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叁十四天
諸位觀衆、諸位菩薩大家好:
講到「見性成佛」顧名思義,可以站在因地來講也好,果地來講全都可以。有的已經修到頓教法門,多生累
修到將近因圓果滿的時候,當然見性成佛,此爲站在果地而言。如果站在因地來講,「見性」就是見到他不生不滅的「菩提自性」,也就是見到了「涅槃性」,依此性去修行,有一天畢竟成佛。
所以「見性成佛」分成因地和果地的立場而言,兩方面就對了。我們禅宗有時講「心」,有時講「性」,有時說「道」,有時說「禅」,有時說「妙覺」,有時說「如來藏」名詞很多,但都指著你「本來面目」而言,也就是你光明的「本性」。禅宗都是先建立你有一個心,悟明心地解脫以後當然是轉凡入聖了。但是要讓你認同有一個心不容易喔,是真的不容易。也因爲一般人往往「見心」見不到,「會心」會不著,連同自己的心都否認掉,天下間到處是。所以要讓你建立有一個心,百歲命終之後,絕對隨你的心意識投胎轉世,你就無能爲力去信你的自心了。
有一位將軍漸漸的學佛,經典看了很多,處處都教我們要「明心見性」,他對「明心見性」非常有興趣,但是充滿了許多疑惑。所以來到一位開悟聖僧面前,請教這個問題,他說:「禅師你常說人人皆有佛性,都有一個心,請問心在何處呢?」心在何處?我們聽開悟聖僧如何回答他,回答得一針見血非常微妙。他回答:「你的性在生活當中點點滴滴的流露,你都沒看見嗎?」他這些話就是要讓你回光返照,讓你反省,讓你回頭見你的「性」。
開悟聖僧雲:「心在何處?汝問我者,即是汝心,我答汝即是我心。我若無心,因何解答汝!汝若無心,因何解問我!問我即汝心,從無始
來,乃至施爲動作,一切時處,皆是汝本心,皆是汝本佛。」
不愧是開悟聖僧,用無量的善巧,讓將軍契會他的本心,結果這位將軍當下就悟入了,向老和尚頂禮叁拜。他怎麼答呢?他說:「你問我心在何處?要在那裏契會你的心,能夠看到你的心?你問我的,你能問我的,那就是你的心啊!」很直接的回答。我老和尚直接回答你的問題,我能答的就是我的心,如果我老和尚沒有心的話,我如何來回答你的問題呢?你若無心的話又如何來問我呢?你能問我的、可以問我的,當下就是你的心。你看叁兩句話就要讓他見到他的心,這位老和尚有善巧方法,不然說半天,叁藏十二部經典看完了、研究完了,你還是沒辦法契會你的心。老和尚再說:「從無始
以來,佛性在你身體裏,在施爲動作行住坐臥,一切處、一切時全都沒有離開你啊!那就是你的心,你的本來面目,你的佛性。」每一句都沒有轉彎抹角,每一句都點破他的心,他說:
「心在何處?汝問我者,即是汝心,我答汝即是我心。我若無心,因何解答汝!汝若無心,因何解問我!問我即汝心。從無始
來,乃至施爲動作,一切時處,皆是汝本心,皆是汝本佛。」
所以說,你我人人都有一個「佛性」,但是「佛性」沒有善根、沒去探討、沒去注意、沒有留意的人,那怕他有一個心,他也不知不覺啊!別說先知先覺了,都不知不覺,可是不知不覺又在生活中行住坐臥。所以見性之人當下就悟入了,不見其本心之人一迷永迷。所以「性」在作用,你要如何運用呢?如果你傷心在哭,這樣叫做哭佛。如果你心生歡喜、歡天喜地,哈哈大笑是笑佛。看你如何用這個「性」,你動怒脖子的筋很粗像高速公路,怒發沖冠這樣是怒佛。你阿爹阿娘親戚朋友往生,心情
卒非常悲哀,如此叫做哀佛。你要哀佛、要笑佛、要哭佛呢?你可以自由選擇。所以我們常說一句話,你有能力將你一輩子哭、笑、喜、怒、哀、樂情緒不穩定的時候,用錄音帶錄起來,羞愧的事也錄下來,你私下放出來聽聽看,你會羞愧無地自容。所以「性」無好無壞如何用而已,作佛用變佛性,作衆生用變衆生性,作賊用變賊性,作畜性用變畜牲性,做鬼用變鬼性,性無二樣性無差別因人而異。所以性在你的生活中,性就是你的心,看你如何去用,用得好就上升,拿來修行到最後成佛。你用到壞處用到惡處去,做非法的事,殺盜淫妄、五逆十惡去做的人最後佛不成,反而墮落變魔王了。所以性實在無好無壞,就看你如何運籌、如何用而已。
在修道過程中,我們要做小乘做大乘或是做自了漢,全在你的心如何用而已。來,我們看一位開悟聖僧怎麼說:
「凡夫一向生心名爲有,小乘一向滅心名爲無,菩薩與佛,未曾生心,未曾滅心,名爲非有非無心,非有非無心,名爲中道。」
這是站在「心」的立場來說話,前後剛好有叁個境界。第一凡夫自古多生累
以來,都一直生心一直生心一直生心,生情、生愛、生心、染境因此一向生心,我們稱呼爲「有」。叁界裏面是有,有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有叁界六道有輪回有生死,注下生死之因,生心就是有,凡夫就是這樣。二乘人也就是小乘阿羅漢之類的,一向滅心名爲「無」。因爲有妄想他認爲很麻煩,阿羅漢認爲在那裏起心動念,這些是多余的多此一舉可以不要,所以一直要滅掉進入偏執的涅槃,這樣比較快活。你動念頭,他認爲如牢獄很痛苦的事。所以一向要滅掉自己的妄想心,進入空寂當中,這樣叫做「無」。是爲小乘的人一向滅心,稱呼爲無也就是空的意思,也是進入偏執涅槃的意思。菩薩和佛就不一樣了,佛和菩薩未曾生心也未曾滅心,因爲心滅也滅不掉,心生也不會因爲要生它才生,你不生它本來就生。它不能說無,若無不就無中生有嗎?那也不對。他不會在有無當中打轉,因爲他知道它不生不滅,所以他未曾生心,未曾滅心名爲「非有非無心」。你也不能說它有,它的有是因爲妙用沒有汙染,如此才稱呼爲「非有」,他這個有是妙用,不是凡夫的有。凡夫的有是生塵生境生感情,然後墮落造業所以它非有,也不能說它無叫做「非無心」。連同清淨光明的如來藏性都沒有的話,那就甭說了呀!修到連心都沒有,那就不用修了。也不會因爲你沒修就無;有修就有,本來是不生不滅。所以修道你沒有達到「非有非無心」入此中道不二門,你始終無法見到你的本性。再念一遍:
「凡夫一向生心名爲有,小乘一向滅心名爲無,菩薩與佛,未曾生心,未曾滅心,名爲非有非無心,非有非無心,名爲中道。」
這叁種境界就是凡夫執著「有」,不知道這現象界的問題、宇宙的問題、人生的問題,它雖然是有,但卻是空幻不實的,但是空幻不實他卻執著爲有,所以才沈淪生死。爲何沈淪生死?不了解「有」的當下就是「空幻」,把無常當作常,因此顛倒,顛倒當中就做顛倒的業受顛倒的痛苦,凡夫如此。二乘人執著無、執著空進入偏執的涅槃當中,所以他就不要出來度衆生了。阿羅漢開悟證果以後,你要他出來度衆生,他就比較爲難,不想。因爲在現象界是很累的事,連起心動念都不要了,何況進入現象界、花花世界、五濁惡世,他那裏會起歡喜心?只是增加煩躁、困擾而已。所以阿羅漢就說了:「觀叁界如牢獄,視生死如冤家。」看這生死輪回是痛苦的事,冤家死對頭。所以不要來人間度衆生。他就不想倒駕慈航了,看生死就像冤家,這就是他一向入于空、入于無、滅掉一切心。而菩薩知道這樣不對,雖然生死,生死性也是涅槃性,生滅就是不生不滅,有就是空,所以菩薩證得中道實相的道理,那怕在生死性當中,他也能自在解脫如同涅槃性,所以叫做證入中道實相的道理。但阿羅漢不一樣,他兩極化,涅槃就是涅槃,生死就是生死,你不要把他混爲一談,因爲他沒有悟得生死就是涅槃的道理,叫做兩極化。凡夫在生死當中,聲聞、緣覺也是阿羅漢之類,他在涅槃這岸偏執涅槃,兩個兩極化都不對,雖然不對,但是阿羅漢比較快活,因爲他解脫了。凡夫執有把無常當做常,把現象界牢牢的執著住,看不破、放不下、不解脫、不自在都是兩極化。菩薩不一樣,他行「空有不二」,行「色心不二」,行「菩提煩惱不二」,行「生死涅槃不二」的道理,因此中道解脫,所以菩薩和佛就勝過阿羅漢十萬八千裏。總而言之,凡夫執著有,二乘人執著空,佛、菩薩是行「空有不二」的中道法。
菩薩的偉大在那裏呢?菩薩不但「靜」自在解脫,「動」也能自在解脫。阿羅漢沒辦法,動就動;靜就靜,這是兩回事所以無法入中道,只有在偏執涅槃才能自在解脫。修道不可如此,在現象界當中、動亂不堪的當中,其實它當下也是平靜的,這才是真正的功夫。在驚濤駭浪當中,水的本質是平靜的,只是構成緣起的激蕩而已,其實水的性也是平靜的,要體會這個道理,這樣才有辦法解脫。我們看開悟聖僧怎麼說:
「但見一切人時,不見人之是非過患,即是自性不動,雖動亦靜也。」
你雖然在動態當中而能轉一切境,這才是真正的動。有人動中控製不住轉不過來一動永動,這種情況無法體會「動中亦靜」之境,如此那有解脫可言呢?因此告訴你,但見一切人時,沒有看見人我是非的過患,這才是真正的自性不動。這麼說來,就是「善能分別一切境界,而自性不動。」這才是真正的解脫的意境。所以不動並非不動,不動是在動中無染汙,不住于心,所以他的「動」也就是「不動」,並非離開動另外有不動,是在動的當中,無有住境、無住相、不生心染境,這個動當下就是不動,離開動並無不動,這樣諸位了解了嗎?
所以修道人能夠做到,觀看一切是非善惡當中而不染心,這樣當下自性不動,雖動也如同靜,這境界不簡單啊!所以菩薩在二六時中行住坐臥、日理萬機、度化衆生的工作中,他雖動而靜也。凡夫動就動、靜就是靜,靜不能說動,動不能說靜,因凡夫沒有悟不二門,心地沒有解脫。但是菩薩在生活當中看了一切人,在人我是非當中,他心裏能轉一切境自性不動,雖然是動也如同靜,這是境界的問題。我們修道悟空的道理、悟無我的道理,如此衆生當下就是佛。如果佛不能悟此空、悟無我者,佛也是衆…
《見性成佛 第叁十四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