佛是一體的,如果見到佛時沒有把心忘掉,這樣就等于是兩個個別體,那就是兩個佛了。但是問題不是這樣,心就是佛,佛就是心,你要見性,首先要認同你的心就是佛,所以你要見佛就是見心,當你見到佛時,就要將心忘掉,因爲心就是佛,諸位了解嗎?好,來看開悟聖僧怎麼說?

  開悟聖僧雲:「不覺不知自心是佛,若知自心是佛,不應心外覓佛,佛不度佛,將心覓佛不識佛,亦不得將佛禮佛,不得將心念佛,若欲覓佛須是見性,見性即是佛。」

  這完全是要建立你的心就是佛,所以不可心外求佛,求法,不要心外念佛拜佛,這都是佛門中的外道,和你見性都沒沾上一點邊。所以他說凡夫衆生,不知不覺不知道他的心當下就是佛,如果知道他的心當下就是佛的時候,你實在不應該心外去找佛,佛不度佛,將心覓佛,你就是不認識佛的人。這句話怎麼說?你的心就是佛了,要如何在自性當中心外求佛?外面的佛和你有什麼相幹?佛祖是佛祖,佛祖要如何度你?說「度」,不如說「方便爲你說法」。至于你要見性,自己要不要自度,就看你老人家的本事了。所以佛不度佛道理在此,佛如果能夠度我們,過去無量諸佛,一尊佛度一個衆生,怎麼會沒法度盡?有啊!佛有他心通,有宿命通,漏盡通,天眼通,天耳通怎會沒能力度你呢?但是你要了解,佛教你見性,你不見性,佛也度不了你,佛不度佛是百分之百正確。佛祖就像老師一樣,教你見性,至于你自己沒辦法見性,如何度你呢?無法度。所以衆生自性自度佛不能度,道理在此。你將心向外找一切諸佛的話,此人可見是不認識佛。也不可將心來以佛禮佛,這句話很正確,你自己是佛了,你拜什麼佛?所以禅宗說你若拜佛一拜,地板要拖叁天,拖到這地板下陷一塊。意思是勉勵我們,你的心就是佛要肯定這一點,也不是意味要我們貢高我慢不可拜佛,不是這個意思。他是教你「你的心就是佛」。你拜佛除了可降服我慢貢高以外,同時又增長你對自信的肯定,一切自性之妙用,你的心就是佛,不要再去拜佛、禮佛,拜佛禮佛就是妄想,他的重點在此。

  「不得將心念佛」禮佛是妄想,念佛也是妄想,因爲你的自性就是佛了,那能離開你的自性佛,卻向外念佛拜佛?這分明是妄上加妄。所以你如果真的要找佛,須要見性,如果你…

《見性成佛 第叁十七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