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見性成佛 第二十九天

  第二十九天

  諸位觀衆、諸位菩薩大家好:

  我們所說的「見性」,通常是見到「果地」的時候,不是「因地」。果地所說出來的話,在修行上就沒有漸次、沒有次第了,所以我們舉的例子,都是以果地而論。我們講果地的時候,你就不可拿因地來形容,但是有時候會站在因地解釋見性的法門,你就不可拿果地來形容。所以聽經要會聽,否則我在講果地,你卻沒有站在果地來看,用因地來形容你就誤解了。所以我們修道之人,一位頓教的人,修到見性成佛之人,他是已經修到漸漸圓滿的邊緣,稍微推一下就進入果地了。見到果地的人講出來的話,都是沒有漸次,沒有次第的。

  由此看來,可見修道因地心非常重要,在【楞嚴經】說明這個問題,它教你如何見到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性,依此如來藏性修證究竟成佛。換一句話說,你若永遠在生滅的自性周旋不出,不能悟明不生不滅的菩提自性,不論你怎麼修都有如「蒸沙成飯」,可能嗎?沙始終是沙,不可能變成白米飯。就是說你想用生滅之心成就如來藏性的果地,這是永遠不可能的事。可見修道先要見性,也就是見到不生不滅的涅槃自性,這是修道中的當今之務非常重要。有一位開悟聖僧他悟到如來藏性時,說出了法語:

  「識取自心,本來是佛,不屬漸次,不假修持,體自如如,萬德圓滿。」

  說得不錯,「識取自心,本來是佛」,因此禅宗動不動就叫你見性,悟明自性以後知道你的心就是佛,佛就是你的心,離開你的心並無佛,離開佛並無心,因爲佛由心所成。所以當你識取你的心本來是佛的時候,不屬于漸次。想要由一樓上十樓,要由一層一層直到第十樓,有漸次。既然你已經登上第十樓了,這樣就是圓滿的時候,這些漸次對果地而言可有可無,要用時用得出來,解脫時就沒有層次了,如果還有層次,可見此人仍在修行還要大修特修。所以站在果地也就是登彼岸的人,實在沒有漸次可言,同時不必假藉修持、行持六度波羅密、精進八正道、四如意足,七覺支這卅七道品對他而言,可以說是不用了。若要行持卅七道品,那麼仍然還有漸次,還要大修特修,還在因地當中用功的時候。

  所以你見到如來藏性在果地的時候,不屬于漸次,同時不假修持了,爲什麼?因爲你如來藏性的本體是完全「體自如如」啊!「如如」是什麼意思?「如如」就是「外空內空自性解脫」達到「裏外一如」的境界。我們外著一切相不能空,自性也不能進入頑空、斷空,要真空妙有、無住生心、體自如如、萬德圓滿,好莊嚴啊!很希望國人在修道的過程中,一定要以「見性」爲先,「見性」以後修行一切都好說。我常說,你若未見性用生滅心、用分別意識、汙染之心爲人處事,如此修行永遠如同蒸沙成飯一樣,成不了氣候證不了果。所以見性重不重要?非常重要,禅宗的大德譬如達摩祖師,他見性見到果地,惠能大師就是見性進入果地,所以「見性成佛」這個法門,是完全不論果位的次第。他不會告訴你,我是證初果、二果、叁果、四果不屬漸次的,不屬次第的,不假修持的。若是大乘者,他不會告訴你,我證初地、二地、叁地,乃至十地菩薩,不論次第的果位,諸位明白嗎?

  當然我們不否認在見性當中,小悟是無數次。你沒聽人家說,小悟數百次,中悟也要幾十次,大徹大悟只有一次而已。我常作一個比喻,譬如月亮,剛見性之人,大概如同初叁、初四、初五的月亮,只有像眉毛那麼細小,就像上弦月或下弦月。進到初八、初九時,月亮就將近一半。十叁、十四左右,月亮快要圓滿了。進入十五、十六時這月亮就滿月了,圓得好象要滿出來一樣,代表果地見性圓滿的時候,見到法身。就大乘佛法而言,法身有初地、二地、叁地、四地乃至十地,是有次第的。但是這裏所證的是站在果地的立場來論見性的話,他告訴你「識取自心,本來是佛,不屬于漸次,不假修持,體自如如,萬德圓滿。」這是見到果地的時候,當你大徹大悟時是不假修持,是站在果地而言。你若小徹小悟,還在修行是站在因地而言。

  我們的佛性,平時爲你所用卻沒有見性,這是很悲哀的事。難道你日常生活當中,沒有佛性會有作用嗎?沒有佛性你難道有能力講話?沒有佛性,怎麼有能力吃飯?沒辦法。所以「性」的作用,你自己迷而不覺,否認佛性的存在,這是天下最悲哀的。其實開悟之人,他也不會感覺到:我開悟以後,可能我的長相會變得比較奇怪哦!其實長相沒改變,生活沒改變,只是心裏世界完全「體自如如」。平時在取舍得失當中拿捏得剛剛好,不會礙到這裏妨害那裏,一切都平安沒事自在解脫,因此是真正悟性之人。

  性在生活中你沒注意而已,所以開悟聖僧悟性之後說出心中的四句法語,他說:

  「法身晝夜無得失,身在海中休覓水,日行山嶺莫尋山,頭上安頭轉增迷。」

  「法身晝夜無得失」,那怕從白天到夜晚廿四小時,弄得多少煩惱、多少歡喜、稱心如意、令你歡天喜地的事,其實也沒有得到什麼,世間人說空歡喜一場,不知在高興什麼,其實沒得到什麼,是心境得到喜悅而已。你弄得死去活來、垂頭喪氣、痛苦連連、擔憂罣礙你也沒有失去一丁點,實在無增無減,何曾有得失呢?法身無得失啊!看你如何神通,會飛天躜地好了,整個臺灣讓你踩沈了,虛空被你戳破了,你的佛性也沒有增加一丁點,也沒有缺一點點。「法身晝夜無得失」千真萬確絕無半句虛言,這是見性之人深深的自覺。

  「身在海中休覓水」譬如在海裏或水裏,你因習慣而不知不覺,好比魚兒雖然在水裏,它並不認爲有水,它自己不知不覺。就如你整天住在屋內,不知有這間房子的存在,每天在呼吸,你並不覺得自己在呼吸,你有沒有發覺這個問題?從小呼吸到現在,你不知道自己在呼吸,有沒有這種情形,除非你有病苦感冒了,呼吸急促就略有感覺。在正常情形下,你雖然每天在呼吸,你並不覺得自己在呼吸,你每天呼吸幾萬次,實際上你有感覺嗎?沒感覺。直到你感冒了有病苦時,才會覺得自己呼吸困難有在呼吸,但是正常當中你沒有感覺。悟性之人也是一樣,悟性之人在性中自覺,但不會在意,從在意當中他沒有得失。譬如說胃腸好了,你有胃腸自己並不覺得,除非你胃痛,腸子痛或泄肚子不舒服時,才感覺胃腸的存在。魚在水中,它也不感覺有水,意思是你每天運用你的自性,自己迷而不覺,但是不能否認你佛性的存在。他又說:「日行山嶺莫尋山」,你每天在山嶺上走來走去,你不用去找山,因爲你腳踩的就是山,你腳踩山嶺又在找山分明很奇怪。「頭上安頭轉增迷」你自己的性就是佛,那裏能離開你自性之佛另外去找佛呢?是不是頭上安頭呢?一個頭就剛好了,兩個頭就很奇怪了。代表你自己有一個佛性,想再去找一個佛來見佛,枉然多此一舉,叫做「頭上安頭轉增迷」。因爲禅宗貴在于你的性就是佛,你要認同此點,依此觀點,禅宗的公案或是法語,你才能受用哦!

  開悟聖僧雲:「法身晝夜無得失,身在海中休覓水,日行山嶺莫尋山,頭上安頭轉增迷。」

  我們已經見性之人,當然是淨了凡夫之心,凡夫之心包含了思想觀念要淨化,要空掉,因爲凡夫之心說難聽一點就是邪知邪見,你沒有勇氣將它頓斷、淨化,怎能和佛法相應呢?思想觀念糾正以後,接下來要斷習氣,從貪瞋癡、煩惱無明、我慢貢高、怨恨嫉妒這些心態全部要淨化,如此才談得上修道見性,不然一切免談。所以有一位開悟聖僧這麼說:

  「但淨凡心,莫求聖解。」

  將凡夫心淨化入佛知見以後,也不用求聖了,聖人就是凡夫心的淨化而成就的,不是另外還有一個聖人可得,如此叫做「頭上安頭,淨上安淨。」所以自性是佛者,就不用再求聖解不聖解了。所以他才告訴你「但淨凡心,莫求聖解。」道理在此。

  我們來說「嫉妒心」好了,依每一個人扮演的角色,有的較明顯有的較不明顯,靈巧一點聰明一點的人,他將自己的嫉妒心表現得比較藝術,但是藝術是藝術,較有修持的人一看一聽就知道了,他有沒有嫉妒心,講話就聽得出來。有些時嫉妒了他不會講得很明顯,他會聲東擊西,說一些五四叁︵不相幹的風涼話︶,他的嫉妒心就隱藏在裏面,只是轉個大圈用語言修飾,裝飾得漂亮一點而已,其實裏面還有嫉妒心。比較粗魯的人便明白直接說出來,你不但不隨喜反而妒忌人家,這樣害人害己啊!尤其這句話要傷人之前,還沒傷到對方就先傷到自己了,你的心先黑掉,心先黑掉之後再將話彈出去,彈出去以後和別人結惡緣,建立了彼此之間的恩怨和對立,對你、對他人而言永遠都不是好事。所以我聯想到釋迦牟尼佛在【四十二章經】說,害人害己,惟有壞處沒好處。

  【四十二章經】雲:「佛言:惡人害賢者,猶仰天而唾,唾不至天,還從己墮;逆風揚塵,塵不至彼,還奔己身;賢不可毀,禍必滅己。」

  如果有惡人也就是壞人要害聖人害賢人,最後的結果都是害了自己,就有如你頭向上仰向上吐口水,吐向半空中要汙染天空,結果吐出去的口水還沒到半空中,不到叁秒鍾,口水又掉下來,結果又落在自己身上,噴到自己的臉上。又如同逆風揚塵,風從東邊吹來,我捏一把沙土向東邊揮灑過去「逆風揚塵」,結果這些沙土一定被東邊的風吹回我這邊來,結果這些沙土把我噴得滿臉面目全非。「塵不至彼」無法灑到東邊去,反而被風吹回來了,噴得滿身髒兮兮,害人害己啊!他又說「賢不可毀」你若要害賢人,結果必然害你自己。所以害聖人、害賢人最後的下場,全都是因果自做自受,這些話很有啓發性。再念一遍:

  【四十二章經】雲:「惡人害賢者,猶仰天而唾,唾不至天,還從己墮;逆風揚塵,塵不至彼,還奔己身,賢不可毀,禍必滅己。」

  證明了我們修道當中,要「但淨凡心,莫求聖解。」先將凡夫心淨化,有叁毒、有我慢貢高、有嫉妒,這些凡夫之心先淨化掉,一切都好說。所以在修道當中,在日常生活中,免不了有得…

《見性成佛 第二十九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