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見性成佛 第二十二天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天下的人都抓光了,最起碼,他未真正付諸行動時,你沒資格抓他。但是佛法就不一樣了,佛教別說是殺盜淫妄等行爲,縱然是起心動念都不行,何況殺

  淫妄呢?所以佛法是治心、治軟體的,軟體治好、心治好,你的行動就「STOP」停下來了,不會做壞事。

  由心爲根本,司法界法官判刑,也必須建立在構成犯罪之事實,只是一個意念、起心動念而已,他沒有條件抓你。我們修道也是同樣的道理,心爲根本,修道就是見到你本來的面目,要見本來的面目必須回光返照,照見本性、悟明本性,然後才能成就無上菩提。總而言之,開悟聖僧這些話,提供佛的每一位弟子很大的省思,很有聯想性同時又有啓發性,能讓你悟明在修道過程中,必定要藉假練真,在真真假假、假假真真中開悟證果。再念一遍:

  「建立水月道場,修習空華萬行,降服鏡像魔軍,大作夢中佛事。」好莊嚴的四句偈。

  諸位,黃檗禅師是唐朝開悟證果的聖僧,生死自在、神通願力自在的開悟祖師。他開悟以後大江南北雲遊四海,度化無量衆生,度了很多弟子開悟證果,所以黃檗禅師很偉大啊!他開悟以後寫了一本「傳心法要」如何見性?心在那裏?性在那裏?如何契會你的本性?「傳心法要」說得非常透徹。其中一段他說到如何來認識你的本來面目,也就是你的如來藏性、你的自性、一真法界、你的佛性、你的妙覺,如何會它?如何見它?來,我們看他怎麼說。距離我們現在一千五、六百年了,我們仍然在他的「傳心法要」當中見到他的正法,這分明是你我大家的福報,唐朝到現在以來,一千五、六百年以上了,我們還有福報看到黃檗禅師的語錄。節錄這段是要讓你見性的話:

  「此靈覺性,無始以來,與虛空同

  ,未曾生未曾滅。未曾有未曾無。未曾穢未曾淨。未曾喧未曾寂。未曾少未曾老。無方所無內外。無數量無形相。無色象無音聲。不可覓不可求。不可以智慧識。不可以言語取。不可以境物會。不可以功用到。諸佛菩薩與一切蠢動含靈,同此大涅槃性。」

  諸位,如本法師如果看到莊嚴的法語都會說一句,喔!太美了。不比便罷,若要比沒有能勝此者,我們要聽就要聽這了義的道理。他說「此靈覺性」單刀直入就告訴你,是指我們的佛性而言,你我有一個佛性、覺性。此靈覺性,自從多生累

  無始以來,我們的性與虛空同

  ,你並沒死。有人問:「如本法師,爲何沒死?我死了多生累

  ,生生世世怎麼沒死?」你老人家放心吧!你的肉體四大死了,臭皮囊死了,你的佛性並沒有死。他是指你的覺性、佛性而言。與虛空同

  ,虛空自無始

  以來,何時曾斷絕而亡呢?他說不斷不死佛性如同虛空同

  ,

  命相同沒有斷絕。

  他又說「未曾生未曾滅」何時生滅呢?你上輩子當猴子,上上輩子做天神,再上上上輩子你做阿修羅,再上上上上輩子做人,在六道中輪回不息,表面上有生滅對不對?其實你的性並無生滅,生滅的是你的四大臭皮囊而已。這是教你如何來見性的話,你不要在文字上太認真,你聽了我的文字、語言之後,去意會你性的存在這樣才有辦法見性。所以「諸佛的妙理非關文字」,只是在文字當中襯托你自性的存在,這才真正的會聽經。

  「此靈覺性未曾有未曾無」你的佛性何時有呢?有,又看不見,爲何摸不著?爲何沒有顔色?不能說它有哇!但是不能說它沒有,沒有的話爲何你在六道中輪回不息呢?是誰牽動你拉動你,將你傳遞下去呢?就是你的佛性,你不可說它沒有哇!若沒有的話 你今生就不會來投胎了。之所以會來投胎人間,就是你的覺性、佛性延續下去的,上輩子的肉體死了、爛光了,四大塵歸塵土歸土了,但是你的性並沒有死,不可說它沒有,但是說有說沒有,這都是沒見性的人。

  「未曾穢未曾淨」你的佛性怎能說淨說穢呢?我們昨天說過了,說它是淨有淨相,被法塵綁住了。說佛性汙穢不清淨的,這樣和凡夫衆生沒什麼兩樣,你沒有見性,你還沒開悟。所以我們的性不能安在淨相,也不能安在穢相,在其中去契會你的性。

  「未曾喧未曾寂」喧,就是有作用、有妙用,你妙用當中也寂靜啊,寂靜當中也是無量的妙用啊!所以寂而能照照而能寂,離寂無照離照無寂,寂照不二,這是本性不可思議的功能。遠離寂照,但是又能寂照,寂照當中又不染一切相,這是本性的功能較不可思議的一面。

  佛性你不能說它是老還是少。不錯,我們乍看之下,這位老人家已經五、六十歲,七、八十歲了,變成老人相老人臉了,但是他的性並無老,你不要被相所蒙蔽被騙了。性無老無少,有老有少是這四大肉體起了新陳代謝、生滅的現象,從少年到老年,你看到了外在的相,你並無見性。所以我們常講「破相顯性」就是這個道理。佛性,我現在將近五十歲了,我也感覺到我沒老啊!但是歲月容易流逝,歲月不饒人,歲月無情催促我使我不得不老,但是我深深的感到,我現在快五十歲了,其實和我十幾歲時的心情沒什麼兩樣,性無老無少。你問一位八、九十歲的老人家說你有沒有老?他會說我也感覺我好象還是小孩一樣啊!但是他身不由己,因爲身體有生滅,心沒有生滅無老無少,在此當中去見性吧。

  「無方所無內外」你不能說心住在臺北、高雄、花蓮、國際、世界任何地方,無方所。當解脫時你的心無住而住,住而無住,無所不遍,豈有固定的方所呢?自性解脫那裏有方所可言呢?也不能說它黑的、紅的、白的、青的、長的、短的、四方形、橢圓形啊!全都不可以說。無方所可言,也沒有內、沒有外,佛性那裏會有內外呢?大,大至無外;小,小至無內。那裏有內外可言呢?可小可大,可大可小,那裏有大小、那裏有內外可言呢?在這當中,去見你的本性喔!

  他再告訴你「此靈覺性,無數量無形相」百千萬億化身,百千萬億化身又不離開你這清淨的本源,這才是微妙之處哇!

  再者,「無色象無音聲」讓我聯想到【金剛經】講一句話「若人以音聲求我,以色見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見如來。」你若將佛祖用青、紅、黑、白來安立,想要見他者,永遠見不到,法身是沒有形相的,法身是無法用音聲去求的。你聽到一個聲音很好聽,猜測可能是佛祖哦!這個心比較細,可能是佛祖哦,較微妙可能是佛祖,誤會了。

  然好聽難聽都是佛的妙用,但是你想依循那個聲音而去見他,難矣!所以你見到相、見到妙用並未看到他的體,他的體是沒有色象,他的體是沒有音聲的,用顔色安立,用聲音安立,想要見他的話,多生累

  都見不到佛祖的法身。

  「不可覓不可求」你求不到、得不到,那要去那裏找佛祖呢?既然無形相、無數量、無音聲、無色象了,你想要找他、求他,要如何求呢?所以與其祈求諸佛來讓你看,不如你先見性,見到你本來面目,一切都好說。心外求法,離開心想要找佛,你永遠找不到,因爲佛是沒有形相的。

  「不可以智慧識」你也不能夠用智慧、常識去了解、去認識。所以你看有很多知識份子,博士、碩士、大學生、大專生、高中生多少人研究佛法,他們都用世間的智識、世間的科學來形容,用智識去形容,往往無法看出佛法的本來面目。佛祖告訴你了,法身不是用音聲可以求的,用色緣可以安立的,不是用形相可以安頓的。所以修道就是要看那個看不到、摸那個摸不著的、聽那個聽不到的,才真正了解真理。你用智識去解它,難怪他看不到、摸不到、解不到終其一生就斷滅了,頑空了,他無法信入善根就無法流露了。什麼輪回、業力果報,他就無法信入。就因這個佛性無形無相,它看不到摸不到,但是它存在,這存在的事實,如果多生累

  沒有修行,這一世人想要相信的話,難啊!很多有知識的人,有相當學問的人加上他的善根一拍即成,很多博士來出家的、碩士出家的很多,大學生出家已經不是新聞了,比比皆是。因爲他多生累

  的善根,接觸佛法馬上善根成熟、開花結果。

  「不可以言語取」你用語言要如何取呢?語言只是一個方便,語言不是代表佛法不是代表真理。不是代表法身,像我講的「因言顯道,道顯遣言,言若不遣,因言障道。」道理在此。

  「不可以境物會」佛性不能說它像電燈泡,如虛空、大海,像這朵花,像美夢,全部不能以境物來代表,那種深深的存在,不可思議的存在,才是你要深切去契會的,契會之後是你自己的東西喔!也不可用「功用」來修道,這是方便說,修下去就「言語道斷、心行處滅」了,並非「功用」能到。

  「諸佛菩薩乃至一切蠢動含靈,同此大涅槃性。」諸佛菩薩都具足大涅槃,乃至還未開悟的四生六道同樣有大涅槃性,你我雖然還未見性,但是你我具足大涅槃性。見性以後,悟道、契會以後,這些大涅槃性全都是你的啊!所以這位黃檗禅師,是如本法師非常景仰、尊敬的一位開悟聖僧,他這些語錄,我看了以後當下就見性了,不隔毫端還有什麼可懷疑的?還有什麼可以猶豫不決的呢?悟,當下悟;不悟,永

  不悟,迷、悟一念間而已。再念一次:

  「此靈覺性。無始以來。與虛空同

  。未曾生未曾滅。未曾有未曾無。未曾穢未曾淨。未曾喧未曾寂。未曾少未曾老。無方所無內外。無數量無形相。無色象無音聲。不可覓不可求。不可以智慧識。不可以言語取。不可以境物會。不可以功用到。諸佛菩薩與一切蠢動含靈。同此大涅槃性。」

  佛性人人具足,佛性不分東西南北,不分富貴貧賤,不分男女老幼,人人皆可成佛。佛性不分原住民,原住民學佛也一樣成佛,客家人學佛也可以成佛,外省的同胞來學佛也可以成佛,德國人來學佛也可以成佛,日本人來學佛也可以成佛,美國人來學佛也可以成佛,蘇聯人來學佛也可以成佛,中國大陸的人來學佛也可以成佛,我們臺灣的人來學佛也可以成佛。佛性平等,人人具足,所以不分南北,佛性是你我大家都存在的,所以六祖惠能大師,他開悟證果成就聖人以後,所講出來的話都是驚天動地的話。是打破對立、打破絕待、打破人的隔閡「人人有佛性,人人可成佛」。

  六祖惠能大師當初在求道時,向五祖弘忍大師要求出家要成佛時,他們有一段的對話,這些話我終其一生受用不盡,感觸無窮無盡難以用語言文字來形容。六祖大師見到五祖時,他如何問、他如何答,在對答當中,讓我們開悟。來,現在,六祖已經走到五祖弘忍大師面前,五祖弘忍大師先問他:「汝何方人,欲求何物?」惠能對答:「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,遠來禮師,唯求作佛,不求余物。」喔!好莊嚴的對話,要聽就要聽這些話,要學就要學這些。五祖弘忍大師問他,你是何方的人?你是那裏的人?你來這裏要做什麼?要求什麼東西?這六祖惠能大師不愧是大師,他這麼回答:弟子是嶺南新州的百姓,我是離中原比較遠的地方,現在靠近廣州、廣東省那邊的人,我遠途來此是向師父頂禮,求師父爲我剃度如此而已。我只是要求以後做佛,其他任何東西我無所求,我只是要開悟證果要成佛而已,其他的東西我都不要。好大的口氣呀!過來人講話就是如此精辟節要,不是每一家都有的。現代人你告訴他:「你會成佛啊,你來修行吧!」他怎麼回答你呢:「唉喲,成佛我不敢想啦,我罪惡貫滿,滿身都是罪,我都不敢想喔!」就怕成佛,佛我不敢成,講一些風涼話,沒勇氣、沒自信。你看人家六祖惠能大師說:我遠來禮師求剃度,唯一就是要求作佛沒什麼訴求。五祖弘忍大師聽完以後再問,其實這些話都是刺探的話,五祖弘忍大師是一位開悟聖僧,講話不會故意刺激,他是用這些話來刺探他,看他的心境如何?其實他也知道他有來曆,他是演戲給其余濟濟大衆,出家人來聽這些真理的。所以兩人一問一答當中,讓其余很多人深深了解道理的存在。

  五祖弘忍大師又問了:「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,如何堪作佛?」這句話刺下去有的承擔不住,意思是你是嶺南人廣東那邊的人。唐朝時廣東比較偏遠地區較不發達,經濟不好較無文化,比較野蠻鄉下人較沒有教養。「你是廣東人又是較無文化的人,你怎麼有資格堪稱作佛?你怎麼能成佛呢?」故意用話來刺激他、刺探他。六祖惠能大師不但沒惱怒沒有生氣,還說出驚天動地的話來,這個公案從頭到尾就這兩句話而已。惠能答:「人雖有南北,佛性本無南北,獦獠身與和尚不同,佛性有何差別?」這句話是說出了人人有佛性,不分南北。人雖然有南北之分,有南方人、北方人,佛性本無南北,南方的人有佛性,北方的人也有佛性啊!佛性沒有南北,人有南北啊!喔::太美了,他說話舌頭也很利又把它彈回去。說獦獠身和和尚的身雖然不同,佛性有何差別?我的身體雖然較貧賤較沒有文化,較鄉下人較部落的人,我是獦獠身與你和尚那麼尊貴不一樣,但是你有佛性,我也有佛性啊,你我的佛性沒什麼差別啊。啊呀!五祖弘忍大師深深器重此人,知道此人是他以後的衣缽傳人。到最後也是將衣缽傳給他呀!這豈是人所言?真的,不是人講的,也因爲不是人講的,他是過來人,開悟證果的聖者呀!這樣諸位清楚嗎?說人雖有南北,佛性本無南北,獦獠身和和尚不同,但是佛性有何差別呢?真理也。

  這邊講一個小新聞一個插曲,以前有一位菩薩從北部南下找如本法師,我就用這個公案來套進去問:「汝是何方人也?欲求何物?」我問你那裏人?他就介紹:「我是臺北市人,來這裏聽說如本法師你的素食很好吃,我要吃一頓豐盛的。﹂我一聽之下差點昏倒,欲求何物?你是要做什麼?做什麼事?說如本法師法王講堂的素食一級棒的好吃,來吃一餐素食,一切都說不下去了,佛法談不上了。

  

  

《見性成佛 第二十二天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