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見性的時候,當下就是佛了。禅宗強調這一點,念佛的話,要刷口叁天,禮佛一拜地上要拖叁天,地板被你弄髒了,你生妄想心了。念佛一句刷口叁天,你嘴不清淨了。當下在想佛,你的心就不清淨了,妄想啊!因爲禅宗教你,心中無念,無住,無相,無塵,萬法不立,一塵不染。結果你生一切萬法,染一切境,染一切塵,念佛也是生塵,拜佛也是生妄想,所以生塵生妄想,都構成汙染你的自性,你並未見性。見性之人他知道本體離一切相,離一切相的當下光明涅槃現前了,所以要真正肯定你自心就是佛。再念一次:
開悟聖僧雲:「不覺不知自心是佛,若知自心是佛,不應心外覓佛,佛不度佛,將心覓佛不識佛,亦不得將佛禮佛,不得將心念佛,若欲覓佛,須是見性,見性即是佛。」
如本常說一句話,要聽就要聽這些話,要看就要看這些話,要學就要學這些話,這些是圓滿的話,了義的話,要讓你見性成佛的話。再來,因爲快要結束了,所以越來越精華,越來越濃縮,處處要點破你有一個自性,讓你見性,讓你早一日成就菩提。如果你真正要見性的話,站在果地來講,佛性是無形無色光明不染一切萬法,何以見得呢?來,諸位聽好:
「佛性非色非心,非有非無,非因果法,纖塵不染,一法不立,至性中人,本性空寂,莫取諸相,即合聖意;離一切相,即名諸佛。」
第一句就將你剖開了。「佛性非色非心」如果你以色見如來,以音聲求如來,全都是外道,行邪道。佛性豈可說它黑的、紅的、青的、白的全都不是,它非色,如果有顔色你早就見到了,說佛性紅的,那好辦啊!佛性是黑的,好辦啊!佛性是白色的這樣好辦,佛性是粉紅的、茄色的、黃色的,這都好辦好見。佛性非色啊,也就是因爲無色讓你看不見,就像虛空那樣難會難見,所以你才不容易見性成佛。但是並非因爲它非色無顔色,他就沒有。也因爲他看不見摸不到而又存在,這才是可貴之處。我們要見那見不到的,看那看不到的,那才是真正的功夫。和你的善根和你的慧根有關系,有人說不到兩句就立刻契會到他的本性了。佛性非色亦非心,如果你的佛性是心的話,那麼你每天在用善心、用惡心、用嫉妒心、用歡喜心、用忿怒之心,如今爲何還沒見性成佛呢?所以說「明心」接下來還要「見性」,如果只是明心見到他的「用」,沒有見到他的「體」,這還是凡情之測並無見性。所以非心者,是說不是凡夫之心,凡夫之心是起起伏伏不穩定,充滿了殺盜淫妄五欲六塵之心,這種凡塵之心,不是佛教所說的見性之性,這樣諸位了解嗎?
所以見性之人包含見到他的心,見到心的人未必就有見到他的本性。所以我們禅宗說,要明心兼見性這樣才是我們的訴求。總之,「佛性非色非心」是百分之百正確。「非有非無」佛性不可說它有,有,你拿出來看一看。你說它無,也不可這麼說,如果沒有的話,如本法師演講以來,已經叁十分鍾了,那能說它無呢?如果無的話誰能講話?現在在座的都在電視前聽我演講,既然沒有佛性的話,有誰能聽呢?既然不能聽,和行屍走肉有何兩樣?和死人有什麼兩樣呢?沒什麼兩樣。所以說「佛性非有非無」是要破除我們執常,破除我們的執著斷滅,道理這麼簡單。「佛性非因果法」,因果怎麼可以代表佛性呢?所以佛性不可用因果法來安立的,在一切人事物的造作當中,這一連串的因果是性之用,你見到它的相用而已,並沒有看到它的體,所以說不是因果法。「纖塵不染,一法不立,至性中人。」真潇灑的話,你的本性纖塵不染,你做得到嗎?萬法不立,你做得到嗎?至性中人,你辦得到嗎?代表他到了這個地步完全非常帥性、清淨、直心光明的時候了。「纖塵不染,一法不立,至性中人。」至性,什麼叫做至性?完全到盡頭的時候了,心裏無相無塵無念無境的時候了「至性中人」。此時你的本性空寂莫取諸相,當下就合了聖人之意。所以禅宗講到最後要離相,心裏還有相、還有境,本性焉能顯露呢?顯不出來。「離一切相,即名諸佛。」你的心如果離一切相,你和佛沒什麼兩樣,因爲佛的心如虛空,虛空一切塵埃不能住,既然萬法不能安立于虛空當中,但不是意味了虛空不存在。不錯,你說虛空它有或無,那都是多余的。我們佛性也一樣,如同虛空,越空越有,不空就不有。所以你用東西塞住虛空就不見虛空,看到相而已,如果把相拿掉,虛空就會恢複它本來一片透明。
我們的本性也一樣,壅塞一堆的妄想意識,你只看到相沒有看到性,性是本來空寂的,但是並非因爲空寂,它就無,它仍然存在,你看,心越空越有啊!我沒有妄想意識,我能起慈悲喜舍。我的心沒有慈悲喜舍,我的心能起弘法之心。沒有起弘法之心,我能利益衆生弘法布教。空才能生有,有由空而誕生,所以說越空越有,不空就不有,道理在此。「本性空寂」你應當不要取相,有一切相將你塞住的時候,本性無法顯露,如何能合聖人之意呢?總而言之,離一切相的當下,你就是諸佛了,佛也是這樣成就的。再念一次:
「佛性非色非心,非有非無,非因果法,纖塵不染,一法不立,至性中人。本性空寂,莫取諸相,即合聖意;離一切相,即名諸佛。」
所以十方叁世所有諸佛,佛佛都共同傳此心而已,說這個心當下就是佛心。所以你我大家學佛的過程中,千萬不要聽信一切謠言而心外求法,心外求佛,這都是佛門中的外道,全都沒辦法見性。所以十方叁世諸佛都共同傳這個心,教你見你的性如此而已。千萬不要聽信謠言,學一些五行五術,學一些外道法,命相學,江湖郎中的話學到最後學了一堆相,結果無法淨化那裏能見性成佛呢?何況學來的這些江湖術士,五行五術這些外道法,這是生滅有爲,生滅有爲的東西是剎那生剎那滅,有生有滅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這樣要如何達到永恒不變呢?沒辦法。所以有爲生滅的東西,總是在叁界內的人天法而已,並沒有出離叁界。所以千萬要記住,有爲生滅的一切萬法,不可貪著,貪著就中圈套了,貪著就跳入坑洞中無法自拔了。所以我們修道離一切相,見本性那就對了,因此十方叁世諸佛都共同教我們要見性。來聽開悟聖僧怎麼說,要聽要看,要學要證道這些話要仔細聽:
開悟聖僧雲:「衆生應知,佛性本自有之,迦葉尊者只是悟得本性,本性即是心,心即是性,性即同諸佛心,前佛後佛只傳此心,除此心外,無佛可得。清淨覺性,應機接物,揚眉瞬目,運手動足,皆是自己靈覺之性,性即是心,心即是佛,佛即是道,道即是禅,禅之一字,非凡聖所測;見本性爲禅,不見本性非禅也。」
好一句「見本性爲禅,若不見本性非禅也。」這樣諸位了解了嗎?所以聖僧之所以聖僧不是叫高興的,聖僧之所以聖僧不是說來歡喜的,他是過來人,徹底悟性之人。所以他叁言兩語,處處指明你的心就是佛,離開你的心並無佛,不啰嗦很幹脆。他告訴你說:「衆生啊衆生,六道衆生啊~.就像在叫魂一樣。你看開悟祖師是何等苦口婆心的說:「衆生啊衆生,你應該要知道,佛性是你我大家人人具足,全都有的。自從摩诃大迦葉尊者,在釋迦佛祖那邊得到他的心法,在那邊接到他的心,傳到他的心,只是悟得他的本性如此而已。他的本性就是心,當下就是性,性就是道,這個性和所有諸佛的心,沒什麼兩樣。過去諸佛,現在諸佛,未來所有諸佛,只是傳這個心如此而已,除了這心以外實在無佛可得了。」清淨的覺性在你日常生活當中應機接物、揚眉瞬目、眼睛貶動、嘴吧講話、待人接物這當下運手動足,你見到了嗎?那些都是你自性靈覺的作用,靈靈覺覺的自性,爲你二六時中來來去去,施爲動作,那就是你的性啊!喔,那麼悲心告訴你,說靈覺之性,性即是心,心即是性就是你的佛,佛就是道,道當下就是禅,但是禅這一個字不是凡夫或聖人所能測得到的,難測。除非悟過的人,過來人才能知道。當你見到本性的時候才來說禅,你若沒有見到本性,嗯,無禅可言。
所以禅宗將心、性、禅、道、佛融爲一體,不相同的名稱而已,但是都共同指出你的本性而言。「非凡聖所測」如果那麼容易就測得到,你今天還在這裏掙紮,還在紅塵中打轉,轉不出去,擠不出去,周旋不出,是不是?你想要周旋而出,要打破這萬重重圍,不被這紅塵滾滾束縛,唯一的途徑不二法門,你要好好的「見性」就對了。所以開悟聖僧講這些話讓我們感同身受,如履勝境、如沐法乳,你有沒有感想?若有感想,你稍有一點善根。若沒有,你就還有得輪回了,還有得生死造業沈淪六道了,還有戲可看,還有苦得吃啊!
作人不快活,諸佛是乘願再來,凡夫衆生隨業力來人間的,我不要來偏偏來很無奈。諸佛不一樣,要來就來,要去就去,不來就不來,生死能自在。凡夫衆生隨業來,業是不自在的啊!說要來不能不來,說要回去又不能不回去,凡夫就是這麼一回事啊!所以開悟聖僧千言萬語告訴你要「見性」啊!說得苦口婆心,說到快得哮喘了,你還信不來,被業障住也沒「業」︵臺語,同夾住的意思︶得那麼嚴重的。有人說:「師父啊!真的很業呢?被家庭的業,業的喘兮兮,又有事業的業,又有社會的業,又有政治的業,又有團體的業,又有妻兒的業,又有兒女之業,哎喲!好象粽子般一大串,一提起二十幾個。」一大串就對了,所以世間的業是無量無邊啊!不把它們淨化掉,你再怎麼說,還是要做叁界的苦命兒、六道流浪漢。十方叁世諸佛共同傳這個心,心當下就是佛,千萬不可聽信謠言,而去心外求法,要記住,你的心就是佛如此而已。來看開悟聖僧怎麼說:
「衆生應知,佛性本自有之,迦葉尊者只是悟得本性,本性即是心,心即是性,性即同諸佛心,前佛後佛只傳此心,除此心外,無佛可得。清淨覺性,應機接物,揚眉瞬目,運手動足,皆是自己靈覺之性,性即是心,心即是佛,佛即是道,道即是禅,禅之一字,非凡聖所測;見本性爲禅,不見本性非禅也。」
如本終其一生當中,不論講因果,講業力,乃至說淨土,說叁藏十二部教典,最後都導歸于要「見性成佛」。這樣有思想、有體系、有組織一直導歸到讓你見性,不然你叁藏十二部教典研究透徹,背得非常熟,人家還沒講話你就看到人家的喉嚨,這種佛學博士,若沒有見性還是凡夫衆生一條。所以見性非常重要,見性其實冷暖自知,你有見性沒見性,瞞不了別人。所以我們見性之人真的冷暖自知,諸位聽好:
「聖體本來清淨,佛性無有雜穢,所有言說,皆是聖人從心起用,用體本來空,言名猶不及,十二部經憑何得及!道本圓成,不用修證,道非聲色,微妙難見,見性之人,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。」
「聖體本來清淨」也就是你不生不滅的涅槃自性,聖體本來就清清淨淨的,這是指見性之人而言。站在果地立場來說話,聖體本來清淨,佛性沒有什麼雜穢,五味雜陳、妄想紛飛、汙穢叫做雜亂不清淨。但是以果地來說,佛性都沒有雜穢。所有的言說,所有的語言文字,都是聖人從他清淨的本性所起的妙用,由這清淨言說妙用當中令你見性,如此而已。你不要將這語言文字當作目的,它是一個方便的工具,透過語言讓你悟明本性,透過文字讓你悟得本性,如此而已。你的本體乃至你的作用,本來就空寂啊!語言和名相那能說到你的本性呢?用無量的善巧,在無量的善巧比喻裏面,去契會你的本性。甚至十二部經典那裏能觸到、摸得到呢?沒辦法。但是你沒有叁藏十二部教典,沒有這些言說者,衆生有幾個可自發性的來見他的本性呢?雖然是權巧方便的叁藏十二部教典,但是也有可取之處。它的可取之處在那裏?令你契會進去,擠進去來見性,如此而已。怎麼說,因爲道,本來就圓滿成就的,那裏還要修證呢?若還有修有證還不圓滿,這樣還在因地,還沒達到圓滿果地的時候。所以「道」不是用聲音可以契會的,「道」不是用顔色可以接觸到的,微妙難見。
但是一個真正見性之人,知道聖體本來清淨的人,見到不生不滅涅槃自性之人,也就是見性之人,他的心裏冷暖自知啊!如人飲水。如本講經說法以來,本國有多少人聽此見性成佛的法門,見性的人非常多,悟到本性的人也非常多,這是構成你菩提開花的因,向你恭喜了。就像【楞嚴經】所講,「修道」要以不生不滅的自性爲修道因,一連串所修的才不會歪七扭八旁門左道去,才不會用你的妄想心去修。最後開悟的人,也是你,最後成就佛道的人,也非你莫屬。我們再念一次:
開悟聖僧雲:「聖體本來清淨,佛性無有雜穢,所有言說,皆是聖人從心起用,用體本來空,言名猶不及,十二部經憑何得及,道本圓成,不用修證,道非聲色,微妙難見,見性之人,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。」
好一句「冷暖自知」這茶是冷、是熱、是冰的,你不喝,告訴你總是一種常識知識而已,你沒有經曆過、嘗試過你不知道。希望老人家你們個個自己喝喝看,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,見性之人也同樣是這樣的境界。所以諸位若見性之人,如本在此再度向你恭喜,祝福你老人家早證菩提完成你的佛道。
《見性成佛 第叁十七天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