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見性成佛 第叁十四天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生,所以迷、悟都是功夫的問題。我運用聖僧的話來說明:

  「動而永寂,衆生即佛;寂而反動,佛即衆生。」

  這一段的意思簡單講,「動而永寂,衆生就是佛」這是境界的問題,菩薩日理萬機,普度無量有情,但是能說、所說、所度的對象他能叁輪體空自性解脫。有人不一樣,講經講得好,他自己私底下很高興,他認爲有多少衆生被他所度,我今天講了微妙大法大家聽得法喜充滿,讓無量衆生善根大展流露,讓無量衆生發菩提心,自己心裏生了歡喜心那是喜魔,那就動了。他無法動而永寂,但佛菩薩清楚能說之人、所說之法、所度的對象,當下是空寂的,所以他不會染境住境,一切相不會放在心裏,他雖動「動而常寂」這才是真正的菩薩心境了,若說你是凡夫,凡夫也如同佛一樣。反過來說,你在寂靜當中反而心不能自主,在無止境的打轉,叫做「寂而反動」。這種人如果說是佛,不如說這佛也是衆生,因爲他的心不能自在。

  真正會修道的人,他一入定就好幾個小時、好幾天、好幾個月,佛祖一入定百千萬億

  ,他說停就停、止就止、說禅定就禅定,他不會在禅定中心反動。凡夫沒辦法啰,叫你五分鍾不要起心動念,你做得到嗎?我看難喔,一會兒就想:「等一下聽如本法師講完經,就相約到海邊看夕陽,看太陽西下,看一些七彩烏雲,看完後晚上再去看電影:::」五分鍾叫你不要打妄想,難哪!佛祖一入定百千萬億

  ,要叫他動一個念頭,難哪!一樣是難,但是這難的角度境界不同。凡夫叫他不要動念頭,叫他不要胡亂打妄想,他做不到,難哪!但佛祖百千萬億

  叫他動一個念頭,不會就是不會,也是難哪!一個是有解脫的難,一個是無解脫的難,這樣你要選擇那一種?所以問題就出在這裏,境界的問題。

  我們在世間不是作佛就是作魔,作佛就是能轉一切境界,作魔就是境界轉不過來,反被境界轉得慘兮兮,被境界所轉是很痛苦的事。所以說忍順境不好忍,忍逆境比較好忍。逆境我們有防範心有注意,所以別人要毀謗、侮辱我們,我們有防範心比較有耐性,你若沒有防範心沒有注意,稱贊你一下,生活在嬌生慣養裏面,生活在掌聲中的人,這種人你稱贊他,他不知不覺。生活在順境中不知不覺,一直沈溺下去。所以逆境要忍、順境也要忍,不然自己的心都腐化了,在醉生夢死之中,心完全懈怠下去,因爲他生活在順境中。所以逆境要忍順境也要忍,你不忍因順境而倒栽

  越迷越深,吃好、穿好、睡好一切都如意不知不覺就縱欲下去、沈浸下去,你的法身慧命就腐化掉。有如鐵鏽敲掉以後,鐵質本來十寸後來剩不到一分,都鏽蝕掉了,變成鏽鐵了,這樣我們稱爲完蛋了。有人說境界的風越大,心隨著它動就越大。凡夫就是這樣,境界的風如果小一點,被轉的心就小,不論境界大小,如果能轉境才是真正的自在解脫可言。

  所以我們在生活當中,隨時隨刻要像穿著戰甲上戰場一樣,戰贏則生,戰敗則死。修道如同打仗,對一切境,轉得過來就是佛,轉不過來就是魔。在叁界內作凡夫,每天考驗,女色來時你轉得過來嗎?金錢擺在眼前時你轉得過來嗎?名利在前面的時候轉得過來嗎?人家對你稱許、贊美時你轉得過來嗎?毀謗你、侮辱你、糟蹋你、抹黑你時你轉得過來嗎?全都是考驗啊!假設這樣好了:如本法師我供養你十元,你會心動嗎?考考看,我如如不動。我供養你一千元,嗯,我如如不動。供養你五萬元,我如本如如不動。供養你一千萬元,嗯,如如不動。幹脆供養如本法師兩億元,嗯::這要考慮哦,兩億得來不容易,這一輩子要做度衆生的工作,要來運籌慈悲喜舍,可以讓我有很大的方便喔!哇!諸位,心動了,不但動了還大動特動,像刮臺風那樣連樹根都拔起了,這叫做小小的考驗你的心不動;境界若大,別說樹頂刮臺風連同樹幹、樹根都拔起來了,像十八級飓風一樣。所以考驗是小的,考你不倒,境界大的考驗就要看人了。真正開悟證果之人,甭說是兩億、二十億、一百億供養如本法師好不好?如如不動,如人飲水冷暖自知。不動,不動是不動,是永不動。凡夫的不動都是剎那生、剎那滅,一會兒就泡沫化了,小是不動大就難講了,現在不動並不代表永遠不動,也許現在你防範有注意,有一天貧窮後沒志氣,過得不好逼到了,到那時,諸位啊,這會不會被考倒呢?因人的造化而定。

  所以修道中境界的風很大,有時候順境來考,有時候逆境來考,有時候家庭、夫妻的考驗,公公婆婆的考驗,兒子女兒的考驗,他要來那一招,有時候你無法防範,或是來一場無常的考驗,或是來一場生死的考驗。真正修行是面面觀、立體性的、全方位的,不是僅僅忍財産、忍女色而已,修行都是面面觀、立體性的、全方位的,而且也不是今天考,考過了就贏,要盡未來際一直到成就佛道,才有辦法達到全方位、立體性的解脫。否則說不定某一個角度你能轉境,另外一個角度你並不一定能轉得過喔!女色可以不被考倒,錢財或許就被考倒了。錢財或許考不倒卻被女色考倒了,或被名位考倒。每一個人都有弱和強的地方,但是真正解脫之人就沒有片面的、局部性,全都是全方位的勝利,這樣才是真正的勝利啊!財色名食睡五欲六塵之境,全部你都可以轉得了,這才是如同如來了。【楞嚴經】釋迦牟尼佛說:「心能轉境即同如來」,你能轉一切境界的話,你和如來沒什麼兩樣了。

  諸位,兩年前有一位菩薩生起歡喜心,要布施供我們講經說法。結果布施後回去,讓一些沒學佛的人叁言兩語講講之後,後悔又來要回去,這種人對如來正法無法深入了解,被旁邊的人洗腦說幾句以後,因此起懊惱又拿回去了,他對布施之道實在不了解。諸位,我們在修道中,知道「叁輪體空」的道理,能布施的我,布施之物,布施的對象要叁輪體空,何況布施在講經說法當中,能造化多少人心靈得到淨化?我們這一席佛法在全國講完後,你看多少人得到佛法的正覺?解開多少人心中的結?多少人心中的迷惑得大利益?所以喜舍是有意義的呀!還有,多喜舍的人不但能間接度衆生,同時也是爲你自己成就佛道,莊嚴你的福德因緣。說明白一點,其實你布施喜舍等于爲自己鋪路一樣。

  有人問成佛要具備什麼條件?兩個條件:修福和修慧。在課誦本上已經說得很詳細了,說「皈依佛兩足尊」什麼叫做「兩足」?不是說兩只腳很尊貴,那就誤會了,叫做「福具足、慧具足,福慧具足是爲兩足尊。」佛就是修福修慧來圓滿成佛的。因此以後的人見性,同樣走修福和修慧,叫做「福慧力莊嚴」莊嚴你的福慧。所以布施做功德也等于成就你福報因緣而具足。多布施喜舍的人,可以和你的冤親債主、你的親戚朋友或對方,化消彼此多生累

  的恩怨。多布施的人能令其悭貪之心因此淨化解脫。多布施喜舍的人久了,本身相

  會莊嚴,具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。所以佛祖說一個人若成佛以後,要一百

  修「相好光明」。「相好光明」簡單講就是要修慈悲的忍辱行,加上多布施多喜舍和衆生結下無盡的善緣,才能得「相好光明」之報。所以爲什麼阿羅漢相

  坎坎坷坷呢?他的相

  爲何較不莊嚴呢?十八羅漢十八張臉,有的圓、有的扁、有的

  圓形,叁角六棱凹凹凸凸,因他的福報因緣不具足。所以成佛後要修一百

  的相好光明,道理在此。相好光明最好的方法就是修忍辱行,和衆生無盡的結善緣乃至多布施喜舍,做善事做功德都是菩薩的資糧,成就佛道必然經過的喜舍心。

  如果布施能夠了解這一層深深的意義的話,那有布施之人又將布施的錢再拿回去的呢?本來要種福田,然後又抽走自己斷送自己的善根,斷送自己以後的福報因緣,以後會進入貧窮的果報。所以佛門說「布施得富貴」實在有道理,就像豆種子撒到田裏面,只有一把,一把有多少豆種子?以後豐收收割起來,有四、五擔還擔不完。所以【叁世因果經】才說:「一文喜舍萬文收,要君寄在堅牢庫,不如喜舍叁寶宮。」爲自己的福報來鋪路,絕對正確的。一個人大富大貴有他的前因後果,絕對是他多生累

  ,多喜舍多幫忙一切衆生,懂得布施叁寶,自然在今生當中所求如願,一切隨心所欲。對啊!所以如本常講一句話,富有的人要布施喜舍,因爲你的福報是有限有盡的,就算你有兩億,總是會花完吧!爲何不用此福報再培養福報令來世更有福報呢?所以富貴的人知道布施喜舍是聰明有智慧的人。貧窮的人更加需要布施,越布施才能在來世得到富貴之報。這一世人貧窮,就是上一世人多生累

  沒種善根沒有種福田,所以沒辦法感召福報因緣,再怎麼賺都賺不滿,賺這邊補那邊,永遠都是失財賠財,保留不住就對了。所以有人會埋怨,我不是懶惰我很會賺錢,也很勤勞,爲什麼錢都留不住、賺不了錢呢?你不得不相信這個事實,多生累

  要種福田啊!

  記得我小的時候,家裏是非常非常貧窮,我是鄉下小孩農家子弟、貧窮的子弟。我嫂子每天拿五元給我吃午餐,我一定買一元的饅頭、一元的豆漿,叁元拿到佛寺去布施給叁寶,讓叁寶去運籌作弘法布教的事情,做叁寶事。我一定買一元的饅頭、一元的豆漿,叁元做功德喜舍。因爲我清楚我明白這一世人,窮怕了。窮和我們多生累

  的因果有關系,我們爲了來世不要再窮下去,因而現在布施喜舍才是合時機的,因爲我們已經了解道理了,人說心動不如行動,就是這個道理。你只是嘴巴講講沒有解脫,只用嘴說說是道理的通達,和事相還有一段距離。

  所以我們修道當中,不可永遠停頓在知、明白、了解理通的階段而已,這樣還不夠,理通以後要事證,你要做做看。佛祖教我們要多布施多喜舍,能消除我們的悭貪之心,帶來來生的大富大貴。你布施看看,喔,布施要有功夫的,布施沒功夫自己會因布施一點點,而想好幾天睡不著。我們不要說別人,我初出家沒多久,信徒一元、五元、十元、百元不等,我就一天一月一年節約下來,節約了叁、四年,難得積了五萬元,要做我日常生活的花費。換一句話說,我的總財産就這五萬元,我住在山上自己在那邊看書用功,自己一人住在一間草房。聽說我一位同參道友要建佛寺,我聽了很歡喜,因爲我平常鼓勵大家多喜舍作功德,勸別人那麼做自己也來做做看。所以我們看許多出家的人,不會喜舍的也很多,只有進沒有出,像牛蜱︵虱子︶一樣非常多。我們教別人喜舍,自己也來做做看。

  機會來了,同參道友出家師父要建佛寺很缺經費,我試自己的功夫,將五萬元絲毫不考慮的,給那同參道友建佛寺。慘了,沒布施不打緊,一布施下去我吃不下睡不著,白天煩惱、夜晚睡不著,在睡時眼睛張得大大的,看半空中五萬元在那裏飛呀飛的,吃飯的時候我的缽就浮出五萬元來,跑到廁所時衛生紙上也浮現五萬元,要沖馬桶時馬桶裏又浮現五萬元,實在很慚愧,我布施沒有解脫。佛祖說布施要度悭貪,悭貪就是小氣、吝啬、鐵公雞就對了,一個錢打二十四個結,叫做悭貪。我很羞愧,布施五萬元也沒多少,竟然心裏痛了差不多一個禮拜,全都無法消去,第八天才慢慢舒服一點。原因很簡單,我小時候就貧窮得像鬼一樣,難得積蓄了五萬元,這五萬元又把它丟出去,你說心不痛嗎?如果真的不痛,那如本解脫了成佛了,可以坐在那邊給人膜拜了。但是問題出在我是窮鬼出身的,所以突然布施五萬元,對一個貧窮小孩來說,他怎會不執著呢?絕對會!第八天才慢慢恢愎,喔,快活一點了。前六、七天有身沒靈魂,所看的經典都忘光了,只想那五萬元我節儉了那麼久,如果好好用可以用十幾年啊,一下子就送出去了,後悔舍不得。不過我有一個人格,我不會去要回來,不像那位菩薩又去要回來。

  所以我們修道也是相同道理,我們多喜舍,到現在多少布施一點,我的心就不會痛了。所以佛祖說的對,多布施能度悭貪和衆生結善緣,以後可以相好光明啊!真的,我初出家時年輕小孩,我二十六歲出家時相

  非常英俊,英俊當中帶了殺氣,很酷。出家修行以後,多喜舍修慈悲,受佛法的熏陶,人說「有吃藥有行氣,有燒香有保佑︵臺語︶。」有修行叁十二相就大放光明,現在你看如本法師的臉,英俊的氣氛較沒有了,較有慈悲相了。我叁不五時︵偶爾︶照一下鏡子看一看,嗯,人家這麼說確是真的,稍微有慈悲相了,有修有差。總而言之,我們修道一定要向自性用功夫就對了。結束以前要念一位聖僧的話:

  「返本還源便到家,亦無玄妙可稱誇,湛然一片真如性,迷失皆因一念差。」

  「返本還源便到家」我們能夠回光返照照見本性,便到家。便到家就是見到你的自性,到了自性這岸來了,到彼岸了。見性之人也沒什麼可談玄說妙的,也沒人在誇張,也不會我慢貢高,如果這樣就沒有見性。見性之人也是平常的人,反而越平昜近人,反而能降服他的妄想,降服他的我慢貢高。所以一位開悟證果見性的人,若仍我慢貢高盛氣淩人的話,那麼此人並未見性,你不要被他騙了。所以說「亦無玄妙可稱誇,湛然一片真如性。」生活在光明的如來藏性裏面,生活在解脫裏面,在法身裏面,在涅槃裏面一片真如性,在大覺海裏面。凡夫迷失就是因爲這一念,無法見到他本性的差別,大家清楚了嗎?所以希望諸位,人人都能夠見性,早一日見性來成佛。如本的錄影帶「見性成佛」的法門,也已經將近四十塊了,我們如果聽完以後稍微有悟境,將這些CD、VCD多聽幾遍多看幾遍,沒有大徹大悟也有理悟,這些都是構成你以後證成無上菩提的根本寶筏。

  

  

《見性成佛 第叁十四天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