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六天
諸位觀衆、諸位菩薩大家好:
教內任何一宗一派不能遠離「見性」這個法門,如果法門遠離見性,那麼這個法門是不了義、不究竟的法門,因爲你這一派這一宗未見性的話,修到最後焉能出離叁界、頓斷六道?根本不可能,因此非見性不可。我們這個演講,每一天都要教諸位如何見性,因爲惟有見性,才是我們了脫生死唯一的關鍵所在,這麼說見性重不重要呢?非常非常重要。
當今的佛教,目前修道的人非常多,但是開悟證果的人很稀有,這是令人擔憂的現象。尤其很多人聽了很多經,卻忘了自身修證的也非常多,引起了開悟聖僧要說出他的心聲。他說:
「學者恒沙無一悟,過在尋他舌頭路;欲得忘形泯蹤迹,見性剎那無大千。」
一語道破,他說「學者恒沙無一悟」。「學者」指的是學佛的同仁,學佛的人非常多,在非常多的當中,很罕有的一個、兩個來開悟證果,什麼是開悟證果?見性。沒有見性焉能稱爲開悟?所以有開悟沒開悟,就問他有沒有見性。【涅槃經】裏佛祖這麼說,他說:
「見性者不名爲衆生,不見性者是名爲衆生。」
他是不是衆生?就問他到底有沒有見性,所以見性就是開悟的本意。你之所以不見性、不開悟,理由在那裏呢?他告訴你「過在尋他舌頭路」,你的過失在那裏?就是你自己聽太多經卻沒修,或是咬文作意、食古不化、默守成規,在此情形之下障礙你無法開悟證果。你看,你未開口就看到你的喉頭去了。道理在那裏?你聽很多,實際上卻沒有用功修證,只是聽人家怎麼說,你就怎麼說,這種情形下你怎麼可能開悟證果呢?譬如說,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,明心見性也是要念到一心不亂,一心不亂在念佛的人而言,有分爲「事一心」和「理一心」,你事一心沒有,理一心也沒有如何來念佛叁昧?沒辦法,沒有實際上去修證,念「阿彌陀佛啊!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…::」你實際上念看看,沒有修證一心不亂如何得呢?念佛叁昧一切都免談了。只是聽人家那麼說而已,自己沒有去做,就像口渴了自己不喝茶,餓了不吃飯,沒吃飯肚子如何飽?茶不喝如何止渴呢?所以一定要修證,道理在此。
你有信、有解以後,接下來要修證、行證,不行、不證如何達到開悟證果呢?念佛是如此,見性也無二法門,同樣要去修證,見性要參「性」是如何?性的本質是如何?性是什麼東西?性如何契會?如何悟?如何見?嗯,性在那裏?要參參看、要去行、要去證,否則你信心夠,悟性也夠,信解都具足了惟欠東風,就是要「行證」而已。所以你不去行證,永遠在信解當中打轉,要如何開悟呢?所以他告訴你,你的過失在「尋他舌頭路」,聽很多人講,可以做爲佛學的博士,也可以做學者了,但是都沒有行證,你的過失就在這裏。他又說「欲得忘形泯
迹」也就是你想達到能所雙亡,達到心內無相無境無塵,你唯一的條件要泯除掉、淨化掉,心裏如果有境有塵有法,你當下仍被境綁住。所以「我」淨化以後,「法」也要淨化掉,你要忘形要泯
迹。泯就是滅掉的意思,滅到你心裏沒有任何一點法塵,沒有任何塵埃。所謂「萬法不立,一塵不染。」要泯
迹,你沒有泯
迹,沒有忘形的話,你想要見性、想要開悟,根本就不可能。所以,首先說明你的過失在那裏,你的過失在「尋他舌頭路」,過失在聽很多法都不用功修行,變成佛教的博士、佛教的學者,佛教的博士、佛教的學者與你的生死有何相幹呢?和你的涅槃了無痛癢呀!所以不可只要聽只要學而已。
你看我們教內懂很多道理的人很多,甚至能教佛法。但是他並無開悟證果,過在那裏?過在「尋他舌頭路」。再者,他的心地並無功夫,什麼叫做無功夫?「欲得忘形泯
迹」,你若要成功必須忘掉你心中的境、塵、法,唯一的途徑就是「泯
迹」,要「忘形」我們佛教的術語,就是心裏所有塵埃、煩惱、無明叁毒要頓斷的意思,不然的話一切都免談了。接下來告訴你「見性剎那無大千」最後的成就,能夠達到沒有那些過失,還要心裏有功夫,見性以後一剎那之間,「無大千」就是能所雙亡,心裏所有的煩惱無明,這些業識全部淨化掉。「無大千」見到你的大圓鏡智,見到你的如來藏性,見到你清淨光明的佛性了。所以開悟祖師這些法語,給我們的感觸是無量無邊啊!說出了時下修道人的通病。再念一遍:
「學者恒沙無一悟,過在尋他舌頭路;欲得忘形泯
迹,見性剎那無大千。」
目前在臺灣廣學的修道人確實很多,學得非常好,可說是佛法的泰鬥,可惜學了那麼多,做一位學者你應該要開悟證果,你的「信解」已經具足了,欠缺的就是所說的「行證」。所以信、解、行、證,是每一位修道人必然要經過的事實。也是我們修道人要掌握生死的根本,生死門若入門以後開悟證果才有份喔,否則永遠遙遠無期啊!所謂:
「修行無別修,只要識路途,路途一旦明,生死一齊休。」
修道不是修高興的,修情緒化的,實際上要知道生死的門路,門路如果摸清楚知道入門了,生死一齊就休掉、就停止了,涅槃現前、自性現前、開悟證果了。修道當然以心爲根本,修道沒有掌握你的心,只是在枝末認真舍本逐末忘本的話,你累
修行都成不了佛證不了果。所以修行是以心爲根本,這是任何一尊諸佛、菩薩、開悟聖僧乃至修道人不能否認的事實。修行以心爲根本,永遠將它記住。一位開悟聖僧說如本啊!讓我講一下好不好啊?來,我們看開悟聖僧怎麼說:
開悟聖僧雲:「諸聖所修,唯只推心,即心是衆善之源,即心爲萬德之主,涅槃由息心生,叁界輪回亦從心起,心是叁世之門戶,心是解脫之關津,魔由心生,佛由心成。」
好莊嚴呀!諸聖是所謂四聖:聲聞、緣覺、菩薩和佛,尤其聖中聖是指佛而言。所有叁世諸佛全都是修心,共同指心、修心、證心而已。心是衆善之源,你做一切善事鋪路造橋、講經說法、慈悲喜舍、大雄大力、大慈大悲都沒有離開你這顆心,心是衆善之源啊。你的心是萬德之本,你做那麼多功德有離開心嗎?沒離開。心是萬德之主,涅槃是由你的貪瞋癡息滅以後而所生出來的。所以沒有把心息滅,沒有把它停止,妄想沒有把它頓斷,叁毒沒有淨化,涅槃如何得呢?所以涅槃也沒有離開心啊!叁界輪回也是從你的心所起,你爲何會輪回?沒有離開你這顆心,你爲何有生死?並未離開你這顆心。欲從心起,心是過去延續到現在,之所以延續到現在是心所延續,再由現在延續到未來世也是由心所延續,沒有心怎麼有未來世?所以說「心是叁世之門戶」喔,一語道破了。「心是解脫的關津」「心」是否能解脫、會不會生死?「心」是關鍵所在,無心不論解脫,不錯。「魔由心生,佛由心成」你要成魔沒有離開心,要做佛也沒有離開心,心是一切萬法之本。所以如本才說「修行是以心爲根本」。諸位,筆記起來這些以後都是你的:
開悟聖僧雲:「諸聖所修,唯指推心,即心是衆善之源,即心爲萬德之主,涅槃由息心生,叁界輪回亦從心起,心是叁世之門戶,心是解脫之關津,魔由心生,佛由心成。」
既然修道是以「心」爲根本,那麼我們的自性要如何解脫呢?心要能解脫,你要抓好門路,找清楚後再躜進去這樣就對了。到底心解脫以後心境如何呢?我們看開悟聖僧如何形容心解脫後的意境:
開悟聖僧雲:「光明自性,浩浩蕩蕩,纖毫不立,掃蹤絕迹,一絲不挂,無拘無累,清清如如,當下即是。」
開悟祖師不愧是開悟祖師,他告訴你,我們的自性光明,光明的自性浩浩蕩蕩,纖毫不立,掃蹤絕迹,光明的本性浩浩蕩蕩,什麼是「浩浩蕩蕩」?叫做清潔溜溜一絲不挂,「一絲不挂」是古時候形容一個人開悟證果,他的心裏沒有一點點塵埃的意思。後來因爲佛法較普遍民間化了,變成女人未穿衣服,連一條絲都沒有挂著,表示赤裸裸沒有穿衣服。這麼說不對,古時候這一句話是佛教很莊嚴解脫的話,「一絲不挂」代表修道修到心裏沒有塵埃了,萬法不立、一塵不染的境界了。「自性光明,浩浩蕩蕩,纖毫不立。」這是真正的功夫。
「掃蹤絕迹」所有心裏的無明煩惱雜草,完全在大般若大智慧之下,掃得幹幹淨淨。「掃蹤絕迹,一絲不挂,無拘無累」完全不會讓叁毒拖累了,沒有塵埃將你拘束了,一絲不挂的時候了。「清清如如,當下即是。」「清清如如」是指你光明的如來藏性,完全回複到自性光明、本來面目的時候,那個時候當下就是了。開悟自性的意境知道了嗎?再念一遍:
「光明自性,浩浩蕩蕩,纖毫不立,掃蹤絕迹,一絲不挂,無拘無累,清清如如,當下即是。」
這就是自性解脫的意境,否則常常說「自性解脫」、講「見性」,意境如何呢?剛才說的就是了。
我們常說,我的善根流露自己冷暖自知,一個人想要出家修行,出家的定義如何?出家的實質如何?你爲何有出家的動機呢?自己要弄清楚,那麼出家的意義在那裏呢?來,我們聽正科班的怎麼說:
「出家人心不附物,是真修行,勞生惜死,哀悲何益!」
一語道破出家人的心裏要「不附物」,附物就是挂住、背住、有包袱。心裏並無塵埃、心裏並無罣礙、心裏並無執著、心中並無一物,這才是真正的出家人,也才是真正的修行,不然不能堪稱爲出家修道修行。如果出家人有心要修道,還在「勞生惜死,哀悲何益?」出家人若還會貪生怕死,想要活久一點,做多一點事情,把自己忙得死去活來,這和叁寶沒關系,和修道、涅槃、證果沒關系,勞勞碌碌一輩子,叫做「勞生」。「惜死」就是很怕死,愛惜他的生死,慢一點死多活幾年,看一些世間的風景。在此情形之下貪生怕死,做的事又和生死沒關系,和叁寶沒關系和見性沒關系,這種勞生惜死,不如別出家修行了。因爲,他並沒有與出家的本質、實質相應,這樣的出家太可惜了,在家就好了。
所以開悟聖僧這些話,全都是針對時下有許多出家人,當初…
《見性成佛 第二十六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