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天
諸位觀衆、諸位菩薩大家好:
一個人如果已經修到見性的時候就會有禅定。「禅」,禅是怎麼一回事呢?今天來分析「禅」的涵義。第一、禅是沒有執著的世界,如果你心裏還有執著,不名爲禅。禅當下是沒執著、解脫的世界,如果一個人在修道的過程中,當他的心地達到清淨、見性,他就不會執著一切萬法,「于相離相」這是「禅」的世界。所以,一切萬病皆由執著而生,煩惱是心的執著而生,罣礙也是心的執著而生,回憶過去也是心執著所生,盼望未來也是心執著而生,對人事物耿耿于懷、放不下牽腸挂肚,也是心執著所生。所以,心如果執著則一切生死、煩惱叢生。
「禅」是一個沒有執著的世界、是清涼的世界、解脫的世界、是不生不滅涅槃的世界。所以光是要沒有執著,你看要下多大的功夫?也因爲凡夫衆生多生累劫以來,沒辦法放下他的執著,因此,被執著帶來一連串的後遺症,一切禍福全是執著所招引而來。所以,我現在引用一位開悟聖僧,他說執著和不執著,兩個世界恰好是一百八十度的差別。
祖師雲:「執相心著魔,離相心自在,
一切平等觀,無取亦無舍。」
執著一切相的人難怪會著魔。不錯,放眼觀看所有參禅的仁者,很多人還沒參禅以前一個人好端端的,參到最後卻陰陽怪氣全身顫抖不能自在,一看到聲光幻影就執著,這是著魔的現象。所以,一切魔不是外來的,是心魔所起。爲何生心魔?由執著而來。因爲執著一切相,所以一切魔境現前。如果你當下離相,不要把相放在心裏也不刻意去想它,那麼心就自在了。你看!有兩叁個人一起外出,有的人歡天喜地看一切景致、山水、風光,臉龐常流露出歡喜的面容。有的人外出看山是滿面愁容,看水也深鎖眉頭,看風景也是愁眉不展,吃飯也皺著眉頭,爲何如此?沒有離相!執著心太重了,哪怕虛空那麼寬闊也無容身之處。
相對的,一個解脫的人關在房間裏他的心一樣是清涼、廣闊的,一切關鍵在心而已。所以如本才說:禅的當下是沒有執著的世界、解脫清涼的世界。因此,我們千萬不可執著一切境界,只要你執著一切境、一切相、一切塵埃,心當下就著魔了。魔不完全是外在之物來幹擾或破壞,不一定,有時候是由自己的心所生。比如貪心就是魔,嫉妒心或吃醋就是魔,扯人家的後腳、破壞人家、說人是非,這些都是心魔。所以「魔」廣義來講,就是染汙你的自性,會影響你的心情的,破壞你的心情的就是「心魔」。今天我們修道就是要將心魔淨化、驅除,如此才有自在可言。
我們剛才舉了一個例子,兩個人同樣出去遊山玩水、踏青,有人歡天喜地的,有人卻在一旁愁眉苦臉、悶悶不樂的,心境截然不同,後者的心裏有病,由執著所生,不是禅了,而是接近發狂、發瘋的地步。所以開悟祖師雲:「執相心著魔,離相心自在。」道理在此。「一切平等觀,無取亦無舍。」爲什麼一切平等觀?因爲一切法相當下是空性,你執著一切法,它是如幻如化。你不去執著,它也是如幻如化,與其執著不如不要執著,畢竟一切法全都是幻化虛妄的,如夢幻泡影,所以我們不要去執著。
一切法的空性、無常、幻化就是一切法的本來面目。所以,一切萬法你去檢視、了解、觀察都是平等的、空無自性的,叫做「一切平等觀」。「無取亦無舍」就代表我們的菩提自性,取不得、舍不去,得來的東西也是空幻,未得的東西也是空幻,還有什麼得失取舍呢?一切法本來就是空有不二,就它的相而言,當下就是生滅相,瞬息萬變的。
就身體來說,十年前和十年後的你,在精神界沒什麼變化,但肉體上會有變化,堪稱脫胎換骨。根據衛生學的博士說,我們人全身上下一秒鍾,所死的細胞有幾萬個單位,他告訴你七年當中,你的身體包含肉、血液、頭發、牙齒、全身四大全部脫胎換骨、換新的了,在你不知不覺當中,它無盡的新陳代謝、生生滅滅。所以,七年前和七年後的肉體已經不一樣了,換過了。所以,以我茹素已經二十幾年,現在應是純中性、完全素食的體質。所以二十年後的今天和二十年前的我,當然佛性是沒什麼兩樣,但是肉體上已經煥然一新了。可見身軀肉體一直在瞬息萬變,迎新棄舊、生生滅滅,只是我們人的肉眼無法看得那麼精密而已,所以「一切平等觀」人的身體如此,山河大地乃至一切萬法,何嘗不是如此呢?連同我們的精神界也在瞬息萬變。「無取亦無舍」是解脫的話,修道人如果按照這四句偈去修行,也是一樣可以入道。總之,「禅」是一個沒有執著的世界,我運用祖師的話再念一遍:
祖師雲:「執相心著魔,離相心自在,
一切平等觀,無取亦無舍。」
無執著就是禅的世界,就是解脫的世界。
我來向諸位說一個公案,畢竟一切的病、煩惱、輪回都是因執著而誕生。以前有一位禅師帶著一位徒弟外出苦行,走到一條溪邊,禅師放眼看去,前面有一位婦人要過河,溪水漲得很高,女衆若涉溪很可能會被溪水沖到大海裏。這位禅師起了一個慈悲的念頭,即走近請問並試意要背她過河,這位女衆很害羞又不好意思又高興,雖然心情很複雜,但最後也點頭答應,表示很感謝禅師的慈悲,要背她過溪,由于天色已漸漸暗了,爲了顧全她的安全,禅師便背她過溪。他的徒弟跟在後面涉溪而過,渡過溪後禅師將這位女衆放下,師徒兩人再繼續苦行去了。
到了晚上借住在一間廟裏,他的徒弟心裏就嘀嘀咕咕,很不快活了。他想:師父平時教我不可以碰到女人的身體,視女性爲老虎,視女性爲毒蛇,要我遠離女色,爲什麼師父今天卻背女人過河呢?師父是不是犯了大戒呢?心裏想不開在床上輾轉不成眠,現代人叫做熬夜失眠。連續兩、叁天這個徒弟顯然反常,連師父講的話也聽不進去,認爲師父已經犯戒了,所以這些天來心情不快活。後來師父知道徒弟毛病在哪裏,就走近他身邊說:「徒弟,我看你這兩叁天心情很郁悶,有煩惱哦!來,說給師父聽聽看。」徒弟就講話:「師父平常教導我們要遠離女色,將女性當做老虎、毒蛇如避火坑,爲什麼師父卻背女孩子,這樣對嗎?」師父就告訴他:「徒兒,你太辛苦了,你爲我背了兩叁天的包袱,你真辛苦。我背她過河以後,我當下就將一切相離掉不去執著,你也未免太辛苦了,爲我背了叁天的包袱。」他徒弟聽完說:「喔!有道理。」然後參這個問題參到第四天,就悟進去了。所以根機利的人當下悟入,他的徒弟根機較鈍,就停頓到第四天才有所開悟。
原來「禅定」,在行住坐臥當中就有禅定,只要內心沒有執著就沒有病,內心若不執著當下自性解脫。第四天徒弟很高興,抱著歡喜的心情移動腳步,來到師父面前忏悔,忏悔又感謝,因爲他已有所悟。可見我們活在世間,免不了有種種人事物的困擾,也難免有種種困境,因爲有很多事、一切病,全都是執著所衍生出來的。所以修道人平常要鍛煉「離相」的功夫,也就是將外界山河大地、人事物、五欲六塵之境用來鍛煉離相的功夫。要培養這種心地工夫,爲什麼?因爲一切萬病,皆由心的執著而來。
以前有一位年輕人,其實說年輕也不太年輕了,大概叁十五歲左右,見到我常說:「我在河邊曾經救過一個人,我熟谙水性很會遊泳,跳到水裏把一個國中生救起來。」只要看到我就這麼講,達十五遍之多,他自己不覺得已經對我說了第十五次了,因此有一次他一開口說:「我以前……,」我就接下去「在河邊救一個小孩對不對?」「哇!師父你怎麼知道?」「你說完忘了還不知道。」這是執著,本來有功德有意義的,你常常講也會積病喔!還有一位也是類似的情況,「師父,我以前……」我說:「你不用講,你以前曾布施一具棺材給貧窮人對不對?」「你你你::怎麼知道?」我說:「我當然知道!你已說了廿遍,你自己忘記了。」逢人便說,常常這樣反複、執著,也不一定好。所以「禅」當下就是沒有執著的世界,是一個解脫的世界、自由自在的世界。這樣明白了嗎?
接下來「禅是不垢不淨的世界」什麼意思?在禅定當中,有見性的人心裏沒有淨相,也沒有汙垢之相,叫做不垢不淨。你以爲有禅,我們的自性一定清淨,清淨就清淨,你不用再安立一個淨相,你安一個淨相又不淨了。你的本性更加不可貪染或染汙一切汙穢之物,心裏萬法不立、一塵不染,還有垢還有淨的話,這樣不是禅的世界。
「垢是對淨而言,清淨本性那有清淨之相,汙垢之相,畢竟空無自性,法身乃 是萬法不立,一塵不染。」
有垢就有淨,有淨就有垢,是相對立的。在菩提清淨的自性裏,若還有清淨之相,這樣叫做有淨相。所以證到涅槃以後,我不會吃飽沒事說:我住在涅槃中。這樣叫做有法塵,被涅槃之相束縛了,這樣並未住在涅槃,涅槃只是假名安立而已。讓人明白開悟以後有一個涅槃的境界,是假名安立的,若說有一涅槃的形相可住,有一個形相可得,不明聖人所說涅槃之意。真正證到涅槃時是不可言宣,如人飲水冷暖自知,心行處滅言語道斷的境界。
「唯證相應」在禅當中,哪還有清淨之相,有涅槃可得呢?汙垢之相更加免談,淨相都不可得,何況汙垢之相更加不可得。汙垢之相當下是空無自性,所謂:法身乃是萬法不立、一塵不染,這才是我們的訴求,禅的世界就是如此,是不垢不淨的。
「清淨自性是空性,汙垢之相也是空性,一切諸法皆空性,見空便解脫,見空 便入大禅定,由空起妙用,是大乘佛法根本的動機。」
沒錯,有一天你見性了,見到你的如來藏性、一真法界,見到佛性時,你清淨的自性當下是空性的,何況汙穢之相哪裏不是空性呢?內在也好、外在也好,一切萬法當下是空無自性的,這是每一位佛弟子不敢否認的。能夠見到「空」是轉凡入聖根本的關鍵所在。所以說見空便解脫,見空也就是見到真如本性的意思,當下入了大禅定,在真空當中起無量的妙有,這就是大乘法不同于二乘法的所在,也就是說「真空妙…
《見性成佛 第二十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