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见性的时候,当下就是佛了。禅宗强调这一点,念佛的话,要刷口三天,礼佛一拜地上要拖三天,地板被你弄脏了,你生妄想心了。念佛一句刷口三天,你嘴不清净了。当下在想佛,你的心就不清净了,妄想啊!因为禅宗教你,心中无念,无住,无相,无尘,万法不立,一尘不染。结果你生一切万法,染一切境,染一切尘,念佛也是生尘,拜佛也是生妄想,所以生尘生妄想,都构成污染你的自性,你并未见性。见性之人他知道本体离一切相,离一切相的当下光明涅槃现前了,所以要真正肯定你自心就是佛。再念一次:
开悟圣僧云:「不觉不知自心是佛,若知自心是佛,不应心外觅佛,佛不度佛,将心觅佛不识佛,亦不得将佛礼佛,不得将心念佛,若欲觅佛,须是见性,见性即是佛。」
如本常说一句话,要听就要听这些话,要看就要看这些话,要学就要学这些话,这些是圆满的话,了义的话,要让你见性成佛的话。再来,因为快要结束了,所以越来越精华,越来越浓缩,处处要点破你有一个自性,让你见性,让你早一日成就菩提。如果你真正要见性的话,站在果地来讲,佛性是无形无色光明不染一切万法,何以见得呢?来,诸位听好:
「佛性非色非心,非有非无,非因果法,纤尘不染,一法不立,至性中人,本性空寂,莫取诸相,即合圣意;离一切相,即名诸佛。」
第一句就将你剖开了。「佛性非色非心」如果你以色见如来,以音声求如来,全都是外道,行邪道。佛性岂可说它黑的、红的、青的、白的全都不是,它非色,如果有颜色你早就见到了,说佛性红的,那好办啊!佛性是黑的,好办啊!佛性是白色的这样好办,佛性是粉红的、茄色的、黄色的,这都好办好见。佛性非色啊,也就是因为无色让你看不见,就像虚空那样难会难见,所以你才不容易见性成佛。但是并非因为它非色无颜色,他就没有。也因为他看不见摸不到而又存在,这才是可贵之处。我们要见那见不到的,看那看不到的,那才是真正的功夫。和你的善根和你的慧根有关系,有人说不到两句就立刻契会到他的本性了。佛性非色亦非心,如果你的佛性是心的话,那么你每天在用善心、用恶心、用嫉妒心、用欢喜心、用忿怒之心,如今为何还没见性成佛呢?所以说「明心」接下来还要「见性」,如果只是明心见到他的「用」,没有见到他的「体」,这还是凡情之测并无见性。所以非心者,是说不是凡夫之心,凡夫之心是起起伏伏不稳定,充满了杀盗淫妄五欲六尘之心,这种凡尘之心,不是佛教所说的见性之性,这样诸位了解吗?
所以见性之人包含见到他的心,见到心的人未必就有见到他的本性。所以我们禅宗说,要明心兼见性这样才是我们的诉求。总之,「佛性非色非心」是百分之百正确。「非有非无」佛性不可说它有,有,你拿出来看一看。你说它无,也不可这么说,如果没有的话,如本法师演讲以来,已经三十分钟了,那能说它无呢?如果无的话谁能讲话?现在在座的都在电视前听我演讲,既然没有佛性的话,有谁能听呢?既然不能听,和行尸走肉有何两样?和死人有什么两样呢?没什么两样。所以说「佛性非有非无」是要破除我们执常,破除我们的执着断灭,道理这么简单。「佛性非因果法」,因果怎么可以代表佛性呢?所以佛性不可用因果法来安立的,在一切人事物的造作当中,这一连串的因果是性之用,你见到它的相用而已,并没有看到它的体,所以说不是因果法。「纤尘不染,一法不立,至性中人。」真潇洒的话,你的本性纤尘不染,你做得到吗?万法不立,你做得到吗?至性中人,你办得到吗?代表他到了这个地步完全非常帅性、清净、直心光明的时候了。「纤尘不染,一法不立,至性中人。」至性,什么叫做至性?完全到尽头的时候了,心里无相无尘无念无境的时候了「至性中人」。此时你的本性空寂莫取诸相,当下就合了圣人之意。所以禅宗讲到最后要离相,心里还有相、还有境,本性焉能显露呢?显不出来。「离一切相,即名诸佛。」你的心如果离一切相,你和佛没什么两样,因为佛的心如虚空,虚空一切尘埃不能住,既然万法不能安立于虚空当中,但不是意味了虚空不存在。不错,你说虚空它有或无,那都是多余的。我们佛性也一样,如同虚空,越空越有,不空就不有。所以你用东西塞住虚空就不见虚空,看到相而已,如果把相拿掉,虚空就会恢复它本来一片透明。
我们的本性也一样,壅塞一堆的妄想意识,你只看到相没有看到性,性是本来空寂的,但是并非因为空寂,它就无,它仍然存在,你看,心越空越有啊!我没有妄想意识,我能起慈悲喜舍。我的心没有慈悲喜舍,我的心能起弘法之心。没有起弘法之心,我能利益众生弘法布教。空才能生有,有由空而诞生,所以说越空越有,不空就不有,道理在此。「本性空寂」你应当不要取相,有一切相将你塞住的时候,本性无法显露,如何能合圣人之意呢?总而言之,离一切相的当下,你就是诸佛了,佛也是这样成就的。再念一次:
「佛性非色非心,非有非无,非因果法,纤尘不染,一法不立,至性中人。本性空寂,莫取诸相,即合圣意;离一切相,即名诸佛。」
所以十方三世所有诸佛,佛佛都共同传此心而已,说这个心当下就是佛心。所以你我大家学佛的过程中,千万不要听信一切谣言而心外求法,心外求佛,这都是佛门中的外道,全都没办法见性。所以十方三世诸佛都共同传这个心,教你见你的性如此而已。千万不要听信谣言,学一些五行五术,学一些外道法,命相学,江湖郎中的话学到最后学了一堆相,结果无法净化那里能见性成佛呢?何况学来的这些江湖术士,五行五术这些外道法,这是生灭有为,生灭有为的东西是剎那生剎那灭,有生有灭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这样要如何达到永恒不变呢?没办法。所以有为生灭的东西,总是在三界内的人天法而已,并没有出离三界。所以千万要记住,有为生灭的一切万法,不可贪着,贪着就中圈套了,贪着就跳入坑洞中无法自拔了。所以我们修道离一切相,见本性那就对了,因此十方三世诸佛都共同教我们要见性。来听开悟圣僧怎么说,要听要看,要学要证道这些话要仔细听:
开悟圣僧云:「众生应知,佛性本自有之,迦叶尊者只是悟得本性,本性即是心,心即是性,性即同诸佛心,前佛后佛只传此心,除此心外,无佛可得。清净觉性,应机接物,扬眉瞬目,运手动足,皆是自己灵觉之性,性即是心,心即是佛,佛即是道,道即是禅,禅之一字,非凡圣所测;见本性为禅,不见本性非禅也。」
好一句「见本性为禅,若不见本性非禅也。」这样诸位了解了吗?所以圣僧之所以圣僧不是叫高兴的,圣僧之所以圣僧不是说来欢喜的,他是过来人,彻底悟性之人。所以他三言两语,处处指明你的心就是佛,离开你的心并无佛,不啰嗦很干脆。他告诉你说:「众生啊众生,六道众生啊~.就像在叫魂一样。你看开悟祖师是何等苦口婆心的说:「众生啊众生,你应该要知道,佛性是你我大家人人具足,全都有的。自从摩诃大迦叶尊者,在释迦佛祖那边得到他的心法,在那边接到他的心,传到他的心,只是悟得他的本性如此而已。他的本性就是心,当下就是性,性就是道,这个性和所有诸佛的心,没什么两样。过去诸佛,现在诸佛,未来所有诸佛,只是传这个心如此而已,除了这心以外实在无佛可得了。」清净的觉性在你日常生活当中应机接物、扬眉瞬目、眼睛贬动、嘴吧讲话、待人接物这当下运手动足,你见到了吗?那些都是你自性灵觉的作用,灵灵觉觉的自性,为你二六时中来来去去,施为动作,那就是你的性啊!喔,那么悲心告诉你,说灵觉之性,性即是心,心即是性就是你的佛,佛就是道,道当下就是禅,但是禅这一个字不是凡夫或圣人所能测得到的,难测。除非悟过的人,过来人才能知道。当你见到本性的时候才来说禅,你若没有见到本性,嗯,无禅可言。
所以禅宗将心、性、禅、道、佛融为一体,不相同的名称而已,但是都共同指出你的本性而言。「非凡圣所测」如果那么容易就测得到,你今天还在这里挣扎,还在红尘中打转,转不出去,挤不出去,周旋不出,是不是?你想要周旋而出,要打破这万重重围,不被这红尘滚滚束缚,唯一的途径不二法门,你要好好的「见性」就对了。所以开悟圣僧讲这些话让我们感同身受,如履胜境、如沐法乳,你有没有感想?若有感想,你稍有一点善根。若没有,你就还有得轮回了,还有得生死造业沉沦六道了,还有戏可看,还有苦得吃啊!
作人不快活,诸佛是乘愿再来,凡夫众生随业力来人间的,我不要来偏偏来很无奈。诸佛不一样,要来就来,要去就去,不来就不来,生死能自在。凡夫众生随业来,业是不自在的啊!说要来不能不来,说要回去又不能不回去,凡夫就是这么一回事啊!所以开悟圣僧千言万语告诉你要「见性」啊!说得苦口婆心,说到快得哮喘了,你还信不来,被业障住也没「业」︵台语,同夹住的意思︶得那么严重的。有人说:「师父啊!真的很业呢?被家庭的业,业的喘兮兮,又有事业的业,又有社会的业,又有政治的业,又有团体的业,又有妻儿的业,又有儿女之业,哎哟!好象粽子般一大串,一提起二十几个。」一大串就对了,所以世间的业是无量无边啊!不把它们净化掉,你再怎么说,还是要做三界的苦命儿、六道流浪汉。十方三世诸佛共同传这个心,心当下就是佛,千万不可听信谣言,而去心外求法,要记住,你的心就是佛如此而已。来看开悟圣僧怎么说:
「众生应知,佛性本自有之,迦叶尊者只是悟得本性,本性即是心,心即是性,性即同诸佛心,前佛后佛只传此心,除此心外,无佛可得。清净觉性,应机接物,扬眉瞬目,运手动足,皆是自己灵觉之性,性即是心,心即是佛,佛即是道,道即是禅,禅之一字,非凡圣所测;见本性为禅,不见本性非禅也。」
如本终其一生当中,不论讲因果,讲业力,乃至说净土,说三藏十二部教典,最后都导归于要「见性成佛」。这样有思想、有体系、有组织一直导归到让你见性,不然你三藏十二部教典研究透彻,背得非常熟,人家还没讲话你就看到人家的喉咙,这种佛学博士,若没有见性还是凡夫众生一条。所以见性非常重要,见性其实冷暖自知,你有见性没见性,瞒不了别人。所以我们见性之人真的冷暖自知,诸位听好:
「圣体本来清净,佛性无有杂秽,所有言说,皆是圣人从心起用,用体本来空,言名犹不及,十二部经凭何得及!道本圆成,不用修证,道非声色,微妙难见,见性之人,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。」
「圣体本来清净」也就是你不生不灭的涅槃自性,圣体本来就清清净净的,这是指见性之人而言。站在果地立场来说话,圣体本来清净,佛性没有什么杂秽,五味杂陈、妄想纷飞、污秽叫做杂乱不清净。但是以果地来说,佛性都没有杂秽。所有的言说,所有的语言文字,都是圣人从他清净的本性所起的妙用,由这清净言说妙用当中令你见性,如此而已。你不要将这语言文字当作目的,它是一个方便的工具,透过语言让你悟明本性,透过文字让你悟得本性,如此而已。你的本体乃至你的作用,本来就空寂啊!语言和名相那能说到你的本性呢?用无量的善巧,在无量的善巧比喻里面,去契会你的本性。甚至十二部经典那里能触到、摸得到呢?没办法。但是你没有三藏十二部教典,没有这些言说者,众生有几个可自发性的来见他的本性呢?虽然是权巧方便的三藏十二部教典,但是也有可取之处。它的可取之处在那里?令你契会进去,挤进去来见性,如此而已。怎么说,因为道,本来就圆满成就的,那里还要修证呢?若还有修有证还不圆满,这样还在因地,还没达到圆满果地的时候。所以「道」不是用声音可以契会的,「道」不是用颜色可以接触到的,微妙难见。
但是一个真正见性之人,知道圣体本来清净的人,见到不生不灭涅槃自性之人,也就是见性之人,他的心里冷暖自知啊!如人饮水。如本讲经说法以来,本国有多少人听此见性成佛的法门,见性的人非常多,悟到本性的人也非常多,这是构成你菩提开花的因,向你恭喜了。就像【楞严经】所讲,「修道」要以不生不灭的自性为修道因,一连串所修的才不会歪七扭八旁门左道去,才不会用你的妄想心去修。最后开悟的人,也是你,最后成就佛道的人,也非你莫属。我们再念一次:
开悟圣僧云:「圣体本来清净,佛性无有杂秽,所有言说,皆是圣人从心起用,用体本来空,言名犹不及,十二部经凭何得及,道本圆成,不用修证,道非声色,微妙难见,见性之人,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。」
好一句「冷暖自知」这茶是冷、是热、是冰的,你不喝,告诉你总是一种常识知识而已,你没有经历过、尝试过你不知道。希望老人家你们个个自己喝喝看,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,见性之人也同样是这样的境界。所以诸位若见性之人,如本在此再度向你恭喜,祝福你老人家早证菩提完成你的佛道。
《见性成佛 第三十七天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