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见性成佛 第三十五天

  第三十五天

  诸位观众、诸位菩萨大家好:

  我们修道一定要达到「动静一如」,动中有静,静中有动,动静不二,这才是修道真正的境界。如果是道理上的觉悟,这只是第一层的阶段性而已,接下来要证悟,达到真正超越动静的境界,这是第二阶段性的。所以分成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,修道首先从观念上的超越也就是「理悟」,道理开脱已经悟了以后,接下来第二阶段性即是要达到「动静不二」的境界。有了这样的证悟才是完成了修道的阶段。

  我们如此说是有根据的,看看开悟圣僧怎么说,他说:

  「动静一如,并非理悟,应须证得,超越动静,即名圣者。」

  「动静一如」如果只是在第一阶段性而已,这是道理上的通达,你还作不到,永远停顿在动静一如,事相没有证悟,也同样并未真正超越解脱,不能称为圣人。所以才告诉你要超越动静,这样才是真正的圣者。我常举一个譬喻,你现在已经会开车,你会开车但是如果没有经过道理的通达,你能开得了吗?不可能。你必须看一些交通规则,一些规矩、常识背得非常熟,加上在教练场学了一个月,这样你去考试经过路考,才完成你在道路或高速公路上开车的资格。好,道理上都懂了,交通规则也背得很熟了,但是你没有临场经验,请问你自己你有能力开车吗?还不行,你将方向盘转转看、转几圈?几公尺前要打方向灯?上高速公路要注意什么常识?你亲自下去开开看,等到你会开的时候,我要问你一句话,你开车是事相,还是道理上的通达?都说不清楚,无法说,如果只是道理的通达,但是你会开车呀!如果你会开车也不可远离道理,道理通达你才能够开这辆车,对不对?等你真的会开车的时候,说是道理通达还是事相通达,都是多余的,这叫做达到「理事无碍」的境界了。

  同样的理由,我们人活在这个世间,动静一如也同此道理,如果动归动、静归静,没有达到动静一如,那么你还没有真正的解脱喔!诸位,说这个「静」,尤其是「禅定」,真正有禅定之人,他是一念万年甚至能万年一念,看是怎么解释。一念万年就是你一念入定以后能维持几百万年,一念万年不简单。我来做一个比喻,如本法师在这里讲见性成佛的法门,己经讲了差不多十分钟了,甚至已经讲一个小时了,因为你不会执着时间,才听得一心不乱、听得法喜充满、听得非常入神,虽然短暂的六十分钟也如同一剎那,这念久还是短呢?就看你悟了没。明明电视机才刚打开而已,七点半开始讲,哇,眼睛眨一下听没几句,八点半到了,万年一念也是同此道理。什么叫做万年一念?在凡夫的知见常识时间几万年,不过你入定后也如同一剎那而已,很快就过去。刚才明明才开电视而已,如本法师才开始演讲,现在喊一声哇,时间到了,这一声哇,你才醒过来,万年一念啊!六十分钟如同一剎那,一会儿时间就过去了。我们坐禅也同此道理,一念万年,万年一念这境界就浮现了。所以道理上的通达比较快,你要做做看,什么叫做一念万年、万年一念,稍微和它相应一下,平时坐禅坐坐看。

  阿罗汉一入定进去超越好几百

  ,在【四十二章经】说:「何谓阿罗汉?」意思是说什么叫做阿罗汉?「住动天地,旷

  寿命」一入定几百

  。所以有禅定好处多多,尤其达到涅槃解脱更加尊严。但是妄想太多、执着太重的人无禅定可言。以前有一位在迦叶佛的时代,证得阿罗汉果的阿罗汉,他抱一个心愿,等候释迦牟尼佛来人间的时候,他要跟随释迦佛度化无量众生,所以他就入定了。迦叶佛那个时代,人的寿命平均两万岁,现代人的寿命平均七十至九十岁左右,因为每一百年减一岁,减到现在,你看有多久时间了,非常非常久以前的事了。他发一个愿,我入定等我出定,刚好释迦牟尼佛来人间,帮忙释迦牟尼佛来度化无量有情,这个愿是正确的,这个愿是庄严的,这个愿是利益众生的,是大慈悲心流露的愿,他就入定下去,入涅槃的境界去了,进入甚深的禅定。

  有一天唐朝玄奘大师,要去印度取经的时候,在一个沙漠所在,看到一座山的中央发出万丈光芒、毫光灿烂,他知道有圣人在那里,他移动脚步靠近一看,原来是一位阿罗汉坐在那里,入很深很深的禅定,坐得稳稳的。此时玄奘大师就靠近来,在窥基大师的耳边三弹指,这位阿罗汉就出定了。喔,好几百年、好几千年、好几万年无法估计了。佛时代人的寿命平均两万岁,每一百年减一岁,减到人寿平均在一百岁时,你看经过几年了?好几万年很久了。出定以后他开口说一句话:「请问大师,释迦牟尼佛来人间了吗?我要帮忙释迦牟尼佛度化有情,令所有六道众生顿断三界,出离六道证成涅槃。请问大师现在是什么时代?」玄奘大师说:「不但释迦牟尼佛来人间,时间也已超过五百年了,你来人间作什么?」「要帮忙释迦牟尼佛度众生啊!」「已经过去五百年的事了」把他敲醒的时候就是释迦牟尼佛来人间又离开人间五百年了。过去的两万岁一直到一百岁的中间,你看经过多久的时间了,入定入那么久啊!但是这禅定有出定、有入定还是没有究竟,没有真正的超越解脱。要真正能动静一如,在禅定当中能动,在动中能有禅定达到动静不二的境界,超越动静才是真正的本领。所以有部份的阿罗汉,仍有出定入定还没究竟。玄奘大师告诉他,你现在可以到中原去投胎转世,再来人间度众生。后来奉命再去投胎转世,等到玄奘大师去取经回来时,刚好遇上这个时代度他出家。窥基大师之例,意思是说有「出定」有「入定」不是代表真正的究竟解脱。十方三世所有诸佛的禅定,完全是「首楞严大定」佛的禅定大定,在动中当下就是静,在静的当中当下就能动。照而常寂,寂中有照,照中有寂,离寂无照,离照无寂,达到寂照不二境界,这才是真正超越了禅定的境界,超越动静的境界。

  凡夫的你我,动就动不能说它静,静就是静不能说它动,两极化就对了。但是诸佛已经修到超越动静当中,不被动所绑,不被静所缚,动静不二的境界。像一面镜子,镜子它是静态的百分之百正确,但是在静的当中,它能普照的作用,等到有东西来时就普映出来,离开以后镜面不会留下痕迹。它来的时候不会拒绝,它不会说「我能照」它静态,但是能普照有动的作用。它动中有照的作用,有动的作用但是它又寂静。我们人的心如同这面镜子一样,寂而能照;照而能寂,我们如果修到和镜面的美德一样的话,你和十方诸佛有什么两样呢?你看这面镜子,你说它动嘛?不对,说它寂静嘛?也不对,你说它不动但它能普照,普照就是动。但是动的当中,它不会说「我能照、我能动」它当下就能照,照的当中它又寂静,动和静一如,照和寂一如,你要怎么做呢?镜面如此,我们人修到解脱的时候寂中有照,照中有寂达到寂照不二的境界,这才是我们修道人的诉求,动静一如也是同此道理。

  过去广钦老和尚在福建承天寺坐禅,在后山坐禅他常常坐禅入定,有一次在后山坐禅一入定就三个月,广钦老和尚不是年老了才有功夫,在年轻时就常坐禅,精进用功修道有降服老虎之称。有一次他在山洞里坐禅,这山洞就是虎穴住了许多老虎,他在那边坐禅眼睛一睁开出定,看见几只老虎在眼前,老虎向他示威,出声大吼要吓他咬他。广钦老和尚告诉它:「汝等畜牲,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,今生做老虎就是果报,过去如果没有做下五逆十恶的重业,那来感召畜牲的果报呢?已经够可怜、业障很重了,怎能来干扰修行,有无量过失哦,我来替你授三皈依。」皈依后又说:「老虎要拥护我修道,借用一下而已,以后你依护持我修行的功德,以此功德就可以超越虎身。」为它说法十分钟,这些老虎听他讲这些话以后,似懂非懂点了一下头就离开,以后那一个地方就变成老和尚修行的处所。因此他的名声就大大轰动了寺内寺外,有伏虎之称就是由此典故。所以一位高僧大德,在说话当中连畜牲都听得懂,你想想看,所以有修就有差啊!世间人讲「有吃药有行气,有烧香有保佑。」有修行就有进入圣人境界的可能性。

  老和尚坐禅就入定了,一入定又三个月,很恰巧,弘一大师也经过承天寺,听说后山有一位出家人入禅定,他很尊敬老和尚就去那边探望他观摩一下,参访一下。他看到老和尚坐得笔直,知道这是进入了禅定,就在耳朵边弹指三下,意思是请老和尚出定。弘一大师请他出定以后,移动轻快的脚步往承天寺去。奇怪的是刚才领先老和尚移动脚步下山返寺,为何我跑到寺里时,看到老和尚已经坐在那里等他了。他吓一跳,哦,这个境界不可思议啊!入定三个月的人,照理起来以后两腿也要揉一揉,暖身一下也要近一小时的时间啊!我边跑边走,边走边跑竟然速度比我还快,早一步到寺,所以此时弘一大师对广钦老和尚就更加尊敬了,一切皆在无言中。你看三弹指而已,老和尚就知道要请他出定,有话要跟他参访就出定下山,老和尚不简单。有一天如本如果入这大禅定时,你来弹弹看,说不定没动静不会出定喔!你要拿一个大钟来敲,看我会不会醒。所以有功夫的人稍微一请就起来了,就出定了,如果不是有份量有德行的人,也是请不出来的。弘一大师对他三弹指老和尚就出定了,所以说有出定、有入定,还不太究竟,但是功夫不简单了。叫你入定甭说入定,五分钟不要有妄想你就做不到了,何况入定呢?不简单喔!

  我们如果没有功夫境界,不知道的人轻举妄动,胡乱处理一件事情,也会误了大事,为什么说会误事呢?我来说给诸位听。以前有一位禅师,他时常坐禅都入定,有一次入定入得特别久了一点,差不多四个月,平常都是一个礼拜、一个月、一个半月就很久了,突然有一次入定四个月,旁边的弟子都认为他已经往生了。因为坐在山上,一些蔓藤都绕在他身上缠着他全身都是。四个月,弟子看了不清楚师父到底是入定还是往生了,一动都不动,一些山上的藤将他缠得全身,像稻草人,叫又叫不醒,用引磬…

《见性成佛 第三十五天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