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九天
諸位觀衆、諸位菩薩大家好:
目前我們臺灣寶島,有許多學佛的同仁在坐禅的過程中,對坐禅的真義說法已脫出軌道、脫節了。嚴重者歪曲如來當初禅定或坐禅的意思,令人深覺遺憾和心寒,自誤誤人,以訛傳訛,那種傳法令我們很擔心,將坐禅的意思說錯了。有人真的這麼說:「什麼叫坐禅呢?」「坐禅就是坐得讓心情輕松一點,快活點沒有煩惱。」是不是呢?還有人說他坐禅叁十六周天,坐得讓他靈魂出竅,這些也都說錯了。有人想坐得讓身體健康一點,因爲目前身體狀況支離破碎全是病苦,想坐禅令身體健康起來,以上都不符合坐禅真正的意思。有的人坐禅,說可以和靈界的衆生相通和鬼神打交道,這些全部失去了坐禅真正的涵義,扭曲了它的定義。讓正信的人覺得要再重新調整,如果再繼續如此傳下去,把坐禅的本意歪曲,這樣就變成末法時代了。
到底「坐禅」真正的用意在哪裏呢?諸位啊!你不論坐禅便罷,只要論及坐禅,坐禅就要「見性」,如果不依見性爲出發點和動機的話,你的坐禅就亮起了紅燈了,要急診了。所以坐禅要見性,不然你坐了一下午,縱然坐到有辦法和靈界的人溝通,你神通十八變,身體健康得像一條龍,但是這和了生脫死都沒關系,和開悟證果也都沒關系,而你永遠都是凡夫衆生啊!想要出離叁界、頓斷六道永遠沒希望,所以坐禅貴在「見性」,大家清楚了吧!
我們說話要有根據喔!如本法師有一個崇拜的偶像六祖惠能大師,他是一位開悟證果的聖僧,在我們佛教的曆史裏,對他的評語永遠是排行第一。諸位,我們看他對坐禅的解釋:
六祖惠能大師雲:「何名坐禅?此法門中,無障無礙,外于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,名爲坐;內見自性不動名爲禅。」
這才叫做「坐禅」呀!六祖當時距離現在有一千八百多年了,唐朝的人,他對于「坐禅」開門見山就說了,何謂「坐禅」呢?你們大家要了解,在我的坐禅法門裏是無障無礙的,什麼叫做無障無礙?要無障無礙的先決條件,絕對要見性。所以他才說坐禅的「坐」要這樣解釋,就是對外面一切人事物、五欲六塵之境界,得失取舍乃至一切善惡的境界,你的心念不起,心念不動這樣叫做「坐」。你坐在那邊有如此嗎?你坐在那邊心念不動,不被外面一切境界所轉,同時還能轉境自性如如不動,這樣叫做﹁坐﹂。聽起來好象很簡單可是卻做不到,對外面一切善惡境界你的心念不動,這樣叫做「坐」。你坐得住嗎?坐得對嗎?坐得正確嗎?
什麼叫做「禅」?內見自性不動名之爲「禅」。所以說「禅」你必須內見自性不動,你絕對要見性,不見性哪裏有禅可言呢?你坐在這裏五年、十年都沒有起來,坐那麼久都不算禅,因爲你並未見性,所以要見性才構成「禅」真正的涵義,這非常重要喔!
我們既然知道坐禅的意義,從今天開始要調整你的思想觀念,坐禅的坐,一定要對外在一切善惡境界而心念不起、心念不動,這樣叫做「坐」。接下來內見你的自性清淨不動,這樣叫做「禅」,這點非常重要。所以今天知道坐禅的意思以後,你如何「坐」?什麼叫「禅」?我相信就清楚了,不然你坐禅坐得不了義、不圓滿,不符合佛教所稱「坐禅」的涵義,這與外道、一般流俗的禅沒有什麼兩樣。我們國人若有心要坐禅的人,想要了生脫死的人,想要開悟見性成就佛道的人,我希望人人好好坐禅,要坐得好就要針對這些問題來坐,針對「禅」,你必須聽六祖老人家的話,絕對不會出錯。再念一遍:
六祖惠能大師雲:「何名坐禅?此法門中,無障無礙,外于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,名爲坐;內見自性不動,名爲禅。」
好莊嚴的坐禅涵義。「坐禅」和「禅定」是很接近的,是什麼意思?剛才是講「坐禅」,現在是說你坐禅當中絕對會産生「禅定」。那麼「禅定」的定義又是如何呢?我們不要聽世間人一些流俗禅定的意思,也不要聽外道禅定的意思,我們要聽佛門所說禅定的意思,因爲這關系到見性成佛的問題,所以你必須要了解什麼叫做「禅定」。
我們看六祖惠能大師,他對「禅定」兩字的解釋:
六祖惠能大師雲:「何名禅定?外離相名禅,內不亂爲定。心若著相,內心即亂;外若離相,心即不亂。本性自淨自定,只爲見境思境即亂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,是真定也。外離相即禅,內不亂即定,外禅內定,是爲禅定。于念念中,自見本性清淨,自修、自行、自成佛道。」
自修自行自成佛道,佛是要靠自己修、自己行、自己證果的,別人無法代替你來修行證果。所以他告訴你「自修自行自成佛道」,我看過叁藏教典,所有叁世諸佛,沒有一尊佛說是別人代替他修行讓他成佛的,佛佛都是自己修、自己行、自己證、自己成就佛道的。要如何自修自行自成佛道呢?這要符合正法,就是見性法門之法,要得到禅定是好事,但是法門要摸清楚,他告訴你「何名禅定?」單刀直入向你開示,什麼是禅定?他說「外離相爲禅」,我們人無非就是能念所念、能看所看,有著內心的世界和外在的世界,他才說外面所有的境界、所有的相要離掉,這樣叫做禅。外離相名爲禅,譬如說外面有紅男綠女,看完後你冷暖自知,最後要將它離相這叫做禅。看到外面這輛轎車那麼美!你冷暖自知不要起貪欲要離相,這樣叫做禅。外面的高樓大廈建得非常富麗堂皇、金碧輝煌,你冷暖自知不去染著離掉它,叫做禅。看到有人長得婀娜多姿很漂亮,你清楚不去染著離掉它,叫做禅。這位男孩長得很英俊、很有人緣,體格又好氣質更是一級棒,你冷暖自知不去染著離掉它,這樣叫做禅,禅就是這個意思。再來,你內心不亂名之爲「定」,你看了外面的境界以後,事過境遷不會在那邊蠢蠢而動或心癢癢的。若心常常耿耿于懷想那件事情的話,那樣不名爲「定」。當內心不亂安定下來了,才叫做「定」。
六祖再加解釋,心如果著一切境界著一切相,當下你內心就亂了,外在如果離相的話,心當下就不亂呀!你我大家如果開悟證果以後,人人的本性本來就自淨自定,本來就清淨、本來就禅定的,只是因爲看到外在種種境界,因此見境思境心才亂的。如果看到一切外相、外在境界而心不亂的話,這才是真正的禅定。這麼幹脆的話,讓人人皆聽得懂,人人仿佛快要證果似的。他的結論「外離相就是禅,內心不亂就是定。」外禅內定這才叫做真正的禅定。
接下來再加上最重要的一句,在念念當中,自見本性清淨,必須要這樣哦!就是每一個念頭生起和每一個動作出去,你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,這就是性之用。你的作用沒有離開性,你的性能起無量的作用,作用和體是一體的,體用是不二的。在念念當中處處、刻刻、秒秒都看到你自性清淨,這樣就對了。到最後自修自行自成佛道。自從如本法師講經以來,今天將六祖大師的「禅定」解釋到淋漓盡致,清楚了你才懂得如何坐禅啊!否則你完全不知道禅定的本意,因此引用六祖大師的語錄說得更明白點,從此以後坐禅、禅定,你就有一個軌道可遵循,這樣要入道、證果易如反掌。來,如本再念一遍,記下來終其一生你受用不盡。
六祖惠能大師雲:「何名禅定?外離相爲禅,內不亂爲定。心若著相,內心即亂;外若離相,心即不亂。本性自淨自定,只爲見境思境即亂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,是真定也。外離相即禅,內不亂即定,外禅內定,是爲禅定。于念念中,自見本性清淨,自修、自行、自成佛道。」
這才叫做禅定的定義,向諸位恭喜了。人家說「得道」這真的是「得道」了,得到這個道理啊!得道以後要證道,證道才叫做「所作皆辦」該作的都做好了,了生脫死了。
綜觀六祖大師在他一生中弘法布教,禅定、解脫乃至見性,他永遠都將見性擺在第一,所以他老人家說:
六祖大師雲:「但論見性,不論禅定解脫。」
「見性」永遠排第一,沒見性就沒禅定可言,沒見性就沒解脫可言,要先見性然後禅定,再來解脫等,慢慢的解決並將它們擺平。但論見性,不論禅定解脫,這個「不論禅定解脫」不是意味了否認禅定解脫喔!只是有一個前後輕重的差別,難道見性就沒有禅定嗎?見性就沒有解脫嗎?全都有。只是他將見性列在修道過程中,先要處理的事情;列爲他的首務。
你看有多少人在坐禅,往往一坐就是五天、十天都沒站起來的,甚至坐一整年的皆大有人在,但是若沒見性哪怕你坐百千萬億劫,同樣是凡夫衆生一個。所以外道也有坐八大劫的,八大劫醒過來以後,還是凡夫一個煩惱叢生啊!他並無見性啊!所以見性這麼重要,要先見性再說。
「禅定」我們不否認也沒有回避,只是有前後、輕重的差別,所以才說「但論見性,不論禅定解脫。」道理在此。如此說來,那「見性」的定義爲何呢?什麼叫做「見性」?如何「見性」呢?你我大家都有一個「性」,「性」每天在運籌作用爲你服役,但是你卻從來不曾見過自己的本性,這才是讓人覺得很悲哀很煩惱之處。
所以「見性」如何見?「見性」的定義如何?我們來看六祖惠能大師怎麼說:
六祖惠能大師雲:「若悟自性,亦不立菩提涅槃,亦不立解脫知見,無一法可得,方能建立萬法。若解此意,亦名佛身,亦名菩提涅槃,亦名解脫知見。見性之人,立亦得,不立亦得,自性去來自由,無滯無礙,應用隨作,應語隨答,普見化身,不離自性,即得自在神通、遊戲叁昧,是名見性。」
一句「是名見性」,你看修道修到此處這是果報,到這裏是我們應得的,到這裏是我們應該與它相應的時候。他說「若悟自性」是說有見性的人,有開悟見性之人,你就不用立菩提涅槃,也不用立解脫知見了。立解脫知見也好,立菩提涅槃也好,對初機者還沒開悟證果、還沒見性的人而言是相當需要的,因爲你沒煩惱沒生死,從何而立菩提涅槃呢?菩提涅槃是應著生死煩惱來說的。
有一個凡夫,有一個聖人,有聖人就有凡夫是對立的,方便的假名讓你知道,你有煩惱好好修…
《見性成佛 第十九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