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七天
諸位觀衆、諸位菩薩大家好:
說到「見性」這個問題,其實這個「性」,凡夫之性和聖人之性,性無二無別,問題在你如何用,用的動機,作用有是非、有善惡、有好壞,用的動機有差別,致使以後一連串的果報,就完全有差異了。所以性沒什麼兩樣,是用的問題有差別,感召果報就有差別。所以「性」在佛用叫做佛性,在衆生用叫做衆生性,在畜牲用就變成畜牲性,在鬼用變成鬼性,人來用叫做人性。性沒有差別全在你如何用而已,用的好壞,就注定以後果報的好壞。
十方叁世諸佛之所以成佛,他的性都是佛用,用到清淨處,用到利益衆生去,用到對他人有利處去,所以最後福慧圓滿成佛。六道衆生就不一樣了,他不用便罷,一用就是妄想意識,用人天果報的心來用,就感召人天。用畜牲的心情來用,變畜牲性了。用鬼來用變成鬼性了,所以說「性」沒有差別,只是用的差別,感召果報就一連串不相同。因此感召六道衆生,有四聖六凡,開悟聖僧這麼說:
「衆生不異佛,佛不異衆生;迷自心故作衆生,悟自心故作佛。」
真幹脆的話,衆生和佛並沒有什麼差異,佛和衆生也沒有什麼差別,問題出在衆生的心並未明心見性,因此,衆生就是作衆生沒有能力作佛。有一天,你聽如本法師講「見性成佛」的法門,你悟明心地已經悟性了,就是作佛的時候現前了。所以悟性能成佛,沒悟性永遠作衆生,只是迷悟的差別而已。
以禅宗而言,你若見性以後,你就已經不是凡夫衆生了,所以禅宗說「開悟」,「開悟」是指「明心見性」而言。見性之人包含見心,見心的人未必見性。我常說一句話,荀子和孟子,孟子是儒家的一位偉大亞聖,至聖是指孔子而言。這位亞聖孟子,主張我們人的性是善的,這樣他沒有見性,明心而已。荀子主張,我們人的性與生俱來,性是惡的,主張性是惡,他也沒有見性,所以明心未必見性。「性」是超越善惡,但它是能善能惡,但他若主張性是善或惡者兩極化,完全沒有看到它的「本體」,只看到性的「用」而已。看到「用」的人未必看到「體」,看到「體」的人也看到「用」,就是「心性」的問題,「性」就是「體」,「心」就是「用」,「用」是由「體」所起的作用,離開體並無用,離開用並無體,體用是不二的,明心見性亦複如是。所以荀子主張我們的性是惡的,孟子主張我們的性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性本善,主張性是善,這完全沒見性,他看到心的作用而已。所以他可以稱爲世間的賢人、聖人,但是不足以堪稱爲出世間的聖人,這是特別要向各位交待清楚的地方。
所以聖人有世間聖、出世間聖、有聖中聖。世間的聖人譬如孟子、孔子、亞裏斯多德、泰葛爾等這些偉大的世間聖人。還有一種出世間的聖人,譬如明心見性、出離叁界、頓斷六道、證成無生法忍的聖者,如阿羅漢聲聞、緣覺、菩薩和佛,他們就是所稱的四聖。出世間的聖人包含了世間的聖人,世間的聖人未必包含出世間的聖人。第叁種聖人叫做聖中聖,所有的聖人裏最圓滿、最究竟者就是佛,佛是聖中聖。所以聖人無量無邊歸類起來不外這叁種,世間的聖人、出世間的聖人和聖中聖。
禅宗所講的開悟是指明心見性而言,明心見性堪稱一位祖師,或出世明僧或是出世的善知識。我們佛教常說:「成佛要經過叁大阿僧祇劫。」什麼意思?叁大阿僧祇劫是指非常漫長漫長的歲月,但總是有一個期間,如果說叁大阿僧祇劫是無止境的,那麼大家都沒信心了。成佛要叁大阿僧祇劫,是指他已經明心見性了,明心見性之後才開始乘性起修,開始起步修行,開始數饅頭了,吃一個減一個,意指你縮短了自己成佛的距離,成佛有一個時間可算。必須明心見性,明心見性以後才知道如何修行,因此還未明心見性之人,不能說你開始算叁大阿僧祇劫。所以我們修道過程中,要先明心見性,這非常非常重要,禅宗是以明心見性作爲開悟的大前題。你若明心見性以後,當然你就乘性起修,你每一個動作,每一個念頭都是清清如如,一絲不挂光明自在解脫,你六識出六門,自由出入無罣無礙,自性解脫都是「性」的作用,你若未明心見性,都用妄想意識在做事,用妄想意識做事當然性就汙染,汙染的話就帶來迷惑造業再沈淪下去,所以修道貴在先明心見性再說。
佛門常說「不破初關不入關。」意思是說,你想要閉關,在閉關當中,若沒有明心見性會帶來很大的後遺症,弊病一大堆。閉關是好事,向你恭喜,向你祝福,但是你一定要先明心見性。有一位法師初出家,聽說閉關很莊嚴很殊勝,因此,還沒明心見性,道理也不明白,就進去閉關,閉關後如何?因爲他沒有明心見性,在關房裏面煩惱一攪動起來,發脾氣快要發狂似的,煩惱叢生心猿意馬沒有能力降服他的心,在關房裏大鬧特鬧無法降服他的妄想。沒有定力、沒有禅定,煩惱一生就發脾氣耍性子。後來告訴居士:「陳居士,陳居士,拜托一下,放我出來,我在裏面快受不了了。」在家居士比較正信,告訴他說:「師父啊!你已經刊登報紙了,很多人知道你閉關,你若出關房,有人會講話,要忍耐,再叁年就過了。」他說:「別說叁年了,叁個月就受不了了,拜托讓我出來我請你吃一餐飯好不好?」想要巴結他請他吃飯。所以閉關如果閉到這步田地,真是痛苦啊!與其痛苦就且慢閉關,因爲他沒有明心見性啊!在此情形下,用煩惱心來閉關,用妄想意識來閉關,用苦惱心來閉關,用意氣用事來閉關,用閉關來沽名釣譽討一些名聲,以這種心情來閉關,居士勸他以後就比較忍耐些。
後來有人知道他在閉關,邀了兩叁輛遊覽車要來看他,看這位法師在閉關。法師告訴居士:「陳居士,快一點,幫我包一五00粒水餃,中午請這些居士,一個人十個水餃,水餃可以吃飽,那麼一輛遊覽車五十人,叁輛一五0人,剛好一五00粒水餃。」要動員義工來做,包一五00粒水餃和這些菩薩結緣。結果動員下去,弄得鬧烘烘的,閉關處所應該要安甯,我覺得很奇怪,閉關閉到要包一五00粒水餃,如此他也在閉關?古來大德閉關都是謙虛的,閉關不讓他人知道,讓人知道是不得已的,閉下去有沒有開悟,他會煩惱,閉得沒開悟沒證果,那是很不好意思很羞愧的事啊!靜靜的進去,若開悟證果,他也不會炫耀,也不會想出風頭,不會。所以現在的人閉關沽名釣譽,就是沒有那個實力,但要沾一點名聲,說:「我有閉過關」沾一點名譽就是了。所以這種閉關和原始的禅宗那些高僧大德,當初閉關的本質和動機,截然一八0度不相同的世界、不相同的境界,我們應該覺得不好意思,不可動不動就要閉關,好象閉關是很好的名聲。我們臺灣寶島也有很多人在閉關,但有幾人閉關明心見性有大成就?算得出來,太有限了。何況你對教理又不認識,對叁藏教典也不明白,當初閉關真正的用意是「不破初關不入關」一定要有先決條件,要明心見性,是開悟之人。什麼是「開悟」?就是破了見思惑或是見到他的如來藏性的人,見到他的佛性的人,開悟的人反而越謙虛,大智若愚啊!稻穗越飽滿就越下垂,越虛穗就擡得高高的,所以見性的人閉關非常的客氣,怕驚動別人,安靜的進去,甚至閉完關還沒人知道,他就是那麼謙虛呀!所以臺灣寶島目前沽名釣譽者,閉關還登報普告天下的人來參訪他,沾一點名聲,這種閉關完全是脫節了,變質了。我並不認爲閉關就是他自己有成就,不以爲這樣就是好名聲,你若不知用功而進去閉關,往往都是不大發雷霆、不會煩躁就萬幸了。
以前也有一位出家衆在中部閉關,他在家時是活動力很強的人,出家沒有定力,才叁年就說要閉關,結果在裏面發狂了,大發雷霆了,苦惱無邊,拜托居士把鎖剪斷,放他出來,不然他就要撞頭而死。閉關閉得那麼痛苦,閉關本來是好事,你若是明心見性之人,可以降服他的心,可以很安然自在解脫,在裏面參他的本性,悟深入一點。居士看那個人快要死掉的樣子,就開門把他擡出來,後來到南部兩、叁處才完成他閉關的成就。要閉關實不簡單!所以出家以後希望閉關者,我們對他稱許贊歎,但是要能降服你的心,不然心猿意馬在關房,會令你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啊!論明心見性附帶講這個問題。在禅宗而言,它先決的條件,要先明心見性才能去閉關。
修道,我們千萬要回光返照,不要心外求法這個問題也非常重要。世間人之所以無法明心,無法見性,最多只做一個世間的聖人,無法出世間解脫,原因就在他沒有見性,如果你有見性,今天你就不用做如本啦!姓陳、姓蔡、姓高、姓黃,陳、林、李、蔡、史,喲!都姓一些有的沒的姓。投胎轉世,投到陳家就姓陳,投到黃家就姓黃,千家姓有的沒的一大堆,你就不用投胎轉世輪回六道了,你之所以這樣就是你沒有明心見性。所以開悟聖僧要講話了:
「爾要與佛祖不別,但莫外求;爾一念心上清淨光,是爾屋內法身佛。」
這說得很清楚,你要和佛祖沒什麼兩樣,同時一模一樣的話,你的心不要向外追求一切法。我們教內有許多人向外求佛求法,甚至求感應,看佛祖會不會來摸他的頭,會不會來幫他消災解厄,看有沒有蓮花發光。都是心外求佛求法,如此那怕是多生累劫,你都沒有辦法見性成佛。所以才說「爾一念心上清淨光」這一念清淨是指究竟清淨而言,見性之人,當下你屋內,屋內就是四大而言,譬如在屋內,在屋內有一位法身佛,你老人家不知有沒有看到?所以你我大家不要心外求佛,不要心外求法,你要認同,你要深信你的心就是法身佛。雖然現在還未成佛,但是你若修行成就的時候,你的心就是佛,佛就是心,你要相信這個事實,佛祖不會耽誤我們不會騙我們。他告訴你,想要和佛祖沒什麼差別,你不可心外求法,當下你一念心的清淨,這清淨之心,就是你的法身佛,說得很清楚啰!
我常說一句話:「禅宗也沒什麼秘訣,他只是叫我們要明心見性。」明心見性就是一位修道人…
《見性成佛 第二十七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