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見性成佛 第叁十五天

  第叁十五天

  諸位觀衆、諸位菩薩大家好:

  我們修道一定要達到「動靜一如」,動中有靜,靜中有動,動靜不二,這才是修道真正的境界。如果是道理上的覺悟,這只是第一層的階段性而已,接下來要證悟,達到真正超越動靜的境界,這是第二階段性的。所以分成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,修道首先從觀念上的超越也就是「理悟」,道理開脫已經悟了以後,接下來第二階段性即是要達到「動靜不二」的境界。有了這樣的證悟才是完成了修道的階段。

  我們如此說是有根據的,看看開悟聖僧怎麼說,他說:

  「動靜一如,並非理悟,應須證得,超越動靜,即名聖者。」

  「動靜一如」如果只是在第一階段性而已,這是道理上的通達,你還作不到,永遠停頓在動靜一如,事相沒有證悟,也同樣並未真正超越解脫,不能稱爲聖人。所以才告訴你要超越動靜,這樣才是真正的聖者。我常舉一個譬喻,你現在已經會開車,你會開車但是如果沒有經過道理的通達,你能開得了嗎?不可能。你必須看一些交通規則,一些規矩、常識背得非常熟,加上在教練場學了一個月,這樣你去考試經過路考,才完成你在道路或高速公路上開車的資格。好,道理上都懂了,交通規則也背得很熟了,但是你沒有臨場經驗,請問你自己你有能力開車嗎?還不行,你將方向盤轉轉看、轉幾圈?幾公尺前要打方向燈?上高速公路要注意什麼常識?你親自下去開開看,等到你會開的時候,我要問你一句話,你開車是事相,還是道理上的通達?都說不清楚,無法說,如果只是道理的通達,但是你會開車呀!如果你會開車也不可遠離道理,道理通達你才能夠開這輛車,對不對?等你真的會開車的時候,說是道理通達還是事相通達,都是多余的,這叫做達到「理事無礙」的境界了。

  同樣的理由,我們人活在這個世間,動靜一如也同此道理,如果動歸動、靜歸靜,沒有達到動靜一如,那麼你還沒有真正的解脫喔!諸位,說這個「靜」,尤其是「禅定」,真正有禅定之人,他是一念萬年甚至能萬年一念,看是怎麼解釋。一念萬年就是你一念入定以後能維持幾百萬年,一念萬年不簡單。我來做一個比喻,如本法師在這裏講見性成佛的法門,己經講了差不多十分鍾了,甚至已經講一個小時了,因爲你不會執著時間,才聽得一心不亂、聽得法喜充滿、聽得非常入神,雖然短暫的六十分鍾也如同一剎那,這念久還是短呢?就看你悟了沒。明明電視機才剛打開而已,七點半開始講,哇,眼睛眨一下聽沒幾句,八點半到了,萬年一念也是同此道理。什麼叫做萬年一念?在凡夫的知見常識時間幾萬年,不過你入定後也如同一剎那而已,很快就過去。剛才明明才開電視而已,如本法師才開始演講,現在喊一聲哇,時間到了,這一聲哇,你才醒過來,萬年一念啊!六十分鍾如同一剎那,一會兒時間就過去了。我們坐禅也同此道理,一念萬年,萬年一念這境界就浮現了。所以道理上的通達比較快,你要做做看,什麼叫做一念萬年、萬年一念,稍微和它相應一下,平時坐禅坐坐看。

  阿羅漢一入定進去超越好幾百

  ,在【四十二章經】說:「何謂阿羅漢?」意思是說什麼叫做阿羅漢?「住動天地,曠

  壽命」一入定幾百

  。所以有禅定好處多多,尤其達到涅槃解脫更加尊嚴。但是妄想太多、執著太重的人無禅定可言。以前有一位在迦葉佛的時代,證得阿羅漢果的阿羅漢,他抱一個心願,等候釋迦牟尼佛來人間的時候,他要跟隨釋迦佛度化無量衆生,所以他就入定了。迦葉佛那個時代,人的壽命平均兩萬歲,現代人的壽命平均七十至九十歲左右,因爲每一百年減一歲,減到現在,你看有多久時間了,非常非常久以前的事了。他發一個願,我入定等我出定,剛好釋迦牟尼佛來人間,幫忙釋迦牟尼佛來度化無量有情,這個願是正確的,這個願是莊嚴的,這個願是利益衆生的,是大慈悲心流露的願,他就入定下去,入涅槃的境界去了,進入甚深的禅定。

  有一天唐朝玄奘大師,要去印度取經的時候,在一個沙漠所在,看到一座山的中央發出萬丈光芒、毫光燦爛,他知道有聖人在那裏,他移動腳步靠近一看,原來是一位阿羅漢坐在那裏,入很深很深的禅定,坐得穩穩的。此時玄奘大師就靠近來,在窺基大師的耳邊叁彈指,這位阿羅漢就出定了。喔,好幾百年、好幾千年、好幾萬年無法估計了。佛時代人的壽命平均兩萬歲,每一百年減一歲,減到人壽平均在一百歲時,你看經過幾年了?好幾萬年很久了。出定以後他開口說一句話:「請問大師,釋迦牟尼佛來人間了嗎?我要幫忙釋迦牟尼佛度化有情,令所有六道衆生頓斷叁界,出離六道證成涅槃。請問大師現在是什麼時代?」玄奘大師說:「不但釋迦牟尼佛來人間,時間也已超過五百年了,你來人間作什麼?」「要幫忙釋迦牟尼佛度衆生啊!」「已經過去五百年的事了」把他敲醒的時候就是釋迦牟尼佛來人間又離開人間五百年了。過去的兩萬歲一直到一百歲的中間,你看經過多久的時間了,入定入那麼久啊!但是這禅定有出定、有入定還是沒有究竟,沒有真正的超越解脫。要真正能動靜一如,在禅定當中能動,在動中能有禅定達到動靜不二的境界,超越動靜才是真正的本領。所以有部份的阿羅漢,仍有出定入定還沒究竟。玄奘大師告訴他,你現在可以到中原去投胎轉世,再來人間度衆生。後來奉命再去投胎轉世,等到玄奘大師去取經回來時,剛好遇上這個時代度他出家。窺基大師之例,意思是說有「出定」有「入定」不是代表真正的究竟解脫。十方叁世所有諸佛的禅定,完全是「首楞嚴大定」佛的禅定大定,在動中當下就是靜,在靜的當中當下就能動。照而常寂,寂中有照,照中有寂,離寂無照,離照無寂,達到寂照不二境界,這才是真正超越了禅定的境界,超越動靜的境界。

  凡夫的你我,動就動不能說它靜,靜就是靜不能說它動,兩極化就對了。但是諸佛已經修到超越動靜當中,不被動所綁,不被靜所縛,動靜不二的境界。像一面鏡子,鏡子它是靜態的百分之百正確,但是在靜的當中,它能普照的作用,等到有東西來時就普映出來,離開以後鏡面不會留下痕迹。它來的時候不會拒絕,它不會說「我能照」它靜態,但是能普照有動的作用。它動中有照的作用,有動的作用但是它又寂靜。我們人的心如同這面鏡子一樣,寂而能照;照而能寂,我們如果修到和鏡面的美德一樣的話,你和十方諸佛有什麼兩樣呢?你看這面鏡子,你說它動嘛?不對,說它寂靜嘛?也不對,你說它不動但它能普照,普照就是動。但是動的當中,它不會說「我能照、我能動」它當下就能照,照的當中它又寂靜,動和靜一如,照和寂一如,你要怎麼做呢?鏡面如此,我們人修到解脫的時候寂中有照,照中有寂達到寂照不二的境界,這才是我們修道人的訴求,動靜一如也是同此道理。

  過去廣欽老和尚在福建承天寺坐禅,在後山坐禅他常常坐禅入定,有一次在後山坐禅一入定就叁個月,廣欽老和尚不是年老了才有功夫,在年輕時就常坐禅,精進用功修道有降服老虎之稱。有一次他在山洞裏坐禅,這山洞就是虎穴住了許多老虎,他在那邊坐禅眼睛一睜開出定,看見幾只老虎在眼前,老虎向他示威,出聲大吼要嚇他咬他。廣欽老和尚告訴它:「汝等畜牲,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,今生做老虎就是果報,過去如果沒有做下五逆十惡的重業,那來感召畜牲的果報呢?已經夠可憐、業障很重了,怎能來幹擾修行,有無量過失哦,我來替你授叁皈依。」皈依後又說:「老虎要擁護我修道,借用一下而已,以後你依護持我修行的功德,以此功德就可以超越虎身。」爲它說法十分鍾,這些老虎聽他講這些話以後,似懂非懂點了一下頭就離開,以後那一個地方就變成老和尚修行的處所。因此他的名聲就大大轟動了寺內寺外,有伏虎之稱就是由此典故。所以一位高僧大德,在說話當中連畜牲都聽得懂,你想想看,所以有修就有差啊!世間人講「有吃藥有行氣,有燒香有保佑。」有修行就有進入聖人境界的可能性。

  老和尚坐禅就入定了,一入定又叁個月,很恰巧,弘一大師也經過承天寺,聽說後山有一位出家人入禅定,他很尊敬老和尚就去那邊探望他觀摩一下,參訪一下。他看到老和尚坐得筆直,知道這是進入了禅定,就在耳朵邊彈指叁下,意思是請老和尚出定。弘一大師請他出定以後,移動輕快的腳步往承天寺去。奇怪的是剛才領先老和尚移動腳步下山返寺,爲何我跑到寺裏時,看到老和尚已經坐在那裏等他了。他嚇一跳,哦,這個境界不可思議啊!入定叁個月的人,照理起來以後兩腿也要揉一揉,暖身一下也要近一小時的時間啊!我邊跑邊走,邊走邊跑竟然速度比我還快,早一步到寺,所以此時弘一大師對廣欽老和尚就更加尊敬了,一切皆在無言中。你看叁彈指而已,老和尚就知道要請他出定,有話要跟他參訪就出定下山,老和尚不簡單。有一天如本如果入這大禅定時,你來彈彈看,說不定沒動靜不會出定喔!你要拿一個大鍾來敲,看我會不會醒。所以有功夫的人稍微一請就起來了,就出定了,如果不是有份量有德行的人,也是請不出來的。弘一大師對他叁彈指老和尚就出定了,所以說有出定、有入定,還不太究竟,但是功夫不簡單了。叫你入定甭說入定,五分鍾不要有妄想你就做不到了,何況入定呢?不簡單喔!

  我們如果沒有功夫境界,不知道的人輕舉妄動,胡亂處理一件事情,也會誤了大事,爲什麼說會誤事呢?我來說給諸位聽。以前有一位禅師,他時常坐禅都入定,有一次入定入得特別久了一點,差不多四個月,平常都是一個禮拜、一個月、一個半月就很久了,突然有一次入定四個月,旁邊的弟子都認爲他已經往生了。因爲坐在山上,一些蔓藤都繞在他身上纏著他全身都是。四個月,弟子看了不清楚師父到底是入定還是往生了,一動都不動,一些山上的藤將他纏得全身,像稻草人,叫又叫不醒,用引磬…

《見性成佛 第叁十五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